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分析小说的主题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分析小说的主题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21: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小说阅读:
分析小说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棵香椿树 李桂芳
春天来了,屋后两棵香椿树都萌出了嫩嫩的绿芽,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过些日子,就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了。
香椿树旁,就是村里的核桃园。此时,村主任刘光明带着一行人,正站在树下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
“歪嘴儿,你来一下。”刘光明对着我吼。
我埋头在屋侧的菜园里忙活,举起锄头拼命挖,一下又一下。耳边是锄头捎带的呼呼风声,我假装没听见。
“歪嘴儿,喂,你聋了?赶快来一下!”刘光明大吼。
我依然埋头挖地。
“刘主任,你叫人家绰号,仿佛不太妥当哟。”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我好奇地抬头看一眼。那女人四十来岁,瘦瘦的,戴副眼镜,秀里秀气的,不像农村女人。
女人和刘光明三两步来到了我的菜园边。
一、真题引领
我依然假装没看见。
“歪嘴儿,哦,不,张大财,这是县上派来的扶贫第一书记张书记。”刘光明和那女人转到我的正面,站在地边,看着我。
我不得不停下飞舞的锄头。
“张大哥,您好!”女人朝我伸出手。
我很诧异,从来没有村组干部跟我握过手。我没理她,拄着锄把站着,冷冷地说:“找我有啥事?”
“是这样的,张大哥,你屋后是村里规划的核桃园,这两棵香椿树呢,有点……”
“有点啥?树长在我家屋后,碍谁的事了?”我冷冷地说。
“遮着集体核桃园了,你没看见吗?”刘光明又暴跳如雷。
“刘主任,好好说话嘛。是这样的,张大哥,希望你配合一下,把地边那两棵香椿树砍了,好不好?”女人和颜悦色。语气温柔得像猫叫,又像轻拂的春风。
我淡淡地说:“香椿树贵重,我不砍!”
“我看你是狗坐箢篼——不识抬举。香椿树值几个钱?好嘛,你不砍,我找人来!”刘光明像只疯狗,凶巴巴地对我龇牙咧嘴。
“你敢!谁敢砍,我就要谁的命!”我霍地举起锄头。一生气,嘴巴就更歪了。
“好了,好了,刘主任,我们走吧,让张大哥先想想,以后再说,再说。张大哥,您别生气,您先忙着。”女人柔声细气的话,让我高举的锄头缓缓从空中落下。
傍晚,挖地刚回家,院门口站着个女人,似曾相识,老远朝我笑,才想起是上午所说的啥第一书记。
我依然阴着脸。
她笑眯眯地说:“我知道你对村组干部有意见。不过,我了解了一下,不给你评定低保,村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啥道理?他们当官的亲戚都能评,为啥我就不能?我腿不好,嘴巴歪着,打工没人要,好不容易贷款买个农用四轮,给人拉点货赚点小钱,他们就说有车就不符合评定标准。为啥?你看我这木头房子,风吹雨淋的,年久失修,歪歪倒倒的都要垮了,女儿读大学,老娘去年得癌症才去世,给她看病花了不少,还……说起老娘,我就心酸。她老人家含辛茹苦一辈子,没过一天好日子就去了,我无能,对不起她呀。”
“这样吧,我再到上面咨询一下,争取给你最好的回答。你这房子的确该维修了,关于资金,我尽量给你争取。”女人慢条斯理,说得字字恳切。
女人还询问了女儿上学的地方,家里的经济情况,我们父女俩的身体情况。末了说:“张大哥,那我先走了,你慢慢忙。”
临走,她只字未提砍树的事。
打开虚掩的破旧厨房门,我猛然看到乱糟糟的厨房地上赫然摆着两样东西:一箱方便面,一箱牛奶。
正迷糊着,女人打电话来了。她咋知道我的号码?
因为从小患小儿麻痹症,我腿瘸了,嘴巴歪着,只得打光棍。我习惯了独来独往,更没多少人知道我的电话号码。
女人在电话里说:“张大哥,那些东西,是我的一点心意。我听大家说,你一个人在家,又忙着搞运输,经常是饱一顿饥一顿的,那可不行。有方便面和牛奶,你凑合一下也好啊,一定要注意身体。”
挂了电话,我顿时傻了。
长这么大,除了自己的老娘,仿佛还从来没人这样关心过我。领养的女儿呢,正在读大学,也是顾不上我,除了隔三岔五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我想对她说谢谢,却半天不知她姓啥了,抓抓乱糟糟的头发,只得声音颤颤地说:“书记,谢谢您!”
当天夜里,正辗转反侧,女儿来电话了。她说:“爸爸,我们村新来的第一书记真好啊。她让我叫她张阿姨,说我们是本家呢。爸爸您知道吗,张阿姨说,她刚来,很多工作刚刚理出点头绪,她会想办法解决我们家的困难,包括我后面三年的学费,就不用再贷款了,她认识一个爱心企业家,愿意资助我读完大学。爸爸,我们碰到好人啦。您在听吗?”
我说:“她怎么知道你的电话?”
女儿说:“张阿姨是从村里统计表上看到的。她还发给我一个200元的微信红包,说我快过19岁生日了,到时去买件新衣服。爸爸,我……”女儿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的眼眶也湿了。
那个夜晚,我做了个美好的梦,梦见破旧的房子变成了砖房,白墙红瓦,真漂亮啊。
第二天一早,我含着笑,举着雪亮的斧子,朝两棵香椿树走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香椿树的描写,既开门见山,呼应标题,又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还暗示了故事情节中“我”不愿砍树的原因,有一石三鸟之妙。
B.“我”对“第一书记”的态度,从抵触、冷漠到后来的充满感激,表现了“我”个性倔强、淳朴,同时也是一个通情达理、懂得感恩的农民。
C.小说的结尾再次写到两棵香椿树,与开篇呼应。“我含着笑”,是因为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更是在党的关怀下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真实流露。
D.小说以小见大,围绕“两棵香椿树”的故事来表现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的作风,结尾以“美好的梦”来表达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C 
解析:C项,“是因为可以‘掐些芽子上街卖’”错误,“我含着笑”体现的是“我”在党的关怀下充满希望和喜悦,即使砍掉两棵香椿树也是心甘情愿的。
2.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以刘主任、女儿为例,赏析小说是如何在对话中凸显出人物个性的。
答案:①刘主任对“我”说话时不呼大名,而是称“歪嘴儿”,“凶巴巴地对我龇牙咧嘴”的神态和“你不砍,我找人来”的强硬话语等表现了他是个不尊重群众、作风粗暴的村干部;②“我”的女儿跟“我”通电话时所说的内容以及“爸爸,我……”的哽咽,都表现了她是个淳朴善良、怀有感恩之心的女孩儿。(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对话分析刘主任、女儿的性格特征。如“歪嘴儿,你来一下”“歪嘴儿,喂,你聋了?赶快来一下”“我看你是狗坐箢篼——不识抬举。香椿树值几个钱?好嘛,你不砍,我找人来”以及“大吼”“暴跳如雷”“像只疯狗,凶巴巴地对我龇牙咧嘴”等表现了刘主任不尊重群众、工作作风粗暴的特征;女儿与“我”的对话及她声音的哽咽,表现了她淳朴善良、有感恩之心。
3.与《祝福》中的“我”不同,本文中的“我”在表达上有独特的功能,请结合作品评析。
答案:
①《祝福》中的“我”,虽与主人公祥林嫂有短暂交集,但主要是作为全文的线索和故事的旁观者。
②本文中的“我”是事情的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通过“我”的遭遇升华了全文的主旨,既表现了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的优良作风,也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祝福》中的“我”是次要人物,祥林嫂是主要人物,“我”是以故事的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的。本文中的“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通过“我”凸显了全文的主旨。
【链接教材】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答案: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主旨。解答本题注意抓人物形象(祥林嫂是主题性人物)和作者的倾向,然后找出文章中对应的内容,理解归纳。
“四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
1.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如《祝福》就具有双关义,“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深层意蕴是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主要角度,把这个角度展开,有人物形象、物象两个角度。
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角度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究,却又必然与情节联系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体现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因此可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二、技巧点拨
3.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就是先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或者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情感与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4.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或典型的环境描写,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小哥儿俩》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分析】
审题干:探究寄寓的情感态度,其实就是探究小说主题。
审文本:
人物:大乖、二乖憨态可掬,天真可爱;母亲交代厨子吓吓猫即可,不要真打,体现了对善良人性的赞美。
情节:起初小哥儿俩因八哥被猫吃掉而生气要报仇,最后二人竟然忘掉报仇,反而要给大猫、小猫“安家”,这不仅表现了孩子们富有爱心,也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环境:小哥儿俩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文化氛围浓厚、人际关系融洽,表现了作者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
标题:标题“小哥儿俩”,轻松快乐,暗含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
【答题】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雪》
1.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答案: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意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
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③象征着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
2.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
赞扬了劳动之美;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解析:
①“表妹”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身上承载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表妹”的“勤劳能干”“劳动致富”表明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扬,并高度肯定了新时代新农村这种“勤劳致富”的观念。
②以“表妹”为题的深意还在于,表姐代表城市,表妹代表农村,表姐表示想来农村“享几年福”,更是表明了作者对新时代新农村不断进步、蕴含无限活力与生机的赞美,从而表达了对正处于快速变革中的伟大时代的讴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连 枷【注】李 锐
天很冷,心也很冷。炉子早灭了,屋里一股浓浓的膻腥气。学校原在村庙里,后来庙塌了,村里没钱盖新房子,就把羊圈用的通房隔出两间来做教室。青石涧小学成了羊圈小学。
尽管已看见可怜的结局,王光荣还是拍拍手,笑着说:“同学们,下午劳动课还打豆子,都有谁把连枷带来了?”
没人应声。
“都有谁把连枷带来了?”
还是没人应声。
他把眼睛转到刘开放身上。刘开放低下头,搓着两只乌黑的手,说:“王老师,我爸叫我甭来学校劳动,我爸说,功课都考不及格,再来就拧断我胳膊……”
三、巩固训练
王光荣很寒心。他心想:我真是名誉扫地呀。可他脸上却放出爽朗的笑容:“哈哈,行呀!那就算了吧。我还说给同学们上最后一课,那就不用啦。反正联校校长来考过试了,反正咱们一到四年级没一个及格的,反正咱们青石涧羊圈小学过了今天就正式解散了,我这个民办教师就下岗啦,最后一课不上就不上吧!我往后再想种黑豆,回家种去啦。同学们,放学吧!”
这么说着,他一阵一阵心酸,就使劲拍手,使劲喊:“行啦行啦,放学吧!放学吧!”
一至四年级一共十五个学生,大家纷纷背上书包站起来。然后,纷纷仰起脸规规矩矩地喊:“老——师——再——见!”
王光荣说了两声再见,忽然觉得眼泪要下来了,赶紧转身擦黑板,其实上面一个字也没有。
等他转过身时,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一个人。
他问:“馍妮儿,你为啥还不走?没见同学们都放学了?”
馍妮儿从座位底下抽出一把连枷来,说:“老师,我带连枷了,我想和你打豆子,上最后一课。”
他的眼泪一下子哗哗地流出来。
看见老师哭,馍妮儿也哭,说:“老师,你别哭,他们都走了,他们都没良心!我不走,我跟你打豆子……”
王光荣很不好意思地抹干眼泪,说:“馍妮儿,不是同学们没良心,是老师没良心,尽叫你们打豆子,没教好你们,一个及格的也没有……”
这么说着,他眼泪又下来了。
师生二人在教室里哭了一阵,鼻子里都是呛人的膻腥味儿。馍妮儿固执地拿起连枷,说:“老师,打豆子吧。”
于是,二人来到羊圈前空场上。馍妮儿把场上新鲜的羊粪蛋扫干净,王光荣从教室后面把晒干的黑豆秧抱出摊在平地上。然后,两人就挥起连枷,噼噼啪啪地敲打。紧闭的豆荚爆裂开来,豆子像黑珠子一样蹦来蹦去。
他边打边问:“馍妮儿,你知道老师为啥种黑豆吗?”
馍妮儿挥着连枷不抬头:“知道。城里人现在要吃绿色食品,黑豆营养高,能卖高价,卖了高价老师就能多挣钱。”
他木然地笑笑。这个问题他给学生讲过无数次了。乱流河乡联合学校每月只给自己八十块钱工资,另外六十块钱村里补。村里穷,常年拖欠那应补的六十块钱。乡政府给了政策:工资不够,老师可以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开荒种黑豆。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英明的,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准确预判了价格前景。第一年,他的黑豆就卖了好价钱。第二年他决定增加投资,扩大种植规模。扩大之后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给学生和自己增加了劳动课时,二是学生成绩普遍下降,乃至联校统考他的学生没一个及格,最终导致学校被解散,自己被解雇。
翻来覆去敲打一阵之后,他们把打过的豆秧抖一抖抱到一边,再把落在地上的豆子和豆荚扫成一堆,用簸箕把豆荚和豆梗簸干净。很快装满半袋子,看着收获的果实,他来了兴致,替学生抹抹额上的汗珠,说:“馍妮儿,我教你背首古诗吧,课本上没有的。”
“啥古诗?”
“写连枷的。”
“老师,干活儿的农具也能写诗?”
“能写。馍妮儿,你听,‘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老师,这都说的是啥呀?”
“新做成的场院像镜面一样平,家家都趁下霜的晴天打稻子,一边劳动一边又笑又唱,远远的天边响起打雷声,大家就用连枷赶紧打,直到天亮。可惜,题目我忘了,作者好像是宋朝一个姓范的人……”说到这儿,他愧疚地笑起来,“咳,馍妮儿,老师到底是个半吊子,到底是个民办教师,啥都记不住。”
馍妮儿笑笑,说:“老师,他胡说。”
“谁胡说?”
“就是你说的这个姓范的。”
“咋胡说啦?”
她又笑笑:“老师,我跟我爸打过一宿连枷,胳膊都肿了,把人累死!我就没唱歌儿!”
王光荣笑着收起连枷,说:“馍妮儿,咱们今天就下课吧,我可不想把你的胳膊累肿喽!”
老师笑,学生也笑,刚才的不愉快忘得干干净净。
吕梁山干冷的暮色又透彻,又凝重,清晰地勾勒出西山高耸的山顶。
【注】连枷:一种农具,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简要叙写天气、人物心情、教室环境,突出了青石涧小学的破落,渲染了黯淡、阴郁的氛围,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
B.小说反复使用“反正”“使劲”等词语,写出了王光荣面临学校被解散和自己被解雇的际遇时心寒、不舍、无奈、痛苦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C.馍妮儿对老师教背的古诗直言不讳的质疑,显示了现实的苦涩与诗人笔下的美好的巨大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结尾一段写吕梁山的暮色、山顶,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曲解文意。最后一段写吕梁山“干冷的暮色”“透彻”“凝重”,投射出冷峻、沉重的色调,客观冷静,与全文沉郁的氛围相合。
2.小说中的王光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坚忍平和:作为乡村民办教师,薪资微薄,他仍坚守岗位;面临被解雇的局面,他以平和的心态淡然接受。
②善良朴实:作为乡村民办教师,他爱护学生;学生成绩不好,他内心充满自责,不推卸自己的责任。
③有私心,不乏市场意识:因为工资不足,他在政策许可下开荒种豆,并成功预测市场走向种了黑豆,让学生劳动课帮他打豆,以此多赚点钱,贴补工资收入的不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概括分析王光荣的形象特点,可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王光荣的言行的语句进行概括。根据“尽管已看见可怜的结局,王光荣还是拍拍手,笑着说”“乱流河乡联合学校每月只给自己八十块钱工资,另外六十块钱村里补。村里穷,常年拖欠那应补的六十块钱”可总结出“坚忍平和”;根据“王光荣很不好意思地抹干眼泪,说:‘馍妮儿,不是同学们没良心,是老师没良心,尽叫你们打豆子,没教好你们,一个及格的也没有……’”可总结出“善良朴实”;根据“乡政府给了政策:工资不够,老师可以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开荒种黑豆。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英明的,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准确预判了价格前景。第一年,他的黑豆就卖了好价钱。第二年他决定增加投资,扩大种植规模”可总结出“有私心,不乏市场意识”。
3.小说标题用“最后一课”与“连枷”相比哪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一)以“连枷”为题好。理由:①表明叙事线索。连枷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媒介物,民办教师王光荣经常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帮他用连枷打豆子,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学校被解散,自己被解雇。②暗示主题意蕴。连枷象征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揭示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乡村教育陷入困境的严峻现实。③揭示人物处境与情感。王光荣让学生带连枷来校劳动帮他干私活,表明他生存的困境;王光荣“最后一课”教馍妮儿背连枷诗,也透露出他对乡村教育的留恋与因未能尽职而生的愧疚之情。
(示例二)以“最后一课”为题好。理由:①统摄情节主干。小说围绕着民办教师王光荣的“最后一课”这一事件展开情节。②揭示人物处境。“最后一课”是在青石涧小学被解散、民办教师王光荣被解雇的背景下进行的,表现了王光荣生活、精神两难的困境。③揭示小说主题。“最后一课”勾画了吕梁山区乡村教育的落后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发展面临严峻问题的反思。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作答本题应紧扣文本,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考查题目的作用,具体分析时可从对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以及题目本身的手法和效果几个方面来回答。解答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回答好处。
比如以“连枷”为题的好处:情节上,是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人物上,表明王光荣生存的困境以及未能尽职的愧疚之情;主题上,揭示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乡村教育陷入困境的严峻现实。以“最后一课”为题的好处也要分别从这几个角度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