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七 科目 地理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第1课时) 授课类型 新课
课标依据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课时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区域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问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3.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通过读图发现其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 重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 难点 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媒体类型 教学 作用
自学探究 归纳总结 当堂检测 图片 文字 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教学流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评价措施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内容,并完成新学案自主学一、二题。 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任务,并就预习后自己有什么疑惑,由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整理。 通过巡视检查自主学习习题,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课堂探究 十字路口的位置。 学生读图7.19和7.20,并在地图上: 1.找出太平洋、印度洋、大洋洲、中国、印度,在地图中指出它们的位置 2.找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 3.找出东南亚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濒临南海的国家。 学生读图7.21,说说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回顾“日本”章节内容,分析马六甲海峡对日本有什么重要性?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2.东南亚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适宜生长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国家? 分组讨论,各小组由组长负责本小组合作学习纪律及分工,其他成员根据小组长职责共同合作学习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教师巡查和个别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探究效果。
交流展示 为检测小组讨论情况,可由教师指定或学生推荐相结合方式,由小组代表口头回答。 小组长根据组内分工,督促组员按老师要求完成并做好记录。 纪律扣分由班长负责。根据小组与个人回答情况,赋予不同小组与个人奖励积分。
精讲点拨 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与图片,结合已学过的知识综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设计相应问题,学生回答,考察学生对知识迁移能力,并对回答优秀学生赋予分值。
课堂反馈 教师通过新学案检测资料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 抽查答题情况,赋予学生分值,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课后检测 各组完成16页《素养提升》(1)-(3)小题;1-4号同学识记课本配套地图7.20、7.24中的国家、河流名称及分布。
板书设计 7.2 东南亚(1)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范 围: 重要性:海上生命线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对农业的影响 主要粮食作物: 热带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