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世说新语》两则
【笔记区】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两则分别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言语》和《方正》篇。
二、给加点字注音:
差(chā)可拟 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三、朗读节奏停顿: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停两处)
2.白雪纷纷/何所似?(停一处)
3.撒盐空中/差可拟。(停一处)
4.未若/柳絮因风起。(停一处)
四、重点字词翻译: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 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7.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
五、古今异义:
1.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2.文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
3.因(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给加点字注音:
舍去(shě)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二、句读停顿:(每句停两处)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③元方/入门/不顾
三、重点字词翻译:
1.与友期行 (期:约定。)
2.期日中 (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 (舍:舍弃。去:离开。)
4.去后乃至 (乃:才。)
5.门外戏 (戏:嬉戏,游戏,玩耍。)
6.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7.相委而去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8.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9.则是无信 (则:就。 信:讲信用,守信用。)
10.下车引之 (引: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四、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 通 “否”
(二)一词多义:
1.之:
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人名)
②下车引之 (代词,他,代元方)
2.而:
①俄而雪骤 (与时间词连用,不译)
②相委而去 (连词,表修饰)
(三)古今异义:
①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②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四)词类活用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②友人惭 (意动用法。惭:对……感到惭愧)
【例题一】
(一)
1、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柳絮( ) 无奕(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期日中:
(5)尊君在不:
3、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待君久不至,已去:
4.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差强人意 B.参差不齐 C.成绩差 D.出公差
一、fù zhòu xù yì
二、1.急 2.差不多 相比 3.乘 4.约定 5.“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三、1.(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四.A
(二)
1.解释下列词语。(3分)
①内集:________________ ②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__
③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 __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 __
3.说说“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用“柳絮”比喻雪花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文章的义理 ③像什么
2.①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3.答:营造了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4.答: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例题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1~4题。(15分)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⑴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_ ⑵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
⑶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⑷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译文:
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尊君在不 (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君与家君期日中。(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垂询”是谦辞)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舍弃 (2)同“否” (3)拉,牵拉 (4)约定
2. ①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朋友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很惭愧,便下车来拉他。
3.D
4.陈元方的“方正”之气表现在: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每点2分,答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例题三】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
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
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
6、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4分)
(1) 俄而雪骤 ( ) (2) 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尝与诸小儿游( ) (4) 唯戎不动( )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8、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 、取之,信然。
C、学而时习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9、【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4分)
答:
答案:6、(4分)(1) 骤 ( 急 )(2) 差(大体 )(3)尝(曾经 )(4) 唯(只、只是)
7、(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如比作柳絮因风飘起(关键词: 若(如),因(趁、乘)各0.5分;意思顺1分)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关键词:此(这),必(一定);意思顺1分)
8、(3分)A
9、(4分)(2分)【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只要写对一点就给1分);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1分)。
(2分)【乙】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后行,能根据观察推理判断,少走弯路(意思到就给2分)。
【习题一】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去之。又尝③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末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②捉:捡、拾。③尝:曾经。④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⑴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 ⑵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
⑶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________ ⑷宁读书如故: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 __
⑵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__
3.结合【甲】、【乙】两文,关联“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对别人父亲的尊称。(2)回头看。(3)代词,代指金子。 (4)原来,从前。
2.(1)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2)管宁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3.⑴以礼相待 ⑵志同道合 (3)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一点得1分)
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捡起来,(但是看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子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习题二】
【雅礼集团初一秋季期中考】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①为之强②。
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如鹤唳③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注解】①项:脖子 ②强通“僵”,僵硬的意思。③唳(lì):鸣叫。
1.对下列字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会意字,以口、大取“能大者,众围而就之”之意。有“依靠”“趁”等义项,甲文中的“因”是“趁”之义。
B.成语“失之毫厘”中,“毫”是一种极小的长度单位。由此推断,“明察秋毫”的“毫”解释为“极小的长度单位”。
C.“差可拟”和“私拟作群鹤”中“拟”的含义一样,都有“比”之意。
D.“藐小之物”中的“之”有“他、她、它(们)”“的”“到 去”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
此处应选“的”之义。
【参考答案】B
【解析】明察秋毫的“毫”是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C.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D.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答案】B
【解析】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 样高,定睛细看。于:在。丛杂:多而杂乱。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使与台齐:就是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参考答案】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群在青云便发出叫声,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观”“怡然”采分点。
1.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一个“趣”字,侧重点却不同,请你结合材料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甲乙两文都是讲儿时的想象力引发的乐趣,甲文中的乐趣在于两个小孩之间的趣味辩论雪像盐和柳絮,以及一种温馨、和睦、融洽、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乙文中的乐趣在于他把蚊子关在蚊帐中,用烟去喷它们,又把蚊子比作白鹤在空中飞舞,通过想象和联想为生活增添乐趣。
【习题三】【郡集团郡维学校七年级第一次月考】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
一、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 (4分)
A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B 去后乃至 乃——
C 天又雨,公将焉之 雨—— D是日,饮酒乐 是——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分)
一.1.约定 才 下雨 这
2.(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 (2分)
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长郡雨外秋季第一次月考】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对划线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俄而雪骤(急) B.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
C.差可拟(比拟) D.去后乃至(于是)
【参考答案】D
【解析】乃,才
2.下列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参考答案】C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3分)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分)
【参考答案】
(1)不如(把它)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2)不是君子啊!与朋友约定好出行,抛下我自己离开了。
4.《世说新语》二则都讲了魏晋时期的儿童智慧故事,对于文中的谢道韫和陈元方,你更欣赏谁呢?请说说理由。(4分)
【参考答案】结合原文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青竹湖湘一初一秋季第一次月考】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卓恕为人笃信①,言不宿诺②。从建业③还家,绛诸葛恪④,恪问何当复来,恕对“某日”。是日,恪为主人,停不饮食,以须⑤恕至。宾客皆曰:“会稽、建业相去千里,岂得期?”已而恕至,一座尽惊。
选自虞预《会稽典录》
【注释】①卓怒:三国时吴国会稽人。驾:忠实。②宿诺:诺言隔夜兑现。③建业: 今江苏南京。④诸葛恪: 吴国人太傅(官职名)。 ⑤须:等种。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下车引之( ) ②元方入门不顾( )
③恕对“某日”( ) ④恪问何当复来( )
【参考答案】①引:牵引,拉;②顾:回头看;③对:回答说;④复:再,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非人载!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会稽、建业相去千里,岂得期
【参考答案】
(1)不是君子啊!和人约定一起出行,舍弃我就离开了。
(2)会稽和建业两地相隔千里,怎么能按时到来
【解析】(1)注意“期”“去”(2)“相去”“岂”
3..从【乙】文可以看出,卓恕和诸葛恪分别是怎样的人 (4分)
【参考答案】卓恕:信守诺言;诸葛恪:信任朋友,诚信待人。
4.从【甲】【乙】两文都叙述了一个关于“约定"的故事,约定的双方各有什么表现 两个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分)
【参考答案】【甲】中陈太丘信守约定,但友人没有守约,最后友人为小孩所批判;【乙】信守诺言。
道理:要讲诚信交友要真诚。
四、拔高练习
【北雅、广益中学初一秋季期中考】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目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什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的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逐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等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太丘舍去( ) (2)元方入门不顾( )
(2)及事讫( ) (4)使君何日当还( )
【参考答案】(1)离开 (2)回头看 (3)等到 (4)哪一天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伋恐违信于诸儿,逐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参考答案】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12.请根据对两则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任务(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① ,但从选材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 ② 的正面事例;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③ ,乙文侧重记叙。(3分)
【参考答案】①做人要讲信用;②郭伋守信;③语言描写
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参考答案】1.要有礼貌 2.要勇于改正错误 3.要允许别人改正错误4.成人要为儿童做出好的表率 5.对儿童也要说话算话 6.做人要言行一致
【习题四】课外文言拓展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⑤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⑥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⑦班军⑧而还,一郡并⑨获全。
[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值:适逢,碰上。
③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④败:毁弃。⑤既:已经。⑥汝:你。⑦遂:于是,就。⑧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⑨并:都,全。
5.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2)吾今死矣,子可去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7.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5.(1)抛弃他(2)离开(3)病6.(1)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干的吗!(2)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侵入讲道义的地方。7.本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诚信第一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如自己有不同看法,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希望能积极思考,另辟蹊径谈看法,但不可悖理)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4)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参考答案
(二)1.(1)私下 (2)毕,完 (3)离开 (4)安详的样子 2.(1)王冕是诸暨人。 (2)(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一顿。 (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神,何不由着他呢? 3.第一层(第1句):交代故事主人公王冕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七八岁时……父怒挞之”):记叙王冕因为学习而丢了牛的趣事,表现王冕的聪颖和好学。 第三层(“母曰……恬若不见”):记叙王冕在“恐怖”的寺庙中坚持读书,表现王冕的勤奋好学。
复习任务
【童生试】
【长郡雨外初一秋季第一次月考】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B.俄而雪骤(急)
C.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D.未若柳絮因风起(于是)
【参考答案】D
【解析】因,凭借
2.结合具体词语分析全文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通过“寒雪、内集、大笑乐、欣然”营造了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
【湖南广益实验中学上学期“广益杯”竞赛试题】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1)儿女:________________(2)俄而:________________
(3)拟: ________________(4)因: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儿女:子侄辈(2)俄而:不久(3)拟:相对(4)因:凭借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解析】关键词: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2)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解析】关键词:因(凭借)
3.文章交待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肯定与赞赏。
【乡试】【雅礼下学期初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联考试卷】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王安石与游客
王安石退居金陵。一日头幅巾手拄杖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辩说纷纭。公坐其下,人莫之顾。良久,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颔之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俯而去。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相委而去 委:舍弃
C.有一客徐问公 徐:姓 D.俯而去 去:离开
11.对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日头/幅巾手拄杖/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辩说纷纭。
B.一日/头幅/巾手拄杖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辩说纷纭。
C.一日头/幅巾手拄杖/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辩说纷纭。
D.一日/头幅巾/手拄杖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辩说纷纭。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去后乃至
译:
(2)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译:
13.《王安石与游客》一文中的游客为何听说对方是王安石之后就“惶恐,俯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的友人最后为何想要去拉元方的手?从他们身上我们分别能明白那些道理?(4分)
10.C(徐:慢慢地)
11.D
12.
(1)(陈太丘)离开之后,(友人)才到
(2)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
13. 由于王安石诗文造诣很高,那几名游客在那里高谈文史,知道坐在身边的是王安石后,自然不敢班门弄斧;因为友人听了元方的话,感到惭愧,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
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明白做人要讲诚信、知错就改、尊重别人,从《王安石与游客》中明白做人不要太过于虚荣,要追求内在实质,不夸耀。
《陈太丘与友期行》
【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孟子欲休妻》
【乙文】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参考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伸开两腿,像个簸箕,这里指坐相不好。②户:此处指内室。③去:除去,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④堂:正屋,客厅。⑤燕私:闲居休息。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A.太丘舍去( )
B.乃汝无礼也( )
C.与人期行( )
D.元方入门不顾( )
14.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与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孟子入户视之
A.请去之( )
B.我亲见之( )
C.今汝往燕私之处( )
D.下车引之( )
15.翻译下列句子。(2分)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16.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B.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C.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D.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答案】
11.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氛围。
12.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译文
13. A.离开 B.是C.约定D.回头看
14.选A。“之”作代词,代指妻子。
15. 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
16.选D
【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