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如图图所示实验可以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乙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丙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丁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3.(2021无锡改编)利用如图图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 ℃,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实验中试管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中试管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
C.利用水浴控温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可回收再利用
4.(2020重庆B)如图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 ( )
选项 气体X 水温/℃
A 氧气 5
B 氮气 40
C 二氧化碳 80
D 空气 80
5.如图图,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80 ℃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以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6.(2020永州)“燃烧条件的探究”是永州市2020年初中化学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试题之一。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下端始终在液面以下,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如图下:
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好药品,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迅速注入80 ℃的水至刚好浸没白磷;
③挤压注射器,向锥形瓶内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下降;
④停止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 能观察到白磷燃烧起来。
(2)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分析对比步骤②和③,可知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 ;若把80 ℃的水换成20 ℃的水,重复步骤②和③,对比两次产生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的另一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步骤④中锥形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
7.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如图图所示)。
(1)活动一: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少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活动二: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为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3)活动三: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8.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写出酒精(化学式为C2H5OH)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2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此实验的目的是 。
(3)实验3将蜡烛(足量)在密闭广口瓶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没有耗尽
答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C
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中,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这三个条件中,改变的(或不同的)条件即是要探究的条件。
2.D 图甲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其目的是使煤充分燃烧;图乙中当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的温度更易达到着火点,着火点一般不改变;图丙中金属丝吸收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图丁中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所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3.C 试管①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其不接触氧气,试管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所以对比试管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试管③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其着火点,对比试管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均未燃烧,可回收再利用。
4.D
5.2H2O22H2O+O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用80 ℃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二者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1)③ (2)4P+5O22P2O5
(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4)白磷燃烧时消耗了氧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步骤②中白磷浸没在水中,无法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步骤③中白磷露出水面,与氧气接触,发生了燃烧,所以②和③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4)停止推入空气后,锥形瓶内的氧气与白磷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气体体积减小,内部压强减小,被压入长颈漏斗的水重新进入锥形瓶内,所以锥形瓶内水面上升,将白磷重新淹没。
实验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实验探究中往往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在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运用对比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7.(1)小于
(2)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3)AB
(1)蜡烛燃烧是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蜡烛减少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2)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为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是因为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将空气排出,导致蜡烛周围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逐渐熄灭。(3)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当氧气少到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蜡烛熄灭;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杯中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碗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杯中液面上升;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能全部被水吸收,所以该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8.(1)C2H5OH+3O22CO2+3H2O 燃烧需要可燃物
(2)白磷 低 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BD
(3)蜡烛发生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图示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所以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由图示信息无法确定蜡烛的组成元素,只能得知含有碳元素;由图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