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中、府中、绥中高一期末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至必修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
我国生态美学贯穿于古典哲学中,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相生相伴,始终影响着我国思想文化
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生态美学观在哲学上主要体现在对“生”的探究与重视上。儒家
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应远离对虚妄无形的神灵鬼怪的探索,而将重点
放在“生”之事上。孔子也曾言“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体现了儒家重
生、贵生的态度。同样,儒家也尊重“自然之生”,强调对自然节令和自然规律的尊崇,主张按照
生态规律合理安排农业。道家则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万物生于天道
的过程,同时道家的“道法自然”“道为天下母”及“万物齐一”等观,点也表现出尊重自然、爱护众
生的理念。佛家的“轮回转世”“众生平等”等观,点则体现出对生的无限渴望以及对自然万物生
存状态的尊重。
当前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仍以西方话语为主,理论资源大多来源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
象学生态美学和以英美分析哲学为基础的环境美学。对这些西方理论的引进与研究为我国生
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着力点,但由于文化基础的不同,这些西方理论与我国传统美学存在差异,
在理论适用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中西方生态美学发展侧重点不同,有着“生态”与“环境”之
辨。西方偏重于发展环境美学,将环境作为区别于人的一种背景、围绕物看待,这便有着“人类
中心主义”的色彩。我国则重点发展生态美学,“生态”一词本身便将人包含于自然之中,人与万
物在自然生态中和谐共生,消解了主客二分,也符合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
此外,西方的生态美学在阐释我国传统艺术时存在理论不适用的情况。我国传统生态美学观在
绘画、音乐、诗学以及建筑领域均有体现,而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很难用西方理论进行阐发。
我国生态美学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特色,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中国古典生态智慧进
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一个突出优势。我
SLEOTES
【高一期末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21934Z神中、府中、绥中高一期末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生态美学立论的依据都来自中华文化”错,扩大范围,原文是“中华文化…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
重要渊源之一”:B项,“对人的‘生’的重视,超越自然之生”错,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我国生态美学观在哲
学上主要体现在对“生’的探究与重视上…儒家也尊重·自然之生’,强调对自然节令和自然规律的尊崇,主
张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安排农业”;C项,“西方偏重发展生态美学,我国重点发展环境美学”错,应该是“西方偏
重发展环境美学,我国重点发展生态美学”。)
2.C(“凸显了中方的优势”错,文中并无此意。)
3.A(“其思想对生态美学的发展作用最大”错,无中生有,文章列举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我国生态美学的影响,
并未突出谁的影响最大。)
4.B(“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错,无中生有。)
5.C(“升级改造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是当务之急”错误,材料二的表述是“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被‘亮红牌”,即关
停之意;且“做好这些就能推进…”也过于绝对。)
6.①对守护仓、保障粮食安全甚至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②对于倡导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和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可以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增强居民的幸福感:④可以优化可再生能源开
发用地用海要求,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
7.C(文章没有写他主动投案自首。)
8.①冷静智慧。当老人看到进来的是一位正被通缉的逃犯时,为避免不测,先谎称自己是青光眼,然后热情地
留下逃犯吃饭,打消了逃犯的戒备,并顺利地让逃犯喝了下了安眠药的酒。②善良有爱心。报警时,向儿子
求情说,“他也是苦孩子,尽量算他一个投案自首吧,帮帮他,别让他在沼泽里陷得太深”。这反映了老人内心
慈悲,想以此挽救年轻的逃犯。③生活简朴,精神充实。老人生活简陋,但他爱看书、爱听评书,说明他精神
生活并不匮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看到题目,读者就会想是怎样的沼泽地,沼泽地里发生了什么,从而继续读
下去。②概括主要情节。年轻逃犯,想继续向西逃窜,老人告诉他向西是沼泽地:后面老人又以“沼泽地”比
喻人生误人的歧途,来教育年轻人。最后电话报警的情节,再次提到沼泽地。③一语双关,突出主题。“人活
一辈子不容易,肯定有平路,有山坡,还有沼泽”,只有走正道,走明道,才不会误入歧途,步入人生的沼泽地。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B(原文标点为: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11.D“是对自己的谦称”错误,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12.C(“分析了齐国与汉的地理形势、民情之后”理解有误,根据原文“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
多变诈”,意为“齐国的田氏宗族势力强大,以大海和泰山为倚靠,以黄河和济水为屏障,南面与楚国临近,
姓多狡诈善变”,并没有分析汉的地理形势和民情。)
13.(1)现在楚军易于攻取,汉军反而退却,自己贻误了有利战机,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却”“便”“过”各
1分,句意通顺2分)
(2)天下的人背叛他,贤才怨恨他,没有人愿意被项王任用。(“畔”“怨”“为”各1分,句意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邦得到韩信的军队后,再次士气大振。八月,刘邦领兵来到黄河岸边,向南驻军在小修武,准备与是军再
战。郎中郑忠劝阻刘邦,建议他高筑营垒,深挖壕沟,不与楚军交战。刘邦听从了他的计策。刘邦打算放弃成
皋以东的地区,屯兵于巩县、洛阳一线以抗击楚军。那食其道:“我听闻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以粮食为天,教
仓,作为天下粮食的转运之地已经很久了,我听闻那里囤积的粮食非常多。楚军攻下荥阳后,不去坚守救仓,反
而领兵向东,只派因犯罪而发配成边的士卒分守成皋,这真是上天对于汉军的资助啊。现在楚军易于攻取,汉
【高一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2193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