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宝应县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29 16: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宝应县12-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缱绻(qiǎn quǎn) 赊账(shē) 钳制(gān) 通衢(qú)大道
B. 羁縻(jī mí) 愧怍(zuò) 逡巡(qūn) 昙花一现(tán)
C. 邂逅(xiè hòu) 苗裔(yì) 趿拉(tā) 销声匿迹(nì)
D. 溷藩(hùn fān) 鯫生(zōu) 翌日(yì) 残羹冷炙(z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2分)
A. 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像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
B.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C. 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令人扼腕,一个月后,山东烟台“最美女孩”车流中勇救伤者的事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
D. 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但是意识流手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像我们这些从象牙塔走出来,自认为受过高等教育,所谓“年轻气盛”,由于观念的差异、自身的经验阅历不足,可能会导致和父辈意见相左。
B.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C.面对千万户住房困难家庭翘首期盼,如何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不仅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更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水平。
D.常州的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凭借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海内外游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简单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笨,拙劣
D.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 披:掀开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秋豪不敢有所近
B.共其乏困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D.秦伯说,与郑人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A.吾得兄事之      
B.赵王鼓瑟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D.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是寡人之过也
C.虽董之以严刑
D.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拿来主义》一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B.《老王》一文叙述了作者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写作技巧:于冲淡中显深沉、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C.《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D.《五人墓碑记》一文记述和颂扬了无锡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虞荔,字山披,会稽馀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垂,垂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垂甚异之。又尝诣徽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①,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释褐,署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寻领大著作。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中,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生沉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吾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令荔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荔蔬食积久,非赢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枢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选自唐·姚思廉《陈书卷十九》,有删改)
【注】 ①板刺,即名片。古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相钦重        雅:向来
B.帝命勒之 勒:雕刻
C.寻领大著作 寻:寻找
D.当时荣之 荣:认为……是荣耀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虞荔淡泊有节操的一组是(3分)
①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  ②荔乃制碑,奏上 
③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  ④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⑤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 ⑥荔每言之辄流涕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衡阳王因为虞荔有高尚的志行,极为敬重,回到郡中,立即征召虞荔为主簿,虞荔又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
B.虞荔长大后,博览典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因为虞荔会写碑文,所以深得梁武帝和文帝的器重。
C.虞荔为人至孝,母亲死后终身吃素食、穿布衣,连音乐也不听了。
D.文帝被虞荔的爱弟之情所感动,下诏向陈宝应索要虞寄,但虞寄最终还是不能回来和虞荔团聚。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尝诣徽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3分)
译文: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3分)
译文: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指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哦自己的作品,大力赞赏。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首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3分)
答:
(2)颔联的“空”字是什么意思?与颈联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请具体说明。(4分)
答:
(3)尾联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生长明妃尚有村。
(2)臣心一片磁针石, 。
(3) ,来吾道夫先路。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所宜深慎。
(5)大行不顾细谨, 。
(6)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
(7)亦以明死生之大, 。
(8)长太息以掩涕兮, 。
五.课内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 (拿、捧、举)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挂、贴、走)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这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5.为两处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并说明你选用的理由。(4分)
答:
16.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请结合上文,具体阐释“进步”的真正含义。(4分)
答:
17.“抛来”和“抛给”在实质上有何主要区别?(4分)
答:
18.第三段用了那一种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老 妪
梁晓声
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
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帐。
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儿子仰脸看我。
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9.文中的老妪是一个有什么品质的人?请概括说明。(4分)

20“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是出于什么目的? (4分)

21.第8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写老妪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22.作者说文中的“我”猥琐,你是怎么看的?(4分)

七、语言运用(6分)
2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西部地区必须获得“生态补偿”的三点原因。(每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日前,权威部门发布了《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报告。该报告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西部地区许多地方被列入国家限制和禁止开发的名单。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很难走东部地区那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西部地区以牺牲传统意义的经济发展为代价,有效维护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必须获得补偿。
答: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3分)
据说有位中国学者到美国参加“《梦溪笔谈》学术研讨会”时,美国专家高兴地说:“欢迎你来和我们合作研讨。”中国学者却谦虚地说:“哪里,不敢当。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很荣幸有机会来贵国学习。”外国专家由此怀疑他的学术水平,并认为这位中国同行缺乏自信心。
(1)《梦溪笔谈》作者是北宋的 (人名)。(1分)
(2)如果你是这位中国专家,你会如何恰当地表达?(2分)


八.作文:(70分)
有了自尊的脖子,才能支撑起自信的头颅;有了不屈的脊梁,才能支撑起刚直的身体;有了无私的胸怀,才能支撑起无畏的抉择;有了无敌的信念,才能支撑起压顶的泰山。
一位创下奥运会200米和400米跑双料冠军的短跑老将说:“我用了十年的训练才仅仅加快了一秒多。”原来,那一秒之瞬间是用十年辛苦支撑起来的。
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说:“我举得起世界纪录,但举不起我平时流下的汗水。”原来那世界纪录是由那点滴汗水支撑起来的。
25.请你以“支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2013-04-15
1. 2分。A. 钳制(qián)
2.2分。C(“雷霆万钧” 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浮想联翩” 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昙花一现” 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比喻某些事物和人一出现就很快就消失。)
3.2分。C(A项,成分残缺,缺少中心语,可以在“像我们这些从象牙塔走出来”后加“人”;B项“宗旨”和“以……为目的”杂糅;D项,语序不当,应将“备受”放到“海内外游客”之前)
4.2分选。B简:选拔。
5.2分。C.
6.2分。B.名词作动词 A是名词作状语 C是使动 D是意动
7.2分。B.都是判断句
8.2分。D.是苏州市民
9.3分。C。寻:不久。
10.3分。C。②④写其上书奏事,⑥写其思念兄弟。
11.3分。B。“因为虞荔会写碑文,所以深得梁武帝和文帝的器重。”不符合文意。
12.10分。
(1) 3分。又曾经拜访徽州的士人何胤,当时太守衡阳王也来访,何胤向衡阳王说了虞荔的情况,衡阳王要见虞荔,(得分点:诣、造和状语后置句)
(2) 3分。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得分点:会、当国者和纾)
(3)4分。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得分点:故、出入、非常和判断句)
参考译文:虞荔,字山披,是会稽馀姚人。祖父虞权,在梁朝任廷尉卿、永嘉太守。父亲虞检,任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虞荔幼年时聪明敏睿,有志向操守。九岁那年,跟从堂伯父虞阐去探望太常陆垂,陆垂问虞荔《五经》中的十件事,虞荔随问随答,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垂十分惊奇(诧异)。又曾经拜访徽州的士人何胤,当时太守衡阳王也来访,何胤向衡阳王说了虞荔的情况,衡阳王要见虞荔,虞荔推辞说:“没有担任官职,不可拜见。”衡阳王因为虞荔有高尚的志行,极为敬重,回到郡中,立即征召虞荔为主簿,虞荔又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到成年时,有漂亮的风度仪表,博览古代典籍,善于作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署理法曹外兵参军,兼任丹阳诏狱正。梁武帝在京城西边设置士林馆,虞荔便写作碑文,呈上朝廷,梁武帝命令将碑文刻石,陈列于馆中,便任用虞荔做士林学士。接着任用为司文郎,后升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舍人。当时梁武帝左右任职的官员,多参与权力中枢、朝廷内外的军政大事,互相间交错兼管,唯有虞荔和顾协宁静淡泊恭谨地退避,居住在宫中西边的官署里,只以通晓文吏为人所知,当时号称清白。不久领大著作的职务。
当初,虞荔的母亲随虞荔进入台城,死于台城中,接着台城失陷,哀情丧礼无法表示,虞荔因此终身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虽所担任职务待遇丰厚,但生活节俭朴素,宁静淡泊无所追求。文帝十分器重他,时常带领在自己身边,早晚顾问。虞荔性格深沉谨慎,不多说话,凡是诤言进谏,献上可行的意见,除去不可行的做法,这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他,所以虞荔的位置不会列在别人之后。
那时虞荔的第二个弟弟虞寄居住在闽中,依附陈宝应,虞荔每次谈到他就流泪。文帝哀怜而对他说:“我也有弟弟在远方,这种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人哪里知道。”于是下发诏令给陈宝应索要虞寄,陈宝应最终没有遣送。虞荔因此而伤感生病,文帝几次亲自去看望。命令虞荔将家中人搬进宫中居住,虞荔以宫中不是私家居住的处所,请求留居城外。文帝不许可,便命令他家住在兰台,文帝乘车再三亲临慰问,亲自写诏书派往探视的宫中使者,在道路上彼此都能看到。又因为虞荔吃素食太久,不能承受疾病的折磨,文帝于是下诏令说:“能淳朴地穿布衣、吃素食,便是高尚的节操。你年纪已经大了,生气活力稍有减退,现在给你鱼肉,不要再坚持你所遵守的布衣素食的做法了。”虞荔最终没有听从。天嘉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文帝十分哀伤惋惜,赠给他侍中的头衔,谥号叫做德子。到他的丧枢送还故乡时,文帝亲自出来送行,当时的人认为很荣耀。
13.10分。
(1)3分。首联描写了一幅夜泊西江牛渚图(1分)。碧海青天、万里无云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为一体,(1分)显出空阔渺远的意境。(1分)
(2)4分。“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毫无用处。(1分)“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1分)颈联说自己也能像袁宏那样的高声吟诗,而像谢尚那样的人却听不到,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颔联的“空”来呼应,(1分)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1分)
(3)3分。运用想象和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1分)表达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1分)
14.8分。每句1分。(1)群山万壑赴荆门(2)不指南方不肯休(3)乘骐骥以驰骋兮(4)载舟覆舟(5)大礼不辞小让(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8)哀民生之多艰
15.4分.捧、挂。(2分)“捧”貌似郑重、敬慕,实则表现一种媚外的丑态;(1分)画只有几张,却还要一路地“挂”过去,表现出寒碜可怜和欺世惑众的丑态。(1分)
16.4分。“进步”一词是反语,(1分)是对媚外求荣、欺世惑众行为的强烈讽刺。(1分)具体表现为:卖国者采用“送去主义”,送古董、送古画、送人,由“一批”到“几张”到“人”,不仅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且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2分)
17.4分。“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没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企图,不带有强迫性;(2分)“抛给”往往带有不良的动机或企图,带有强迫性,本文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阴谋罪行。(2分)
18.3分。一是采用了归谬法,“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作者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二是“类比论证”的方法,用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而最后却“发了疯”,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任意答对一种即可,论证方法1分,分析2分)
19.4分。老妪是一个有自尊的人格,(1分)不贪钱,(1分)诚实善良,(1分)自甘清冷(1分)的卖茶蛋的老婆婆。
20.4分。出于一时的不平、体恤、怜悯,(2分)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的自慰。(2分)
21.4分。肖像(外貌)描写。(1分)写了老妪在寒风中等待“我”的可怜的外貌。(1分)作用是以没有美感的外貌反衬(1分)老妪的高尚人格。(1分)
22. 4分。①作者自感猥琐,是对自己的严厉解剖,是面对具有尊贵心灵的老妪的猥琐;(2分)②而相对那些斤斤计较、以貌取人的人来说,“我”则是高尚的。(2分)
23.3分。生态文明“东强西弱”;牺牲传统的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答对一点1分,共3分
24. 3分.(1)沈括(1分)(2)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研讨会,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情况交换彼此的看法。希望我们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产生新的认识。(意思对即可。注意表达得体,得体地就“欢迎”回答1分,得体地就“合作研讨”回答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