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第四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第四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8 16:45:10

文档简介

纳雍县第四中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高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A D D B C C A B D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C A D D A C C D C A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1)原因:宪法和法律文件的颁布;扫盲运动的开展,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妇女思想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宪法。(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得8分。)
(2)特点:从家庭生活走向工作岗位;从下属性工作走向主导性工作;从经济上的独立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1点2分;2点4分;3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战争的爆发和规模的扩大,造成生产一线劳动力缺乏;战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带动就业机会增加;全国性妇女组织的成立,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答3点,每点2分,总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意义:调动了妇女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答出3点,每点2分,总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原因:根据“《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也是‘妇女能顶半边’”的出处”得出宪法和法律文件的颁布;根据“在50年代的三次扫盲高潮中,成千上万名妇女上识字班、夜校、职工业余学校。至1995年,我国累计扫盲的1.85亿人中,65%是妇女”得出扫盲运动的开展,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根据“,这些逐渐解放思想的妇女成了纺织工、拖拉机手、飞行员,甚至参加地质勘探、修筑大坝、开采石油....不仅如此,她们的参政权也落到了实处”得出妇女思想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1954 年,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了新中国宪法”得出“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宪法。
(2)特点:根据“为了补给战争物资,政府和媒体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鼓励妇女投身工作岗位”得出从家庭生活走向工作岗位;根据“开始她们大多从事文秘等下属性工作,但到战争后期,已经涉足到男性为主导的工作领域”得出从下属性工作走向主导性工作;根据“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捍卫自己的价值,女权主义者出现”得出从经济上的独立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可知,首先是战争的爆发和规模的扩大,造成生产一线劳动力缺乏;其次是战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带动就业机会增加;第三是全国性妇女组织的成立,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发展。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妇女地位的提升带来的意义主要是调动了妇女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
26.示例
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养分。(2分)
说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三教合一”、宋明理学等,均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核心内涵,得到了大力提倡和广泛认同。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异而源远流长,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等观念,依然具有资政育人的现实意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软实力。(8分)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历史悠久、与时俱进,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文化养分。(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27.(1)内容:废除武举制度;兴建武备学堂;建立军事教育体制;编练新军,设立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等。(任答3点得6分)
特点:改革的水平深入到制度层面;中央政府积极参与;军事学堂广泛建立等。(1点2分;2点得3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人素质;提升了军事力量;有助于推动军事近代化;新生的军事力量成了清朝腐朽统治的掘墓人。(任答3点即可得6分)
【解析】
(1)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首先“内容”,根据材料“武科一途,本因前明佰制,相沿已久……著即一律令永远停止”可以得出废除武举制度;根据材料“开办军事学堂”可以得出兴建武备学堂;根据材料“建立军事教育管理机构及军事教育体系”可以得出建立军事教育体制等。“特点”,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相关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改革已经深入到制度层面;分析材料可知,清政府主导了这场改革,所以可以得出中央政府的积极参与。
(2)分析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影响。可以根据改革的内容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人素质;提升了军事力量;有助于推动军事近代化;新生的军事力量成了清朝腐朽统治的掘墓人;新军的双重性无法承担起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任务等。
28.(1)一战中化学武器的破坏力巨大;保障在对苏和对中作战的战略优势;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取大量化学武器研制资料的需要。(答4点得8分)
(2)大量化学毒剂投入战场危害中国民众生命安全;遗弃大量化学武器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答3点得7分)
【解析】
(1)根据“德国首次在欧洲战场使用毒气弹,造成大量军民伤亡”可知一战中化学武器的破坏力巨大;根据“为了确保对苏作战,及时将国内生产的毒气弹运往中国前方战场,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了很多研制、装配、存放化学武器的工厂和部队”得出保障在对苏和对中作战的战略优势和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516部队与731部队合作进行过50余次毒瓦斯人体实验,以获取毒气武器试验相关资料”得出获取大量化学武器研制资料的需要。
(2)根据“日本成为二战时期拥有化学武器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持续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如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使用了呕吐弹,在南昌会战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等。日本战败时,又将大量化学武器遗弃在中国。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发掘出的遗弃化学武器造成了多起健康被害事故。而且由于遗弃的化学武器外表没有黄油保护,不仅腐蚀严重,而且一部分已经泄露,造成水源、土壤污染”等信息可知,日军在中国使用和遗弃化学武器造成的后果是大量化学毒剂投入战场危害中国民众生命安全;遗弃大量化学武器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9.(1)贡献:谱写中华民国国歌和众多校歌;理论联系实践,普及音乐知识,发展音乐教育;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答3点得7分)
(2)原因:天资聪颖,谙熟国学;留学日本,受到良好专业教育;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答4点得8分)
【解析】
(1)贡献,根据材料“正式确定为中华民国国歌”“还谱写了《中央大学校歌》《正气中学校歌》等众多校歌”得出谱写中华民国国歌和众多校歌;根据材料“在南昌创办‘音教会’创办《音乐教育》月刊,面向中小学教师,普及音乐知识,解决音乐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理论联系实践,普及音乐知识,发展音乐教育;根据材料“组建‘抗敌歌咏话剧团’等,发表抗日救亡作品”得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2)原因,根据材料“天资聪颖,自幼谙熟国学”得出天资聪颖,谙熟国学;根据材料“留学日本,在东京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声乐”得出留学日本,受到良好专业教育;根据材料“创办《音乐教育》月刊”“组建合唱团”等得出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根据材料“发表抗日救亡作品,报道全国各地的救亡活动”得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绝密★启用前
纳雍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试 卷(高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世袭制度的崩溃 B.宗法制度的衰落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君主集权的趋势
2.下表所示为中国汉、唐两朝疫病防治事例摘录(部分)。这表明汉唐时期
朝代 摘录
汉朝 赵瞿病癞(传染病),历年医,不瘥,家人乃粮弃送于山穴中
唐朝 设“疠(瘟疫)人房”,“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
A.通过药物研制来救治病人 B.从环境卫生入手治疗疫病
C.处置疫病已采用隔离方法 D.注重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
3.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A.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 D.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4.宋代思想学术之活跃,为春秋战国以来所仅见,不仅超过汉唐,且为明清所不及。士大夫们以天下为己任,可以按照自己的治国理念指斥朝政,批评皇帝,几乎无所顾忌。这主要得益于宋代
A.商品经济繁荣 B.社会危机严重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5.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A.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B.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
C.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高超 D.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求两益”的观念被贯注于新订条约之中。清政府与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国的新订条约均体现了这一思想。中秘交涉,秘鲁使“必欲援照各国和约通例”,“不肯一语放松”。这表明清政府
A.致力于修订旧有条约 B.外交观念趋向近代化
C.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 D.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
7.20世纪初,清政府将《西法类编》《德国陆军操典入门》等书分发给各营,将书中兵法、军器、测绘、数学等内容统统规定为必学内容:并将世界地图、亚洲东部地图、沿海口岸全图等,也“一体购印颁发,不时翻阅”,“指勇丁以为精通门径”。清政府此举
A.实现了教育制度的变革 B.挽救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C.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D.贯彻了民主与科学精神
8.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如行政办公大楼、商业、餐饮、文化娱乐、教育、体卫、金融、邮电、大会堂、博物馆等。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
A.缓解了城市的人口压力 B.体现了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
C.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D.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9.下图所示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批注版)第一条。据此可知,新中国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烟制度。 【注释】度除:就是取消。男尊女卑:就是重男轻女。漠视子女利益:就是一点都不关心孩子们的利益。 【讲解】“废除封建的婚姻制度,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这一条是这部婚姻法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坚决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封建婚姻制度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包办强迫。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妇的婚姻……
A.彰显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B.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C.深受苏联宪法影响 D.注重群众性的普法教育
10.截至200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数职人员5100人。这说明我国
A.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B.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C.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 D.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下表所示整理自《中国经济史新论》中的相关统计。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新时期的中国
2007年 对比的参照年份 增长倍数(倍)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与1978年相比 22.02
在校研究生数 与1978年相比 109.29
专利申请数 与1986年相比 49.75
专利批准数 与1986年相比 130.71
A.科技成果转化加快 B.专利审批标准放宽
C.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D.科教事业发展迅速
12.2018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最新一轮修正案发布。下图所示为本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后的纳税情况。由此可知,此次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A.杜绝了偷税漏税行为 B.实现了社会的共同富裕
C.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D.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13.古代雅典的神庙、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等公共建筑,与代表着贵族文化、专制制度的封闭、沉闷相对立,把权力从皇宫的封闭世界中转移到集会的市镇广场中,曾经秘密操作的决策过程也被公共辩论所取代。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主机构健全 B.民众乐于参政
C.实行直接民主 D.公民利益至上
14.罗马帝国后期,皇帝的命令,皇帝所作出的判决,皇帝对臣民问题的解答、皇帝对官吏们下达的指令等均成为罗马法的内容。由此可见,罗马法
A.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B.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C.背离了公平和公正 D.维系了帝国的统治
15.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从小亚细亚等地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A.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 B.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C.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 D.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16.据拜占庭史学家普罗柯比的记载,537年,法兰克人接管了普罗旺斯后又占领马赛,并使用高卢的金矿石发行了一种金币,该金币使用了国王肖像,而不像过去一样继续采用罗马皇帝的肖像。这反映出当时法兰克王国
A.货币自主权有所增强 B.在欧洲率先确立金本位制
C.铸币权基本收归中央 D.摆脱了东罗马帝国的控制
17.据统计,12世纪至15世纪,欧洲银行业总计投资海外探险几十次,总资金几十万黄金。就连17世纪的威尼斯执政官多梅尼科·康塔里尼也认为,如果没有银行业,要维持一系列贸易不仅是困难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欧洲金融业的发展 B.受到欧洲各国政府的关注
C.引发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变革 D.得到欧洲银行业的有力支持
18.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新的交通方式将内陆城市与港口城市连接起来,使陆路和水路运输有机结合,进而推动英国的对外开放力度扩大。材料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 B.提高了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
C.大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流动性 D.对促进全球物资流通的作用
19.下表所示为德国学者库软斯基整理的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单位:%)。这些数据最能说明当时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①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A.贸易格局变化的趋向 B.欧美工业革命的完成
C.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D.世界殖民霸主的转移
20.1953年,美国科学家构建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分子生物学随后迅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基因工程工业化的热潮;到1981年,美国已成立了200多家生物工程公司,现代生物工程开始崛起。由此可知,现代科技的进步
A.促进了电子商务兴起 B.引发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
C.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 D.使得美国独霸了尖端科技
21.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指出,政府发展经济时需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稳定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求知等美德以造就有生产力的人民。这表明新加坡
A.以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治国 B.政府重视清除殖民主义的残余
C.经济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D.吸收西方文化以改造儒家文化
22.法国殖民主义者认为殖民地是母国的一部分。1912年,法国殖民者颁布《入籍法》,规定凡出生于法属西非,担任公职10年,受法语教育或服兵役获得奖励者可获得法国公民权。这一做法旨在
A.鼓励殖民地向法国移民 B.促进与殖民地文化交流
C.将殖民地纳入世界市场 D.对殖民地加强文化殖民
23.据《中国财经报》公布的数据,2017年,金砖五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经从10年前的12%上升到23%;金砖国家国际贸易占世界国际贸易的比重从11%上升到16%,对外投资的比重从7%上升到12%,吸引外资的比重在2016年达到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这反映出
A.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D.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最高
24.下图为2020年11月底刊发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A.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B.美国经济政策带有冷战色彩
C.世贸组织难以应对全球经济发展困局 D.亚太经合组织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合作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
材料一 1949年,我国女职工人数约60万,占职工总数的7.5%。1990 年,妇女劳动参与率达88%,占比提升至37.4%。这几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1949年9月,《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出处。在50年代的三次扫盲高潮中,成千上万名妇女上识字班、夜校、职工业余学校。至1995年,我国累计扫盲的1.85亿人中,65%是妇女。
在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中,这些逐渐解放思想的妇女成了纺织工、拖拉机手、飞行员,甚至参加地质勘探、修筑大坝、开采石油....不仅如此,她们的参政权也落到了实处。1953 年,24岁的申纪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54 年,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了新中国宪法。
----摘编自北辰《新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为何大幅提升 》
材料二 二战爆发后,美国大批男性投入战争,造成生产一线劳力短缺。为了补给战争物资,政府和媒体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鼓励妇女投身工作岗位。开始她们大多从事文秘等下属性工作,但到战争后期,已经涉足到男性为主导的工作领域,如军工生产等。还有大量妇女投入医治和照顾伤员,甚至运送军用物资等。
战后,由于大量复员军人重返工作岗位,很多行业被迫裁员。美国妇女不愿放弃岗位重返家庭,她们自发组织工会,甚至举行大规模罢工。但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她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捍卫自己的价值,女权主义者出现。1966年。“全国妇女组织”成立,呼吁妇女在就业、法律、教育方面的平等。以激进女权主义者为代表的“妇女解放运动”通过游行示威等活动,反抗传统的男权统治制度,力图改变女性受压迫的现状。
----摘编自凌丽《二战后美国妇女地位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提升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爆发以来美国妇女地位的演变特点及其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妇女地位提高的意义。(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宣传及阐释中国特色,必须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的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摘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具体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考生在27-29三道历史题中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争失利,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转折点。相较于“专用西法”的日本军事的飞速发展而言,中国无疑已经落后了。迫于内外压力,1901年光绪帝下诏宣布:“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著即一律令永远停止。”张之洞主张通过仿效开办军事学堂,大量培养中下级军官,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编练新式陆军之际,兴办起一系列随营武备学堂。这一时期的军事学堂结束了以往各自为政、混乱不堪的局面,军事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为了统一各学堂的学制和教学,清廷开始着手建立军事教育管理机构及军事教育体系。为了满足新军扩编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清政府广泛设立新式军事学堂,并积极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辛亥革命前,军人的文化知识和军事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军人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摘编自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影响。(6分)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期间,德国首次在欧洲战场使用毒气弹,造成大量军民伤亡。一战后,日本陆军省聘请科学家专门研究化学毒剂生产、使用等有关问题。日军研制的化学毒剂有糜烂性毒气和催泪性毒气等9种之多。为了确保对苏作战,及时将国内生产的毒气弹运往中国前方战场,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了很多研制、装配、存放化学武器的工厂和部队。1939年8月,在齐齐哈尔建立了集研究、实验和实战于一体的关东军陆军化学研究所,代号516部队。据统计,516部队与731部队合作进行过50余次毒瓦斯人体实验,以获取毒气武器试验相关资料。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巨资支持化学武器研制生产,因此日本成为二战时期拥有化学武器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持续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如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使用了呕吐弹,在南昌会战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等。日本战败时,又将大量化学武器遗弃在中国。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发掘出的遗弃化学武器造成了多起健康被害事故。而且由于遗弃的化学武器外表没有黄油保护,不仅腐蚀严重,而且一部分已经泄露,造成水源、土壤污染。
----摘编自王玉芹《日军在华化学武器的研制应用及遗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军在华研制和使用化学武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军在中国使用和遗弃化学武器造成的后果。(7分)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程懋筠(1900—1957),江西新建人,天资聪颖,自幼谙熟国学,尤其热衷京剧、古典文学。1918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声乐。1926年,回国后在江西省立师范学校、南昌一中等学校教授音乐。1928年,其应征作品被选为党歌。1937年,正式确定为中华民国国歌。1933年,在南昌创办“音教会”,担任主任委员,组建合唱团,公开演出,号召民众团结抗日。1933年4月,创办《音乐教育》月刊,面向中小学教师,普及音乐知识,解决音乐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抗战期间,组建“抗敌歌咏话剧团”等,发表抗日救亡作品,报道全国各地的救亡活动。此外,程懋筠先生还谱写了《中央大学校歌》《正气中学校歌》等众多校歌,1957年,病逝于南昌。
----摘编自何卓《程懋筠中国近代音乐之历史贡献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程懋筠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懋筠取得成就的原因。(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