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门序曲》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卡门序曲》 课型 欣赏
学科 音乐 年级 九
教材 人民音乐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演唱等实践活动,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创造和表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意识增强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理论依据:依据建构主义的音乐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获得多方面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学生参与意识和交往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经验,表达感情的方式日益丰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增加对序曲、回旋曲式的认识。了解作品曲式结构及各段主题旋律、节奏特点,视唱C段主题旋律。知道法国作曲家比才。教学重点:记忆音乐主题,把握音乐要素特征。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感受与表现音乐。
教学阶段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达 标 意 图
导入 欣赏演奏片段 师:演奏《西班牙斗牛士》片段生:猜猜乐曲的曲名 通过欣赏教师现场演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教学主题作准备。
感受赏析 分 段 听 辨《卡 门 序 曲》整体欣赏音乐会序曲版《卡门序曲》 师:在西班牙斗牛是十分高雅的艺术活动,现在我们欣赏另一首和斗牛活动有关的作品《卡门序曲》。教师讲解:什么是序曲。欣赏全曲。生: 谈谈乐曲带来的感受。不同学生可能存在不同观点。师:介绍作者。 落实知识目标:认识序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鉴赏《卡门序曲》全曲,留下总体印象,为后面逐段聆听做好准备。
师:引导学生感受A段。生:总结旋律特点并 想象情景师:引导学生总结音乐要素特征生:拍手体验节奏特点 模唱旋律师:演奏两种不同效的旋律(连奏与断奏)生:尝试用跳跃的音符演唱,体验欢快热烈效果。 通过聆听、拍手、模唱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走进音乐,加深音乐体验,增加音乐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感受连音与断音的不同效果。
师:感受B段音乐,比较A段与B段的变化?生:1、用手当做节拍器感受A、B段速度没有变化2、总结得出节奏变化导致音乐效果的变化3、用手拍打B段节奏4、想像B段音乐描绘的音乐场景 通过音乐要素的比较来分析乐曲,使学生感受、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师:引导学生欣赏C段音乐生:1、聆听C段2、模唱旋律3、聆听并思考C段主旋律出现了几次 4、两次之间有什么区别 5、视唱乐谱师:请观看歌剧中的《斗牛士之歌》,熟悉斗牛士形象。生:扮演斗牛士表演 通过通过聆听、模唱、视唱音乐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音乐,比较主题两次出现在旋律和音乐形象塑造上的区别。 发挥学生创造性,通过扮演实践,深入理解人物及音乐特点。
师:引导学生完整欣赏音乐会版《卡门序曲》思考A主题共出现几次。生:分组使用彩纸展示作品结构。师:介绍回旋曲式。 在分段分析之后,再次整体感知作品。彩纸展示生动显示作品结构,同时考验同学对主题的掌握情况落实知识目标。
整体欣赏歌剧序曲版《卡门序曲》 生:思考与前面版本的不同,结尾的一段的情绪特点。师:音乐与剧情吻合,介绍歌剧的悲剧性剧情。 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不同版本及序曲对剧情的暗示作用。
课堂小结 师:就本课随堂小结, 对今后的学习提出 期望。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以教师演奏导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直接走入学习主题。在《卡门序曲》的学习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每个主题都需要反复聆听,但每次聆听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运用了不同教学手段,使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感。本课的教学思路采取了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布局,从最后整体聆听的反馈效果看,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能熟悉主题,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关于本课需要改进的意见,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的教态还要再从容一些,亲和力还应进一步加强。2、音乐教师语速、语调的最佳状态是能与所讲不同音乐段落的节奏、情绪相契合,如何更好利用教师语言把握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