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第2课时一氧化碳(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第2课时一氧化碳(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7-09 17: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核心·易错                          
一氧化碳气体在生产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判断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①组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  )
②性质:能燃烧,有还原性 (  )
③用途:可以作燃料 (  )
④危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  )
⑤除杂: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  )
[核心知识] 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易错点拨]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不能用点燃的方法(因为CO2中的少量CO不能被点燃),应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应考能力·提升练                 
       
1.(2020青岛)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B.难溶于水
C.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略小
D.具有可燃性
2.(2020云南)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3.(2020甘孜)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4.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硬质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②CO被还原为CO2
③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O2↑+Cu
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下列有关CO与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CO与CO2都会污染环境
B.CO与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在一定条件下,CO 和CO2可以互相转化
D.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 CO 气体,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
6.把8 g碳和16 g氧气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最终密闭容器中有
(  )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和氧气
7.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最后剩余气体是 (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和氮气
8.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煤燃烧时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如图是北方家庭中冬天常用的煤炉,A、B、C处分别发生不同的反应。请写出A处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处观察到蓝色火焰,原因是              。
9.为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减少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中,薄铜片受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趁热将图B所示的薄铜片插入图A所示的装置中(如图图C所示),观察到薄铜片的颜色变化是         ;振荡集气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有明显的蓝色火焰出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初高衔接·拓展练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硬质玻璃管内黑色粉末全部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从安全环保的角度考虑,上述实验需要改进的是  。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氧化亚铜(Cu2O)和铜均为红色固体,且Cu2O能和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铜和稀硫酸不反应。他们对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的红色固体进行如图下探究:
[提出问题]
反应后生成的红色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红色固体只有Cu; 猜想二:红色固体只有Cu2O;
猜想三:红色固体可能含有  。
[实验探究]
设计如图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 
[思考与分析]
甲同学认为猜想二正确,同学们分析后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
  。
为此,同学们补充进行了以下实验:称取m g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然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n g固体。当n>    (填含m的代数式)时,可以得出猜想三正确。
答案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核心·易错]
①× ②√ ③√ ④√ ⑤×
[应考能力提升练]
1.D 一氧化碳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略小,这些性质都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在燃烧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C 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CO能燃烧,放出大量热,可用作燃料;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O2可用于光合作用,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3.B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即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在高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②不能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即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在高温的条件下,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即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4.B CO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O2+Cu,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CO是还原剂,被氧化为CO2,CuO被还原为Cu;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中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多余的CO被有效地用作燃料,防止了空气污染。
CO还原CuO实验的注意事项:
(1)为防止CO不纯,发生爆炸,使用(特别是点燃)前一定要先验纯。
(2)CO还原CuO的实验可以采用题图所示装置,该装置既避免了因CO直接排入空气中污染环境,又利用尾气燃烧提供热量,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浪费。
(3)为防止CO污染空气,需将尾气点燃处理或收集后集中处理,而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5.C CO 有毒,会污染环境,但是 CO2是空气成分,不会污染环境;CO 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CO 能与氧气或氧化铜等反应生成CO2,CO2也可以被碳还原成CO,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掉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 CO 气体,因为少量的 CO 气体不能在较多的CO2中被点燃。
6.C 根据C+O2CO2,可得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根据2C+O22CO,可得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4。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3∶8时,说明氧气过量,剩余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氧气;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在3∶8和3∶4之间时,剩余气体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大于或等于3∶4时,氧气不足,剩余气体为一氧化碳。
7.D 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后,二氧化碳被吸收,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时,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氮气不与上述两种物质反应,所以最后剩余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从混合物中除去常见气体的方法:
O2:一般用灼热的铜网或磷除去;
H2:一般用灼热的氧化铜除去;
CO2:一般用碱溶液(如图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CO:一般用灼热的氧化铜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8.C+O2CO2 CO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9.(1)2Cu+O22CuO (2)表面由黑变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2CO+O22CO2
(1)薄铜片受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其现象是薄铜片表面由黑变红;振荡集气瓶,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有明显的蓝色火焰出现,说明是一氧化碳气体在燃烧。
[初高衔接拓展练]
10.(1)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合理即可) (2)CO+CuOCu+CO2
(3)[作出猜想] Cu和Cu2O
[实验探究] 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剩余 
[思考与分析] 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与硫酸反应,现象也为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剩余 
(1)一氧化碳有毒,对环境有污染,需要进行尾气处理。(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CuOCu+CO2。(3)氧化亚铜和铜均为红色固体,反应后生成的红色固体成分可能是铜;氧化亚铜;铜和氧化亚铜。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剩余,则证明红色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但不能证明是否含有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