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21: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词语积累
近义词语辨析
1.意兴盎然·意兴阑珊
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
意兴阑珊:兴致将尽。
2.沉迷·拘泥
沉迷:深深地迷恋。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
3.获得·达到
获得: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
达到: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
4.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名句识记
1.曹操名句
(1)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述志令》
(2)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
(3)夫有其志,必成其事。——《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6)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却东西门行》
2.陶渊明名句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惜时》
(2)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
(4)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其二)》
(5)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饮酒·幽兰生前庭》
(6)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拟挽歌辞三首》
(7)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其一)》
(8)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四时》
(9)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
(10)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
主题悦读
1.作者延读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出身官宦之家,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
这体现了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曹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于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趁星夜飞离京城。这些不都说明曹操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则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父子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比得上曹操这样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于一身呢?诸葛亮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有删改)
点评 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客观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文章。曹操有“英雄”和“奸雄”的两个标签,任何肯定其一或否定其一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文章正是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分析和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为了说明曹操不仅仅是奸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先从为政从军三件小事,以表现曹操的人物特征;后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来表现曹操的崇高情怀。作者有理有据地推出结论:曹操的出现,“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2.美文欣赏
陶渊明的寂寞
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的陶渊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他却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
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将自我放逐,陶渊明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他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置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在感到深深的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恢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说陶夫子是以虚张的诗意消解田园的艰辛,以朦胧的醉眼忽略生活的重荷,或曰他在狭小的天地中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我却要说,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婢膝、背信弃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并非对稼穑之艰、耕作之苦视而不见,从他归隐到去世,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他却仍然无怨无悔,“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执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于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的人生相比呢?
赏析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栖居!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有一张无弦琴,他并不会弹琴,但是他每每________的时候就会去弹弹琴。没有琴弦,有什么可弹的,可是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很多东西不需要太过于追究,不会弹奏又何妨,只要那个特定的时刻心中有那样一份情怀就好了,所以陶渊明不________于现实的田园,通过“得意忘言”的途径,________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上的丰盈。在陶渊明那里,因为有了一双慧眼,一双意趣盎然的眼睛,所以他能够获得审美的至高境界□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平凡之事皆是风景。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处风景能否驻进你的心灵,关键看你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生活中的忙乱需要躲避,心灵的拥挤滞塞也需要疏通,心眼足够大,智慧才会更多吧。当一个人心里诗意盎然、志趣高妙的时候,他的风景就会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意兴盎然  沉迷  获得  不胜枚举
B.意兴阑珊  沉迷  达到  比比皆是
C.意兴阑珊  拘泥  达到  不胜枚举
D.意兴盎然  拘泥  获得  比比皆是
答案 D
解析 词语解释见“词语积累”。
2.依次填入文中方格处的标点,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 B.!” :   、
C.”! :   、 D.!” ——  。
答案 B
解析 第一处,叹号须放在引号之内,表示这是陶渊明诗中的感叹,而非本文作者的感叹;第二处,对“审美的至高境界”的解释是一个较长的判断式表述,使用冒号更好;第三处,较短的名词性短语之间,应该用顿号。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更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B.不仅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更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C.关键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D.关键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和你是否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答案 A
解析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两面对一面,二是语序不当。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A项修改正确。
短歌行
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建安枭雄”——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风格慷慨悲凉,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观沧海》等。
2.探寻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208)冬天,他亲率83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他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4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天下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现实,他忧愁满怀,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立统一天下的功业。(该诗写作背景另有一说,这里采用的是大多数学者的说法)
初读文本
1.读标题
标题沿用了汉________旧题,“短歌行”多为________诗,多在宴会上吟唱,歌声较短促。用韵多为四句一韵,可以换韵。
答案 乐府 四言
2.读正文
(1)诵读诗韵
该诗是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书写诗人的内心。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这首诗的押韵特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押韵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 “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三句的节奏从语法角度讲应该是“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但在朗诵时一般要处理为在中间断开。
押韵特点:①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
(2)初读思考
①《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相关链接——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才难求。
②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忧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酒、朝露、明月。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对酒当歌 慨叹人生  ②为人而忧 渴求贤人
基础梳理
解释加点词语
词语 释义
对酒当歌 ①
几何 ②
去日苦多 ③
青青子衿 ④
悠悠我心 ⑤
但为君故 ⑥
沉吟至今 ⑦
鼓瑟吹笙 ⑧
何时可掇 ⑨
枉用相存 ⑩
契阔
绕树三匝
山不厌高
答案 ①对着 ②多少 ③离开;以……为苦 ④对对方的尊称;衣服的交领 ⑤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⑥只是;缘故 ⑦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⑧弹奏 ⑨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 ⑩枉驾;问候,探望  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周,圈  满足
附:助读资源
1.文学常识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指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女诗人蔡琰等。他们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发展趋向有重要的影响。
2.诗体常识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等。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代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代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较自由,没有严格的限制,有歌、行、吟等体裁。
3.名家点评
(1)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唐代史学家吴兢
(2)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清代文学家陈沆
(3)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
(4)它在古今众多的诗歌中是很有特色的。因为,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之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具备了这双重的感情,所以他才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一首诗来。——叶嘉莹
归园田居(其一)
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田园诗鼻祖——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的诗人、辞赋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2.探寻背景
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的第二年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分别从辞官场(第一首)、聚亲朋(第二首)、乐农事(第三首)、访故旧(第四首)、欢夜饮(第五首)几个侧面描写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其中。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初读文本
1.读标题
标题中的“题眼”是“________”字。
答案 归
2.读正文
(1)诵读诗韵
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这首诗的押韵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押韵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押韵特点: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ɑn韵)。
(2)初读思考
“归”是诗眼,请围绕“归”字回答:
①从何而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尘网、樊笼或官场。
②为何而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
③归向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归向园田。
④归去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开荒、守拙;无尘杂,有余闲。
⑤从“归”字可以看出诗人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本性、自然 ②愉悦、欣喜
基础梳理
解释词语
词语 释义
适俗韵 ①
守拙 ②
荫 ③
暧暧 ④
依依 ⑤
答案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 ②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③荫蔽 ④迷蒙隐约的样子 ⑤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附:助读资源
1.文学流派
田园诗派
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支,由陶渊明开创,他也是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的感受。
2.名家点评
(1)《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
(2)此诗纵横浩荡,汪茫溢满,而元气磅礴。大含细入,精气入而粗秽除。奄有汉魏,包孕众胜。后来惟杜公有之。韩公校之,犹觉圭角镵露,其余不足论矣。“少无适俗韵”八句当一篇大序文,而气势浩迈,跌宕飞动,顿挫沉郁。“羁鸟”二句,于大气驰纵之中,回鞭亸鞚,顾盼回旋,所谓顿挫也。“方宅”十句不过写田园耳,而笔势骞举,情景即目,得一幅画意。而音节铿锵,措词秀韵,均非尘世吃烟火食人语。“久在”二句,接起处换笔另收。公以义熙冬归,此言桑麻长,种豆濯足,皆非冬景诗,不必定为是年作也。——方东树《昭昧詹言》
(3)此诗娓娓道来,率真之情贯穿全篇,其浑厚朴茂,少有及者。自“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画出一幅田园景色,仿佛带领读者参观,一一指点,一一说明,言谈指顾之间自有一种乍释重负之愉悦。结尾二句画龙点睛,饱含多少人生经验!——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学习目标 1.背诵这两首诗。2.能借助意象、手法等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和人生追求。3.赏析两首诗中的用典、白描等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 用典与白描技巧。
深入把握思想感情
1.“忧”固然可以看作《短歌行》的诗眼,但这首诗绝不是哀怨类的,而是“志深笔长”“梗概(骨力强,风骨峻峭瘦硬)多气(多慷慨之气)”。请用四个字概括全诗的情感变化,并说明其各自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忧→思→迎→盼。
前八句表达的是忧,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紧接着“青青子衿……至今”“明明如月,……不可断绝”表达的是思慕贤才,求贤若渴;“呦呦……吹笙”“越陌……旧恩”表现的是迎,想要宴待贤才,礼待贤才;后八句表达的是盼,盼望贤才择主,天下归心。
2.“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②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而是要坚守自己纯真的本性。
3.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志士形象。《归园田居(其一)》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赏析表达技巧
1.《短歌行》主要采用的手法是用典,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写下面的表格,并思考问题。
用典语句 原典出处 用典翻译 用典意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① ②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③ ④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势解》 ⑤ ⑥
周公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 ⑦ ⑧
答案 ①穿着青色交领的衣服的人啊,我对你的思念连绵不断。 ②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③鹿在悠闲地吃草,发出呦呦之叫,彼此应和。我在宴请宾客,鼓瑟吹笙。 ④表达作者对招贤纳士的热情。 ⑤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⑥表达了作者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的心情。 ⑦周公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 ⑧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思考:
(1)上面四个典故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可以调换。理由:①从时间顺序看,第一个典故是思慕贤才,贤才还未到来,第二个典故是宾客来了,最后是礼遇。②从情感范围看,第一个典故是讲恋人间的真挚感情,第二个典故是讲对朋友的敬重,第三个典故是讲君臣之义,情感上是逐渐扩大的。
(2)第二、三个典故兼用了比兴的手法,请具体说明。
必备知识——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个典故先以旷野上的呦呦鹿鸣作为起兴,再写宴会的热闹情景。“呦呦鹿鸣”兼有比喻贤才之义。
第三个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2.“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绘了田园生活图景,请思考:
(1)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图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意象。②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
(2)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分析。
相关链接——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中,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②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泼起来。
③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虽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却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乞 食
[东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①惠,愧我非韩才②。
衔戢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 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②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③衔戢(jí):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后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的。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那么,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由此,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世俗的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说的“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很痛苦很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穷困。和穷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加难以忍受。
(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诗人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更体现出他人格的可贵之处。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骨最早用于________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________的魏晋风骨。西汉初,五言不盛,止于民间,士大夫多视作民间俚曲,不甚重视。后进于乐府,这才渐为吸纳。也正因为如此,乐府诗中包含了许多民歌的气息。乐府诗的形式有三言的,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还有杂言的;语言各具特点,有的像孩童般天真,有的像少女般活泼,有的似雨后的空气一样清新,有的如飞天一样具有浪漫色彩。辞风上自然古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语言。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文人诗由民歌向五言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______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扬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________的莫过于“三曹”父子。关于“三曹”,其他文章说得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他建安文人。(    )。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钟嵘语)不是一般文人感叹的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品评 喋喋不休 浮躁 耳濡目染
B.品评 津津乐道 浮华 耳熟能详
C.品鉴 津津乐道 浮华 耳濡目染
D.品鉴 喋喋不休 浮躁 耳熟能详
答案 B
解析 品评:评论高下、优劣。品鉴:欣赏鉴定,多用于艺术品。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起来没完没了。浮华: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顾实际。浮躁:轻浮急躁。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文人诗由五言向民歌转变。
B.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文人诗由民歌向五言转变。
C.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
D.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
答案 D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是五言向文人诗转变,不是文人诗向五言转变;二是后一分句偷换主语,应加上“使”,让前一分句充当后一分句的主语。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完全修改正确。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三曹”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更是诗人
B.“三曹”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不是诗人
C.“三曹”是诗人,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
D.“三曹”是诗人,不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
答案 C
解析 填入的语句应强调“三曹”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所以“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应放在“更”字的后面,排除A、B两项;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不是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的并列关系,排除D项。故选C。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语言具有天真、活泼、清新、浪漫等特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将表示特点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语言多样化的特点,并使语句形成气势,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王老师为了录制《〈短歌行〉中的用典手法》的微课,从网上搜集了下列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她最不可能使用的一项资源是(  )
A.中国风歌曲《子衿》
B.《周公吐哺》成语动画
C.《管子·形势解》名句讲解
D.《玉树后庭花》古筝曲
答案 D
解析 《玉树后庭花》本是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填上了新词。此曲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贤才的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5)透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返归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2)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3)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4)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5)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6)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中“对酒当歌”四句,妙用比喻,体现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情绪,蕴含着及时行乐的意思。
B.《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虽变化不大,却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大风歌》每句都有“兮”字,带有楚风的特点,大气磅礴,既表现了诗人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体现了他的王者风范。
D.“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表现出刘邦那种威风凛凛、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冲天豪迈气概。
答案 A
解析 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思。
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都抒发了渴求贤才安定天下的豪情。(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比喻、化用典故等手法间接抒情;“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运用疑问句直接抒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五)
[东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 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答案 B
解析 “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错,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
10.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②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且清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③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我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潇洒自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