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3.1 电现象
课标要求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授课时间 80分钟 课时 2 课型 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②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④知道电流的形成,明确电流方向的规定; ⑤理解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并引出电源的概念; ⑥知道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电源外部的电流流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实验探究,认真观察、分析、推理,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观察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信心和积极性。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电流方向的规定和判断,电源及其能量转化。
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验电器判断物体的带电情况,电流方向的判断。
实验器材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片一块,验电器一个,碎纸屑若干,气球两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个性教学设计 (教师二次备课)
流程、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学习引入 二、新课教学: 互动探究 训练内化 反思总结 引入: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设问: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家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教师引导分析。 一、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是电荷的分离。 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1)根据电荷间力的作用规律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2)用专门的仪器——验电器来检验。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二、电流——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实验: 用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闭合开关,灯泡发光。 提问:1.为什么小灯泡在闭合开关时会发光。 2.那么什么是电流,电流的方向如何确定呢?
3.要形成持续的电流,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4.电源有“+”“-”两极,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 5.绝大多数电池都是利用伏打电池原理来工作的,举例说明电池工作时能量的转化。 教师引导归纳。 总结和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学生由生活实际,联系电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激起学习本节的动力。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讨论。 进行分析: 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 看漫画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学生阅读了解。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讨论。 并完成学案。 学生代表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组的答案。 学生分析并阅读归纳: 1).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学生讨论: 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总结: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学生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学生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学生了解电荷量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巴黎圣母院的莱顿瓶电流实验,了解电流的形成。 学生回答:有电流通过。 学生看教材,了解电流的定义和方向的规定。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3)、4)、要形成持续的电流必须要有电源。电源外部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 5)、如干电池、锂电池、蓄电池等,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自主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
作业 让学生完成课后自我评价的第1、2题,以及学生练习册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 一、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电的现象。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摩擦起电实质:电子发生了转移。 二、电流和电能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源是持续电流形成的重要条件。电源有“+”“-”两极,电流从“+”极流出,从“-”极流回。 3.伏打电池的基本原理:化学能→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