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一单元《☆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一单元《☆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7-09 23:2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学设计
执教人: 课 时:1课时
课 型:欣赏课 年 级:九年级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义务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流行乐风》中的欣赏曲目。这首作品是根据传统圣诞歌曲《铃儿响叮当》为主题的改编歌曲,是从牧歌、华尔兹、狐步舞到爵士、摇滚乐风格的不同演绎,其音乐形象生动、节奏多变、转调频繁,共有八次变奏。虽然渐渐改变了原貌,但是在此基础上更加丰盈与充实,音乐审美趣味多重化,乃至比原作更富激情、音乐表现力更加绚烂辉煌,赢得了众人的心。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中学生对流行音乐并不陌生,网络媒体的发展也能让他们接触各种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比较的痴迷,但是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浅显,只是停留在音调旋律和个人崇拜上,对于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划分还不是特别准确。从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析,青春期的他们大部分已经开始变的很羞涩,也渐渐褪去稚嫩,羞于去表现自己,所以课堂上我将多鼓励学生,亲身示范,带动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分析,能初步掌握其中几个变奏的特点,了解变奏曲式,并能听辨音乐,分辨出他们的风格。
2.通过欣赏,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音调的变化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3.通过欣赏,能够以真挚的情感感受流行音乐,了解流行音乐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体验歌曲的多种音乐风格,并能听辨音乐,分辨出他们的风格。
教学难点:体验歌曲中节奏、速度、音调的变化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体态律动法、讲授法、示范法、聆听欣赏法和情境法。
导入:播放音频《铃儿响叮当》
师提问:同学们猜猜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生回答。)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第一段歌词好不好?师弹生唱《铃儿响叮当》
大家唱的真开心,让老师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此时此刻,老师呀想到了夜幕下白雪皑皑的村落和圣诞老人,那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的回答老师非常的喜欢。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歌曲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氛围之中。师生一同歌唱,营造节日的愉悦氛围,在体验节日氛围的同时熟悉歌曲旋律,为新课主题演唱做铺垫。
新课欣赏: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不一样的《铃儿响叮当》,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然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与歌曲《铃儿响叮当》有什么不同?
(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曲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欣赏歌曲,学生可以透过视频中表演者的演唱和肢体动作来更加直观的解答思考的问题。
同学们对音乐的感知力越来越厉害了,你们知道到吗?《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早在19世纪英国开始传唱,是圣诞歌曲中极著名的一首。后来传到了美国,在20世纪的时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美国作曲家A.波特将《铃儿响叮当》作为主题旋律,加入了大量的爵士音乐流行音乐的元素,改变为《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后来由我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杨鸿年老先生带回了中国,在此基础上进行部分的缩编,变成了今天我们说听到的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
全曲共有八次变奏,无论这些变奏怎么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一个根源,那就是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神奇的旅行,再次体验这广为流传的旋律及其辉煌的历史变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八次变奏的曲式结构,通过提到现代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的加入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提高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播放主题音乐:
现在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听一听主题音乐,感受圣诞之夜的意境。
1. 音乐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把你带到了怎样的意境中?
(缓慢、抒情,安详的圣诞夜)
嗯,同学们回答的不错。那我们一起尝试唱这段主题音乐,就像老师这样
2.师范唱,生跟琴演唱,要求坐端正、位置统一、声音靠拢
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见主题音乐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有两个相同音高的音出现,它预示着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次(师弹、再次聆听)
(预示这圣诞钟声,预示着圣诞节的到来)
3、降B音出现的意义。
再次跟随老师的琴声齐唱,感受圣诞夜来临的恬美与安详
4、跟音乐唱,感受安详的情绪
变奏一:
圣诞节的铃声敲响,那孩子们期盼的圣诞老人如约的骑着雪橇车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那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听一下圣诞老人是怎么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1.这段旋律有没有伴奏?情绪变得怎样?(无伴奏;轻快)
2.仿佛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谁来了?
轻快的旋律是通过高声部的啦啦啦.。。。。。。表现出来的。;仿佛是铃铛的声音,圣诞老人骑着带铃铛的雪橇来了
2. 师:我们来听一下圣诞老人从哪个方向过来了?
(师生范唱低声部,并用手势提示悠远、拖长的感觉)圣诞老人似从远方缓缓的奔跑过来。是一种开阔悠长的感觉。这种音乐表现形式的特点就是牧歌。什么是牧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牧歌定义。
变奏二、三:
1、在这欢乐的节日当中,圣诞老人忙着给孩子们送礼物,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标题,大人们在干什么呢?(跳舞)
跳的什么舞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首先播放华尔兹音乐,师:猜猜是什么舞蹈?--生:华尔兹。师:从哪里感受出来的?生:三拍子,跳舞的感觉)
华尔兹定义。(师讲三拍子,示范打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请同学们起立,跟着老师一起用身体律动来感受华尔兹音乐风格)
2.播放音乐,学生自由舞动起来,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按节奏摆动
3.师生随音乐摇摆起来,感受旋律节奏,归纳出节拍
同学们的舞姿非常的优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另外一种风格—狐步舞风格,他与华尔兹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拍号,速度,节奏)
狐步舞定义。出示钢琴节奏(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些道具,用手上的道具给我们的舞蹈和音乐进行伴奏表演,就像老师这样。)
三拍子节奏,华尔兹身体左右律动(华尔兹定义)、、、 四拍子,狐步舞,打节奏、沙锤、身体律动(狐步舞定义)
变奏四:
同学们跳的很开心。人们除了跳舞之外,还有唱歌和弹乐器来狂欢的,那什么叫做布吉乌吉呢?(出示定义)现在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感受着狂欢的乐趣。
1.气氛变得怎么样了?(活跃、轻松)
2.音乐的哪些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风格?他出现了什么节奏特点?
(响指;连续的附点与切分)现在我们来视唱一下。(教唱旋律部分、师生合作:同学们唱的不错,我们一起来合作一下,我弹伴奏,同学们唱,还可以加入响指。)
3.师生唱弹,体验连续附点与切分,同时加入响指
变奏五、七:
同学们的表演热情似火,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用这种手势表示的风格——摇滚。聆听音乐,我们一起来模仿演唱。
1.师说唱变奏七第一句,学生模仿
2.随音乐师生说唱加拍手
【设计意图】:分段欣赏中,引导学生抓住每个风格最具特点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通过演唱、律动、对比欣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从而体验到不同风格的特点。
现在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完成一个任务,检验同学们能不能过分辨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听辨活动:贴纸、师生共同完成听辨任务。
同学们非常的厉害,给自己鼓鼓掌。从《铃儿响叮当》到《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一共有八个变奏,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变奏曲。最后,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完整的表演一次。
完整欣赏:不同的变奏做不同的律动
【设计意图】:完整欣赏作品,边听边参与演唱、律动等实践活动,再次体验音乐特点,并对学生进行课堂检验,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课堂总结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首音乐作品中,做了一次神奇的旅行,通过今天欣赏和体验,同学们对这些风格有了内心的感受。一首作品,多种风格,在不断地意外和惊喜中赞叹音乐的无限可能。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对这些风格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相信大家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