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8 11:03:36

文档简介

海淀区高一年级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2022.07
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2分)D 2.(2分)B
3.(4分)参考答案:
第一次:为两人在惜花一事上的不谋而合感到欣喜;对黛玉更加周全的做法表示赞同。
【评分说明】一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
第二次:怜爱黛玉沉醉书中的神情;为《西厢记》得到认同而喜悦;为《西厢记》同样打动了黛玉而得意。
【评分说明】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
4.(4分)答案示例:
①舞台说明:无限哀怨,尽情吟咏。理由:此时要突出黛玉的情感较前面更加悲伤。
②舞台说明:颓然坐下,衣襟里的落花散到地上。理由:此时要突出宝玉听到“一年三百六十日……质本洁来还洁去”后内心受到的巨大冲击。
【评分说明】每处2分,其中,“舞台说明”和“理由”各1分。学生作答符合文本情境,即视为正确。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5.(1分)参考答案:改变,变化
6.(2分)B
7.(4分)参考答案:略
【评分说明】观点1分;结合原著说明理由,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8.(2分)参考答案: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评分说明】一句1分;上句中“恩所加”“以”“谬赏”和下句中“罚所及”“滥刑”每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9.(3分)
答案示例一:
《出师表》中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一句(1分),其中的“简”即“选择、选拔”的意思(1分),本段中“简能而任之”和后面的语句都在说选才用人之事(1分),所以此句中的“简”也应是“选择、选拔”的意思。
答案示例二:
“简能而任之”和下句“择善而从之”结构对称,“简”和“拔”位置对应(1分),同时该句及后面的语句都在说选才用人之事(1分),故可确定这里的“简”和“拔”词义相近,是“选择、选拔”的意思(1分)。
10.(2分)B
11.(2分)C
12.(6分)答案示例:
(1分)标题:谦恭;谦让;常谦常惧
(5分)理由:三段文字都是围绕“谦恭”展开的。第一段,太宗说作为天子应当常谦常惧,魏征对此做出回应,说只有如此社稷才能稳固。第二段,通过孔颖达对太宗所问的解释,强调不只百姓,帝王也应具备谦逊之德。第三段,以河间王孝恭和江夏王道宗为例,二人虽声名显赫却仍谦逊礼让,故得到太宗的亲近和器重,以证明谦恭之理。
【评分说明】阐释理由时,正确分析一段2分,二段4分,三段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3. (2分)①cù ②jiē ③qǐnɡ ④yì
14.(2分)D
15.(6分)参考答案:
《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人念及六朝旧事(1分),由此产生了对六朝统治者因奢靡荒淫而亡国的悲叹(1分),以及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1分)。
《念奴娇·过洞庭》:词人念及自己岭海一年的生活(1分),表达了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孤高之志(1分),抒发了因谗言被罢却依然自信豪迈的情感(1分)。
【评分说明】每首词3分;其中,“所念之事”1分,“借以抒发的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16.(8分)
(1)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度义而后动 以地事秦
(3)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戒奢以俭
【评分说明】一句1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48分。
17.(8分)
【评分标准】
一类(6-8分):合乎题意,中心鲜明,恰当使用排比句,理由充实(有说服力)或情感充沛(有感染力),语言流畅。
二类(3-5分):合乎题意,中心明确,使用排比句,阐释合理,情感真挚,语言通顺。
三类(0-2分):不合题意或中心不明;字数不足50。
18.(40分)
【评分标准】
项 目 类 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评 分 细 则
一类卷 (35-40分) 记叙文: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叙述清晰,描写生动。 准确,生动,流畅。 完整, 严谨。 以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议论文: 符合题意,观点鲜明,分析较充分,有一定说服力,论据恰当。 准确,严谨,流畅。
二类卷 (30—34分) 记叙文: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叙述比较具体、得当。 通顺,得体。 完整, 有条理。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议论文: 符合题意,观点明确,有分析且基本合理,能与论据较好结合。
三类卷 (24—29分) 记叙文: 部分偏离题意,能叙述一件事情,但不够具体。 基本通顺, 有少量语 病。 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议论文: 部分偏离题意,观点基本明确,有分析。
四类卷 (23分以下) 记叙文: 不符合题意或中心不明确,叙述较少或事件不完整。 语病较多。 不够完整,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上述情况的,获得基准分;②某一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全篇更差一些的,22分以下。
议论文: 不符合题意或观点不明确。没有分析,论据不能证明观点。
说明:没有题目,扣2分。错别字,满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人们说做了皇帝的人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却认为正应该自己保持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帝告诫禹说:‘你只要做到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贤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劳。’又见《易经》上说:‘人们都厌恶骄傲自满而崇尚谦逊恭谨。’大凡做皇帝的,如果自认为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的话,自身倘若有过失,谁还肯冒犯尊颜直言进谏呢?我常常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苍天,下惧群臣。天虽高,却能听得到地上的议论,怎能不畏惧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怎么能不让人畏惧呢?如此考虑,经常谦逊恭谨,小心畏惧,还担心不符合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魏征说:“古人讲:‘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希望陛下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一天比一天更谨慎从事,那么国家社稷就会永远稳固,不会倾覆了。唐尧、虞舜时代之所以天下太平,确实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贞观三年,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里讲:‘有才能的人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这样,有才能的人好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的人好像显得无知。’这是什么意思呢?”孔颖达回答说:“圣人施行教化,是希望尊者谦逊而显示其光明美德。自己虽然有才能,也不骄傲自大,仍然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知道的事情。自己的才艺虽很多,但还是害怕懂得太少,仍然向才艺寡少的人请教,以求得到更多的才艺。自己虽然有知识,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自己内心虽然已经很充实,表面上却好像空虚。非但是百姓要这样,帝王的德行,也应当如此。”唐太宗说:“《周易》上讲:‘勤劳谦逊的品质,君子如果能够保持到底,就会有好事降临。’这句话的意思和你说的是一样的啊。”下诏赐给孔颖达锦帛二百段。
  河间王李孝恭,在武德初年被封为赵郡王,一直升迁到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李孝恭讨平萧铣、辅公祏以后,江淮和岭南、岭北地区都在他的统领之内。他掌管一方,威名远扬,后又迁任礼部尚书。李孝恭谦逊礼让,没有居功自傲的样子。当时,特进江夏王李道宗,更以大将韬略闻名于世,同时他谦虚好学,崇敬仰慕贤明之人,一举一动都注意礼让,唐太宗很亲近和器重他们。在大唐宗室中,只有李孝恭、李道宗二人德才无人可比,是一代英杰。海淀区高一年级练习
语文
2022.07
学校
班级
姓名
1.
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8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文,完成1-4题。
选文一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
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
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她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
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典册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
头,却是林五来了,肩上担着花柳,锄上挂着花量,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
这个花扫起来,裙在那水里。我才幕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
水千净。只一流出去。有人掌的地方脏的头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
如今把他妇了,蒙在这娟巢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千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因道:“待我放下书,事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
的藏之不造,便就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
好多着呢。”宝五道:“好蛛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
书!你要看丁。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花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
从头看去,越看热爱清,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
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歌殿记诵。
宝玉道:“蛛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
高一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
这里林黛五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网网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
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
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姥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
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颜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
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
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
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
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
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套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
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删改)
选文二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
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风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
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
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
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
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
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
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
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免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战?
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新国、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一因此一而二,二而
高一年级(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