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创造宣言》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创造宣言》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15:50:2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创造宣言》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拜(chóng) 彼此(b ) 塑像(sù) 中伤(zhōng)
B.豢养(juàn) 不朽(xi ) 和谐(xié) 卦辞(guà)
C.懒惰(duò) 沙漠(mò) 鲁钝(dùn) 桑叶(sāng)
D.懦夫(nuò) 雕刻(diāo) 樵夫(jiāo) 单调(diào)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中伤—— zhòng;B.豢养——huàn;D.樵夫——qiáo;
故答案为:C
【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像 繁植 倘若 用武之地 从天而降
B.惯通 单调 封锁 哑口无言 先知先觉
C.镰刀 枯干 茅草 走头无路 接二连三
D.屋檐 瀑布 飞禽 一丝一毫 参天大树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繁植——繁殖;
B.惯通——贯通;
C.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D
【点评】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A.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选项正确;
B.画龙点晴: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
C.山穷水尽: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选项正确;
D.众叛亲离:意思是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除了准确理解成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灵活使用。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中的诗句。
B.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C.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D.人的一生总是在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C.此处的两个句子属于选择疑问句,所以只在句末用问号,将“树苗”后的问号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C
【点评】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陶行知,安徽人,教育家。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C.《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易》《大学》《论语》并称“四书”。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D.《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周易》是五经之一;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B.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C.陶行知之所以发出创造宣言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创造精神,以种种理由推脱,说自己不能创造。
D.通过学习《创造宣言》,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
【答案】C
【知识点】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C.句式杂糅,把“之所以”和“……的原因”去掉其中一个。
故答案为:C
【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它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①②⑤⑥④③ B.⑥④①②⑤③
C.①②⑤③④⑥ D.⑥②⑤④①③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用排除法解答。通读六个句子,①紧承④的句意,据此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确定⑥后跟④还是②,②紧承①的句意进行举例说明,排除D项,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B.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C.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D.点滴的创造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答案】C
【知识点】比喻;排比;反问;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A项,排比;
B项,反问;
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项,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9.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青铜时代》等。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   》等。
(2)《易经》又称《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   (人名)在狱中所作。
【答案】(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周文王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根据对《易经》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 周易;周文王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理解。
创新敢为天下先
张 凡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刘宽胜曾讲到这样一段往事:国内石化大型乙烯装置系统的关键助剂,一度依赖进口,国外垄断企业常常漫天要价;当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反过来寻求与中国合作。刘宽胜感慨:“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高手竞技,我们必须自创一派‘中国功夫’,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本事,只能被动挨打。”
②回望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从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到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的成就,映照着一段段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科技发展历程;从钱学森、黄旭华到屠呦呦、南仁东,灿若星辰的名字,昭示着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毅和坚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当此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③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在独创独有上施展作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敢于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上升,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到国产航母跃然于世,无不充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正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④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敢为天下先,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自主创新天宽地阔,万类霜天竞自由。科技创新,就要抱持强烈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断抵达新高度。
⑤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也需要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科技竞赛赛道长如马拉松,却又要求拿出短道速滑的拼劲。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方兴未艾,亦步亦趋不行,等待观望不行,必须增强紧迫感,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也要坚定“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信念,不畏挫折、敢于试错、迎难而上,努力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更多智力支持、创新支持。
⑥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在创新中建功立业、书写有价值的人生,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选自201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选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创新精神的
(5)结合选文谈一谈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答案】(1)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2)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何继善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的事例,论证了“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
(5)示例: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要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要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攻坚克难。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⑴ 通读本文,抓住第②段结尾句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概括为: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⑵ 通读全文,抓住选文第①段分析可知,选文第①段列举“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的事例,既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运用了典型的举例论证(例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语段的观点句(分论点),即“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
⑷本题可提取第③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第④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第⑤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作为答案。
⑸ 文章写的是科技工作者的勇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精神。而对学习文化知识时,同样要培养创新精神。如我们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无字之书主要指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字之书要读,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无字之书更要读,善于学习今人的经验,自觉地向实践学习,自觉了解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上的“创新”。
故答案为:⑴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⑵ 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何继善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的事例,论证了“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⑷ 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
⑸ 示例: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要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要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攻坚克难。
【点评】⑴ 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段落的开头句与结尾句。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选文,谈出自己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是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的即可。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的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了一个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了裁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必使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还怎样讲改造社会?所以我们要改造社会,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改造社会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导改造社会,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绝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下面的材料是原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起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诛十族。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可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画线句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这是运用了比常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
(3)材料中,方孝孺不畏惧燕王,燕王的势力“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观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作者首先在第①段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第③至⑤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⑴ 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⑵ 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⑶ 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⑷ 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⑵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全文的中心论点及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论点;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的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地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2)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3)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地说明了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地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1)本文第①段首先把普通花样滑冰运动员和顶尖花样滑冰运动员进行对比,然后由此提出问题:“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 最后据此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2)本文开头提出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第②③④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而第三段首先就提出分论点: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然后举景海鹏敢于“求极限”的事例,接着又引用古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得出结论: 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
(3)认真阅读文章可知,本段是论证走不出舒适区,不能挑战自己的危害,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作者一连举了三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另外,作者还把“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比作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形象的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行文思路的能力。议论文的行文思路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切不可离开内容泛泛而谈。
(3)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语文老师在有关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学习课上说:同学们,记得几年前美国女性总统竞选人卡莉 费奥里娜曾断言“中国人考试没问题,但他们不会创新,很缺乏想象力”。短短几年过去,就有外媒发文惊叹“中国已成创新之龙”!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井噴式”的科技成就,直接打脸“中国人缺乏创新力论”的同时,大大给国人打了气。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说法和下面一些科技成就热词热事,结合自身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高铁 微信支付 华为5G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首登月球背面
假如你上台发言,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160个字内)
【答案】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发达,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我那个手机,把钱放到微信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感觉好爽。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此类问题要紧扣题意,抓住某项科技的核心功能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来写。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等,这些新科技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注意语句通顺,言简意赅即可。
故答案为: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发达,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我那个手机,把钱放到微信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感觉好爽。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结合自己对科技创新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注意要紧扣题意,语句通顺,言简意赅。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10月19日凌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在距离地球393公里的太空相遇,两个比子弹速度还要快8倍的空中飞行器准确地对接在一起。景海鹏和陈东两名航天员进入了“天宫二号”,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材料二:下面是部分外国媒体对材料一的反应。
英国广播公司:此次试验将引领中国进一步开展面向火星或月球的太空探索任务。
西班牙埃菲社:此次飞行任务将为中国在2022年前后完成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新加坡《联合早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将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
韩联社:目前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实现建成空间站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30字左右)
(2)请从材料二中整合出三条关键信息。
【答案】(1)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2)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②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③“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并梳理材料一的内容,这段话第一句写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第二句写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三句写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在太空相遇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并可以概括为: 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2)这个材料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的意思和第四句后半句表达的意思一样:“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第三句蕴含的关键信息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第四句蕴含的关键信息还有: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
故答案为:(1) 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2) 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②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③“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概括材料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15.九(2)班准备开展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据报道,2019年5月20日,针对美国谷歌公司停止提供安卓系统的技术支持一事,中国华为公司回应说,华为有能力继续发展和使用安卓生态,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华为和荣耀品牌的产品,其服务在中国市场不受影响。
面对霸凌和围堵,岿然不动、保持坚挺,华为的这份自信鼓舞人心。这份信心来源于丰厚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其背后是华为________的远见、________的忧患意识和多年艰辛苦练的技术内功。
①在文中横线处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 或成语 )。
②上面的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悟。( 不超过40个字 )
(2)活动中,有同学当场作诗,请你续写两句。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   ;   ,   !
(3)张洁同学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一份发言稿。下面是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经济大国未必就是经济强国,[甲]一个国家长期落后经常是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导致的。面对世界变革大趋势,我们不能等待,更不能懈怠,[乙]尤需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断加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应删去“   ”。
②[乙]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把“   ”改为“   ”。
【答案】(1)①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②示例:作为一家企业,只有立足长远,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领我们前行!
(3)导致的;加强;提高
【知识点】材料探究;衔接仿写;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⑴①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语段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找出恰当的词语。此题中“远见”和“忧患意识”是关键词语,据此可得出答案“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
②通过新闻内容可知,华为公司有预见未来的能力,知道技术最终要靠自己努力和创新,不能总依靠别人,据此得出答案。
⑵ 本题依照句式“创新是……,……”来 续写两句话,结合前面几句,仿写句子的喻体是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依照样式仿写即可。
⑶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应删去“导致的”。②[乙]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把“加强”改为“提高”。
故答案为:⑴1、未雨绸缪2、居安思危 ②示例:作为一家企业,只有立足长远,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⑵1、创新是灯2、照亮前行之路3、创新是路4、引领我们前行!
⑶1、导致的2、加强3、提高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与运用。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情发生。居安思危是一个成语,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②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新闻内容可知,华为公司有预见未来的能力,知道技术最终要靠自己努力和创新,不能总依靠别人,据此得出答案。
⑵ 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答此类题目,除了要根据题目要求抓住例句话题之外,还要仔细研读例句的结构和句式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保持一致,语义要连贯,表述要清晰。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句式杂糅,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式不同、结构各异的短语或句子混杂、纠缠在一起,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 。可将重复的语句删去。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单调,只是懒duò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懒duò   遁   词 懦   夫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
【答案】(1)惰;dùn;nuò
(2)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3)排比
(4)示例: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之霍金,毕竟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排比;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⑴遁词,拼音dùn cí,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懦夫,读音为nuò fū,指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⑵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⑶“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三个句式相同,是排比的修辞。
⑷本题仿照“人物经历+人物,毕竟……”拟写即可。 示例 :双耳失聪,备受煎熬之贝多芬,毕竟写出了《欢乐颂》。 或:入狱遭受酷刑,悲愤交加之司马迁,毕竟写出了《史记》。
故答案为:⑴1、惰2、dùn3、nuò
⑵1、走头无路2、走投无路
⑶排比
⑷ 示例: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之霍金,毕竟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
【点评】⑴本题考查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注意“惰”的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辨析字形。注意结合词义识记。
⑶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⑷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仿写类题目时,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根据例句我们可知仿写格式应是“什么,毕竟什么”的格式仿写,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我们可以写经过磨难做出成就的名人即可,如:莫扎尔特、贝多芬、司马迁等。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创造宣言》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拜(chóng) 彼此(b ) 塑像(sù) 中伤(zhōng)
B.豢养(juàn) 不朽(xi ) 和谐(xié) 卦辞(guà)
C.懒惰(duò) 沙漠(mò) 鲁钝(dùn) 桑叶(sāng)
D.懦夫(nuò) 雕刻(diāo) 樵夫(jiāo) 单调(di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像 繁植 倘若 用武之地 从天而降
B.惯通 单调 封锁 哑口无言 先知先觉
C.镰刀 枯干 茅草 走头无路 接二连三
D.屋檐 瀑布 飞禽 一丝一毫 参天大树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中的诗句。
B.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C.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D.人的一生总是在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陶行知,安徽人,教育家。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C.《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易》《大学》《论语》并称“四书”。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B.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C.陶行知之所以发出创造宣言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创造精神,以种种理由推脱,说自己不能创造。
D.通过学习《创造宣言》,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
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它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①②⑤⑥④③ B.⑥④①②⑤③
C.①②⑤③④⑥ D.⑥②⑤④①③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B.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C.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D.点滴的创造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9.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青铜时代》等。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   》等。
(2)《易经》又称《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   (人名)在狱中所作。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理解。
创新敢为天下先
张 凡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刘宽胜曾讲到这样一段往事:国内石化大型乙烯装置系统的关键助剂,一度依赖进口,国外垄断企业常常漫天要价;当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反过来寻求与中国合作。刘宽胜感慨:“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高手竞技,我们必须自创一派‘中国功夫’,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本事,只能被动挨打。”
②回望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从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到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的成就,映照着一段段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科技发展历程;从钱学森、黄旭华到屠呦呦、南仁东,灿若星辰的名字,昭示着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毅和坚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当此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③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在独创独有上施展作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敢于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上升,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到国产航母跃然于世,无不充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正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④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敢为天下先,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自主创新天宽地阔,万类霜天竞自由。科技创新,就要抱持强烈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断抵达新高度。
⑤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也需要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科技竞赛赛道长如马拉松,却又要求拿出短道速滑的拼劲。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方兴未艾,亦步亦趋不行,等待观望不行,必须增强紧迫感,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也要坚定“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信念,不畏挫折、敢于试错、迎难而上,努力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更多智力支持、创新支持。
⑥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在创新中建功立业、书写有价值的人生,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选自201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选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创新精神的
(5)结合选文谈一谈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的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了一个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了裁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必使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还怎样讲改造社会?所以我们要改造社会,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改造社会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导改造社会,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绝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下面的材料是原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起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诛十族。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的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地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语文老师在有关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学习课上说:同学们,记得几年前美国女性总统竞选人卡莉 费奥里娜曾断言“中国人考试没问题,但他们不会创新,很缺乏想象力”。短短几年过去,就有外媒发文惊叹“中国已成创新之龙”!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井噴式”的科技成就,直接打脸“中国人缺乏创新力论”的同时,大大给国人打了气。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说法和下面一些科技成就热词热事,结合自身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高铁 微信支付 华为5G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首登月球背面
假如你上台发言,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160个字内)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10月19日凌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在距离地球393公里的太空相遇,两个比子弹速度还要快8倍的空中飞行器准确地对接在一起。景海鹏和陈东两名航天员进入了“天宫二号”,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材料二:下面是部分外国媒体对材料一的反应。
英国广播公司:此次试验将引领中国进一步开展面向火星或月球的太空探索任务。
西班牙埃菲社:此次飞行任务将为中国在2022年前后完成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新加坡《联合早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将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
韩联社:目前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实现建成空间站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30字左右)
(2)请从材料二中整合出三条关键信息。
15.九(2)班准备开展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据报道,2019年5月20日,针对美国谷歌公司停止提供安卓系统的技术支持一事,中国华为公司回应说,华为有能力继续发展和使用安卓生态,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华为和荣耀品牌的产品,其服务在中国市场不受影响。
面对霸凌和围堵,岿然不动、保持坚挺,华为的这份自信鼓舞人心。这份信心来源于丰厚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其背后是华为________的远见、________的忧患意识和多年艰辛苦练的技术内功。
①在文中横线处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 或成语 )。
②上面的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悟。( 不超过40个字 )
(2)活动中,有同学当场作诗,请你续写两句。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   ;   ,   !
(3)张洁同学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一份发言稿。下面是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经济大国未必就是经济强国,[甲]一个国家长期落后经常是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导致的。面对世界变革大趋势,我们不能等待,更不能懈怠,[乙]尤需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断加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应删去“   ”。
②[乙]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把“   ”改为“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单调,只是懒duò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懒duò   遁   词 懦   夫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中伤—— zhòng;B.豢养——huàn;D.樵夫——qiáo;
故答案为:C
【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繁植——繁殖;
B.惯通——贯通;
C.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D
【点评】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3.【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A.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选项正确;
B.画龙点晴: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
C.山穷水尽: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选项正确;
D.众叛亲离:意思是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除了准确理解成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灵活使用。
4.【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C.此处的两个句子属于选择疑问句,所以只在句末用问号,将“树苗”后的问号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C
【点评】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5.【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D.《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周易》是五经之一;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6.【答案】C
【知识点】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C.句式杂糅,把“之所以”和“……的原因”去掉其中一个。
故答案为:C
【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用排除法解答。通读六个句子,①紧承④的句意,据此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确定⑥后跟④还是②,②紧承①的句意进行举例说明,排除D项,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8.【答案】C
【知识点】比喻;排比;反问;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A项,排比;
B项,反问;
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项,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9.【答案】(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周文王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根据对《易经》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 周易;周文王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10.【答案】(1)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2)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何继善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的事例,论证了“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
(5)示例: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要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要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攻坚克难。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⑴ 通读本文,抓住第②段结尾句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概括为: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⑵ 通读全文,抓住选文第①段分析可知,选文第①段列举“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的事例,既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运用了典型的举例论证(例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语段的观点句(分论点),即“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
⑷本题可提取第③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第④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第⑤段的首句“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作为答案。
⑸ 文章写的是科技工作者的勇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精神。而对学习文化知识时,同样要培养创新精神。如我们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无字之书主要指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字之书要读,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无字之书更要读,善于学习今人的经验,自觉地向实践学习,自觉了解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上的“创新”。
故答案为:⑴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⑵ 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创新;同时,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何继善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的事例,论证了“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⑷ 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
⑸ 示例:在学习文化知识时,要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要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攻坚克难。
【点评】⑴ 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段落的开头句与结尾句。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个性化解读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选文,谈出自己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是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的即可。
11.【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可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画线句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这是运用了比常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
(3)材料中,方孝孺不畏惧燕王,燕王的势力“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观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作者首先在第①段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第③至⑤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⑴ 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⑵ 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⑶ 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⑷ 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⑵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全文的中心论点及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论点;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12.【答案】(1)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2)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3)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地说明了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地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1)本文第①段首先把普通花样滑冰运动员和顶尖花样滑冰运动员进行对比,然后由此提出问题:“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 最后据此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2)本文开头提出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第②③④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而第三段首先就提出分论点: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然后举景海鹏敢于“求极限”的事例,接着又引用古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得出结论: 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
(3)认真阅读文章可知,本段是论证走不出舒适区,不能挑战自己的危害,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作者一连举了三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另外,作者还把“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比作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形象的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行文思路的能力。议论文的行文思路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切不可离开内容泛泛而谈。
(3)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13.【答案】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发达,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我那个手机,把钱放到微信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感觉好爽。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此类问题要紧扣题意,抓住某项科技的核心功能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来写。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等,这些新科技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注意语句通顺,言简意赅即可。
故答案为: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发达,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我那个手机,把钱放到微信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感觉好爽。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结合自己对科技创新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注意要紧扣题意,语句通顺,言简意赅。
14.【答案】(1)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2)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②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③“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并梳理材料一的内容,这段话第一句写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第二句写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三句写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在太空相遇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并可以概括为: 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2)这个材料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的意思和第四句后半句表达的意思一样:“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第三句蕴含的关键信息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第四句蕴含的关键信息还有: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
故答案为:(1) 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2) 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②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③“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概括材料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15.【答案】(1)①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②示例:作为一家企业,只有立足长远,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领我们前行!
(3)导致的;加强;提高
【知识点】材料探究;衔接仿写;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⑴①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语段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找出恰当的词语。此题中“远见”和“忧患意识”是关键词语,据此可得出答案“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
②通过新闻内容可知,华为公司有预见未来的能力,知道技术最终要靠自己努力和创新,不能总依靠别人,据此得出答案。
⑵ 本题依照句式“创新是……,……”来 续写两句话,结合前面几句,仿写句子的喻体是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依照样式仿写即可。
⑶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应删去“导致的”。②[乙]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把“加强”改为“提高”。
故答案为:⑴1、未雨绸缪2、居安思危 ②示例:作为一家企业,只有立足长远,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⑵1、创新是灯2、照亮前行之路3、创新是路4、引领我们前行!
⑶1、导致的2、加强3、提高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与运用。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情发生。居安思危是一个成语,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②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新闻内容可知,华为公司有预见未来的能力,知道技术最终要靠自己努力和创新,不能总依靠别人,据此得出答案。
⑵ 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答此类题目,除了要根据题目要求抓住例句话题之外,还要仔细研读例句的结构和句式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保持一致,语义要连贯,表述要清晰。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句式杂糅,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式不同、结构各异的短语或句子混杂、纠缠在一起,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 。可将重复的语句删去。
16.【答案】(1)惰;dùn;nuò
(2)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3)排比
(4)示例: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之霍金,毕竟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排比;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⑴遁词,拼音dùn cí,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懦夫,读音为nuò fū,指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⑵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⑶“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三个句式相同,是排比的修辞。
⑷本题仿照“人物经历+人物,毕竟……”拟写即可。 示例 :双耳失聪,备受煎熬之贝多芬,毕竟写出了《欢乐颂》。 或:入狱遭受酷刑,悲愤交加之司马迁,毕竟写出了《史记》。
故答案为:⑴1、惰2、dùn3、nuò
⑵1、走头无路2、走投无路
⑶排比
⑷ 示例: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之霍金,毕竟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
【点评】⑴本题考查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注意“惰”的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辨析字形。注意结合词义识记。
⑶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⑷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仿写类题目时,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根据例句我们可知仿写格式应是“什么,毕竟什么”的格式仿写,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我们可以写经过磨难做出成就的名人即可,如:莫扎尔特、贝多芬、司马迁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