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8 13: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
A. 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 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 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 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 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与“冰丝带”“雪如意”(河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  )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文化自信 D. 制度自信
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
A. 主张兴办新式学校 B. 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C. 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D. 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辛丑条约》签订后,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  )
A.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B. 宣传维新思想,号召变法图强
C. 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 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1946年5月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  )
A. 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 B. 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
C. 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 D. 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下列美术作品,属于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所反映的重大主题的是(  )
A. 雕塑《大刀进行曲》 B.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C. 油画《淮海大捷》 D. 油画《黄继光》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青蒿截疟的记载中获得灵感的科学家是(  )
A. 屠呦呦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邓稼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在(  )
A. 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
C.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D.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亚历山大帝国(如图)疆界内的古代文明区域有( 
A. 古埃及文明 B. 古代美洲文明 C. 古代罗马文明 D. 古代阿拉伯文明
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新航路的开辟(  )
A. 推动了《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
B. 导致了提倡个性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
C. 促进了欧洲自由自治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
1929-194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13.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4.6%。促进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D.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推动
“炉边谈话”是富兰克林 罗斯福通过广播的形式向美国民众进行政策解读、宣传乃至社会动员的演讲方式。富兰克林 罗斯福在任期间发表“炉边谈话”30余次,其内容包括(  )
A. 颁布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B. 争取民众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的支持
C. 支持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南美洲独立运动
D. 分世界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营垒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体现在(  )
A. 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B. 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 重建了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在(  )
A. 北约与华约对峙,欧洲共同体建立,日本崛起
B. 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C. 苏联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摘编自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1) 某学校筹备“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研学实践活动,准备瞻仰中国共产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重要纪念场所等。请在如图中选取两个地点,写出推荐理由(包括当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地图(局部)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
——摘编自《求是》编辑部《续写新时代红色华章》
(2) 请写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逐渐形成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名称。(任答两个即可)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任举两例即可)
(4)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启示?
根据如表,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 世界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实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商品贸易兴盛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7-18世纪:荷、法、英殖民争霸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25年:斯蒂芬森蒸汽机车试车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67年: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69年:海厄特发明赛璐璐制造技术
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
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884年: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1)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美等国在政治和对外关系方面各自的特点。
(2)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3)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哪三个领域?
(4)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带给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选项A符合题意。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开始于西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出现在明朝;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与题干无关。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殷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殷墟”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C
【解析】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首钢滑雪大跳台与“冰丝带”“雪如意”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这彰显了文化自信,选项C符合题意。题干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无关,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自信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化自信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解析】据“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可知,这表明晚清的绅商救亡图存意识增强,选项C符合题意;主张兴办新式学校、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绅商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晚清绅商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B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新文化运动内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等知识,重点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级以及代表作品。
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B
【解析】据“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可知,这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选项B符合题意;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实施的,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选项ACD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故《跨过鸭绿江》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故D符合题意。AB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C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跨过鸭绿江”。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A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青蒿截疟的记载中获得灵感的科学家是屠呦呦,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屠呦呦的相关史实。“青蒿素”“抗疟”“青蒿截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屠呦呦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表现之一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
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构想是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秉持的一系列外交原则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秉持的一系列外交原则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A
【解析】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亚历山大帝国疆界内的古代文明区域有古埃及文明,选项A符合题意。古代美洲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和古代阿拉伯文明没有在亚历山大帝国的疆界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亚历山大东征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符合题意,ABC与此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历史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历史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1929-194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强大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C项正确;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1949年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等知识。
重点掌握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炉边谈话”,以求争取民众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的支持,进而帮助美国渡过经济危机。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1787年美国宪法,故与罗斯福无关,排除A;CD发生时间与罗斯福总统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重点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以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亚非拉民主革命运动高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建了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选项D符合题意。北约与华约对峙形成于1955年,欧洲共同体建立于1967年,日本崛起是在二战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苏联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无关。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的新变化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的新变化的相关史实。
16.【答案】【小题1】北京: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就焕然一新了;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故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延安:中共七大会址。中共七大总结了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井冈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开创了工农武装制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明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遵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形成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遵义会议精神。
沈阳:沈阳第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大庆:大庆石油大会战(石油基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艰苦创业精神)。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978年,小岗村生产队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深圳:中国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现代化城市,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或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窗口)。
【小题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小题3】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小题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和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重要纪念场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启示等知识。
17.【答案】【小题1】政治方面: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清朝君主专制强化。(任答一点即可)②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对外关系方面:①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②英、法等国:英法争夺美洲、非洲、亚洲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或英法在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殖民争霸)。
【小题2】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进步(或自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或中国是农业国;或中国处于农耕时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小题3】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小题4】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美等国在政治和对外关系方面各自的特点、清朝前期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带给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晚清时期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美等国在政治和对外关系方面各自的特点、清朝前期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带给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影响的相关史实。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