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标要求】
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重难点】
重点: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难点: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与中国推行的进程和评价
01
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时期 基层组织名称 突出特点
古希腊 村社 村社自治
一、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概况
知识梳理
以村社为主要机构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古希腊一种以地域来划分的生产组织。在古雅典民主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村社改革的措施来打破血缘而确定地域关系,其中克利斯提尼统治时期的雅典曾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受到克里斯提尼行政区域管理改革的影响,村民的部落血缘观念渐渐淡薄,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部落逐渐被村社行政区划代替。
时期 基层组织名称 突出特点
古希腊 村社 村社自治
中世纪 乡村:庄园 城市:行会或商会 基督教会 分权自治、自上而下管理
一、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概况
知识梳理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
政治:封君封臣制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精神:基督教会
庄园
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审判,庄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独立并且拥有自己的法庭,能够维持社会秩序。
城市
由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者商会。
这种基层单位能够规范他们的经营活动 ,这样上层分子就会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
基督教会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同时还可兴办学校和保存文化。
庄园设总管,负责庄园的收支、劳动力支配、物资保管等,当时的庄园几乎自给自足。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他的司法审判权不但及于商会成员,而且及于全体巴黎市民。
——齐世荣《西欧封建社会》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它是西欧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时期 基层组织名称 突出特点
古希腊 村社 村社自治
中世纪 乡村:庄园 城市:行会或商会 基督教会 分权自治、自上而下管理
近代 美国:乡镇 法国:自治市镇 英国:自治市 各国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一、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概况
知识梳理
近代西方社会的新因素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与发展
政治:近代民族国家产生
思想:倡自由、民主、平等,崇尚科学
1、背景:
2、表现:
英国 美国 法国
确立 继承地方自治传统基础上,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建国后保持地方自治的传统 法国大革命后形成
基层组织 自治市镇 乡镇 自治市镇
自治权力 政府和议会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自主开支;接受选民监督。 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市长和市议会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特点 自治传统浓厚 中央集权影响较大
时期 基层组织名称 突出特点
古希腊 村社 村社自治
中世纪 乡村:庄园 城市:行会或商会 基督教会 分权自治、自上而下管理
近代 美国:乡镇 法国:自治市镇 英国:自治市 各国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现代 二战后 社区 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居民自治、自下而上管理
80年代以来 社区 更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作用强化,效率高、成本低
一、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概况
知识梳理
工业革命造成数目庞大的农村人口离开了原先的社会网络,流入城镇,形成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陷入贫困、愚昧、脏乱、疾病、失业以及各种堕落、犯罪的生活状态,已经不是昔日的教会、慈善事业或者济贫法所能因应。
——钱永祥《自由主义如何看见“底层”》
社区服务最早是为了解决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贫困问题而产生的。1869年,在索里牧师的倡导下,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个以济贫为主要功能的社区服务组织——慈善组织会社。它将伦敦全区划分为若干区,每区建立一个分支机构和志愿委员会,主持本区的救济分配工作。继慈善组织会社活动之后,在英美又兴起了睦邻组织运动。……后来这类组织发展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发展。 ——李容芳《社会保障学》
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
措施:把城市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①从社区救济入手,后将社会福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
② 自上而下推行;
③带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逐渐建设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
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城市的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这样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职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样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二战后:社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
一般认为,“社区”这个概念出自德国学者滕尼斯1887年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也早于中国的实践。欧洲早期的救济工作就发挥了社区的重要作用。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济贫改革,其要点就是“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结合社区中教育、卫生、福利及宗教组织”的力量;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激发居民自主自立精神,协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借由“社区发展计划”来推动社区发展,借以推动基层社会改造。
——摘编自吴晓琳等《“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西方社区发展的特点
深化认识
古希腊
中世纪
近代
现代
庄园、行会或商会、基督教
自治市镇、乡镇
社区
村社
1、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2、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3、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发展围绕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4、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自治机构专业化)。
二、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2020年的疫情给了全世界人类一场巨大的考验,同样的我们从疫情中也看到了中西方面对疫情的应对措施差异极大。
新冠疫情下欧美基层民众抵制戴口罩
不同:西方国家实行基层自治,充分发挥地方社区或基层组织的作用;中国的社会治理已呈现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全社会公共事务工作的局面,政府是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部分。
认识:中西方的社会治理是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的。中国侧重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基层治理的作用,西方侧重充分发挥地方基层自治的作用;中国的社会治理手段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治理手段有效地发挥了基层自治的功能,调动了居民的参政热情。
1、有利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保障了人民权益,有利巩固与发展民主政治
3、有利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生活
4、有利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三、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作用
02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无论是救济活动的双方,还是救济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施救者可以是贵族领主也可以是平民百姓,救济方式既可以是给予实物也可以是给予钱财亦或是提供公共服务等。
此时的社会救济性质是一种应急性的补救措施,而非预防性的社会保障。慈善活动的发起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灾害的产生,根据灾害的情况决定施救者和受助者以及救助的形式和内容。灾害一旦过去,慈善活动也就停止了。
分析中世纪时期西方社会救助的特点
救济的随意性;应急性的补救
社会救助机构:教会救助、行会救助、封建庄园救助
(一)西方社会救济保障的起源——中世纪时期
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概况
国家 时期 表现
英国 17世纪初 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二)西方社会救济保障制度的建立
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17世纪初的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开展,大量失地农民流入城市。工业处于萌芽阶段,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造成了庞大的贫困失业大军。同时加上人口增加、农业歉收、饥荒和对外扩张等一系列因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开始引发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严重威胁。
国家 时期 表现
英国 17世纪初 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德国 19世纪 80年代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但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较差,工人运动日益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见识的资本家认为要获得长远利益,有必要适当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统治者认为,要防止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用温和的手段缓解工人的对抗情绪,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
事前保险比事后救济更有前瞻性
国家 时期 表现
英国 17世纪初 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德国 19世纪 80年代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美国 1935年 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三)西方社会救济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健全——福利国家的建立
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此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战后福利国家的特点
1、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涉及种类多,具有普遍性;
3、受资助金额较高;
4、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5、立法和社会制度作为保障。
材料 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战后福利国家形成的原因
1、两次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
2、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3、二战后西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贫困人群扩大
4、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把社会福利当作经济调节杠杆
5、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深化认识
二、评价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一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材料二 “福利国家”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与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影响与作用。同时,它也产生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国家”越来越成为英国政府的沉重负担,它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了矛盾,日子一久,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人才外流、人才老龄化、中产阶级日渐削弱等。这个问题已经发展成为“英国病”的新病因。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幻想“福利女友”的懒汉
积极性:
1、政治: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平等,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局限(消极)性:
1、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经济的发展
2、经济: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3、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分化
社会福利资金的主要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归纳
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1951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
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更公平,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
建立起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概况)
新中国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1、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的有益经验;
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人民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3、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不断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知识链接
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本课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