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8 07:1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②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惠崇春江晚景③(其二)
苏轼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赤岸:泛指江湖的岸。③惠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1.杜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极力赞扬王宰__________的创作态度。杜诗中的“__________”一句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2.结合诗句,请分别从画作的风格(如画面呈现的意境)和呈现画作的手法,简要分析两首题画诗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樵者
(唐)崔涂
行山行采薇,闲翦蕙为衣。避世嫌山浅,逢人说姓稀。
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
3.诗歌开头借用_______典故来表明樵者___________。
4.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樵者”的形象,并点明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5.《纸鸢》中的风筝与《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意象)极为相似;《临江仙》中“________”一句,表明成就一番事业,才华与机遇缺一不可。
6.王诗和侯词均借风筝言事感喟,请比较赏析两首作品在这一手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晏殊的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①蕙:香草。②炷:燃烧。
7.两首词都属于 (题材)。《清平乐》首句“金风细细”中的“金风”是指 。
8.两首词均运用了衬托手法,试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除夕
元好问
再见新正,去岁逐贫,今年逐穷。算公田二顷,谁如元亮①;吴牛十角②,未比龟蒙。面目堪憎,语言无味,五鬼③行来此病同。齑盐里,似扬雄寂寞,韩愈龙钟。
何人炮凤烹龙,且莫笑先生饭甑空。便看来朝镜,都无勋业;拈将诗笔,犹有神通。花柳横陈,江山呈露,尽入经营惨淡中。闲身在,看薄批明月,细切清风。
[注]④元亮:指陶渊明。②吴牛十角: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甫里先生传》中,自谓“有牛不减四十蹄”,可知“吴牛十角”为助耕种的水牛。③五鬼:韩愈曾写《送穷文》,称志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为“五鬼”。
9.本词上片与题目相呼应的词语是_________,其中“齑盐”一词体现词人______的生活。
10.本词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结合词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南宋]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②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在合肥。其时南宋已经偏安江南一隅,合肥在当时已经是离金兵很近的临战之区了。②小桥:后汉乔玄次女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所恋歌女。
11.在词的下片中,词人含蓄地隐藏了两个时间跨越,从______到______,从______到______,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
12.结合词句简析本词蕴含的复杂“客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清]文廷式
落花飞絮茫茫,古来多少愁人意。游丝②窗隙,惊飙树底,暗移人世。一梦醒来,起看明镜,二毛③生矣!有葡萄美酒,芙蓉宝剑,都未称,平生志。
我是长安倦客,二十年、软红尘里。无言独对,青灯一点,神游天际。海水浮空,空中楼阁,万重苍翠。待骖鸾归去,层霄回首,又西风起。
[注]①文廷式,曾任翰林综修、传读学士。因支持光绪亲政,甲午战争时力主抗战,触犯慈禧,故被革职驱逐出京。此词作于此时。②游丝:飘动着的蛛丝。③二毛:鬓发黑白相间。
13.上阕中,“茫茫”“古来”“多少”三个词语,分别从空间、时间、数量上,形容‘____’(原文中的一个字)之广、之久、之多;“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词人曾经的荣耀、征战疆场的豪情。
14.下阕如何通过“虚实”转换,逐层推进情感表达?请结合词句简析。
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
[南宋]刘克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15.词的上阕写人,开篇即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友人形象,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原文)两个细节,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
16.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艺概》中评价本词“旨正而语有致”,即辞谐而意甚庄。请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赤岸水与银河通
2.(1)画风不同:王宰的画作壮观(壮阔、雄浑),惠崇的画作有远离尘俗的闲淡(恬淡、超然、淡远)。
(2)杜诗侧重于对画作的直接(正面)描写,写山从昆仑到方壶,写水由洞庭、长江到日本东,夸张地表现出画作气象阔远;苏轼诗侧重于观画的感受(想象、虚写),运用拟人手法,诗歌通篇都是从观者的主观感受侧面表现出画作的传神之处。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1)诗的首四句先不谈画,极力赞扬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他不愿受时间的催迫,仓猝从事,“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即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2)“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句,诗人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由西至东,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纵横错综,蔚为壮观。画面空间非常辽远广阔,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可见,王宰的画作壮观(壮阔、雄浑),杜诗侧重于对画作的直接(正面)描写,写山从昆仑到方壶,写水由洞庭、长江到日本东,夸张地表现出画作气象阔远。
(2)《惠崇春江晚景(其二)》所绘的“飞雁图”。诗人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运用拟人的手法,直接给大雁寄予情感和思想,先把它们比作“北归人”,写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写出了他大雁依依不舍的情感;后两句写出了大雁恋恋不舍的原因——南方比北方温暖,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大雁北飞的情景,使惠崇的画作给人一种远离尘俗的闲淡(恬淡、超然)的之感。所以,苏轼诗侧重于观画的感受(想象、虚写),诗歌通篇都是从观者的主观感受侧面表现出画作的传神之处。
3. 伯夷、叔齐 过着隐士般的生活,高洁的志向。
4.形象:(1)首联写樵夫之“衣食”,食采薇,穿蕙衣,告诉人们樵者过着隐士般的生活;(2)颔联写樵者之“住行”,体现了他不怕孤独,不怕清贫的心境;(3)颈联写瞧着之“生活”,可见他是自由的,是洒脱的;(4)尾联写樵者之“闲逸”,写出了他的清闲自在。
思想情感:露出作者对樵者的赞赏与向往之情。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开头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叩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诗人用这个典故表明了樵者高洁的志向,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即不出仕。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形象:(1)首联“行山行采薇,闲翦蕙为衣”,是说行走山间,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闲来剪蕙草作为衣裳,这里写樵夫之“衣食”,食采薇,穿蕙衣,无疑告诉人们樵者过着隐士般的生活;(2)颔联“避世嫌山浅,逢人说姓稀”,是说逃避世事,仍嫌深山太浅,相逢路人,说着这里的人家太少,这里写樵者之“住行”,体现了他不怕孤独,不怕清贫,乐在其中的心境;(3)颈联“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是说往往有时还是独自一人喝醉,不知何处,去掩蔽自家的门窗,这里写瞧着之“生活”,可见瞧者的生活是自由的,是洒脱的,是无拘无束的,是放浪形骸之外的。想喝酒就喝酒,喝醉了也不需要关门窗,倒头就睡,高卧山中,无牵无挂,一身轻松,逍遥天地间;(4)尾联“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是说不要看人家下棋到最后啦,西边晚风正等待着我回家去呢,这里写樵者之“闲逸”,写出了他的清闲自在。
思想情感:本诗语言自然朴质,但余韵悠悠,字里行间既展现了樵者的日常生活,又流露出作者对樵者的赞赏,表达了作者对隐者闲适宁静的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5. 斥鴳/蜩与学鸠 才得吹嘘身渐稳/当风轻借力
6.(1)相同点:作品都借风筝高飞,隐喻仕途的扶摇直上、飞黄腾达。《纸鸢》中的风筝远上碧霄,《临江仙》中的风筝“远赴蟾宫”。
(2)不同点:《纸鸢》借物喻人,借风筝意象,对黑暗官场中倚官仗势、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辛辣讽刺。《临江仙》托物言志,借风筝当风借力纵入高空,隐喻自己并非池中物,终将脱颖而出,崭露行藏。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联系(纸鸢)很是嘲笑大鹏起飞像那般艰难,和《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蜩与学鸠极为相似。
《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写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才得吹嘘身渐稳”,明风筝得风吹助,渐渐平稳地飘飞起来。“当风”“吹嘘”喻指机遇。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结合“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可知:作品都借风筝高飞,隐喻仕途的扶摇直上、飞黄腾达。而“未必碧霄因可到”《纸鸢》中的风筝远上碧霄,“只疑远赴蟾宫”《临江仙》中的风筝“远赴蟾宫”。
《纸鸢》中的风筝是借物喻人,写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借风筝意象,对黑暗官场中倚官仗势、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辛辣讽刺。
《临江仙》托物言志,“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写风筝也是写诗人的志向。诗人明明白白的正告我们,风筝只有在有风的时候才能飞上天空,如果没风,任谁风筝也飞不起来。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成或者无成何尝不是如此呢?才能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机遇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机遇,没有可以借力的风,即使一个人再有才华,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世上的人们,你们只知道我在地上的样子,和你们似乎一样;但你们要知道,一旦风起,那临风飘举就是我!诗人借风筝却写出了“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的志向。
7.闺怨;秋风
8.①运用了正衬手法。《清》词中,运用“秋风、梧桐、残花、斜阳”等意象,以景衬情,衬托出主人公酒醉浓睡后的冷清寂寞之情;《踏》词中,“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将“细草”的浓重愁绪以及“幽花怯露”的敏感情绪表现出来,衬托出主人公更深重的哀怨。②运用了反衬手法。《清》词中“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踏》词中“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都以“燕子双双”的团聚幸福反衬主人公此时的孤单和凄凉。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
由词中所选意象分析。《清平乐·金风细细》里“金风”“梧桐”“紫薇”“朱槿花”“双燕”“银屏”等意象,取自闺中之景物。寄托了作者酒醉浓睡之后的孤单寂寞之愁,是典型的闺怨题材。
《踏莎行·细草愁烟》里“细草”“海燕”“罗衣”“垂杨”“春风”等意象也是闺中常见景物,寄托了作者敏感、失落、孤单之情。
综上所述,两首词从题材上看都是闺怨词。
李善注:“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所以,金风指秋风。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衬托手法是指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分正衬和反衬。正衬指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指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两首词都有表现。
关于正衬手法。《清平乐·金风细细》中,选用“秋风、梧桐、残花、斜阳”等意象,色彩暗淡,给人以冷清萧索之感,以景衬情,衬托出主人公酒醉浓睡后的冷清寂寞之情; 《踏莎行·细草愁烟》中,选用“细草愁烟,幽花怯露”“香残蕙炷”“垂杨”“春风”等意象,景物带上了词人的感彩,“细草”是“愁”的,写出浓重愁绪;“幽花怯露”,写出花的敏感情绪,衬托出主人公深重的哀怨,这是正衬。
关于反衬手法。《清平乐·金风细细》里“双燕欲归时节”中,“归”“寒”皆为情语,天寒双燕欲南归,而作为来自江西滞留河南开封的南人却不能归,加重愁思。欲归双燕的双和斜阳一人的一形成对比,用双燕反衬形单影只的自己,是反衬。
《踏莎行·细草愁烟》里“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是环境描写,目的是用以衬托人。“静无人”是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日高深院”的静衬托词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词人的孤独。解释“时时海燕双飞去”,其意是“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9. 新正 清苦(贫寒、贫穷)
10.①纵比:贫如元亮、龟蒙尚有田牛以自给,“谁如”“未比”衬出“我”更窘困,(略带自嘲的口吻见其安贫之坦然)。②横比:权贵“炮凤烹龙”,极尽奢华,“我”则“饭甑空”,饥不果腹,但“莫笑”一词直陈乐贫之志,亦含对权贵轻视意。③自比:虽然生活贫寒,人生不得志,但在吟咏和寄兴自然中,获得内心的充盈、闲适,两相比衬,彰显不为世俗所累的高情雅趣。(若答以除夕佳节的喜庆来反衬“我”之冷清,或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这类意思的也可。)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题目为“沁园春·除夕”,说明本词作于除夕之夜。词中上片有“新正”一词,意为“农历新年正月”,此词与题目相呼应。“齑盐”三句写出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扬雄抱守寂寞,埋头写《太玄经》而被人嘲笑;韩愈于贞元末年贬窜南荒,五六年间投闲置散,头单齿豁,一副龙钟失意之态。“齑盐里”表明生活之清苦。词人正是过着这样的生活。
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算公田二顷,谁如元亮;吴牛十角,未比龟蒙”几句是词人与古人比,具体写已之贫,已之穷。词人用“谁如 ”、“未比”表明自己五“贫”有甚于元亮、龟蒙。元亮 ,即署名诗人陶渊明,虽贫但尚有公田二顷。龟蒙,即晚唐著名等诗人陆龟蒙,也是位贫士,但有牛自给。与元亮、龟蒙比,可见词人捉襟见肘的贫寒。这是纵向比较。
其次,“何人炮凤烹龙,且莫笑先生饭甑空”两句写道:新春佳节里富贵人家炮凤烹龙,堆盘满案,自己却是无饭可食。词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富贵 家堆盘满案反衬 已“饭甑空”的凄苦,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令词人悲凉绝望。但“莫笑”二字表明词 志向,亦含对权贵轻视意,这是横向比较。最后,“花柳”两句暗用杜甫《后游》诗“江山如有诗,花柳更无私”,其极言诗中尽多美景:“尽入”句用杜甫《丹青引》“意匠惨淡经营中”,说他的创作态度的良苦用心。
最后“闲身在”三句,则写尽风流,把批风抹月之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比起“炮凤烹龙”之娱,不更胜一筹吗?词人虽然生活贫寒,政治上不得志,但在吟咏和寄兴自然中,获得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两相比衬,彰显了词人不为世俗所累的高雅情趣,这是词人的自比。
11. 今朝 明朝 春 秋
12.①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如“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怕”秋色,既是因为暮春时节、春色难长,也暗含家事国事皆凄然。
②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如“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垂柳勾起对熟悉的江南的回忆,而现实是客居异乡又逢节日,身世飘零,孤寂凄凉。
③感时伤世的家国之痛。如“巷陌凄凉”“空城晓角”等句,冷清的城中响起战争时用来预警的号角之声,感伤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表达深沉的“黍离之悲”。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正岑寂”是诗人当下之情感,写其此时心情寂寞,属于“今朝”;“明朝又寒食”写明天是寒食节,属于“明朝”;“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意思是: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暗含着“春”“秋”两季。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意思是: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诗人用一个“怕”字描写自己的心理,他担心转眼之间,梨花落尽,春天逝去,秋天到来,怕燕子问春归何处,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
上片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 。“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诗歌用“旧相识”抒发自己客居异乡,看到垂柳想起江南,表达客居之愁苦。“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写诗人因为思乡而倍感惆怅,想到明朝又是寒食节,而自己漂泊江湖,不由更加孤独凄凉。
结合注释“姜夔寄居在合肥。其时南宋已经偏安江南一隅,合肥在当时已经是离金兵很近的临战之区了”,再分析上片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战争的号角声凄凉冷清,响在这空荡荡的城池,更加让诗人感到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表达深沉的“黍离之悲”。
13. 愁 有葡萄美酒 芙蓉宝剑
14.①下阕起笔为虚,“我是长安倦客,二十年、软红尘里”回忆往事,表达了对凶险仕途的厌倦。
②“无言独对,青灯一点”实写眼前之景,寄寓壮志难酬的失意、报国无门的孤寂。
③“海水浮空”三句又为虚写,想象高远阔大、雄奇壮丽的幻境,寄托美好的政治理想(或通达超脱的“出世”情怀)。
④末三句再以虚笔渲染,表达词人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朝廷的深切忧虑。[或答:末三句以“回首”表明由虚转实,从云霄直坠人间,见眼前“西风起”,表达词人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朝廷的深切忧虑。]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落花飞絮茫茫,古来多少愁人意”,落花飞絮飘扬茫茫无归处,古往今来的人们又有多少数不清的愁绪。此句以景写情,多角度体现“愁”,故第一空填“愁”。
“葡萄美酒”表庆贺,可暗示诗人曾经有过的荣耀;“芙蓉宝剑”表明曾征战疆场。故后两空填“有葡萄美酒”“芙蓉宝剑”。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下阕起笔“我是长安倦客,二十年、软红尘里”,我是那长安城中倦客,红尘辗转二十年仍碌碌无为。这是作者回忆往事,表达了对凶险仕途的厌倦。回顾过去,为虚写。
“无言独对,青灯一点”,万千愁绪在心头却无言,只独对青灯。这是写眼前之景,寄寓壮志难酬的失意、报国无门的孤寂。写眼前实景,为实写。
“海水浮空,空中楼阁,万重苍翠”,营造的景象高远阔大、雄奇壮丽,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政治理想,也可理解为表达通达超脱的“出世”情怀。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又为虚写。
“待骖鸾归去,层霄回首,又西风起”,仙人驾驭鸾鸟云游而去;西风又起,现实满目疮痍。这三句再以虚笔渲染,表达词人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朝廷的深切忧虑。
15. 耽于玩乐 换酒、呼卢
16.①“年年跃马”二句,调侃林节推将“客舍”当作“家”,实际深寓作者对他寻欢作乐、不务正事的不满。②“青钱”“红烛”二句,将林节推纸醉金迷的生活写得力透纸背,貌似戏谑,实则对他放纵行为的鄙薄与叹惋。③“易挑”“难得”二句,将妻子的真情易得与歌妓的心事难猜进行对比,寓庄于谐,含蓄讽刺他疏远家室、不念国忧的行为。④全词紧扣“戏”字,于篇末一扬一抑中,力劝林节推之流莫忘国难,应以收复中原为己任,表达了诗人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怀。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中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的能力。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借指酒楼妓馆)如家门而家门反像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耽于玩乐,以致久客轻家。
“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换酒”“呼卢”上两个动作描写,写诗人的友人,日夜不休地纵酒浪博。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客居的日子多于家居的日子。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如家门而家门反像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则具言其纵情游乐。如此描写,表面上是对林的豪迈性格的赞赏,实际上则是对林的放荡行为的惋惜。这几句诗貌似调侃、戏谑,其实诗诗人认为友人寻欢作乐、不务正事,纸醉金迷、纵酒赌博,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满、鄙薄与叹惋之情。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二句对举成文,含蓄地批评他迷恋青楼、疏远家室的错误。妻子的情义真实可靠,妓女的心意则虚假难凭。今乃舍妻子易知之真情而取妓女难凭之假意,可见是何等的荒唐了。这两句含着诗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寓庄于谐,含蓄讽刺他疏远家室、不念国忧的行为。
本诗标题是“戏呈”,其实是在调侃戏谑中寄托深沉的情感,“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更是热情而严肃地呼唤林姓友人从偎红倚翠中解脱出来,立志为收复中原建立一番功业,不要同那些妓女们混在一起,洒抛那种无聊的伤离恨别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