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第1课时二氧化碳(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第1课时二氧化碳(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7-09 17:2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核心·易错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CO2和O2中都含有氧分子 (  )
(2)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  )
(3)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  )
(4)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  )
(5)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云雾效果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  )
(6)二氧化碳可用作气体肥料 (  )
[核心知识] 1.CO2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被称作“干冰”。
2.CO2的化学性质(与“两水”反应):CO2+H2OH2CO3;
CO2+Ca(OH)2CaCO3 ↓+H2O。
[易错点拨]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不是CO2,而是CO2 与 H2O 反应生成的H2CO3。
应考能力·提升练                 
        
1.下列关于CO2性质和用途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CO2能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
C.CO2不溶于水
D.CO2的固体(干冰)可作制冷剂
2.(2020赤峰)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
A.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B.循环使用教科书
C.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D.大量燃放鞭炮,增加节日气氛
3.下列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
4.向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
A.红色——紫色——红色 B.紫色——红色——紫色
C.红色——紫色——蓝色 D.红色——无色——红色
5.为了区分O2和CO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中不可行的是 (  )
A.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满上述两种气体的集气瓶中
B.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
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D.用软质塑料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等体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6.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密闭装置内注入石灰浆(含有氢氧化钙的白色浑浊液)并振荡装置,测得压强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曲线由①到②,压强上升,是因为石灰浆挤压了瓶内气体
B.曲线由②到③,压强几乎不变,是因为未振荡装置
C.曲线由③到④,压强迅速下降,是因为振荡装置后,二者充分反应
D.曲线的变化可以解释检验二氧化碳选用氢氧化钙的原因
7.(2020扬州改编)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控制CO2的排放,是为了减缓    效应,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是因为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溶解的量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石灰石循环法可用于捕集烟气中的CO2,该方法以CaO捕集CO2,将所得产物在高温下煅烧可重新获得CaO,高温煅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生成的CaO疏松多孔,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其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    性。
(3)对CO2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干冰,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该过程主要改变的是         。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 
  。
8.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1)实验1控制的变量是      。
(2)实验1中干燥的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
初高衔接·拓展练
9.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自然界中的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如图果二氧化碳被封存在含氢氧化钙的地下咸水层中,则可转化为固态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用二氧化碳和水制取“合成气”(H2和CO的混合气体)。用“合成气”为原料生产甲醇(CH4O)时,按照“绿色化学”原理,应调节“合成气”中H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    。
答案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核心·易错]
(1)× (2)× (3)√ (4)× (5)× (6)√
[应考能力提升练]
1.C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以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可作制冷剂。
2.D 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符合“低碳生活”理念;循环使用教科书,减少纸张浪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不使用一次性木筷,保护林木资源,符合“低碳生活”理念;大量燃放鞭炮,会污染大气,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3.D 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与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这反映了CO2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CO2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沉淀,溶液变浑浊,这反映了CO2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性质;CO2使蜡烛熄灭说明CO2具有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及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CO2倒在杠杆右侧的容器中使杠杆左高右低,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反映了CO2的物理性质。
4.B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碳酸又是一种不稳定的酸,加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使溶液又由红色变成紫色,因此溶液颜色的变化为紫色——红色——紫色。
5.B 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所以用观察气体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
6.D 曲线的变化只能说明二氧化碳与石灰浆中氢氧化钙反应,但没有反映出实验现象,不能用于解释检验二氧化碳选用氢氧化钙的原因。
7.(1)温室 增大
(2)CaCO3CaO+CO2↑ 吸附
(3)分子间有间隔 干冰升华吸热降温,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雨滴
(1)CO2的含量过高,会加剧温室效应,控制CO2的排放,是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因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可推知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溶解的量增大。(2)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生成的CaO疏松多孔,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3)对CO2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干冰,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主要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降温,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雨滴。
8.(1)水 
(2)纸花变为红色 CO2+H2OH2CO3
(3)④ 密度比空气的大
(1)实验1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由图示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水。(2)实验1中干燥的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纸花变为红色。(3)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会先向下运动。④号棉球沾有石蕊溶液,其中的水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使④号棉球先变红。
[初高衔接拓展练]
9.(1)反应条件不同
6CO2+6H2OC6H12O6+6O2
(2)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CO2+Ca(OH)2CaCO3↓+H2O
(3)2∶1
(1)题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绿色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2)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3)甲醇(CH4O)可变形为(CO)1(H2)2,根据绿色化学原理,应调节“合成气”中H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