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襄阳市普通高中2021一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统一测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较量的意义日渐凸显,文学传统的选择亦卷入其中,因此,对本
土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蔑视和排斥态度,刻板模仿西方的文化思雏和创作套路,以至于
唯“洋”是崇,注定吃力不讨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文艺界亟待解答的问题。要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遵从、格守并不断丰富和创新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基因的中国文化
情怀与中国审美方略。具体到文学叙事层面,就是重新思考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中国古代文艺极其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不少作品的情境设计深具细节之美。《红
楼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小说“淡淡写来”,“淡淡带出”,情节自然推进,心理刻画虚实
相生,毫无斧凿之痕。例如,第三回一反富贵之家的俗套描写,连用三个“半旧的”来形
容王夫人房间的装饰,看似信笔写来,却预示了贾府的趋于衰落,意蕴丰厚。又如,第二
十八回宝玉和黛玉在消除误解后,黛玉由怒转喜,和宝玉开起玩笑说:“倘或明儿宝姑娘
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
是笑。”黛玉因为误会消除,心事解开,所以“抿着嘴笑”,这一甜蜜的笑由心而发。宝玉
此时则不然,他对黛玉的玩笑话一时不知如何对答,若也以玩笑话回答,又怕再次得罪
黛玉,因而陷入想说又不敢说,但对黛玉满怀爱意的心理状态,所以他“又是咬牙,又是
笑”。《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同样讲究细节的铺陈,如“三打白骨精”“刮
骨疗毒”“风雪山神庙”等场景,都使读者产生亲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相反,近
年来,中国文艺剑作在细节铺陈与描摹方面缺乏耐心,往往一部小说读完,带给人的多
是杂乱无章、匆匆忙忙的印象,而鲜有作者愿意在细节处精雕细刻,少有人物或细节让
读者印象深刻。
想象力一直被视作艺术的灵魂。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想象”之于创作的意义:
“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曹植《洛神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襄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统一测试·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D项,“为西方文学所借鉴”错,无中生有。原文“这种史家笔法,得到西方一些汉学家的赞赏”。)
2.C(根据材料一,并非所有的当代作家只重写实而不重虚构,缺乏想象力;原文说“要么把玩弄奇幻怪异视作“想象””,并非“不重虚构”。)
3.D(材料二的观点: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传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是可以与西方的文艺理论平等对话的。A否定我国戏剧在文学、美术、科学上的价值;B学习先进国家的名著对中国新文学的意义;C认为中国文学缺少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4.①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写王熙凤出场,“围拥”一词真实反映了此人在贾府地位不同一般。②擅长人物塑造。王熙凤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众人敛声屏气反衬王熙凤的放诞无礼,详细描写衣着装扮肖像,一个精明美丽、泼辣张狂的贾府管家形象跃然纸上。(每点2分,其他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5.①论证思路上,采用总分结构,先通过背景介绍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2分)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1分)③论证语言上,“多”“重要”“简单地”“常见的”等限定语以及关联词、衔接语的使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1分)
6.B(A“也是父子两人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分析错误,原文是“与儿子的交流本来就不多,自从他当了画家,我们父子之间更是无话可说”,可见“根本原因”说法错误。C“竟然有人痛斥金奖作品是“屁”,《上帝之心》的作者因此气昏了”分析错误。原文金奖作者气昏了是因为“我”后面的发言。D儿子的变化是因为被大自然的景象震撼了。)
7.C(C“欲扬先抑”分析错误,从小说原文看,前半部分写金奖作品的优秀,画展的热烈,这是“扬”;后半部分写“我”的批评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对于金奖作品来说是“抑”。而进村过程的艰难与“画作原型带给人的震撼之大”之间并不存在“扬抑”关系。)
8.①壮观震撼的岩层剖面。②追求虚浮名声的艺术界剖面。③以父子为代表的家庭关
系剖面。(1点2分,3点6分)
9.①父子冲突:小说开篇便呈现这一矛盾,小说结尾处父子冲突得到和解。②学术风气的冲突:“我”的务实求真与艺术圈内虚浮学风的冲突。③真伪冲突:大自然壮观的“真实”与画家编织的“梦幻”形成对立,启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B(根据句意判断。)
11.A(太宗是庙号。)
12.D(“相与缄默,俯仰过日”的原因是魏征的话。)
13.(1)君主假如认为自己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危险败亡,能办得到吗?
(自贤、匡正、危败各1分,句意1分)
(2)贪恋禄位的人,担心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怀禄、虑、便身各1分,句意1分)
14.①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②要求房玄龄等人善于接受不同的
意见。③告诫大臣不要害怕,自己会敞开胸怀,接受谏诤。(1点1分,3点3分)
【参考译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他们像这样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认为自己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所以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于是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高兴或发怒,高兴的时候就胡乱赏赐无功之人;发怒时就任意杀戮无罪之人。因此天下大乱,没有不是因为肆意妄为造成的。我现在无论白天黑夜,无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希望各位大臣永远都能够对我的缺点大胆地提出批评。你们也应当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怎么能够因为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就护短、不采纳?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别人的批评,那他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的确应当有劝谏的人。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如果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被信任的人却不劝谏,就叫作尸禄。只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被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都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就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15.B(“嗔怪流萤无情”错误,结合首联,尾联的意思应是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那么多“辉辉”地为“我”送行,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回家啊。)
16.①善解人意,多情善良。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②毫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③勇敢无畏,迎难而上。“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1点2分,3点满分)
17.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每空1分)
18.①蔚然成风(风靡一时,盛极一时,风行一时);
②不言而喻(显而易见,毋庸置疑,众所周知);
③不可或缺
(每空1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19.C(C是特定称谓,其他三项都是特殊含义。)
20.(1)不合逻辑,“只要……就”改为“只有……才”(2)语序不当,爱上科学,进而投身科技强国事业。
只有把科普做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科学,进而投身科技强国事业,才不会后继乏人。(改对一处得2分)
21.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②我们要考虑流动因素。③而是一场自然灾难。(每条2分)
22.①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要吃野生动物。②减少聚集,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③封闭隔离病毒携带者,限制他们随意流动。(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23.审题
这则材料可分两层。第一层由名言引入,进一步评点。第二层,归纳加减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
这则材料关键词非常明显,就是加减,核心在于阐明加减的互相转化,并且进一步写清这个道理对我们实践的影响。写作中要突出辩证思维,对于加减之间的关系要阐述到位,同时在论证中要注意精选事例。
可用素材
(1)双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内容重点是“双减”:一是减少校内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二是减少校外培训负担,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增加的是学生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多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2)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老子赠孔子语
(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