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1)赤壁赋
词语积累
(一)记成语
1.遗世独立:超然独立于世俗之外。
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3.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6.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二)记实词
1.安(120个实词之一)
安,会意字。在小篆中,“安”字上边是“宀”,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字义例释
①代词,哪里
例: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②副词,怎么
例: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③形容词,安稳,安全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形容词,安逸,安乐
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
⑤动词,安置
例:安营扎寨
识记方法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
居安思危 安身立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2.曾(120个实词之一)
“曾”是象形字,金文下边像古代一种蒸饭的器皿,上边像有蒸汽冒出,合起来指古代一种做饭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后借用来表示“曾经”。
字义例释
(1)zēnɡ
①竟
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②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例: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史记》)
③同“增”,增加
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cénɡ
①曾经
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②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
识记方法
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
成语助记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名句识记
1.苏轼名句(课外)
(1)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
(2)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7)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1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1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2.关于“逆境、励志”的诗词名句
(1)虚堂回古味,逆境见真情。——叶茜《偶成》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8)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主题悦读
没有苏东坡,赤壁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
祝 勇
一
对苏东坡来说,赤壁,就是一块放大的怪石,或者说,一座超级古碑。
世界上决然存在着两个赤壁。一个被称为“武赤壁”,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赤壁市,那里是赤壁之战的真正战场。但苏东坡抵达的,却是黄州赤壁,也叫“赤鼻矶”。根据沈复《浮生六记》的记述:“(这个赤壁)在黄州汉川门外,屹立江滨,截然如壁。石皆绛色,故名焉。《水经》谓之赤鼻山,东坡游此作二赋,指为吴魏交兵处,则非也。”所以后人称之“文赤壁”——一个注定将留在文字和后世影像里的赤壁。
他出川、进京、入狱、被贬,经历这所有的坎坷,好像就是为了来到赤壁,书写他的千古绝唱。没有赤壁,就没有我们今天熟悉的苏东坡;反过来,没有苏东坡,那赤壁,也永远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
二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初到黄州的苏东坡,在儿子苏迈的陪伴下第一次奔向赤壁。那时,他只将此行当作一次普通的造访,尽管此后,苏东坡常常来此。然而,到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东坡写下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那块石头才真正与人的血肉筋脉相连。
公元1082年,“七月既望”,苏东坡不知第几次前去朝拜赤壁。那一晚,这位名义上的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的职业农民,结交了几位友人,乘月泛舟,前往赤壁。同游者中有一位是四川绵竹武都山的道士,名叫杨世昌,他云游庐山,又专程转道黄州看望苏东坡。他善吹洞箫,《赤壁赋》中说:“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那一晚,人世间的所有嚣嚷都退场了,他们的视野里,只剩下了月色水光,还有临江独立的赤壁。此时,在江风的呼吸里,在明月的注视下,对人世的所有愁怨,不仅多余,更煞风景。
苏格拉底说:“未被反省的生活是无意义的生活。”天高地远的黄州,使得在政治绞杀中疲于奔命的苏东坡有了一个喘息和自省的机会。长风的呼吸中,他第一次松弛下来。面对赤壁,面对那些转眼成空的所谓基业,苏东坡对自己从政的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自幼饱读诗书,一心报效朝廷,充溢他胸襟的,是对功业的欲望与渴求,而那个被他报效的朝廷,却始终拒绝任何改变。到头来,改变的只有苏东坡自己,在小人堆里穿梭,在文字狱里出生入死,人到中年,就已经白发苍苍。
在赤壁,由奏折、策论、攻讦、辩解所编织成的语言密度,为空旷的江风所稀释。在去除语言之后,世界显得格外空旷和透明。
在这样的时间纵深里,那些困扰他的现实问题,都显得无关紧要了。
三
他明白了,比铭刻的文字更沉着,也更有力量的,是石头自身。它不需要镌刻,不需要政治权威的界定。透过赤壁,他看到的不只是历史,而是天高地广,是有限中的无限。《赤壁赋》里,苏东坡慨然写道: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东坡将此称为“无尽藏”。他想要什么都可以随时来取,比朝廷给予他的多得多。
终于,他学会了区分生命的有意义和无意义。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无缺的彼岸,只有良莠交织的现实。因此,他不再受所谓理想的骗。他既不做理想的人质,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也不像这世上不得志的文人那样看破红尘,以世外桃源来安慰自己。他爱儒,爱道,也爱佛。最终,他把它们融汇成一种全新的人生观——既不远离红尘,也不拼命往官场里钻。他以出世的精神入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他无论当多么小的官,他都不会丧失内心的温暖。他灭蝗,抗洪,修苏堤,救孤儿,权力所及的事,他从不错过……
那时的苏东坡,已经从幽怨与激愤中走出来,走进一个更加宽广、温暖、亲切、平坦的人生境界里。一个人的高贵,不是体现为惊世骇俗,而是体现为宠辱不惊、安然自立。
他貌似草芥,却不是草芥,而是一块冥顽不化的石头,被遗弃在荒野上,听蝉噪蛙鸣、风声鸟声,看日月流转、人事纷纷。
历史如江河,汇流在赤壁前。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与辽阔。
(选自《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删改)
赏析 山水本来多相似,它们的特立之处在于人。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就了苏轼”。苏东坡让赤壁变成了一块有生命和思想的石头,而他也把自己的内心修炼成了石头,一切政治上和生活上的风刀霜剑都不能伤他分毫,他宠辱不惊,安然自立。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苏轼少年得志,进入仕途后锐意进取,意气风发,“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落魄无奈,对当时的朝廷是心有余悸、腹有牢骚,却欲言又止、欲罢不能,因诗文而得罪当道的他只能缄口不言朝政,寄情山水外物、寓意诗文书画。黄州时期,苏轼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自己思考“出”与“处”、“仕”与“隐”之间矛盾的文学作品,这类复杂的矛盾心态对于后苏轼时代的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由于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并且,苏轼的思想融会于儒、道、释三家,尤其是乌台诗案后,苏轼更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得自身更具仁心禅意、仙风道骨,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个望洋兴叹的文学、人格、文化高标,以至于后世追随者常常称之为“坡仙”。
材料二:
黄州赤壁,因其景色奇丽,被苏轼及其后时代的许多文人咏叹。关于黄州赤壁景色的奇丽,联系历代诗作,我们认为黄州赤壁之奇,在其色、其静、其险。赤壁之奇,奇在其色,“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以鲜明的色彩写出了赤壁的壮丽;赤壁之奇,奇在其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之奇,奇在其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一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气风发 B.心有余悸
C.仁心禅意 D.望洋兴叹
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苏轼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以及后世的文坛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B.苏轼由于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以及后世的文坛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C.由于苏轼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D.苏轼由于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3.请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形式一致。
了解文体
赋
赋是中国古代兼备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它萌生于战国,经过汉代古赋、六朝骈赋、唐宋文赋这几个发展阶段。
赋的具体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初读文本
1.读正文
(1)诵全文,通文意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名句填空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覆盖)江,水光接天。纵(放任)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飞升成仙)而登仙。 诵读该段,宜用快乐的声调,且注意句式的整齐与押韵。 诵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四句,应注意这些景物具有相似之处。清风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徐”是缓缓的意思。“不兴”给人一种波澜不惊、风平浪静的感觉。这句话是说: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所以读的时候语速要放慢,声音要适当拖长,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白露横江”的“横”是笼罩、覆盖的意思,白茫茫的水汽弥漫江面;“水光接天”可以理解为水面泛起的白光和天际接壤。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视野开阔,景色壮观。所以读的时候,声音要稍微有点气势,“横”和“接”要重读。 “少焉”的意思是一会儿,表时间的延长。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也要拉长,把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①文中描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让小船随意漂荡于浩瀚旷远的江面,享受来去自由的快乐的两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文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文章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苏轼以精练的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⑤文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⑥文中描写苏轼夜游赤壁时飘然欲仙的感受的句子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所思慕的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循、依)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深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诵读“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时,感情、语气应体现变化:前面应用欢快的语调表现“乐甚”的情感,声音要高一些;读到后面,声音应低沉一些,因为那“美人”在遥远的天边,可望而不可即,这句话也喻指作者谪居江湖之远,远离朝廷,不受重用,心情应该是低落的。 描写洞箫声音的文字,应读得低细、沉重些,因为听到如此悲凉的箫声会使作者的内心极为感伤。 ⑦文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之美。 ⑧文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箫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
(第3段)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盘绕、围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发)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赋(吟诵)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捕鱼砍柴)于江渚之上,侣(以……为伙伴)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遗响(余音,指箫声)于悲风。” 诵读该段,感情基调要悲伤。 “客”的话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怀念古战场、怀念曹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困于周郎者乎?”应读得有气势,声音要高亢。 “方其破荆州……而今安在哉?”应用对比的语调去读。前几句写曹操的丰功伟业,应读得豪放些;“而今安在哉?”一句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叹功业易逝,应读出转折的意味,声音应该低沉而有力。 第二层次感叹自己的现状,应读得低沉、缓慢,读出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暂感、理想的失落感。 ⑨在文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在文中,苏轼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打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文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文中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直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往)者如斯(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那,这里指月亮),而卒(终究)莫消长(消减和增长)也。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同“已”,停止)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这)造物者(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该段写“苏子”针对“客”的悲观言论作出豁达的解释,应读出转悲为喜的语调来。 读时应突出轻重的变化与对比来。在“变”与“不变”的比较中,重读“不变”的内容。“且夫”后面的内容,则应读得坦然、欢快和喜悦些。 注意“盖”“则”“且夫”“苟”“虽”“惟”“与”这些虚词,读时要单独成拍,以突出其领起与承接作用。 文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两句,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万物的存在。 文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两句,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即“狼藉”,凌乱)。相与枕藉(枕着垫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明亮)。 该段应读出喜悦的语气。 诵读特别提醒:《赤壁赋》是一篇赋,有一种“纯净出尘的美感”,极富声韵之美,要注意用韵、换韵及随之产生的情感起伏变化,体会押韵带来的音乐美。
(2)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2.初思考
本文的感情变化经过哪三次起伏?“起伏”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冯虚御风
②山川相缪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白露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②茫然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③美人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望 ①七月既望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 ③扣舷而歌之
④歌曰
⑤倚歌而和之
如 ⑥纵一苇之所如
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然 ⑧其声呜呜然
⑨何为其然也
属 ⑩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名词活用 活用为状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乌鹊南飞
活用为动词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形容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④正襟危坐
⑤不知东方之既白
使动用法 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意动用法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宾语前置句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句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客有吹洞箫者
判断句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⑥固一世之雄也
被动句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状语后置句 ⑧游于赤壁之下
6.文化常识
词语 解释
既望 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______为“朔”,______为“望”,十六日为“既望”,________为“晦”。
斗牛 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____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____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附:助读资源
名家点评
1.《赤壁》前后赋者,苏公之所作也。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宋]晁补之《续离骚序》
2.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
3.闲闲叙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约某客。“乐”字伏后。仍用“风”“月”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纯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说悲则公自言矣。——[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重点掌握虚词“乎”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宾语前置句。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表达之美。
学习重点 作者在第4段表达的思想。
语言梳理与探究
1.“乎”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对照字典中“乎”的主要义项,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和意思。
乎
(1)〈介〉相当于“于”。①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②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③介绍依凭的条件。④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2)〈助〉语气词。①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②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③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⑤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3)〈词缀〉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面,译为“……的样子”。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不可乎骤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可细分为几类?其“前置”条件是什么?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第2、3段的内容看,客人之悲从何而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客人”的悲伤,苏子是如何劝慰和说理的?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课文的开头与结尾作者都表达了喜悦之情,这两种喜悦之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表达之美
1.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就语言方面来简单谈谈本文之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作者第4段中“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观点或自己的理解,仿照例句进行填空。
(1)人生天地间,变的是风花雪月,不变的是执着理想。人生天地间,变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天地间,莫取悲观失意,要取乐观豁达。
人生天地间,莫取__________,要取____________。
2.请根据《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知不可乎骤得
D.相与枕藉乎舟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
(2)(2019·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2018·全国Ⅱ)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的性情和天赋做了很认真的分析和推断,作《名二子说》,以勉励二兄弟:“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根据文意阐明苏洵为二子命名的用意。
(1)取“轼”,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辙”,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 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故表示时光流逝。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的事。
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的魔力。
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的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苏轼被聋医庞安常治好病之后,与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兰溪,看着兰芽浸溪、溪水向西流逝,听着子规鸟啼叫,作歌时悲从中来。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游沙湖》是如何从侧面表现苏轼对庞安常的欣赏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课 (1)赤壁赋
词语积累
(一)记成语
1.遗世独立:超然独立于世俗之外。
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3.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6.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二)记实词
1.安(120个实词之一)
安,会意字。在小篆中,“安”字上边是“宀”,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字义例释
①代词,哪里
例: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②副词,怎么
例: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③形容词,安稳,安全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形容词,安逸,安乐
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
⑤动词,安置
例:安营扎寨
识记方法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
居安思危 安身立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2.曾(120个实词之一)
“曾”是象形字,金文下边像古代一种蒸饭的器皿,上边像有蒸汽冒出,合起来指古代一种做饭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后借用来表示“曾经”。
字义例释
(1)zēnɡ
①竟
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②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例: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史记》)
③同“增”,增加
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cénɡ
①曾经
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②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
识记方法
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
成语助记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名句识记
1.苏轼名句(课外)
(1)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
(2)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7)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1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1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2.关于“逆境、励志”的诗词名句
(1)虚堂回古味,逆境见真情。——叶茜《偶成》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8)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主题悦读
没有苏东坡,赤壁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
祝 勇
一
对苏东坡来说,赤壁,就是一块放大的怪石,或者说,一座超级古碑。
世界上决然存在着两个赤壁。一个被称为“武赤壁”,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赤壁市,那里是赤壁之战的真正战场。但苏东坡抵达的,却是黄州赤壁,也叫“赤鼻矶”。根据沈复《浮生六记》的记述:“(这个赤壁)在黄州汉川门外,屹立江滨,截然如壁。石皆绛色,故名焉。《水经》谓之赤鼻山,东坡游此作二赋,指为吴魏交兵处,则非也。”所以后人称之“文赤壁”——一个注定将留在文字和后世影像里的赤壁。
他出川、进京、入狱、被贬,经历这所有的坎坷,好像就是为了来到赤壁,书写他的千古绝唱。没有赤壁,就没有我们今天熟悉的苏东坡;反过来,没有苏东坡,那赤壁,也永远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
二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初到黄州的苏东坡,在儿子苏迈的陪伴下第一次奔向赤壁。那时,他只将此行当作一次普通的造访,尽管此后,苏东坡常常来此。然而,到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东坡写下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那块石头才真正与人的血肉筋脉相连。
公元1082年,“七月既望”,苏东坡不知第几次前去朝拜赤壁。那一晚,这位名义上的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的职业农民,结交了几位友人,乘月泛舟,前往赤壁。同游者中有一位是四川绵竹武都山的道士,名叫杨世昌,他云游庐山,又专程转道黄州看望苏东坡。他善吹洞箫,《赤壁赋》中说:“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那一晚,人世间的所有嚣嚷都退场了,他们的视野里,只剩下了月色水光,还有临江独立的赤壁。此时,在江风的呼吸里,在明月的注视下,对人世的所有愁怨,不仅多余,更煞风景。
苏格拉底说:“未被反省的生活是无意义的生活。”天高地远的黄州,使得在政治绞杀中疲于奔命的苏东坡有了一个喘息和自省的机会。长风的呼吸中,他第一次松弛下来。面对赤壁,面对那些转眼成空的所谓基业,苏东坡对自己从政的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自幼饱读诗书,一心报效朝廷,充溢他胸襟的,是对功业的欲望与渴求,而那个被他报效的朝廷,却始终拒绝任何改变。到头来,改变的只有苏东坡自己,在小人堆里穿梭,在文字狱里出生入死,人到中年,就已经白发苍苍。
在赤壁,由奏折、策论、攻讦、辩解所编织成的语言密度,为空旷的江风所稀释。在去除语言之后,世界显得格外空旷和透明。
在这样的时间纵深里,那些困扰他的现实问题,都显得无关紧要了。
三
他明白了,比铭刻的文字更沉着,也更有力量的,是石头自身。它不需要镌刻,不需要政治权威的界定。透过赤壁,他看到的不只是历史,而是天高地广,是有限中的无限。《赤壁赋》里,苏东坡慨然写道: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东坡将此称为“无尽藏”。他想要什么都可以随时来取,比朝廷给予他的多得多。
终于,他学会了区分生命的有意义和无意义。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无缺的彼岸,只有良莠交织的现实。因此,他不再受所谓理想的骗。他既不做理想的人质,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也不像这世上不得志的文人那样看破红尘,以世外桃源来安慰自己。他爱儒,爱道,也爱佛。最终,他把它们融汇成一种全新的人生观——既不远离红尘,也不拼命往官场里钻。他以出世的精神入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他无论当多么小的官,他都不会丧失内心的温暖。他灭蝗,抗洪,修苏堤,救孤儿,权力所及的事,他从不错过……
那时的苏东坡,已经从幽怨与激愤中走出来,走进一个更加宽广、温暖、亲切、平坦的人生境界里。一个人的高贵,不是体现为惊世骇俗,而是体现为宠辱不惊、安然自立。
他貌似草芥,却不是草芥,而是一块冥顽不化的石头,被遗弃在荒野上,听蝉噪蛙鸣、风声鸟声,看日月流转、人事纷纷。
历史如江河,汇流在赤壁前。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与辽阔。
(选自《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删改)
赏析 山水本来多相似,它们的特立之处在于人。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就了苏轼”。苏东坡让赤壁变成了一块有生命和思想的石头,而他也把自己的内心修炼成了石头,一切政治上和生活上的风刀霜剑都不能伤他分毫,他宠辱不惊,安然自立。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苏轼少年得志,进入仕途后锐意进取,意气风发,“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落魄无奈,对当时的朝廷是心有余悸、腹有牢骚,却欲言又止、欲罢不能,因诗文而得罪当道的他只能缄口不言朝政,寄情山水外物、寓意诗文书画。黄州时期,苏轼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自己思考“出”与“处”、“仕”与“隐”之间矛盾的文学作品,这类复杂的矛盾心态对于后苏轼时代的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由于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并且,苏轼的思想融会于儒、道、释三家,尤其是乌台诗案后,苏轼更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得自身更具仁心禅意、仙风道骨,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个望洋兴叹的文学、人格、文化高标,以至于后世追随者常常称之为“坡仙”。
材料二:
黄州赤壁,因其景色奇丽,被苏轼及其后时代的许多文人咏叹。关于黄州赤壁景色的奇丽,联系历代诗作,我们认为黄州赤壁之奇,在其色、其静、其险。赤壁之奇,奇在其色,“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以鲜明的色彩写出了赤壁的壮丽;赤壁之奇,奇在其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之奇,奇在其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一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气风发 B.心有余悸
C.仁心禅意 D.望洋兴叹
答案 D
解析 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本处是说苏轼进入仕途后精神振奋,锐意进取。使用正确。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本处是说经历“乌台诗案”后,苏轼回想起来对当时的朝廷还是有点后怕。使用正确。仁心禅意:既有仁慈的心意又有清静寂定的心境。本处是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清静寂定,仙风道骨。使用正确。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多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本处是说苏轼的思想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个别人无法比得上的高标,应改为“望尘莫及”。
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苏轼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以及后世的文坛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B.苏轼由于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以及后世的文坛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C.由于苏轼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D.苏轼由于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
答案 A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苏轼由于”语序不当,应改为“由于苏轼”;二是“高尚的人格魅力”搭配不当,应改为“崇高的人格魅力”;三是“在后世的文坛中以及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语序不当,应改为“在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以及后世的文坛中”。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
3.请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形式一致。
答案 (示例)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以唯美的意境写出了赤壁的空灵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以强烈的动感写出了赤壁的雄浑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文对赤壁之奇,奇在其色的描写,首先要引用苏轼的文句,然后再写出写景的手法,最后概括出景物的特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赤壁之静,“白露”“水光”这些意象写出了赤壁的空灵,所以可填“‘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以唯美的意境写出了赤壁的空灵”。第②处,这里面写出了赤壁之景的险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写出了赤壁之景的险要,“穿”“拍”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赤壁的雄浑,可填“‘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以强烈的动感写出了赤壁的雄浑”。
了解文体
赋
赋是中国古代兼备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它萌生于战国,经过汉代古赋、六朝骈赋、唐宋文赋这几个发展阶段。
赋的具体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初读文本
1.读正文
(1)诵全文,通文意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名句填空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覆盖)江,水光接天。纵(放任)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飞升成仙)而登仙。 诵读该段,宜用快乐的声调,且注意句式的整齐与押韵。 诵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四句,应注意这些景物具有相似之处。清风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徐”是缓缓的意思。“不兴”给人一种波澜不惊、风平浪静的感觉。这句话是说: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所以读的时候语速要放慢,声音要适当拖长,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白露横江”的“横”是笼罩、覆盖的意思,白茫茫的水汽弥漫江面;“水光接天”可以理解为水面泛起的白光和天际接壤。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视野开阔,景色壮观。所以读的时候,声音要稍微有点气势,“横”和“接”要重读。 “少焉”的意思是一会儿,表时间的延长。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也要拉长,把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①文中描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让小船随意漂荡于浩瀚旷远的江面,享受来去自由的快乐的两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文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文章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苏轼以精练的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⑤文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⑥文中描写苏轼夜游赤壁时飘然欲仙的感受的句子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所思慕的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循、依)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深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诵读“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时,感情、语气应体现变化:前面应用欢快的语调表现“乐甚”的情感,声音要高一些;读到后面,声音应低沉一些,因为那“美人”在遥远的天边,可望而不可即,这句话也喻指作者谪居江湖之远,远离朝廷,不受重用,心情应该是低落的。 描写洞箫声音的文字,应读得低细、沉重些,因为听到如此悲凉的箫声会使作者的内心极为感伤。 ⑦文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之美。 ⑧文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箫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
(第3段)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盘绕、围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发)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赋(吟诵)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捕鱼砍柴)于江渚之上,侣(以……为伙伴)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遗响(余音,指箫声)于悲风。” 诵读该段,感情基调要悲伤。 “客”的话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怀念古战场、怀念曹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困于周郎者乎?”应读得有气势,声音要高亢。 “方其破荆州……而今安在哉?”应用对比的语调去读。前几句写曹操的丰功伟业,应读得豪放些;“而今安在哉?”一句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叹功业易逝,应读出转折的意味,声音应该低沉而有力。 第二层次感叹自己的现状,应读得低沉、缓慢,读出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暂感、理想的失落感。 ⑨在文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在文中,苏轼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打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文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文中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直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往)者如斯(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那,这里指月亮),而卒(终究)莫消长(消减和增长)也。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同“已”,停止)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这)造物者(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该段写“苏子”针对“客”的悲观言论作出豁达的解释,应读出转悲为喜的语调来。 读时应突出轻重的变化与对比来。在“变”与“不变”的比较中,重读“不变”的内容。“且夫”后面的内容,则应读得坦然、欢快和喜悦些。 注意“盖”“则”“且夫”“苟”“虽”“惟”“与”这些虚词,读时要单独成拍,以突出其领起与承接作用。 文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两句,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万物的存在。 文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两句,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即“狼藉”,凌乱)。相与枕藉(枕着垫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明亮)。 该段应读出喜悦的语气。 诵读特别提醒:《赤壁赋》是一篇赋,有一种“纯净出尘的美感”,极富声韵之美,要注意用韵、换韵及随之产生的情感起伏变化,体会押韵带来的音乐美。
(2)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人生短促 ②悲 ③议论 ④自不变者而观
2.初思考
本文的感情变化经过哪三次起伏?“起伏”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文章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中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人生和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冯虚御风
②山川相缪
答案 ①同“凭”,乘 ②同“缭”,盘绕、围绕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白露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②茫然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③美人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答案 ①白茫茫的水汽 ②旷远的样子 ③所思慕的人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望 ①七月既望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 ③扣舷而歌之
④歌曰
⑤倚歌而和之
如 ⑥纵一苇之所如
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然 ⑧其声呜呜然
⑨何为其然也
属 ⑩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 ①农历每月十五日 ②眺望,向远处看 ③唱 ④歌词 ⑤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⑥往 ⑦像 ⑧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⑨这样 ⑩劝请 同“嘱”,嘱咐 亲属 类
4.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名词活用 活用为状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乌鹊南飞
活用为动词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形容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④正襟危坐
⑤不知东方之既白
使动用法 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意动用法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 ①西,向西;东,向东/南,向南 ②捕鱼砍柴 ③下,攻占;东,向东进发 ④整理 ⑤变得明亮 ⑥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⑦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宾语前置句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句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客有吹洞箫者
判断句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⑥固一世之雄也
被动句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状语后置句 ⑧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 ①为何其然也? ②而今在安哉? ③凌茫然之万顷 ④有吹洞箫客者 ⑤“……也”表判断 ⑥“……也”表判断 ⑦介词“于”表被动 ⑧于赤壁之下游
6.文化常识
词语 解释
既望 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______为“朔”,______为“望”,十六日为“既望”,________为“晦”。
斗牛 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____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____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答案 第一日 十五日 最后一日 斗 牛
附:助读资源
名家点评
1.《赤壁》前后赋者,苏公之所作也。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宋]晁补之《续离骚序》
2.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
3.闲闲叙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约某客。“乐”字伏后。仍用“风”“月”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纯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说悲则公自言矣。——[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重点掌握虚词“乎”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宾语前置句。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表达之美。
学习重点 作者在第4段表达的思想。
语言梳理与探究
1.“乎”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对照字典中“乎”的主要义项,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和意思。
乎
(1)〈介〉相当于“于”。①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②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③介绍依凭的条件。④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2)〈助〉语气词。①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②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③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⑤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3)〈词缀〉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面,译为“……的样子”。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不可乎骤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面,译为“……的样子”。(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4)介绍处所,译为“在”。
2.下列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可细分为几类?其“前置”条件是什么?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类:②③,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第二类:①,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第三类:④,用“之”作标志词,将宾语提前。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第2、3段的内容看,客人之悲从何而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歌声中来(仕途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2.针对“客人”的悲伤,苏子是如何劝慰和说理的?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水与月作喻,从“变与不变”的辩证角度劝慰和说理。苏子强调“不变”,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②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苏子重点讲“取”。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子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3.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
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即以子虚与乌有先生的对话来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所以,《赤壁赋》的核心内容虽是“主客问答”,却不宜将“客”之言理解成杨道士的言语。这是艺术处理上的虚托的方法。这也如同本文中所说的赤壁,并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对此,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写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苏轼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客”引曹孟德之诗,阐述人生之失意,也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而苏子却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
所以,“主客”我们都不妨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作者故意设置这么一个议论的对立面,“客”之疑问和“主”之超脱,正是作者个人思想矛盾的表现。
(2)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都是对“主”——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
4.在课文的开头与结尾作者都表达了喜悦之情,这两种喜悦之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赏析表达之美
1.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行文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澜起伏,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入揭示。并且,主客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一者苦闷,一者开解。联系当时苏轼被贬的艰难处境,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客不过是苏轼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这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当然,激战的结果是达观战胜了苦闷,于是苏轼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层,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优美的一笔。
2.《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就语言方面来简单谈谈本文之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如《赤壁赋》第1段,句子有整句,有散句,整散之间,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
(2)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描写得具体可感。
(3)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第3段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全力以赴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
(4)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人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第4段这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
(5)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
1.根据作者第4段中“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观点或自己的理解,仿照例句进行填空。
(1)人生天地间,变的是风花雪月,不变的是执着理想。人生天地间,变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天地间,莫取悲观失意,要取乐观豁达。
人生天地间,莫取__________,要取____________。
答案 (1)起伏荣辱 诗意情怀 (2)富贵荣华 宠辱不惊
2.请根据《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白茫茫的水汽像轻纱一样笼罩江面,月光映照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想象合理,扣住“白”“横”“水光”“接”,语言生动即可)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知不可乎骤得
D.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案 B
解析 “冯”,同“凭”,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答案 C
解析 A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D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 D
解析 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答案 C
解析 “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应为“曾巩”。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
(2)(2019·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2018·全国Ⅱ)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2)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3)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4)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得分点:西、东、缪,被动句式)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位盖世英雄,可现在又在哪里呢?(得分点:酾、赋、固、安在)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伙伴,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杯来互相劝酒。 (得分点:渔樵、侣、友、属)
8.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的性情和天赋做了很认真的分析和推断,作《名二子说》,以勉励二兄弟:“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根据文意阐明苏洵为二子命名的用意。
(1)取“轼”,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辙”,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要过于外露(不要锋芒毕露)。(2)要善于避祸为福(要学会免于灾祸)。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 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故表示时光流逝。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答案 B
解析 “以纸画字”中,“字”是“画”的宾语,应在“字”后断开,排除A项;“书不数字”中,“字”是“书”的宾语,应在“字”后断开,排除C项;“皆一时异人也”中,“皆”往往置于句首,排除D项。故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答案 A
解析 “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错,应该是“农历每月十五的后一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的事。
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的魔力。
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的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苏轼被聋医庞安常治好病之后,与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兰溪,看着兰芽浸溪、溪水向西流逝,听着子规鸟啼叫,作歌时悲从中来。
答案 D
解析 “悲从中来”错,根据苏轼歌词的后三句可知,苏轼乐观旷达。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13.《游沙湖》是如何从侧面表现苏轼对庞安常的欣赏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听闻庞安常大名后,主动前去求治;②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③病愈后陪同庞安常游清泉寺与兰溪;④游玩后和庞安常痛饮。
参考译文
乙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前去查看田地的好坏而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往西流淌。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啼唱。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您看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晚年的时光中一味地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