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1)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词语积累
1.课内词语
(1)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2)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3)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4)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近义词语辨析
(1)不啻·不免
不啻:不止,不只;如同。
不免:免不了。
(2)试验·实验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旧时指考试。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指实验的工作。
(3)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络绎不绝: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辆连接不断。两者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但“纷至沓来”既可指人,也可泛指一切事物。
(4)一如既往·日复一日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日复一日:一天又一天。形容时光流逝;也用来形容时间长,日子久。
名句识记
袁隆平语录
1.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2.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
3.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4.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的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5.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研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主题悦读
怀念袁隆平: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新华社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是“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察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的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选自新华社2021年5月23日,有删改)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__________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__________,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__________,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__________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
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啻 试验 纷至沓来 一如既往
B.不啻 实验 络绎不绝 一如既往
C.不免 实验 络绎不绝 日复一日
D.不免 试验 纷至沓来 日复一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亲自播种、浇水、施肥,细心地繁殖栽培,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
B.细心地栽培繁殖,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
C.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
D.细心地栽培繁殖,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
了解文体
通 讯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是一种详细的消息。从种类上讲,主要有人物通讯、工作通讯、报告文学等。其中,人物通讯又分三类:
(1)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3)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通讯有三个显著特点:
(1)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
(2)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作者除了叙述事实,描写形象,还可以运用议论乃至抒情的手法。
(3)评论性,通讯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有鲜明的报道立场。
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较为简略;通讯常融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更具形象性、生动性,而消息主要是叙述事实,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抒情;通讯注重写人,善抓细节,而消息侧重写事;通讯常有明显的思想主题,而消息较为客观;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初读思考
1.读标题
本课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喜看,高兴地看到。稻菽,稻谷。千重浪,比喻说法,指田野中稻谷生长茂盛,被风吹后,起伏不定,像波浪一样的情形。这里特指__________。文章引用这句诗作为正标题,突出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__________。副标题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正副标题一虚一实,正标题为虚,副标题为实。
2.读正文
(1)《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通讯大体以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过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依序写出了其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列出一份《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
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
序号 研究内容
1 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2 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3
4 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
5 两系杂交稻研究成功
6
7 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
8
(2)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词语 读音
稻菽 一蔸
颁发 屏气
掖着 淤泥
籼稻 阐明
饥馑 分蘖
2.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词语 释义
① 因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② 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③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④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⑤ 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⑥ 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的规定或限度。
⑦ 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节上生出分枝。
3.近义词辨析
流传·留传
流传 指传下来或传播开。侧重的是一种自然状态,是依靠传的对象自身的生命力和辐射力。
留传 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多带有主观色彩,有时甚至是当事人刻意要把某些东西保存下来并传递下去。
应用 (1)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被后人广为__________。 (2)这个秘方是祖上__________下来的。
从而·进而
从而 二者均为连词,“从而”重在表示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
进而 “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递进关系。
应用 (3)春秋末期,吴国为什么能击败齐楚,________称霸天下呢? (4)历史上的宋襄公被后世严重误解,________背上千古骂名。
附:助读资源
1.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1930—2021),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德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荣获“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 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 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2.对袁隆平的评价
(1)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2)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运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新浪网评
(3)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贾庆林
(4)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颁奖词
学习目标 1.梳理全文内容,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及其精神品格。2.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人物通讯的写法。
理解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1.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志向,请根据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
新闻事实 精神风貌 作者立场
2001年春节后的小雨天,仍在试验田工作 热爱并坚持工作 惊疑: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① 重视实践,探索规律 赞扬他的实践与探索精神
1964年7月,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推进杂交水稻培育过程 ② 赞扬他的挑战与创新精神
1992年6月,写文章驳斥杂交水稻“三不养”的谬论 关注舆论,捍卫真理和农民利益 ③
1986年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成功,影响世界 ④ 高度评价其贡献
2.作者在文中为了使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说说下列细节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赏析标题
(1)小标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分别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请结合四个小标题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议论作用
《喜看稻菽千重浪》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了议论和抒情,请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言,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叙述视角
该文大体上以第三人称记述,但作者时不时又以“我”的身份出场,请分析“我”的叙事视角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隆平感人最深的地方在于他勤劳质朴、扎根于稻田的品质,战胜饥饿、解决百姓粮食问题的高度使命感,以及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双重探索的科学精神。《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通讯是如何表现出人物的这些特点的?将自己的思考以点评的形式记录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1949年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闹灾荒战乱,百姓__________。少年时袁隆平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__________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后吓了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__________,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着世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B.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C.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D.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B.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曾获得诸多国际国内奖项,他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袁隆平一生最大的追求①____________,而是感动了无数人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②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他坚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他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断提高水稻亩产量。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是为了缅怀他,也是为了致敬他、感谢他。袁隆平引领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方向,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育种家,他为世界粮食安全和民族种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心系苍生、勇于创新,我们要传承他的这种精神。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几个短句,请改成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1959年,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20世纪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了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
20世纪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有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 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乡村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 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 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了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摘编自《东方评论》)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
D.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了水稻单产纪录。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着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8.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喜看稻菽千重浪》突出了袁隆平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材料一突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的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9.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 (1)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词语积累
1.课内词语
(1)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2)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3)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4)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近义词语辨析
(1)不啻·不免
不啻:不止,不只;如同。
不免:免不了。
(2)试验·实验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旧时指考试。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指实验的工作。
(3)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络绎不绝: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辆连接不断。两者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但“纷至沓来”既可指人,也可泛指一切事物。
(4)一如既往·日复一日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日复一日:一天又一天。形容时光流逝;也用来形容时间长,日子久。
名句识记
袁隆平语录
1.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2.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
3.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4.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的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5.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研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主题悦读
怀念袁隆平: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新华社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是“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察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的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选自新华社2021年5月23日,有删改)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__________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__________,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__________,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__________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
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答案 A
解析 B项根据前文的陈述可知,本项“可能”的表述与文意不合;由选项可知,括号内所填内容承前省略主语“自然界”,再由前句“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可知,括号内句子的结构应为“存在+宾语”,故A项最合适。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啻 试验 纷至沓来 一如既往
B.不啻 实验 络绎不绝 一如既往
C.不免 实验 络绎不绝 日复一日
D.不免 试验 纷至沓来 日复一日
答案 A
解析 词语解释见“词语积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亲自播种、浇水、施肥,细心地繁殖栽培,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
B.细心地栽培繁殖,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
C.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
D.细心地栽培繁殖,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繁殖栽培”不合逻辑,应是“栽培”在前,“繁殖”在后,排除A、C两项。“细微的”作为“变化”的形容词性定语,应紧挨“变化”一词,排除B项。故选D。
了解文体
通 讯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是一种详细的消息。从种类上讲,主要有人物通讯、工作通讯、报告文学等。其中,人物通讯又分三类:
(1)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3)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通讯有三个显著特点:
(1)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
(2)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作者除了叙述事实,描写形象,还可以运用议论乃至抒情的手法。
(3)评论性,通讯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有鲜明的报道立场。
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较为简略;通讯常融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更具形象性、生动性,而消息主要是叙述事实,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抒情;通讯注重写人,善抓细节,而消息侧重写事;通讯常有明显的思想主题,而消息较为客观;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初读思考
1.读标题
本课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喜看,高兴地看到。稻菽,稻谷。千重浪,比喻说法,指田野中稻谷生长茂盛,被风吹后,起伏不定,像波浪一样的情形。这里特指__________。文章引用这句诗作为正标题,突出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__________。副标题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正副标题一虚一实,正标题为虚,副标题为实。
答案 稻谷丰收 成就
2.读正文
(1)《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通讯大体以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过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依序写出了其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列出一份《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
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
序号 研究内容
1 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2 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3
4 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
5 两系杂交稻研究成功
6
7 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
8
答案 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从国内到国际引种推广杂交水稻 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2)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困难:权威论断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②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没有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实践 ②引导“绿色革命”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词语 读音
稻菽 一蔸
颁发 屏气
掖着 淤泥
籼稻 阐明
饥馑 分蘖
答案 shū dōu bān bǐnɡ yē yū xiān chǎn jǐn niè
2.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词语 释义
① 因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② 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③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④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⑤ 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⑥ 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的规定或限度。
⑦ 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节上生出分枝。
答案 ①饥馑 ②刻骨铭心 ③鹤立鸡群 ④义无反顾 ⑤亦步亦趋 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⑦分蘖
3.近义词辨析
流传·留传
流传 指传下来或传播开。侧重的是一种自然状态,是依靠传的对象自身的生命力和辐射力。
留传 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多带有主观色彩,有时甚至是当事人刻意要把某些东西保存下来并传递下去。
应用 (1)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被后人广为__________。 (2)这个秘方是祖上__________下来的。
答案 (1)流传 (2)留传
从而·进而
从而 二者均为连词,“从而”重在表示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
进而 “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递进关系。
应用 (3)春秋末期,吴国为什么能击败齐楚,________称霸天下呢? (4)历史上的宋襄公被后世严重误解,________背上千古骂名。
答案 (3)进而 (4)从而
附:助读资源
1.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1930—2021),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德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荣获“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 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 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2.对袁隆平的评价
(1)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2)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运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新浪网评
(3)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贾庆林
(4)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颁奖词
学习目标 1.梳理全文内容,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及其精神品格。2.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人物通讯的写法。
理解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1.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志向,请根据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
新闻事实 精神风貌 作者立场
2001年春节后的小雨天,仍在试验田工作 热爱并坚持工作 惊疑: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① 重视实践,探索规律 赞扬他的实践与探索精神
1964年7月,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推进杂交水稻培育过程 ② 赞扬他的挑战与创新精神
1992年6月,写文章驳斥杂交水稻“三不养”的谬论 关注舆论,捍卫真理和农民利益 ③
1986年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成功,影响世界 ④ 高度评价其贡献
答案 ①1961年7月,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确定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 ②不惧权威,勇于挑战 ③赞扬他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态度 ④为国分忧,为国争光
2.作者在文中为了使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说说下列细节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子运用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
(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赏析标题
(1)小标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分别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标题是对每部分内容的概括,突出了袁隆平的精神特点。第一个突出了他敢于挑战难题的勇气和自信;第二个突出了他勇于挑战权威与创新;第三个体现了他捍卫真理,尊重事实;第四个则突出了他的成就影响以及梦想。
(2)作者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请结合四个小标题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用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和文采。②题目重在描述研究的结果(“喜看”),四个小标题重在揭示“喜看”的原因。③题目中的“喜看”含义丰富: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及人们看到袁隆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喜悦和激动。④题目中的“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⑤“千重浪”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振奋人心。
2.赏析议论作用
《喜看稻菽千重浪》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了议论和抒情,请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言,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原句: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作用:这段议论高度赞扬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3.赏析叙述视角
该文大体上以第三人称记述,但作者时不时又以“我”的身份出场,请分析“我”的叙事视角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更有“在场”感,亲切而真实,也更容易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而读者则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袁隆平感人最深的地方在于他勤劳质朴、扎根于稻田的品质,战胜饥饿、解决百姓粮食问题的高度使命感,以及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双重探索的科学精神。《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通讯是如何表现出人物的这些特点的?将自己的思考以点评的形式记录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1992年6月,袁隆平写文章驳斥杂交水稻“三不养”的理论,表现出袁隆平捍卫真理及农民利益的精神。
(示例二)“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眯起双眼”“打量”“跨过”“迈步走进”“蹲下”“翻看”等细节刻画了袁隆平“挽起裤腿走下稻田”的形象,突出了他工作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态度。
(示例三)“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通过“我”的错觉,从侧面突出了袁隆平的勤勉、深入实践的农业科学家形象。
(示例四)“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 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 000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用一连串具体、真实、客观的数据来展示袁隆平所从事的研究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效益以及为中国乃至世界解决粮食问题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印证了袁隆平在开罗会议上所进行的发言的科学性。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1949年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闹灾荒战乱,百姓__________。少年时袁隆平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__________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后吓了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__________,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着世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B.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C.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D.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答案 B
解析 肝胆相照:以真心相见。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根据语境,应选“肝胆相照”。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羁旅漂泊:比喻漂流异乡,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根据语境,应选“颠沛流离”。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童山濯濯: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根据语境,应选“满目疮痍”。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根据语境,应选“呕心沥血”。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B.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
答案 B
解析 文中冒号和A、C、D三项中的冒号均表示解释说明。B项表示提起下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把袁隆平“乡村教师”的平凡身份和“颠覆世界权威”的超凡胆识进行对比,突出了他敢于挑战权威、富于创新的精神。②把袁隆平“名满天下”的伟大成就与“专注于田畴”的平凡小事进行对比,突出了他淡泊名利,专注科研事业。③把袁隆平“乡村教师”与“名满天下”、“颠覆世界权威”与“专注于田畴”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即使平凡普通,也具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即使功成名就也仍专注于研究杂交水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曾获得诸多国际国内奖项,他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袁隆平一生最大的追求①____________,而是感动了无数人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②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他坚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他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断提高水稻亩产量。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是为了缅怀他,也是为了致敬他、感谢他。袁隆平引领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方向,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育种家,他为世界粮食安全和民族种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心系苍生、勇于创新,我们要传承他的这种精神。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示例)①不是奖项和荣誉 ②他对水稻研究的专注始终如一 ③我们纪念袁隆平先生
解析 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而是感动了无数人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式应为“不是……”,结合前文“曾获得诸多国际国内奖项,他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可知,此处可填写“不是奖项和荣誉”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横线后的冒号和“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可知,此处应是对下文的总括,而下文强调袁隆平成名前后在水稻研究上的专注,故可填写“他对水稻研究的专注始终如一”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横线后的“不仅是为了缅怀他,也是为了致敬他、感谢他”可知,此处应强调对袁隆平先生的纪念,故可填写“我们纪念袁隆平先生”之类的内容。
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几个短句,请改成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们要传承引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方向、影响一代又一代育种家、为世界粮食安全和民族种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袁隆平心系苍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1959年,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20世纪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了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
20世纪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有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 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乡村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 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 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了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摘编自《东方评论》)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
D.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了水稻单产纪录。
答案 D
解析 “晚稻测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错,应是“晚稻加早稻测产相加突破1 500公斤”。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着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答案 C
解析 A项没有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B项“他在这些……重大指导作用”错,根据原文“生物教学中……优良的无性杂交种”“欧美的孟德尔……重大指导作用”可知,选项将两部分内容杂糅在了一起。D项因果关系有误。
8.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喜看稻菽千重浪》突出了袁隆平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材料一突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的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一突出了袁隆平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突出了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9.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②勤于实践。③勇于创新。④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⑤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的崇高品质。
10.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访谈。
材料三: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性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