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
教学背景
(一)课程背景
《望岳》《春望》位于八上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是“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
八年级的诗文学习既要完成诵读、疏通文意的初步任务,更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做到披诗文入情,注重赏析,读出志趣,品出味道。
(二)文本分析
《望岳》 《春望》
写作背景 盛唐 渐衰中唐
诗人杜甫 青年 中年
描摹景物 雄伟磅礴的泰山 破败凄凉的国都
情感心境 豪情壮志 深沉悲痛
诗作风格 雄豪 沉郁
解读诗歌:
外在形式上:
1)文体风格
《望岳》为古体诗,问句开头,主体描景,结尾直抒胸臆,喷薄而出,颇具雄豪诗风,为盛唐之音;
《春望》为五律,讲求对仗平仄,景情交融,字字珠玑,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情感含蓄深沉,颇具沉郁诗风,见中唐之貌。
2)所选景物典型。
《望岳》中泰山参天耸立、巍峨雄伟、气势磅礴,与杜甫青年志向心境相契合;
《春望》中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与中年杜甫内心的深沉悲痛相契合。
3)锤炼词语“语不惊人死不休”。
《望岳》:“钟”:为“集中”“钟情”之意,把大自然写得有情,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偏爱。
“割”: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泰山能左右日光,改变天地。
《望春》: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一个“在”字,意为山河不变,江山易主,好似《虞美人》中所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长安城早已“物是人非”。表面字字无情,实则字字泣血。
一个“溅”字,不能替换为“流”“落”字。“溅”意为“迸溅”,意味着悲痛到了极点。
一个“惊”字,让人触目惊心。
4)景情关系。
《望岳》为诗人即景抒怀之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望》为诗人触景伤怀之作,移情于物,物我一体。
2、内涵方面:
题眼“望”字统摄全诗。“望”字内涵丰富,有“眼望”“心望”“守望”之递进关系。《望岳》《春望》“望”到的景不同,抒发的情不同,甚至创作风格都有很大变化,需要对比品析。但变化之中始终不变的是杜甫对国家的守望之情。此外,深入赏析《春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的原因。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明青年时代的杜甫胸怀高远,壮志凌云,有一股年轻人的冲劲,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中年杜甫所经历的一切残酷地摧毁了那些梦想,凌云之志不得实现。然而虽然杜甫的仕途之志没有实现,但他用他那句句含情、字字泣血的诗篇,用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守望”,为后世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杜甫也永远地屹立在了文学史的巅峰之上,真正实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三)学情调查分析
请写出你对杜甫的了解。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杜甫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认识更多停留在文学常识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地了解杜甫其诗、理解杜甫其人。
【备课思考】
学生只“知其然”,教师应紧扣诗歌内容教学,令生“知其所以然”。
请写出你尚不能掌握的字词。
《望岳》:岱宗,夫,生曾云,决眦,会当,凌绝顶。
《春望》:感时,花溅泪,鸟惊心,烽火连三月,搔,胜簪。
请写出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说明原因。
80%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喜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喜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调查结果分析】
从数据上看,《望岳》似乎更受欢迎。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并能说出喜欢的具体理由;而对于写景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四句,却不能说出喜欢的具体明确理由。
【备课思考】
学生赏景 “无处下手” ,教师教生“有法可依”。
试着推测编者将这两首诗以这样的顺序编在同一课中的意图。
50%能说出较合理的理由。
其中20%能结合背景和诗人经历来说明。
【调查结果分析】
大部分同学“知人论世”的意识较弱,学生多只“读诗”。
【备课思考】
教师带生关注“知人论世”,建立正确科学的鉴赏诗歌思维方式。
请写出你需要老师帮助和提供的是什么。
背景资料。
更深入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作者的思想情感。
杜甫人生的变化和唐朝的情况。
杜甫为什么会忧国忧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感?
【调查结果分析】
反映出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备课思考】
教师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力求平衡“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指导思想——课标精神
语文学科特点
工具性(语言文字)与人文性(文学文化)的统一。
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人生态度和思想修养,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知识与能力:鉴赏方法、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诗歌鉴赏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题眼整合、层层递进。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文本深入解读和学情调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文化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守望国家、仰望诗圣。
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小结:适应学生认知水平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积极三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景情分析法,炼字法,拓展延伸法等。
2.建立鉴赏诗歌的正确思维方式——“读诗—知世—论人”。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法,诵读体悟法。
2.用诗歌赏析法“读诗”,用背景介绍法“知世”,用对比阅读法“论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比品析,理解杜甫对国家始终不变的守望,激发学生对诗圣杜甫的仰望之情。
教学过程(详见教案)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二、赏析《望岳》 (一)整体感知1、齐读《望岳》。2、思考问题:把题目“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二)深入分析1、思考问题:前四句中,诗人“望”到的泰山具体是什么样子?2、重点鉴赏两个动词:“钟”“割”。3、思考问题:诗人通过“望”岳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三)补充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5岁,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他就到齐赵一带漫游,疏散心情。此间写下《望岳》。(四)朗读体悟
三、设疑过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时代胸怀高远的杜甫,他的壮志凌云后来实现了吗?
四、赏析《春望》 (一)写作背景公元756年6月,安史叛军攻占了长安。 7月,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他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虏,带到长安。次年,诗人睹物神伤,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熔铸在40个字的《春望》之中。(二)朗读感知(三)深入分析1、思考问题:题目《春望》能否改为《望春》?2、思考问题:请结合前四句,描绘一下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景象。3、重点鉴赏动词:“溅”“惊”。4、思考问题: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朗读体悟
五、对比品析 1、对比品析:两首诗,题目同为“望”,“望”的内涵有何异同?2、拓展体悟杜甫用他的一生在“望”。
六、升华探究 1、开放式讨论:所谓“窥一斑可见全豹”,请结合《春望》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后世称杜甫为“诗圣”?2、升华提问: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实现了吗?
七、作业二选一 1、结合我们对杜甫诗歌的学习以及对杜甫的了解,请谈谈你对“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的看法,并写在练笔本上。2、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特色
抓题眼 “望” ,整合问题,巧妙设计
大问题提领 引出思考角度 解决问题
《望岳》 之“望” 把题目“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 望的对象特征 景 教学重点
望的情感心境 情
望的视角距离
《春望》之“望” 题目《春望》能否改为《望春》? 望的对象特征 景 教学重点
望的情感心境 情
(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题两问异答,杜甫实现了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实现了么?
提问时间 设计意图 答案 深入思考 延伸思考 教学难点
第一次问 赏析《望岳》后 设疑过渡 没实现 生前命身后名 课后作业
第二次问 探究“诗圣”后 升华探究 实现了
(三)眼望—心望—守望—诗圣 :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仰望诗圣
④ 诗圣
人
③ 守望
志
② 心望
情
① 眼望
景
赏析景 ——体会情 ——领悟志 ——认识人
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层层递进,真正读懂诗歌,真正认识诗人。
小结:
杜甫是最正统儒家思想的承袭者,他怀仁心,忧国忧民,由始至终守望着国家。
虽然他的仕途之志没有实现,但他用句句含情、字字泣血的诗篇,用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守望”,为后世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杜甫也因此永远地屹立在了文学史的巅峰之上,他真正实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板书设计:见PPT
通过以上教学,力争实现预定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