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狼》习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狼》习题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8 20: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一上册·《狼》
【笔记区】
文学常识
1.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淄川人,我国著名文学家。
2.《狼》体裁:短篇小说
3.评价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重点字词
通假字
止,通“只”,只有
一词多义
之:
复投之(代词,代指骨头)
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指狼)
则两狼之并驱如固(主谓之间,不译)
久之(助词,不译)
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
乃: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
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意:
意暇甚(神情)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名词)
古今异义
弛担持刀(弛:古义:放下 今义:松弛)
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词类活用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活用为动词,攻击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向前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隧道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投以骨(省略“之”)
一狼仍从(省略宾语“之”)
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
一狼洞其中(省略介词“于”)
倒装:
投以骨(“以骨投之”)
【例题一】
《狼》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基础知识题】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缀行(  ) 大窘(  ) 狡黠(  ) 苫蔽(  ) 眈眈(  )
 积薪 (  ) 弛担(  ) 目似瞑(  ) 意暇甚(  ) 尻尾(  )
假寐(  ) 变诈(  )
zhuì jiǒng xiá shàn dān xīn chí míng xiá kāo mèi zhà 
二、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朝著名的文学家。课文选自他的《 》。“聊斋”是作者__________名,“志异”是__________的意思。
2. 、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 )→ 惧狼 → ( )→ ( )
3. 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1.蒲松龄 清  《聊斋志异》 书房 记述奇异的事 2.遇狼 御狼 杀狼3.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顾野有麦场(  )  2.止有剩骨(  )
3.屠自后断其股(  ) 4.意暇甚(  )
5.盖以诱敌(  )   6.其一犬坐于前(  )
7.一狼洞其中(  )   8.意将隧入(  )
1.看见2.只 3.大腿  4.神情,态度 5.原来 6.像狗一样 7.打洞 8.打算 
【阅读理解】
1、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答案:“屠惧”  “投以骨”
2、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答案:“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凶残和贪婪。
3、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4.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答案: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
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见他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例题二】
【长郡秋季月考卷】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解析:正确答案A
B向前,动词;前面的,形容词 C攻击,动词;敌人,名称 D神情,名词;想要,动词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宋君令又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解析:正确答案B
A语气词 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代词
14.用现代汉语翻_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参考答案:(1)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夫面前。
(2)屠夫刚想走,转头看向堆起来的柴火,一只狼在那里打洞。
本故事中,狼虽然凶狠狡猾,但终究只能给人类增添笑料罢了,我们可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如果换个视角,从狼的角度来看,它又该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汲取哪些教训呢?(6分)
参考答案:遇到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且善于斗争;遇事要冷静,要积极面对。
教训: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例题三】
【春季中雅培粹第三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至第15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方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増笑耳。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注】①拊(fǔ):拍。 ②橐(tuó):袋子。 ③嘐嘐(jiāo)聱聱(áo):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既止复作/复投之 B.是鼠之黠也/狼亦黠矣
C.方欲行/有鼠方啮 D.一狼得骨止/拊床以止之
解析:D 第一个止是停止的意思。第二个是动词,使动用法,让...停止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例: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A.屠暴起,以刀狼首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非淡泊无以明志 D、可以为师矣
解析:例句的以的意思是用 A选项的以也是用的意思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2)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
鼠和狼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截然不同?(4分)
鼠和狼都比较狡猾。但是他们的结局不一样,是因为狼在面对残暴的敌人,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而鼠即使聪明,也须集中精神,发挥智力,才可能胜利 否则将猝不及防,取得失败。
《狼》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
《黠鼠赋》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人对方圈套。
【过关练习】
一、【春季广益实验第三次月考】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徽草堂笔记》)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D )(2分)
A.乃悟前狼假寐/再就枕将寐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大又如前
C.止有剩骨/更不止于野心矣 D.不敢前/犬又如前
解析:D不敢前的前是 上前的意思;而犬又如前 前是前面的意思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应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的一项是( B )(2分)
例句:犬阻之不使前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友人新,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C.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子书》)
D.久之,目似瞑,意喂甚。(《狼》)
解析:例句的之的意思是代词 ,代指前面的狼
A之 无意义,结构助词
B 代词,与例句之用法一致
C夫君子之行”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D久之,目似暝”中的“之”: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在那里打洞,想要打洞过去攻击他的后边。
(2)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野兽这样不值一谈,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15.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狼的什么特点?乙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6分)
体现了狼的狡猾。表示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乙文除了对狼的谴责,也有对这个人引狼入室的责怪,另外还告诉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
二、【春季雅礼中学第三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至15题。(共12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侍其下,孢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方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増笑耳。
【乙】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②而缭曲③,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④,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⑥,死矣。
[注释]:①故:通“固”,本来。②空:深陷的样子。③缘曲:弯曲而绕 ④窘迫:
这里指情况很危急 ⑤窦:孔穴 ⑥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功夫。
下列加点的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遂蛇形而入:像蛇一样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道
C.窒虎退路:阻塞不通,这里指“堵住” D.悉前后受其敌:攻击
解析; 这里的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例句:两穴并聚柴以之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久之,目似暝
C.又数刀毙之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解析:A 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 B 指语气助词 C指代词 D结构助词
而例句中的之是代词 所以选C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打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来烧老虎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乙】文中樵夫的形象。谈谈【乙】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5分)
樵夫是聪明的,启示是在我们面对强于自己数倍的凶恶敌人时,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它。还有凡事要适可而止,不然会误入歧途。
三、【春季长郡梅溪湖中学第三次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3-16题,(11分)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隧道、通道
C.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 止:停止
D.盖鬼之每人,恒乘人之畏 恒:常常
解析:B解析; 这里的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以刀劈狼首/佯醉寝以诱之
B.久之,目似暝/如猎者之伺狐兔
C.晓而牵卖于屠市/所欲有甚于生者
D.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乃重修岳阳楼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甲文中的屠户与乙文中的姜三葬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本具体谈谈。(4分)
屠夫养精而蓄势以待发能够把握时机,聪明冷静 。姜三树立自信心,困难就有可能避而远之。
复习任务
(秋季师大梅溪湖中学初一期中)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 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 《狼》蒲松龄)
【乙】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②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⑤噬⑥。己也,甚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⑦,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⑨”,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选自柳宗元《黔之驴》)
【注释】①黔 (qián) :即唐代黔中道, 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现在“黔”为贵州的别称。②则:却。③愁(yìn)愁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④莫相知:不了解它。 ⑤且:将要。⑥噬(shì) :咬。⑦狎(xiá)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⑧荡:碰撞。倚:靠近。冲冒:冲击冒犯。⑨跳踉:跳跃。 (hǎn) :同“吼”,怒吼。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2 分)
例句:蔽林间窥之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稍出近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驴不胜怒,蹄之
【答案】D
【解析】例句代词;AC.结构助词,主谓取独;B.语气助词,无实意;D.代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D.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答案】D
【解析】翻译: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3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甲文中的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贫婪、牧诈、凶狠的狼吃掉;乙文中的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①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②勇敢机智。(或:果断地杀死两狼);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③过早暴露自己④和老虎相处久,让它熟悉了自己。(或:无异能)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柳宗元《黔之驴》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就躲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的靠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之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跑的远远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渐渐地老虎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敢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轻慢地碰撞、依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很有道行,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当初如果不使出它的那点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落得像这样的下场,真是可悲啊!
(秋季雅礼实验中学初一第三次月考)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一童子随主人宦游。从县中索骑,彼所值①甚驽②下。望后来人得骏马,驰而来,手握缰绳,佯泣于马上。后来问曰:“何泣也?”曰:“吾马奔逸绝尘,深惧其泛驾③而伤我也。”后来以为稚弱可信意此马更佳乃下地与之易。童子既得马,策而去,后来人乘马,始悟其欺,追之不及。
——冯梦龙《黯童子》
【注释】①所值:所分配到的。②驽:劣马,走不快的马。③泛驾:翻车。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佯泣于马上/其一犬坐于前
B.童子既得马,策而去/少时,一狼径去
C.始悟其欺/乃悟前狼假寐
D.追之不及/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案】D
【解析】A.在 B.离开 C.明白 D.代词,代童子;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后来以为稚弱可信意/此马更佳/乃下地与之易
B.后来以为稚弱可信/意此马更佳/乃下地与之易
C.后来以为稚弱可信/意此马更佳乃/下地与之易
D.后来/以为稚弱可信/意此马更佳乃下地与之易
【答案】B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其一犬坐于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曰:“吾马奔逸绝尘,深惧其泛驾而伤我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2)童子说:“我的马儿跑起来速度快,是匹好马,但我担心它翻车,伤到我自己。”
14.甲文中的狼和乙文中的童子都表现出了“黠”,但为什么甲文的狼失败,而乙文的童子成功了?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参考案】甲文的狼虽然狡猾,但屠户更有智慧和力量,屠户勇于斗争,善于斗争;(2 分)乙文的童子狡猾,但后来人认为童子是孩子,可以相信,轻信了孩子,并且他觉得童子的马更好,贪图好马,所以被骗。(2 分)
【附】乙文翻译:有一童子随主人四处求官,从县里索要马匹,童子所分配的马不好。他远 远看见有个人骑着一匹骏马急驰而来,心生一计,就手握着缰绳,假装在马上哭泣起来。来人问童子:“你为什么哭泣呢?”童子说:“我的马儿跑起来速度快,是匹好马,但我担心它翻车,伤到我自己。”来人认为童子年幼,可以相信,心想童子的马比自己的好,就下马与童子交换。童子换了马便急驰离开,那人骑上童子的驽马,才明白受骗上当,但已追不上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