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桃红柳绿春意闹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春柳的飘逸,
夏荷的袅娜,
秋枫的激情,
冬梅的傲岸,
如诗如画,
各具风韵,
这就是物候现象。
是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文学常识:描述物候现象阐述研究意义作出科学解释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现象本质逻辑顺序文章结构总-分-总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
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
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
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
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
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
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
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品味赏析第一段大地复苏 冰雪融化次第开放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翩然归来孕育果实秋叶簌簌北雁南飞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第一段改写: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
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
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
安排农事。评析:
改文与原文有何不同?
请结合原文具体词句,说说其独特
的表达效果。这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描写
说明中运用描写的作用是:
使文章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孕育果实描写
拟人生动冬春夏秋大自然的语言 朗 读: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里举了几个例子? 这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三个。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2)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第一句后是分号,第二句后却是句号,能否将第二句后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不能。前两句写的是植物,第三句写的是动物,不宜合在一个复句子里说。
前两句是春季物候,第三句是夏季物候。
前两句和第三句句型也不相同。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6-10自然段的关键句是:6.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指出7-10自然段的中心句
7.首先是纬度。
8.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9.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10.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回答设问眉目清楚纬度、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南京 北京
北京 大连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古代三月的长城现代三月的长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合作探究——思考2分钟后,讨论: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
2、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 参考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决定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大小大小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逻辑顺序
不能调换说明经度对物候的影
响时,作者举了两个
例子,这是因为近海
地区的气温,比同纬
度的内地冬天暖和,
如果依次类推,就会
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
得早,但是事实上近
海地区春天反比内陆
寒冷。通过举例、作
比较,使深奥的物候
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归纳: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想说明什么道理?“只”“就”二字可删除吗?举例子、列数字。
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只”说明相差较少,不可删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
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
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
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
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
妙惟肖。”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
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
一口舒畅的气。”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介绍一些农谚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农谚知多少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猪衔草,寒潮到。馒头云,天气晴。癞蛤蟆出动,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蚂蚁垒窝要落雨。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岑参《白雪歌》写塞外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请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说明,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
南半球反之。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北戴河
大连
青岛
庐山
昆明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
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
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
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
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
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
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
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
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