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2)琵琶行并序
词语积累
1.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一般用于夫妻之间。
2.比翼连枝:比喻夫妇亲密不离。一般用于夫妻之间。
3.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4.共挽鹿车:一同拉着小车。比喻夫妻安贫乐道,同甘共苦。一般用于夫妻之间。
5.镜破钗分:比喻夫妻失散、离异。一般用于夫妻之间。
6.鸾凤和鸣:鸾鸟与凤凰相应鸣叫,声音和悦。用来比喻夫妻和美。一般用于夫妻之间。
7.琴瑟和谐:比喻夫妇情深意笃,非常和美融洽。琴瑟,古代两种常配合演奏的乐器,喻指夫妇。用于夫妻之间。
8.无稽之谈:没有根据、无从查考的说法。一般不能用来形容其他对象,如产品等。
9.汗牛充栋:拉运书籍的时候,牛会累得出汗,此之谓“汗牛”;堆放书籍的时候,会一直堆到屋顶,此之谓“充栋”。形容书籍极多。虽然这个成语也表示数量多,但它仅用于表示“书籍”的数量,而不是一概表示所有事物的数量。
10.敝帚自珍: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从意义上可以看出“敝帚自珍”适用于对自己,而不能用于别人。
名句识记
白居易名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6.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夜筝》
7.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8.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
9.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
10.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李白墓》
主题悦读
经典美文一:
白居易的长归
吴光辉
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
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是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的丑恶和人民大众的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六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杀”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
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
赏析 唐统治者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白居易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白居易的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也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作者能够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白居易的政治悲剧,读罢文章哀而不伤。作者对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失落地颠簸在那纤纤古道之上的情景作了充分想象,生动写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典美文二:
拜谒香山居士
天籁张
时值初秋,乍寒还暖。
一连几日的绵绵秋雨,彻底地荡涤尽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燥热烦闷的暑气,蝉儿“知了——知了——”的歌声也被蒙蒙细雨浸淫得无声无息,使人的耳膜顿感爽静舒服了许多。
礼拜天,适逢一个好天气,正好趁机去拜谒一位“香山居士”。
隔着层层时间,我和他做了近半个世纪的同乡邻居。
乡邻般地住着,邻居般地紧挨着,却不曾有过一次的往来,哪怕仅是礼节性的也好。
就是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我一大早就来到了龙门石窟风景区内伊河东岸东山上的千年古刹——香山寺。
香山呵,我踏着那些往上堆砌的石阶,慢悠悠地登攀了大约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来到了矗立于半山腰的“香山居士”塑像前。
诗人,一代诗人,独自站在空旷里,凝神遥望着滔滔东逝的伊河水,遥望着古朴凝重、宏伟壮观的石窟群,默默地吟诵着《长恨歌》里绝美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呵,是我的耳畔回响着诗人那铿锵激昂、韵律有致的朗诵声吗?还是山谷间隐隐的风语呢?甚或是伊河的欢笑罢!
秋的阳光透过千年云层射下来,虽有些许的微凉与冷清,但诗人那抑扬顿挫的朗诵声仿佛仍在山谷里回响、共鸣,淡淡的诗意游移在青山绿水的怀抱里,游移在我那凡心向古但非泥古的意境里,似陶非醉的我,此时却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与悲凉。孤独呵,我的知己孤独如影随形地陪伴左右,宛如满山的花草绿树摇曳着的一片孤寂。
诗人呵,作为同乡邻居,敢问您是否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栖息?放在香山高处的殿堂、庙宇,给了下面的伊河、村落、城市有过几分的期许?一如头上的豪华灯饰,照亮着我们的客厅。放在殿堂、庙宇中的僵硬塑像,是客厅里的亲戚吗?
诗人呵,你带过来一部书,一部厚厚的诗书,仿佛诗人的躯体,用来做了厚厚的奠基,与华夏的祖先、先哲、英烈们一起,把曾经几经战火洗礼、沧桑兴衰的九朝古都抬举到了醒目的位置。
而诗人呢,依旧守候着满山的清静和孤独,依旧凝眸眺望着山下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依旧……巍峨壮观的殿堂、庙宇,修葺一新地耸立在半山腰,灿若星辰地点缀着整个石窟景区。现实中的人们都各自在忙着现实中的生活,读书万卷、吟诗诵诗自然而然地成了偶尔被某些人还能提及的一种精神消遣。当一阵阵颂词凋零后,深秋的山风细数着遍地的落叶……就让躯壳化为雕塑留下吧!
诗人呵,你的灵魂又一次地负笈远行吗?很快呵,那些浮云样波动起伏的山峰就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殿堂、庙宇坐落在浓郁葱葱的伊河东岸东山上,青山绿水环抱,人杰地灵。我仿佛看见:诗人匆匆地离开高处,踟蹰地走进深处,隐居在历史的册页中,安顿在真诚的怀念里。
蒸蒸日上的繁华大都市,曾经苍白着犹豫的脸色向诗人发出过薄弱的挽留,然而……
香山呵,谁有吟诗诵诗的雅致呢?谁会来这里做一回吟诗诵诗的清闲人?谁又愿意排成队,做这些沉默寡言的石阶?
白居易,一代诗人呵,你又何处去?
赏析 作者作为白居易的同乡邻居对白居易有更深的理解,无论是对凝神遥望的雕像的描写,还是对其诗句的引用,都透露出作者和白居易心与心的交流;初秋还寒的环境描写增添了几分惆怅,行文中那些抒情性的语言更是写出了自己的游览感受,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怀念和仰慕之情。对白居易来到这里,既感到十分地荣幸,又对其遭遇有几分叹惋。全文语言洗练,结构严谨。文中“诗人呵”的呼唤,使得文章的抒彩更加浓厚。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唐代,( )。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传播佛学。日本也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随着遣唐使团的来华,大量的唐代诗歌传入日本。
其中,白居易的诗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日本汉学家大江维时编纂的唐诗名句选《千载佳句》中收录唐诗1 110联,仅白居易一人之诗就占了535联。
据日本《文德实录》[甲]记载,大约在9世纪初,白居易的诗歌就已经传入日本,深受日本宫廷人士的喜爱。当时其诗集还比较稀缺,以至竟有官员因献白诗而获提拔。嵯峨天皇将《白氏文集》视为“枕秘”[乙],爱不释手,在宫中专门设立侍读官开讲《白氏文集》。此后,《白氏文集》成为几代天皇的修身课程。
宫廷的这股潮流也渗透到了知识阶层。当时的儒学者庆滋保胤说:[丙]“唐白乐天为异代之师。”著名诗人岛田忠臣以白诗为“诗媒”,说:“坐吟卧咏玩诗媒,除却白家余不能。”这些都反映出平安时代日本文人奉白居易为师以及对白居易的崇敬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广泛获得平安时代的日本的认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丁]另一方面,白居易诗歌中的感伤诗和闲适诗契合了日本人的审美需求,拨动了宫廷贵族和知识阶层的心弦。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日本汉学家经常来中国
B.中日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C.日本文学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
D.白居易诗歌受到日本文人的喜爱
答案 B
解析 根据下文的“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传播佛学。日本也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随着遣唐使团的来华,大量的唐代诗歌传入日本”等语句分析可知,此处主要讲中日的文化交流,分析选项内容,B项衔接最恰当。
2.文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D项逗号使用错误。结合“一方面是因为其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另一方面,白居易诗歌中的感伤诗和闲适诗契合了日本人的审美需求”分析,此处“一方面”“另一方面”为并列关系,且“另一方面”内用了逗号,应该用分号。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获得广泛认同
B.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获得广泛认同的原因
C.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广泛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获得认同
D.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广泛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获得认同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B项“之所以……的原因”句式杂糅,应删掉“的原因”。C项语序不当,应把“广泛”放在“认同”前面。D项“之所以……的原因”句式杂糅,应删掉“的原因”;语序不当,应把“广泛”放在“认同”前面。
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谥曰“文”。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主要作品有《琵琶行并序》《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2.探寻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首领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是“蛮瘴之地”,加之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副职,但实际上是一个闲散职务。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遭受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由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顿时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情,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于是创作出了这一传世名篇。诗篇一问世,即广为传诵,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这首诗仍传诵不衰。
初读文本
1.读标题
“琵琶行”中的“行”是古诗中的________,源于________。
答案 歌行体 乐府
2.读正文
(1)诵读诗韵
袁枚《随园诗话》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所谓“好韵”,即选择与诗情诗境相切的音韵,也就是根据诗词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韵脚,做到以声传情,声情相谐。如本诗17处的“入声韵”用得尤好。下图展现了包含唐朝在内的中古时期语音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在普通话中,本诗第一段中的入声消失了,其中的“瑟”“月”现在读去声的字,在中古时期都读入声。入声词读音急、短、促,一发即收,而声音是可以传达情感的。请试着演练下面作韵脚字(已用“△”标出)的入声读法,并体会其中所寄寓的情感。
①我闻琵琶已叹,又闻此语重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息”“唧”“识”三个入声字,使入声韵本有的沉闷、压抑的特点强化了诗人心中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恨。声韵相合相切,传达出千古不变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感我此言良久,却坐促弦弦转。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连续四个入声字,句句梗塞,句句压抑,顿挫凄绝,如泣如诉,恰切地体现了诗人心境的沉痛、悲凉,烘托了压抑悲愤的氛围。全诗以入声韵开头,又以入声韵结尾,使整首诗弥漫着无边无际的愁绪、怨愤。
(2)初读思考
①请概括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的由来,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②《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暗线则是______________。一虚一实,虚实相生,最后两条线索交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全诗结构严谨而又错落有致。
答案 琵琶女的身世 诗人的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京官 ②谪官 ③大弦、小弦 ④银瓶、铁骑
基础梳理
1.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1)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②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2)明年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3)颜色 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多指色彩
(4)突出 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
(5)整顿 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向前 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朝前
(7)老大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答案 (1)于是创作 (2)第二年 (3)容颜 (4)突然冲出 (5)整理 (6)副词,以前 (7)年纪大了
2.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1)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凡六百一十六言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3)为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 (1)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这 (2)说/字/话 (3)写,创作/弹奏/给,替
3.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1)名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遂命酒
歌以赠之
活用为状语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浔阳江头夜送客
梦啼妆泪红阑干
(2)形容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江州司马青衫湿
商人重利轻别离
答案 (1)摆酒席/作歌/在夜里/在梦里 (2)被打湿/重,看重;轻,轻视
4.文化常识
词语 解释
(1)元和 唐宪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__________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后来朝鲜、日本、越南受中国的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
(2)左迁 ______________。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3)出官 京官贬黜到________任职。
(4)司马 古代官职,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后世朝代亦有设置,其职权大小不一。唐代的司马是州刺史的________,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教坊 古时管理____________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6)青衫 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后人常用“______________”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答案 (1)纪年 (2)降低官职 (3)地方 (4)副职 (5)宫廷音乐 (6)司马青衫
附:助读资源
1.文学常识
新乐府运动
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2.诗体常识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和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琵琶行》属于后者。
3.名家点评
(1)白乐天《琵琶行》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南宋理学家朱熹
(2)余尝谓白香山《琵琶行》一篇,从杜子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得来。“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杜以四语,白成数行,所谓演法也。凫胫何短,鹤胫何长,续之不能,截之不可,各有天然之致;不惟诗也,文亦然。——清代藏书家、诗人田雯
(3)予向读吴梅村《琵琶行》,喜其浏离顿挫,谓胜白文公《琵琶行》,久而知其谬也。白诗开手便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此直叙法也。吴诗先将琵琶铺陈一段,便成空套。
——清代藏书家、文学家严元照
(4)写同病相怜之意,恻恻动人。——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2.掌握音乐描写的高超艺术。3.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深层理解诗歌主旨。
赏析景物描写
1.诗歌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总体上渲染了一种萧瑟凄伤的氛围。
2.诗歌第1段写离别,诗人直抒胸臆,突出一个“惨”字。诗歌是如何烘托这一“惨”字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暮色暗淡,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对饮闷酒,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2)作用:这些描写,为悲剧人物琵琶女的出场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赏析音乐描写
1.第2段运用比喻修辞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喻诗句 声音特点
① 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 ②
③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④
⑤ 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
⑦ 凄厉
答案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 ②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④悠扬婉转
⑤幽咽泉流冰下难 ⑥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⑦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共弹了三次。
诗句 感受 作用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诗人被深深吸引(一闻琵琶邀相见) 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的琴技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再闻琵琶诉沦落) 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琴技高超,点明“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主旨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诗人感伤而“青衫湿”(三闻琵琶青衫湿) 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的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
体会情感主旨
1.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相同之处 具体内容
都来自京都 琵琶女 本是京城女
白居易 ①
皆有出色才华 琵琶女 ②
白居易 才华横溢的诗人
如今都落魄失意 琵琶女 ③
白居易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答案 ①去年辞帝京 ②名满京都的艺人 ③因年长色衰而嫁给商人
2.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于不能自持?并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动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思路一:音乐认同。首先请注意课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律,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而琵琶女命运坎坷,技艺高超,她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用音乐表达出来,音乐才会如此动人。于是,《琵琶行并序》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魅力,堪称绝唱。
参考思路二:身世认同。让我们比较一下男女主人公的身世。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也是春风得意。琵琶女命运转折的原因是年老色衰;白居易惨遭贬官的原因是不畏权贵而上书言事被攻击为越职。琵琶女晚年的归宿是“嫁作商人妇”,独自“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现时的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敏感的心弦,以至于这位江州司马不禁青衫湿,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参考思路三:地位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始终关心民间疾苦。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平等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平等的相知、相怜,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发出的肺腑之声。
(2)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由此可以体会到诗人贬谪江州、牢骚困顿、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损害、被侮辱女性的同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请阅读下面的文字,试就音乐描写特点,从以下两方面中任选一点,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学短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以声摹声(兼用各种比喻),形象可感。
(2)运用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声摹声(兼用各种比喻),形象可感。
(示例)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时,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使得曲尽其妙,形象可感,生动活泼,达到了令人耳不暇接、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2)运用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示例)摹写音乐这一听觉感受本就难为,摹写音乐暂停更是不易。但作者依然用他的生花妙笔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曲中暂停的妙处,描绘了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诚然,有声的音乐固然美丽动听,但处在美妙音乐间隙的无声留白之处更能打动人心!正是音乐暂歇处留白的运用,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使“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成为千古绝唱!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快速
B.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意
C.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 转:转变
答案 B
解析 A项快:畅快。C项暂:忽然,一下子。D项转:更加,越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A项动词,说/名词,字。C项动词,命名,题名/名词,性命。D项动词,轻视/形容词,轻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答案 B
解析 A项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以前。今义:朝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歌以赠之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梦啼妆泪红阑干
答案 B
解析 B项和例句均是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C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5.对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升官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B.善才:唐代对技巧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命酒:叫人摆酒
C.管弦:音乐
《霓裳》: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D.击节:打拍子
呕哑嘲哳:声音嘈杂刺耳
答案 A
解析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6.古诗文中常用一种修辞,使上下文意互相交错、渗透、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句子的含意,这种修辞被称为“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就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它并不分列“主人”和“客”的不同行为,而是说主人和客一起下马,一起上船。下面这些诗句也同样运用了互文修辞,请说明这些诗句的含意。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秦汉时的明月笼罩着秦汉时的关隘。
(2)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3)无论处在朝廷还是民间,都忧心君王和百姓。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了约3 000篇诗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答案 (示例)①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 ②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 ③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文“不仅留下了约3 000篇诗作”和后文内容可知,此处应填“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之类的语句。第②处,前文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论点,横线前说了“情”,横线后说了“义”,可见横线处应说明“言和声”,再根据“内容”“社会效果”等词和对诗的基本认识,可知此处应填“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之类的语句。第③处,横线前说“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横线后的句子对应的是“情者系于政”,故横线处的句子应对应“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故可填“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之类的语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诗人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运用比喻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7)《琵琶行》中,表现作者与琵琶女遭遇相同,同病相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2)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3)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4)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5)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6)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7)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琵琶亭
[宋]祖无择①
晚泊湓江半客舟,琵琶亭下动闲愁。
《霓裳》《绿腰》②杳何许,枫叶荻花空自秋。
贾傅有才悲鸟③,楚骚终古怨灵修④。
莫言司马青衫湿,今日行人亦涕流。
注 ①祖无择(1011—1084),北宋人,他先期是著名的公卿,后因小错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一蹶不振。②《绿腰》:《六幺》。③《鸟赋》:系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④灵修:君主,屈原《离骚》里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之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写诗人一行夜晚乘船来到湓江,驻足琵琶亭下,诗人浮想联翩,心中升起了一缕愁绪。
B.白居易当年请琵琶女弹奏的乐曲今已杳无声息,只有江边景色依旧,给人昔盛今衰的感觉。
C.“枫叶荻花空自秋”中的“空”字,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传达出诗人寂寥落寞的情绪。
D.颈联运用典故,以古自况,借政治家贾谊、文学家屈原的遭遇,来表明自己的处境和心志。
答案 B
解析 “昔盛今衰”错,通过上下文来看,意在表明景色依旧,古今相同。
10.诗人为何会想到“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白居易当年被贬,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人此时的境遇与心情和当年的白居易十分相近。(2)表达了诗人被朝廷弃用、无缘仕途的落寞伤感之情;也隐含着诗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苦闷责怨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刘禅奴弹琵琶歌
[唐]顾况
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
羁雁出塞绕黄云,边马仰天嘶白草。
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
鬼神知妙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
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
当时若值霍骠姚,灭尽乌孙夺公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流落边地,二人皆“愁”。
B.李陵出征匈奴被擒而投降,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而不屈,李陵书别苏武,苦楚难以言诉。
C.诗歌在写琵琶声的同时,还联想到相关历史人物,两相结合,突出了曲调慷慨雄壮的特点。
D.本诗借古讽今,影射现实,寄寓感慨,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也运用类似手法。
答案 C
解析 “慷慨雄壮”错,应是突出了曲调“悲怨凄凉”的特点。
12.同样是写琵琶演奏,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本诗又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刘禅奴琵琶曲的欣赏;②对羁留边塞的历史人物(王昭君、蔡文姬、李陵、苏武等)的同情;③对当朝抗击匈奴将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