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21: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名句识记
1.《诗经》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9)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农事名句
(1)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乐府诗《采桑》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最喜儿孙解农事,稻花香满旧田间。——徐眅《归田》
(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主题悦读
1.经典诗歌
十亩之间
《诗经·国风·魏风》
十亩之间①兮,桑者②闲闲③兮。行④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⑤兮。行与子逝⑥兮。
注 ①十亩之间:郊外所受场圃之地。②桑者:采桑的人。③闲闲:宽闲、悠闲貌。④行:走;一说且,将要。⑤泄(yì)泄:和乐的样子;一说人多貌。⑥逝:返回;一说往。
赏析 《十亩之间》展现了一幅桑园晚归图。本诗最鲜明的审美特点是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叠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前人评《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前者充满了姑娘们的轻松欢乐,而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
[北宋]苏辙
春田不雨忧无麦,入囷得半犹足食。
伏中一晒不可缓,旱田苍耳犹难得。
人言春旱夏当潦,入伏未保天日好。
老农经事言不虚,防风防雨如防盗。
外孙读书旧有功,吾言七字传祖风。
旋投诗笔到田舍,知我老来馋且慵。
秋田正急车难起,汗滴肩赫愧邻里。
磨声细转雪花飞,举家百口磨牙齿。
食前方丈我所无,烝饼十字或有诸。
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烝胡卢。
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表现出诗人对农事的熟悉和关心,后半部分则描写了外孙不辞辛苦地晒麦子,以及自己在家中备饭犒劳他们的情景。本诗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直接过问生产的情形。
2.课文赏读
文一:
情感的节奏
——《诗经·周南·芣苢》解读
人类因延续而生殖,因生存而生产,劳动中的付出产生的劳累、怨恨,劳动中收获的快乐与忘我,都成为人们抒情的驱动力。中国有深厚的农业文明,因此产生了许多劳作诗歌。东汉何休《公羊传解诂》中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因此,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尽管以政治道德标准作为选诗标准,因而比较多地收录表达男女情感、贵族生活、史诗祭歌的诗歌,但其中也有一些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歌,比如《芣苢》《七月》《载芟》《良耜》《斯干》《大田》《无羊》《信南山》《甫田》等。《周南》中的《芣苢》是场景最为单一、情感最为直露、文字最为质朴的诗歌。《诗经》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被公认是直陈其事的“赋”。
诗中描写的事件和场景,是一群人采摘芣苢。全诗仅有两种句式,重复人们不同的采撷动作。第一句“采采芣苢”是歌唱每个动作的固定的领句。“采”的原义是以手捋取,这里叠用,意为“茂盛的样子”,《诗经》中“采采卷耳”(《卷耳》)等诗句也是这样的句式。第二句“薄言采之”是一个可以更换零件的句式,“薄”“言”二字都是无实义的语助词,完全是为了衬托句子的节奏。可以用其他表示采撷的字来替换句中的“采”字——“有(动手采)”“掇(拾取)”“捋(抹取)”“袺(执着衣襟来盛)”“襭(用衣襟兜起)”。这些字词的更换,在“采采芣苢”之间形成不同的呼应,构成了动作与情感的节奏。
“采采芣苢,薄言×之”这样两句简单的诗歌句式重复了六遍,所以这首诗绝不是想要向我们讲述、传达、强调发生了采撷芣苢这件事情,因为采撷这件事情,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思想与情感等信息,可以有很多交流和表现的方式。“采采芣苢,薄言×之”这八个字首先要表现的是它们组成的节奏,再将这个语言节奏重复表现,这和用八个音符谱成一个旋律,再重复演奏成一首乐曲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在重复演奏“采采芣苢,薄言×之”的过程中,这些诗句在语言上的相似性就被强烈地表现了出来,节奏鲜明的语音、排列整齐的文字等听觉和视觉的形式特征被彰显出来,而这些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包含的具体的内容在节奏的重复中被单一化、弱化甚至隐没了,人们在读诗时不会在意芣苢是什么、为什么采芣苢、采撷的不同动作有何区别,只剩下对语音和旋律的感受。因此,当你听到这六次重复的节奏,你其实是从语言文字的听觉和视觉的节奏中感受到一种整齐而明快的节奏,引发了你快乐的情感,就像你听音乐时的审美感受一样。
我们的许多劳动,都是单一、重复的动作,为什么从中找到了快乐,是因为人们从中感到了节奏,这个节奏转变为语言、音符,成为诗,成为歌,再去启发听众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在自己的劳动中找到快乐的节奏。(有删改)
文二:
生动的特写
——杨万里《插秧歌》解读
农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以吟咏农业生产劳动为题材的诗,反映了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基层开放,因此士大夫和诗人们许多来自乡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甘苦和情趣有着深切的体验,描写也非常生动贴切。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出身贫寒,但刻苦进取,及第后勤于政事,官阶也做得很高,位至秘书监,封庐陵郡开国侯。他非常热爱农村的风景与生活,体恤农民的困苦,写了不少农事诗,比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十解》《悯旱》等,《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首七律诗的表现方式是聚焦式的,对农家在雨中抢插稻秧作了生动的特写。所谓特写,一般指抓住人与事的某些特征,集中、细致地加以刻画、描写。杨万里的诗抓住了插秧劳动的特征,让人物、动作、对话、环境等丰富的因素在流畅的诗句中生动毕现。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以协作插秧的动作,带出了一对夫妇和两个儿子“抛”“接”“拔”“插”的连贯镜头,一下子展示出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用一个急迫艰苦的环境,衬托出插秧者的形象:穿着像盔甲一样的斗笠与蓑衣,但是从头上流下的雨水还是浸湿了脖子和肩头。雨是恶劣的天气,象征着摧迫驱赶农夫劳作的压力,也反衬出农夫的辛苦。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画面中出现了声音,意绪发生了转折。有人呼唤插秧者停下来吃早饭,一方面暗示了他们为赶时间,没有吃早饭就下田劳作;一方面暗示了为他们做饭的家人——或许是不能劳作的父母长辈,或许是两个儿子家的媳妇——对他们的怜爱。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插秧者对送饭者的回答。插秧者只顾低头弯腰地插秧,不作回答,但因送饭者叫得急切,不耐其烦,只能告诉他们:秧还没插牢插完,你们先别管我们,赶紧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这样的对话镜头,将一个农业家庭的人口结构、农忙时节的劳动分工和家庭的生活气息不经意地烘托了出来。杨万里对插秧场景的表现,突出了对动作、形象的刻画和对人物对话的表现,这就给诗歌注入了戏剧的叙事因素,让一个小场景充满了活跃的气息。他把握了劳动的本然状态,以本真的诗句将其表现了出来。
杨万里的“沿俗入雅”是用平常口语说出清新雅淡的诗句。《插秧歌》全是白描和口语,无一用典或刻意之句,正是“不事修饰”“沿俗入雅”“自然流畅”“清新淡雅”的典范。之所以能造此境,在于杨万里对事物中的诗意有着独到的感知能力,钱钟书《宋诗选注》评价说:
诚斋可以说他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这就是他的“跳脱洒落”和“自得之乐”,既能超越前人与传统,又能自由创新。他的《插秧歌》之所以写得真切生动,与他对农业劳动的观察、体会密不可分。(有删改)
晨读快练
下面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标志会徽,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芣 苢
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首,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大雅》和《小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初读文本
1.诵读诗韵
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诵读指导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六句“采采芣苢”间穿插六句“薄言×之”,重音落在“采采”二字上,起头气氛比较明朗,而接“芣苢”二字后,气息急转直下,有渐弱之势。“薄言”属于平稳过渡,速度不快,“×”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趋响亮明朗。每章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缓到急。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
2.初读思考
(1)《芣苢》似是妇女采________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______,最后是________,________之情可以从这历程中显现。全诗共______章,每章四句,全是________,只有六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部重叠。
(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说《芣苢》一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出导图(请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词语 读音
芣苢 袺
掇 襭

2.解释加点词语
词语 释义
薄言采之 ①
薄言有之 ②
薄言掇之 ③
薄言捋之 ④
薄言袺之 ⑤
薄言襭之 ⑥
附:助读资源
1.名家点评
(1)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朱熹
(2)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方玉润
2.采集芣苢习俗
芣苢,古书上指车前(草名),一种草本植物,花淡绿色,叶子和种子都可以入药。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毛诗序》解释《芣苢》题旨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韩诗》及汉以来论诗者大都以芣苢宜子来解说诗意,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当然,采集芣苢的目的还有多种说法,如可治恶疾,又有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野人亦煮啖之”等,都可备一说,但多与《芣苢》意境优美、节奏明快的风格不尽相合。
插秧歌
走近作者
“诚斋先生”——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病逝,终年八十岁。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有《诚斋集》传世。
初读文本
1.诵读诗韵
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诗的韵脚。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初读思考
(1)请结合《插秧歌》概括诗人一共描写了哪几个劳动场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诗人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出导图(请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词语 读音
兜鍪 半霎
胛 莳
渠 未匝
2.解释加点词语
词语 释义
唤渠朝餐歇半霎 ①
低头折腰只不答 ②
秧根未牢莳未匝 ③
附:助读资源
名家点评
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唐宋诗》
学习目标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体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理解思想情感
1.两首诗歌向我们描绘了古人劳动时紧张热烈的画面。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应以欢快为主,还是以沉重为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歌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诗体不同,所表现的劳动内容也不同,但两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表达技巧
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插秧歌》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三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田 上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诗中一个“学”字,透露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B.陶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C.崔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做了铺垫。
D.这三首诗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属于近体诗。
(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C.雨从头上湿到胛  胛:肩胛
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渠水
2.下列诗句中,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田夫/抛秧/田妇/接
C.雨从/头上湿/到胛 D.低头/折腰/只/不答
3.下列诗句中,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笠是兜鍪蓑是甲
C.雨从头上湿到胛 D.照管鹅儿与雏鸭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C.“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艺”。
D.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写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6.下列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句,依次与诗题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②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③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④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海近冈峦多迤逦,天寒雾雨正霏微。
A.①缫丝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煮海歌
B.①缫丝行 ②采茶歌 ③煮海歌 ④渔家
C.①煮海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缫丝行
D.①煮海歌 ②采茶歌 ③渔家 ④缫丝行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节选)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注],嘤咛如《竹枝》。
注 郢中歌:一作“田中歌”。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杨诗尾联以田夫的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
C.刘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刘诗用简练的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8.如果说杨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刘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刘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悯 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①忍饥度残岁,更堪②岁里闰添长!
注 ①分:料定。②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比喻,写稻田远望如云,却因无雨天旱,大片稻田丰收已经无望。
B.第二句承接首句,写荞麦因遭霜而只开空花,意味着麦收又落空,灾上加灾。
C.后两句写灾民度日如年,“已分”“更堪”突出了灾民的无可奈何和苦不堪言。
D.前两句写天灾不断,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10.杨万里在这首诗和《插秧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名句识记
1.《诗经》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9)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农事名句
(1)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乐府诗《采桑》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最喜儿孙解农事,稻花香满旧田间。——徐眅《归田》
(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主题悦读
1.经典诗歌
十亩之间
《诗经·国风·魏风》
十亩之间①兮,桑者②闲闲③兮。行④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⑤兮。行与子逝⑥兮。
注 ①十亩之间:郊外所受场圃之地。②桑者:采桑的人。③闲闲:宽闲、悠闲貌。④行:走;一说且,将要。⑤泄(yì)泄:和乐的样子;一说人多貌。⑥逝:返回;一说往。
赏析 《十亩之间》展现了一幅桑园晚归图。本诗最鲜明的审美特点是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叠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前人评《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前者充满了姑娘们的轻松欢乐,而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
[北宋]苏辙
春田不雨忧无麦,入囷得半犹足食。
伏中一晒不可缓,旱田苍耳犹难得。
人言春旱夏当潦,入伏未保天日好。
老农经事言不虚,防风防雨如防盗。
外孙读书旧有功,吾言七字传祖风。
旋投诗笔到田舍,知我老来馋且慵。
秋田正急车难起,汗滴肩赫愧邻里。
磨声细转雪花飞,举家百口磨牙齿。
食前方丈我所无,烝饼十字或有诸。
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烝胡卢。
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表现出诗人对农事的熟悉和关心,后半部分则描写了外孙不辞辛苦地晒麦子,以及自己在家中备饭犒劳他们的情景。本诗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直接过问生产的情形。
2.课文赏读
文一:
情感的节奏
——《诗经·周南·芣苢》解读
人类因延续而生殖,因生存而生产,劳动中的付出产生的劳累、怨恨,劳动中收获的快乐与忘我,都成为人们抒情的驱动力。中国有深厚的农业文明,因此产生了许多劳作诗歌。东汉何休《公羊传解诂》中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因此,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尽管以政治道德标准作为选诗标准,因而比较多地收录表达男女情感、贵族生活、史诗祭歌的诗歌,但其中也有一些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歌,比如《芣苢》《七月》《载芟》《良耜》《斯干》《大田》《无羊》《信南山》《甫田》等。《周南》中的《芣苢》是场景最为单一、情感最为直露、文字最为质朴的诗歌。《诗经》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被公认是直陈其事的“赋”。
诗中描写的事件和场景,是一群人采摘芣苢。全诗仅有两种句式,重复人们不同的采撷动作。第一句“采采芣苢”是歌唱每个动作的固定的领句。“采”的原义是以手捋取,这里叠用,意为“茂盛的样子”,《诗经》中“采采卷耳”(《卷耳》)等诗句也是这样的句式。第二句“薄言采之”是一个可以更换零件的句式,“薄”“言”二字都是无实义的语助词,完全是为了衬托句子的节奏。可以用其他表示采撷的字来替换句中的“采”字——“有(动手采)”“掇(拾取)”“捋(抹取)”“袺(执着衣襟来盛)”“襭(用衣襟兜起)”。这些字词的更换,在“采采芣苢”之间形成不同的呼应,构成了动作与情感的节奏。
“采采芣苢,薄言×之”这样两句简单的诗歌句式重复了六遍,所以这首诗绝不是想要向我们讲述、传达、强调发生了采撷芣苢这件事情,因为采撷这件事情,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思想与情感等信息,可以有很多交流和表现的方式。“采采芣苢,薄言×之”这八个字首先要表现的是它们组成的节奏,再将这个语言节奏重复表现,这和用八个音符谱成一个旋律,再重复演奏成一首乐曲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在重复演奏“采采芣苢,薄言×之”的过程中,这些诗句在语言上的相似性就被强烈地表现了出来,节奏鲜明的语音、排列整齐的文字等听觉和视觉的形式特征被彰显出来,而这些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包含的具体的内容在节奏的重复中被单一化、弱化甚至隐没了,人们在读诗时不会在意芣苢是什么、为什么采芣苢、采撷的不同动作有何区别,只剩下对语音和旋律的感受。因此,当你听到这六次重复的节奏,你其实是从语言文字的听觉和视觉的节奏中感受到一种整齐而明快的节奏,引发了你快乐的情感,就像你听音乐时的审美感受一样。
我们的许多劳动,都是单一、重复的动作,为什么从中找到了快乐,是因为人们从中感到了节奏,这个节奏转变为语言、音符,成为诗,成为歌,再去启发听众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在自己的劳动中找到快乐的节奏。(有删改)
文二:
生动的特写
——杨万里《插秧歌》解读
农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以吟咏农业生产劳动为题材的诗,反映了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基层开放,因此士大夫和诗人们许多来自乡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甘苦和情趣有着深切的体验,描写也非常生动贴切。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出身贫寒,但刻苦进取,及第后勤于政事,官阶也做得很高,位至秘书监,封庐陵郡开国侯。他非常热爱农村的风景与生活,体恤农民的困苦,写了不少农事诗,比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十解》《悯旱》等,《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首七律诗的表现方式是聚焦式的,对农家在雨中抢插稻秧作了生动的特写。所谓特写,一般指抓住人与事的某些特征,集中、细致地加以刻画、描写。杨万里的诗抓住了插秧劳动的特征,让人物、动作、对话、环境等丰富的因素在流畅的诗句中生动毕现。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以协作插秧的动作,带出了一对夫妇和两个儿子“抛”“接”“拔”“插”的连贯镜头,一下子展示出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用一个急迫艰苦的环境,衬托出插秧者的形象:穿着像盔甲一样的斗笠与蓑衣,但是从头上流下的雨水还是浸湿了脖子和肩头。雨是恶劣的天气,象征着摧迫驱赶农夫劳作的压力,也反衬出农夫的辛苦。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画面中出现了声音,意绪发生了转折。有人呼唤插秧者停下来吃早饭,一方面暗示了他们为赶时间,没有吃早饭就下田劳作;一方面暗示了为他们做饭的家人——或许是不能劳作的父母长辈,或许是两个儿子家的媳妇——对他们的怜爱。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插秧者对送饭者的回答。插秧者只顾低头弯腰地插秧,不作回答,但因送饭者叫得急切,不耐其烦,只能告诉他们:秧还没插牢插完,你们先别管我们,赶紧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这样的对话镜头,将一个农业家庭的人口结构、农忙时节的劳动分工和家庭的生活气息不经意地烘托了出来。杨万里对插秧场景的表现,突出了对动作、形象的刻画和对人物对话的表现,这就给诗歌注入了戏剧的叙事因素,让一个小场景充满了活跃的气息。他把握了劳动的本然状态,以本真的诗句将其表现了出来。
杨万里的“沿俗入雅”是用平常口语说出清新雅淡的诗句。《插秧歌》全是白描和口语,无一用典或刻意之句,正是“不事修饰”“沿俗入雅”“自然流畅”“清新淡雅”的典范。之所以能造此境,在于杨万里对事物中的诗意有着独到的感知能力,钱钟书《宋诗选注》评价说:
诚斋可以说他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这就是他的“跳脱洒落”和“自得之乐”,既能超越前人与传统,又能自由创新。他的《插秧歌》之所以写得真切生动,与他对农业劳动的观察、体会密不可分。(有删改)
晨读快练
下面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标志会徽,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麦穗象征着丰收。标志中间由麦穗演变成“丰”字,表达出庆祝丰收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憧憬。组成“丰”字的三条放射状的弧线,意在体现“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
芣 苢
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首,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大雅》和《小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初读文本
1.诵读诗韵
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诵读指导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六句“采采芣苢”间穿插六句“薄言×之”,重音落在“采采”二字上,起头气氛比较明朗,而接“芣苢”二字后,气息急转直下,有渐弱之势。“薄言”属于平稳过渡,速度不快,“×”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趋响亮明朗。每章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缓到急。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
答案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初读思考
(1)《芣苢》似是妇女采________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______,最后是________,________之情可以从这历程中显现。全诗共______章,每章四句,全是________,只有六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部重叠。
答案 芣苢 往取 满载而归 欢乐 三 重章叠句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顺序不能更换。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3)前人说《芣苢》一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没有直接写采芣苢的人,但读来却让人眼前出现了一幅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于平原旷野中你追我赶、群歌互答的欢快的劳动场景。几个动词,就把她们欢快的心情、收获的喜悦伴着音乐节奏传达出来了。
3.填出导图(请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概述采集劳动 ②掇 ③捋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词语 读音
芣苢 袺
掇 襭

答案 fú yǐ jié duō xié luō
2.解释加点词语
词语 释义
薄言采之 ①
薄言有之 ②
薄言掇之 ③
薄言捋之 ④
薄言袺之 ⑤
薄言襭之 ⑥
答案 ①“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②取得,获得 ③拾取,摘取 ④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⑤提起衣襟兜东西 ⑥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附:助读资源
1.名家点评
(1)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朱熹
(2)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方玉润
2.采集芣苢习俗
芣苢,古书上指车前(草名),一种草本植物,花淡绿色,叶子和种子都可以入药。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毛诗序》解释《芣苢》题旨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韩诗》及汉以来论诗者大都以芣苢宜子来解说诗意,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当然,采集芣苢的目的还有多种说法,如可治恶疾,又有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野人亦煮啖之”等,都可备一说,但多与《芣苢》意境优美、节奏明快的风格不尽相合。
插秧歌
走近作者
“诚斋先生”——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病逝,终年八十岁。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有《诚斋集》传世。
初读文本
1.诵读诗韵
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诗的韵脚。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答案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初读思考
(1)请结合《插秧歌》概括诗人一共描写了哪几个劳动场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中插秧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呼唤早餐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应答图。
(2)诗歌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诗人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抛”“接”“拔”“插”等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了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3.填出导图(请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雨中劳作 ②嘱托家人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词语 读音
兜鍪 半霎
胛 莳
渠 未匝
答案 móu shà jiǎ shì qú zā
2.解释加点词语
词语 释义
唤渠朝餐歇半霎 ①
低头折腰只不答 ②
秧根未牢莳未匝 ③
答案 ①渠,他;半霎,极短的时间 ②不搭理农妇的要求,却有别的话要说 ③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附:助读资源
名家点评
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唐宋诗》
学习目标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体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理解思想情感
1.两首诗歌向我们描绘了古人劳动时紧张热烈的画面。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应以欢快为主,还是以沉重为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芣苢》应以欢快为主。它内容纯净、节奏简单,反映了先民淳朴、喜悦的内心。《插秧歌》应以沉重为主。它描绘了农事艰辛、天气恶劣,让人感受到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的不易。
2.两首诗歌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诗体不同,所表现的劳动内容也不同,但两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①从精神内涵上看,两首诗都表现出劳动者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
②从场景画面上看,两首诗都写出了众多的人物共同劳作的场景,富有形象感、画面感。
③从语言表现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当时活泼生动的口语,动词的运用比较突出。
赏析表达技巧
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
“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2.《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头盔”)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从而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3.《插秧歌》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了雨中抢插秧苗的情形,从“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都没有,如此便写出了抢插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了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诗人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
2.阅读下面三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田 上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诗中一个“学”字,透露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B.陶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C.崔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做了铺垫。
D.这三首诗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属于近体诗。
答案 D
解析 “有绝句,有律诗”错,陶诗不是律诗,它属于“古体诗”。
(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②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诗人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人生深刻的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③崔诗写一位农夫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C.雨从头上湿到胛  胛:肩胛
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渠水
答案 D
解析 “渠”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2.下列诗句中,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田夫/抛秧/田妇/接
C.雨从/头上湿/到胛 D.低头/折腰/只/不答
答案 C
解析 正确断句:雨从/头上/湿到/胛。
3.下列诗句中,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笠是兜鍪蓑是甲
C.雨从头上湿到胛 D.照管鹅儿与雏鸭
答案 B
解析 把“笠”“蓑”分别比喻成“兜鍪”“甲”。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C.“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艺”。
D.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
答案 C
解析 “六艺”应为“六义”。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写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答案 C
解析 “以‘兜鍪’和‘甲’借代”错。第三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6.下列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句,依次与诗题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②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③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④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海近冈峦多迤逦,天寒雾雨正霏微。
A.①缫丝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煮海歌
B.①缫丝行 ②采茶歌 ③煮海歌 ④渔家
C.①煮海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缫丝行
D.①煮海歌 ②采茶歌 ③渔家 ④缫丝行
答案 B
解析 ①由“煮茧”可知,应为《缫丝行》(南宋·范成大);②由“焙成粒粒比莲心”可知,应为《采茶歌》(清代·陈章);③由“风干日曝咸味加”“卤浓碱淡”可知,应为《煮海歌》(北宋·柳永);④由“钓收鹭下虚舟立”可知,应为《渔家》(南宋·陆游)。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节选)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注],嘤咛如《竹枝》。
注 郢中歌:一作“田中歌”。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杨诗尾联以田夫的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
C.刘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刘诗用简练的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答案 B
解析 “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理解有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
8.如果说杨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刘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刘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悯 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①忍饥度残岁,更堪②岁里闰添长!
注 ①分:料定。②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比喻,写稻田远望如云,却因无雨天旱,大片稻田丰收已经无望。
B.第二句承接首句,写荞麦因遭霜而只开空花,意味着麦收又落空,灾上加灾。
C.后两句写灾民度日如年,“已分”“更堪”突出了灾民的无可奈何和苦不堪言。
D.前两句写天灾不断,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答案 D
解析 “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错。第三句是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第四句说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了极致。并未提到“人祸”,也未揭露“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10.杨万里在这首诗和《插秧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插秧歌》写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的赞美。②《悯农》写农民面对天灾的苦难,民生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