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能识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能识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3.能背出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一、预习检测
能背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二、导入
三、新授内容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1.自然环境的组成
(1)圈层: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大气循环
水循环
地质循环
生物循环
2.自然环境整体性含义及主要表现
(1)整体性含义: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表现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案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3)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①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②强弱:取决于各组成成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a.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b.弱: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4)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典例1】【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材料 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
1.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①生态环境改善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什么地区?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甲 乙
答案:1.A—②,B—③,C—①,D—⑤,E—④
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3.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方法技巧】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知识点二】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认识整体性的意义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②修复生态系统;③改善环境质量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
影响 原因 措施
影响周围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 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方法技巧】掌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运用文本框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结构特征、演变规律等的图形。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如下:(1)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中内容,把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主题。(2)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找出突破点。(3)观察图中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厘清逻辑关系。(4)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将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图中,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框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5)完成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
【典例2】【考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材料 某区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哪些资源?2.(人地协调观)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2.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四、训练检测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气象观测仅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只能用代用资料来反映,如树木年轮、冰芯、石笋等。 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速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夏季的生长速度快。树木年轮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差异,主要是由限制性最大的环境因素决定。如图为甲、乙两地的位置示意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1956一2008年)以及利用树轮宽度重建的当地的气候要素序列图(1600一1950年)。
(1)代用资料能反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特征。(2)分析甲地树轮宽窄主要受春末夏初水分影响、乙地树轮宽窄主要受夏季最低气温影响的原因。(3)请选择A或B作答。A:据图推测18世纪青海湖面积的可能变化趋势,并说明判读依据。B:据图推测17世纪唐古拉山冰川面积的可能变化趋势,并说明判读依据。(4)归纳总结图示区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答案:(1)整体性 (2)树木生长主要取决于春、夏的水热状况,且受制于较差的气候因素;甲地春、厦热量条件较好,气候干旱,因此水分是限制性因素;春末夏初气温回升,蒸发量大,降水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差:乙地春、夏降水较多,气温较低,因此热量是限制性因素;夏季因海拔高气温较低,限制树木生长。
(3)A:先变大后变小;因为青海湖附近的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湖泊的径流注入量先变多后变少。
B:先变大后变小;因为唐古拉山附近夏季最低温先降低后升高,故冰川的消融量先减少后增加。
(4)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的交替。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代用资料能反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资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材料“树木年轮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差异,主要是由限制性最大的环境因素决定”可知,树木生长主要取决于春、夏的水热状况,且受制于当地较差的气候因素。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且春未夏初气温回升,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条件差,因此树轮宽窄主要受春末夏初水分的影响;乙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由于春、夏降水较多,气温较低,因此树轮宽窄主要受夏季最低气温的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甲、乙两地的气候要素序列图可知,甲地18世纪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入湖水量先增加后减少,据此可推测青海湖的面积先变大后变小;乙地17世纪夏季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冰川消融量先减少后增加,据此可推测冰川面积先变大后变小。(4)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由甲、乙两地的气候要素序列图可知,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不同时间尺度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1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对应的数字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__,即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资源。(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游由于人们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答案:
(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体 ; 水 ; 土地 ;
(3)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下游: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五、反思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