2023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分析形象作用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分析形象作用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21:2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小说阅读:
分析形象作用
【链接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从主要人物方面设题)
【答案】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①对认识社会的作用。林冲的遭遇让我们看到加害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的教头,虽然安分守己,委曲求全,但还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至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百姓,他们所承受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②对主题的作用。从林冲的遭遇来看,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上反抗的道路,体现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主要人物的作用,题干中明确提出“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解答时主要思考林冲的遭遇对认识社会和理解主题的作用
(一)主要人物作用
1.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的性格、遭遇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真正要表达的意图
【技巧点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注】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分析】
1.审题干:标题就是“捡烂纸的老头”,所以捡烂纸的老头在文中属于主要人物,本题考查“主要人物的作用”
2.审文本:
(1)从主题表达上分析。“捡烂纸的老头”是文章着力塑造的一个核心人物,从“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等可以看出,作者对老头受到周围人的漠视的处境是表示同情的,作者呼唤人们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多一些同情、理解和尊重
(2)从情节发展上分析。“捡烂纸的老头”的出现,也给文中所写的平淡的生活带来一丝波澜,而他破席子底下的八千多块钱给人留下了不解之谜
(3)从社会意义上分析。作者通过对“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的言行的描写,揭示了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他破烂的穿着及说话时无人理会的情形,可知他地位卑微。从“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可以看出这个地位卑微的老头,内心也有着强烈的尊严意识,希望得到起码的尊重,不愿受到别人的歧视
【答题】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来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链接教材】小说《祝福》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次要人物方面设题)
【答案】在小说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解答时主要思考次要人物在情节结构、侧面衬托主要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在这里,“我”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情节结构方面,“我”是线索人物,“我”见证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二)次要人物作用
(1)推动情节。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能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见;对主要人物及其他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往往担当特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2)丰富情节突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变得活灵活现,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技法点拨】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提示】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①衬托主要人物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
④充当线索,贯串全文
⑤推动情节发展
《呼兰河传》“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
1.审题干。信息明确,“我”是次要人物,找准角度回答次要人物的作用即可。
2.审文本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我”把夏天冯歪嘴子要黄瓜、和祖父谈话,秋天冯歪嘴子在磨房内的生活、卖粘糕等情节连接起来。
(2)丰富情节,突出主要人物。“我”见证了冯歪嘴子在被瓜秧遮盖窗子的磨房内的孤独,“我”爱吃粘糕又衬托了他的善良,所以“我”的存在使主人公的性格更加鲜明。
(3)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在“我”的眼里,磨房内冷清,冯歪嘴子孤单寂寞;送“我”粘糕,又体现了冯歪嘴子的善良。“我”的存在,便于揭示主旨。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由“我”这个次要人物出面来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答题】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把夏天冯歪嘴子要黄瓜、和祖父谈话,秋天冯歪嘴子在磨房内的生活、卖粘糕等情节连接起来,使情节得以发展且更加连贯。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冯歪嘴子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④突出主题: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寄托了对善良、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链接教材 《老人与海》中用大量篇幅写凶猛残暴的鲨鱼,有何作用(从物象方面设题)
标答分析 参考答案:“鲨鱼”象征着神秘的命运与不可知的世界,写“鲨鱼”的凶猛残暴主要是为了烘托圣地亚哥的刚毅、顽强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物象的作用,解答时主要思考物象在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揭示环境、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这里的“鲨鱼”在揭示环境和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较突出
(三)物象作用
准确把握物象作用“四方向”
【技法点拨】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分析】
1.审题干。题干中“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已经明确“小狗奎尼”是物象,“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明确本题属于“物象作用”类题
2.审文本。
有关小狗奎尼的描写;对人物的映衬:
第3自然段:奎尼遭遇瘟疫和两次蛇咬;“我们”生活的不易与“我们”的坚强。
第4、8、9自然段:奎尼和“我们”愉快地朝夕相处以及“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奎尼……馋得坐在树下……不肯走”;“我们”的善良和平等的观念以及幸福快乐。
第12自然段:小狗奎尼离世;“我的朋友”的孤单无依。
【答题】
①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我们”的坚强;
②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观念;
③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
④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总结】分析形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