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比例》单元集备
学习基础: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
学习基础: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
本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本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发现对应数据的变化规律
发现对应数据的变化规律
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判定两个相关量间的比例关系,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信息和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解决问题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数学思考目标:在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渗透函数思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恰当地使用素材,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在分析数量关系上。
16
2
32
4
:
:
=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16÷2 = 8
32÷4 = 8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以实现知识的建构。
在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利用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关系,借助比的知识进行学习。
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字母表示: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以实现知识的建构。
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利用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学习。
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
字母表示:
观察数据
分析数据
发现规律
总结概念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以实现知识的建构。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以实现知识的建构。
自主练习中,通过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结合正、反比例的定义,判断是否成比例。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以实现知识的建构。
自主练习中,通过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结合正、反比例的定义,判断是否成比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为窗4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3.通过自主探索,强化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下图是生产某种啤酒时,生产啤酒的总量与所需大麦芽吨数的关系。
2.根据上图说一说,7吨大麦芽能生产多少吨啤酒?
3.估计一下,要生产95吨啤酒需要多少吨大麦芽?
70吨
9.5吨
啤酒的总量与所需大麦芽吨数成正比例关系。
1.从图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4.适度渗透函数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本单元(第一阶段):通过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及基本性质,尝试根据变量的对应关系作出预测,获得函数的感性认识。
比和比例的发展
比和比例是谁发现的,谁先使用的,现在还难以确定。不过,在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里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比例的算法。
在国外,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了关于比和比例的思想。而且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在他的著作《几何原本》中,又作了系统的阐述。这就说明了比和比例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比同分数和除法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以推测:人类首先认识了自然数,而后又产生了分数和四则运算,在这基础上,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渐产生了比和比例的概念。由此可见,比和比例也是世界历代数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