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用前
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
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高一语文试题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
2022.07
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
注意事项:
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
微黄与千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这是
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材料二:
邮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
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與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②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
材料一:
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
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
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
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明的清秋的气息。
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
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
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
没
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
牵强。
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
④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
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
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
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
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
⑤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密
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
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
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
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
⑥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
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诗“树”“木”对举,和
④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
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
终
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
“木”。
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
⑦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
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
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
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
没有什么差别。
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
⑧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
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
“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
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
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
(2)黠:老于世故,精通人情。当风姐与鸳鸯一起捉弄她时,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
咱们哄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既迎合了凤姐她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
2022.07
(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9.(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罕言寡语,安分随时”,举止娴雅、稳重端庄、沉稳得体。与周围人物相处得水乳交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融,能兼顾各方立场,平衡各方利益,顾全大局,处事得宜。
1.C(原文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并
(2)秉持着“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哲学,精于逢迎,八面玲珑,熟谙世
没有将“树”和“木头”并列为“木”的双重形象。)
故,收买人心,城府极深,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掩盖起来。
2.B(B.文中只是举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的例子,但不能否定其他。只要欣赏水平足
(共6分,每,点3分,意对即可。开放性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够是可以理解“木”的暗示性的,也就是并非只有…的诗人们能够,细心敏感而又修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的读者也可以。)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3.A(A.材料二认为“‘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阴阴夏木”里的“木”正合此种
10.C(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有谣言从四川一带传过来,说是敌人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
说法。B.此处的“木叶”指寒风中的落叶,与材料二观点相反,符合材料一对“木”的阐释。
夜里都惶恐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谣言四起,震动了京城。)
C.“芳洲之树何青青”中的“树”树木青青,符合材料一对“树”的阐释。D.“树阴照水爱晴
11.A(应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柔”中的“树”写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树荫深绿,符合材料一对“树”的阐释。)
12.B(原文是“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
4.(4分)
寺”,所以在寺庙摆相并不是在第二年,而是在第三年。)
(1)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相交织;
13.(3分)》
(2)含意丰富多彩:
(1)理解、尊重蜀地百姓,对待蜀地百姓真诚、厚道:
(3)富有感染力、启发性;
(2)对蜀地百姓施以礼仪教化,像对待齐鲁百姓那样对待他们;
(4)不落于言筌者(或:言辞不留迹象)。
(3)按照法律来办事,不靠武力来威胁蜀地百姓。
(每点1分,意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5.(6分)
(二)文言文翻译(本题共1小题,12分)》
(1)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①“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艺术特征比“树”更丰富,情感上
14.(12分)
比“树”更饱满深沉。②“木”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木叶”有疏朗的清秋气息;
(1)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而“树”是枝繁叶茂的。
(共4分。“足”“吾属”“为”、“者也”判断句,各1分。)
(2)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①“木”“落”“叶”都是人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②
(2)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
“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③“木叶”意味深厚,可以使
把刀,是因为用刀欣断骨头。
诗歌古雅,增添文化内涵。
(共4分。“岁”“族庖”“月”各1分,句意1分。)
(共6分,每点3分,意对即可。)
(3)恰逢赶上征收促织,成名不敢勒索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烦闷,想要寻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共4分。“会”“户口”“无所赔偿”各1分,句意1分。)》
6.B(“尖酸刻薄、恃宠而骄”说法错误。鸳鸯和凤姐取笑刘姥姥的目的是哄贾母开心。)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7.D(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15.A(青草指青草湖)
8.(4分)
16.(6分》
(1)有趣:幽默风趣,善于逗趣。当凤姐捡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她桌子上时,她高声说道“老
(1)《念奴娇·过洞庭》侧重于借景抒情,以乐景写乐情,在孤独中抒发豪迈之情。(1分)
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
上片寓情于景,“玉鉴琼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诉说自己的澄澈之心,高洁之向。
语。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下片景中见情,“孤光自照”是孤独的月光,也是自己孤独的坚守。(2分)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4页)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