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2)登泰山记
词语积累
(一)记成语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
1.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泰山鸿毛: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3.泰山可倚:有如泰山一样可以倚靠。形容有强有力的靠山。
4.泰山盘石:比喻安定稳固。
5.泰山压顶:泰山压在头上。形容压力极大。
6.泰山之安: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十分稳固安定。
7.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8.恩重泰山: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9.稳若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形容安稳牢固,不可动摇。
10.重于泰山:比泰山的分量还重,多形容价值高或责任重大。
11.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
12.有眼不识泰山: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二)记实词
1.乘(120个实词之一)
“乘”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像人,下边是“木”字,像树木。合起来指人攀上树木,表示登、升。
字义例释
(1)chénɡ
①冒、冒着
例: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②驾、坐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趁着、凭借
例:将士乘胜,进攻其城。(《三国志》)
④登、升
例:俱乘高台。(《列子》)
(2)shènɡ
①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例: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四”的代称
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
识记方法
“乘”的本义是“登、升”;由这一意义引申出“驾车、乘车、乘船、骑马”之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成语助记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2.或(120个实词之一)
“或”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囗”字,表示疆域,右边是“戈”字,合起来表示以戈卫国。本义指国家,后用来泛指有的人或事。
字义例释
①有人
例:或曰,此东海也。(《登泰山记》)
②有的
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③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④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识记方法
“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的意义。
名句识记
描写泰山的诗文名句
1.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谢道韫《泰山咏》
2.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李白《游泰山(其一)》
3.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其一)》
4.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李白《游泰山(其四)》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张志纯《泰山喜雨》
7.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王世贞《登岱》
8.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施闰章《雪中望岱宗》
主题悦读
1.古诗微读
邱陵歌
登彼邱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喟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患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赏析 此诗历代皆传为孔子所作。如是,则为孔子第一首专门吟咏泰山的诗歌,也是他继《龟山操》之后第二首有关泰山的诗。它开创了咏山水以抒情言志的先例。诗中运用以“山道”喻“仁道”的比兴手法,形象寓意十分恰切。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明显受到孔子诗的影响。
2.美文赏读
泰山极顶
杨 朔
泰山极顶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有人说: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像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
我去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烟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同伴们都欣喜地说:“明儿早晨准可以看见日出了。”我也是抱着这种想头,爬上山去。
一路上从山脚往上爬,细看山景,我觉得挂在眼前的不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却像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从下面倒展开来。在画卷中最先露出的是山根底那座明朝建筑岱宗坊,慢慢地便现出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山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叠比一叠奇,层层叠叠,不知还会有多深多奇。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王母池旁的吕祖殿里有不少尊明塑,塑着吕洞宾等一些人,姿态神情是那样有生气,你看了,不禁会脱口赞叹说:“活啦。”
画卷继续展开,绿荫森森的柏洞露面不太久,便来到对松山。两面奇峰对峙着,满山峰都是奇形怪状的老松,年纪怕都有上千岁了,颜色竟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来到这儿你不妨权当一次画里的写意人物,坐在路旁的对松亭里,看看山色,听听流水和松涛。也许你会同意乾隆题的“岱宗最佳处”的句子。且慢,不如继续往上看的为是……
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像是在零零乱乱翻着一卷历史稿本。在山下岱庙里,我曾经抚摸过秦朝李斯小篆的残碑。上得山来,又在“孔子登临处”立过脚,秦始皇封的五大夫松下喝过茶。还看过汉枚乘称道的“泰山穿溜石”,相传是晋朝王羲之或者陶渊明写的斗大的楷书金刚经的石刻。将要看见的唐代在大观峰峭壁上刻的《纪泰山铭》自然是珍品,宋元明清历代的遗迹更像奇花异草一样,到处点缀着这座名山。一恍惚,我觉得中国历史的影子仿佛从我眼前飘忽而过。你如果想捉住点历史的影子,尽可以在朝阳洞那家茶店里挑选几件泰山石刻的拓片。除此而外,还可以买到泰山出产的杏叶参、何首乌、黄精、紫草一类名贵药材。我们在这里泡了壶山茶喝,坐着歇乏,看见一堆孩子围着群小鸡,正喂蚂蚱给小鸡吃。小鸡的毛色都发灰,不像平时看见的那样。一问,卖茶的妇女搭言说:“是俺孩子他爹上山挖药材,捡回来的一窝小山鸡。”怪不得呢,有两只小山鸡争着饮水,蹬翻了水碗。往青石板上一跑,满石板印着许多小小的“个”字,我不觉望着深山里这户孤零零的人家想:“山下正闹大集体,他们还过着这种单个的生活,未免太与世隔绝了吧?”
从朝阳洞再往上爬,渐渐接近十八盘,山路越来越险,累得人发喘。这时我既无心思看画,又无心思翻历史,只觉得像在登天。历来人们也确实把爬泰山看做登天。不信你回头看看来路,就有云步桥、一天门、中天门一类上天的云路。现时悬在我头顶上的正是南天门。幸好还有石磴造成的天梯。顺着天梯慢慢爬,爬几步,歇一歇,累得腰酸腿软,浑身冒汗。忽然有一阵仙风从空中吹来,扑到脸上,顿时觉得浑身上下清爽异常。原来我已经爬上南天门,走上天街。
黄昏早已落到天街上,处处飘散着不知名儿的花草香味。风一吹,朵朵白云从我身边飘浮过去,眼前的景物渐渐都躲到夜色里去。我们在清帝宫寻到个宿处,早早睡下,但愿明天早晨能看到日出。可是急人得很,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我还听见零零星星的几滴雨声。我有点焦虑,一位同伴说:“不要紧。山上的气候一时晴,一时阴,变化大得很,说不定明儿早晨是个好天,你等着看日出吧。”
等到明儿早晨,山头上的云雾果然消散,只是天空阴沉沉的,谁知道会不会忽然间晴朗起来呢?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冒着早凉,一直爬到玉皇顶,这儿便是泰山的极顶。
一位须髯飘飘的老道人陪我们立在泰山极顶上,指点着远近风景给我们看,最后带着惋惜的口气说:“可惜天气不佳,恐怕你们看不见日出了。”
我的心却变得异常晴朗,一点儿也没有惋惜的情绪。我沉思地望着极远极远的地方,我望见一幅无比壮丽的奇景。瞧那莽莽苍苍的齐鲁大原野,多有气魄。过去,农民各自摆弄着一块地,弄得祖国的原野是老和尚的百衲衣,零零碎碎的,不知由多少小方块堆积在一起。眼前呢,好一片大田野,全连到一起,就像公社农民连得一样密切。麦子刚刚熟,南风吹动处,麦浪一起一伏,仿佛大地也漾起绸缎一般的锦纹。再瞧那渺渺茫茫的天边,扬起一带烟尘。那不是什么“齐烟九点”。同伴告诉我说那也许是炼铁厂。铁厂也好,钢厂也好,或者是别的什么工厂也好,反正那里有千千万万只精巧坚强的手,正配合着全国人民一致的节奏,用钢铁铸造着祖国的江山。
你再瞧,那在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徂徕山等许多著名的山岭。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由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
如果说泰山是一大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画,那么现在我才算翻到我们民族真正宏伟的创业史。
我正在静观默想,那个老道人客气地赔着不是,说是别的道士都下山割麦子去了,剩他自己,也顾不上烧水给我们喝。我问他给谁割麦子,老道人说:“公社啊。你别看山上东一户,西一户,也都组织到公社里去了。”我记起自己对朝阳洞那家茶店的想法,不觉有点内愧。
有的同伴认为没能看见日出,始终有点美中不足。同志,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其实我们分明看见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您永远“如日之升”!
赏析 作者以朴实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登泰山的情景,把泰山描写成“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处处都闪动着历史的影子。作者在文中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缓缓地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幅画卷,有景,有声,有情,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暑假到了,高中生张天和秦浩相约去泰山游玩,主要有A或B两种途径登上泰山之巅,请分别为张天和秦浩设计一段话,阐述自己选择该线路的理由并说服对方。每条理由阐述不超过60字。
A线路:从天外村入,天地广场至中天门有盘山公路,中天门至南天门有高山索道,乘完汽车换乘索道,可达泰山之巅。
B线路:从红门路进入,徒步攀登陡峭的山路,可直达岱顶。
(1)张天:我选择A线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浩:我选择B线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近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散文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
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初读文本
1.读标题
由标题可知,这篇文章是一篇________,应该是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
2.读正文
(1)诵全文,通文意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名句填空
(第1段)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应读得顿挫有力。 ①文中“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两句,描述了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②文中“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第2段)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这里是“冒”的意思)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诵读下列句子时重音应放在这些词语上: ①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其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②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 ③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出来。 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 ⑤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文中“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三句,运用数字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 ④文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⑤文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⑥文中“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第3段)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诵读下列句子时重音应放在这些词语上: ①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②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读之语调应高亢激昂。 ⑦文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⑧文中“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模糊)失(缺失)。僻(偏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这段文字重点介绍“石刻”,诵读时应重读“石刻”“远古刻”“漫失”等词语。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裂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诵读这段文字时应重读三组“多”“少”和“皆”“无”等词语。
(第6段)桐城姚鼐记。
(2)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3.初思考
(1)第3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须臾成五采
②多平方,少圜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至于 至于泰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②平方 多平方,少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③动摇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限 ①越长城之限
②崖限当道者
极 ③极天云一线异色
④南极潇湘
⑤感极而悲者矣
4.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名词活用 活用为状语 ①汶水西流
②济水东流
③崖限当道者
活用为动词 ④明烛天南
⑤道少半,越中岭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判断句 ①此东海也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定语后置句 ③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6.文化常识
词语 解释
京师 即________。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因各朝代国都大不相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
阳、阴 山之______为阳,山之______为阴;水之______为阳,水之______为阴。
晦 农历每月的__________。
五鼓 即________。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用鼓打更报时。五更,拂晓时分。
附:助读资源
1.文学流派
桐城派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2.五岳之首——泰山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 545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去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霞元君祠等。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极顶,能识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3.名家点评
(1)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清]刘大櫆《朱子颍诗集序》
(2)典要凝括。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
——[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
(3)惜抱先生文,以神韵为宗,虽受文法于海峰、南青,而独有心得……因望溪之义法,而不失之悫;取海峰之品藻,而不失之滑耀而浮。经术根柢不及望溪,才思奇纵不及海峰,而超卓之识,精诣之力,则又过之,盖深于文事者也。——[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重点掌握“望”等实词及判断句式。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文章内在神韵。
学习重点 分析景物描写。
语言梳理与探究
1.探究“望”意
“望晚日照城郭”中的“望”,有人翻译为“临近”,也有人翻译为“远望”,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句式
请说出下列句子共同的句式特点及其句式标志词。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③余所不至也 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⑤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两个语段中任选一个,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描写这些景观,再与原文的表达进行对照,体会文言表达的特点。
(1)苍山负雪图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泰山日出图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景物描写,体会内在神韵
1.文章第3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请根据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与作者一起赏泰山日出。
时间 景色
日出前 五鼓 ①
稍见 ②
日出时 须臾 ③
日上 ④
日出后 回视 ⑤
2.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诵读品味文章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相关链接——义理、考证、文章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为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代表理论。“义理”指程朱理学;“考证”是清代风尚,以显示渊博;“文章”指文章写法,继承韩愈到归有光的古文传统。要求文章要表达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语出姚鼐《述庵文钞序》:“鼐尝论文章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文本,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另两个具体表现。
登山时间: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
登山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山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为“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就是此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述了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5)《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乙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注]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慄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改)
注 海马,前文僧人曾建议:“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9.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成五采”的“采”和“君子生非异也”的“生”都属于通假现象。
B.“多平方,少圜”的“平方”和“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都是古今异义词。
C.“急”为多义实词,“冲突急走”和“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词义有差别。
D.“余不能冠”的“冠”和“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都是使动用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B.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D.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既望”。
B.岱,“五岳”之首泰山的别称,故泰山亦称“岱宗”“岱岳”等,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
C.食顷,意思是吃一顿饭的工夫,多形容时间很短,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义同。
D.羽化,传说成仙之人有飞升能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即如《赤壁赋》中的“羽化而登仙”所言。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姚鼐和袁枚登山所见景物有哪些相似的特点?请用三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课 (2)登泰山记
词语积累
(一)记成语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
1.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泰山鸿毛: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3.泰山可倚:有如泰山一样可以倚靠。形容有强有力的靠山。
4.泰山盘石:比喻安定稳固。
5.泰山压顶:泰山压在头上。形容压力极大。
6.泰山之安: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十分稳固安定。
7.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8.恩重泰山: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9.稳若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形容安稳牢固,不可动摇。
10.重于泰山:比泰山的分量还重,多形容价值高或责任重大。
11.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
12.有眼不识泰山: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二)记实词
1.乘(120个实词之一)
“乘”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像人,下边是“木”字,像树木。合起来指人攀上树木,表示登、升。
字义例释
(1)chénɡ
①冒、冒着
例: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②驾、坐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趁着、凭借
例:将士乘胜,进攻其城。(《三国志》)
④登、升
例:俱乘高台。(《列子》)
(2)shènɡ
①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例: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四”的代称
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
识记方法
“乘”的本义是“登、升”;由这一意义引申出“驾车、乘车、乘船、骑马”之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成语助记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2.或(120个实词之一)
“或”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囗”字,表示疆域,右边是“戈”字,合起来表示以戈卫国。本义指国家,后用来泛指有的人或事。
字义例释
①有人
例:或曰,此东海也。(《登泰山记》)
②有的
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③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④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识记方法
“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的意义。
名句识记
描写泰山的诗文名句
1.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谢道韫《泰山咏》
2.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李白《游泰山(其一)》
3.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其一)》
4.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李白《游泰山(其四)》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张志纯《泰山喜雨》
7.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王世贞《登岱》
8.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施闰章《雪中望岱宗》
主题悦读
1.古诗微读
邱陵歌
登彼邱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喟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患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赏析 此诗历代皆传为孔子所作。如是,则为孔子第一首专门吟咏泰山的诗歌,也是他继《龟山操》之后第二首有关泰山的诗。它开创了咏山水以抒情言志的先例。诗中运用以“山道”喻“仁道”的比兴手法,形象寓意十分恰切。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明显受到孔子诗的影响。
2.美文赏读
泰山极顶
杨 朔
泰山极顶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有人说: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像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
我去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烟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同伴们都欣喜地说:“明儿早晨准可以看见日出了。”我也是抱着这种想头,爬上山去。
一路上从山脚往上爬,细看山景,我觉得挂在眼前的不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却像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从下面倒展开来。在画卷中最先露出的是山根底那座明朝建筑岱宗坊,慢慢地便现出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山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叠比一叠奇,层层叠叠,不知还会有多深多奇。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王母池旁的吕祖殿里有不少尊明塑,塑着吕洞宾等一些人,姿态神情是那样有生气,你看了,不禁会脱口赞叹说:“活啦。”
画卷继续展开,绿荫森森的柏洞露面不太久,便来到对松山。两面奇峰对峙着,满山峰都是奇形怪状的老松,年纪怕都有上千岁了,颜色竟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来到这儿你不妨权当一次画里的写意人物,坐在路旁的对松亭里,看看山色,听听流水和松涛。也许你会同意乾隆题的“岱宗最佳处”的句子。且慢,不如继续往上看的为是……
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像是在零零乱乱翻着一卷历史稿本。在山下岱庙里,我曾经抚摸过秦朝李斯小篆的残碑。上得山来,又在“孔子登临处”立过脚,秦始皇封的五大夫松下喝过茶。还看过汉枚乘称道的“泰山穿溜石”,相传是晋朝王羲之或者陶渊明写的斗大的楷书金刚经的石刻。将要看见的唐代在大观峰峭壁上刻的《纪泰山铭》自然是珍品,宋元明清历代的遗迹更像奇花异草一样,到处点缀着这座名山。一恍惚,我觉得中国历史的影子仿佛从我眼前飘忽而过。你如果想捉住点历史的影子,尽可以在朝阳洞那家茶店里挑选几件泰山石刻的拓片。除此而外,还可以买到泰山出产的杏叶参、何首乌、黄精、紫草一类名贵药材。我们在这里泡了壶山茶喝,坐着歇乏,看见一堆孩子围着群小鸡,正喂蚂蚱给小鸡吃。小鸡的毛色都发灰,不像平时看见的那样。一问,卖茶的妇女搭言说:“是俺孩子他爹上山挖药材,捡回来的一窝小山鸡。”怪不得呢,有两只小山鸡争着饮水,蹬翻了水碗。往青石板上一跑,满石板印着许多小小的“个”字,我不觉望着深山里这户孤零零的人家想:“山下正闹大集体,他们还过着这种单个的生活,未免太与世隔绝了吧?”
从朝阳洞再往上爬,渐渐接近十八盘,山路越来越险,累得人发喘。这时我既无心思看画,又无心思翻历史,只觉得像在登天。历来人们也确实把爬泰山看做登天。不信你回头看看来路,就有云步桥、一天门、中天门一类上天的云路。现时悬在我头顶上的正是南天门。幸好还有石磴造成的天梯。顺着天梯慢慢爬,爬几步,歇一歇,累得腰酸腿软,浑身冒汗。忽然有一阵仙风从空中吹来,扑到脸上,顿时觉得浑身上下清爽异常。原来我已经爬上南天门,走上天街。
黄昏早已落到天街上,处处飘散着不知名儿的花草香味。风一吹,朵朵白云从我身边飘浮过去,眼前的景物渐渐都躲到夜色里去。我们在清帝宫寻到个宿处,早早睡下,但愿明天早晨能看到日出。可是急人得很,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我还听见零零星星的几滴雨声。我有点焦虑,一位同伴说:“不要紧。山上的气候一时晴,一时阴,变化大得很,说不定明儿早晨是个好天,你等着看日出吧。”
等到明儿早晨,山头上的云雾果然消散,只是天空阴沉沉的,谁知道会不会忽然间晴朗起来呢?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冒着早凉,一直爬到玉皇顶,这儿便是泰山的极顶。
一位须髯飘飘的老道人陪我们立在泰山极顶上,指点着远近风景给我们看,最后带着惋惜的口气说:“可惜天气不佳,恐怕你们看不见日出了。”
我的心却变得异常晴朗,一点儿也没有惋惜的情绪。我沉思地望着极远极远的地方,我望见一幅无比壮丽的奇景。瞧那莽莽苍苍的齐鲁大原野,多有气魄。过去,农民各自摆弄着一块地,弄得祖国的原野是老和尚的百衲衣,零零碎碎的,不知由多少小方块堆积在一起。眼前呢,好一片大田野,全连到一起,就像公社农民连得一样密切。麦子刚刚熟,南风吹动处,麦浪一起一伏,仿佛大地也漾起绸缎一般的锦纹。再瞧那渺渺茫茫的天边,扬起一带烟尘。那不是什么“齐烟九点”。同伴告诉我说那也许是炼铁厂。铁厂也好,钢厂也好,或者是别的什么工厂也好,反正那里有千千万万只精巧坚强的手,正配合着全国人民一致的节奏,用钢铁铸造着祖国的江山。
你再瞧,那在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徂徕山等许多著名的山岭。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由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
如果说泰山是一大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画,那么现在我才算翻到我们民族真正宏伟的创业史。
我正在静观默想,那个老道人客气地赔着不是,说是别的道士都下山割麦子去了,剩他自己,也顾不上烧水给我们喝。我问他给谁割麦子,老道人说:“公社啊。你别看山上东一户,西一户,也都组织到公社里去了。”我记起自己对朝阳洞那家茶店的想法,不觉有点内愧。
有的同伴认为没能看见日出,始终有点美中不足。同志,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其实我们分明看见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您永远“如日之升”!
赏析 作者以朴实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登泰山的情景,把泰山描写成“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处处都闪动着历史的影子。作者在文中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缓缓地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幅画卷,有景,有声,有情,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暑假到了,高中生张天和秦浩相约去泰山游玩,主要有A或B两种途径登上泰山之巅,请分别为张天和秦浩设计一段话,阐述自己选择该线路的理由并说服对方。每条理由阐述不超过60字。
A线路:从天外村入,天地广场至中天门有盘山公路,中天门至南天门有高山索道,乘完汽车换乘索道,可达泰山之巅。
B线路:从红门路进入,徒步攀登陡峭的山路,可直达岱顶。
(1)张天:我选择A线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浩:我选择B线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步行既消耗体力又浪费时间,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如果选择快捷舒适的A线路,坐车就可轻松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何乐而不为呢?(2)徒步登山既可欣赏沿途风景又可锻炼意志, 我们年轻人不仅要站在山顶,更要靠自己征服被称为“五岳独尊”的泰山,尝试挑战自己吧!
走近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散文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
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初读文本
1.读标题
由标题可知,这篇文章是一篇________,应该是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
答案 游记 游踪(或“空间”)
2.读正文
(1)诵全文,通文意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名句填空
(第1段)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应读得顿挫有力。 ①文中“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两句,描述了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②文中“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第2段)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这里是“冒”的意思)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诵读下列句子时重音应放在这些词语上: ①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其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②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 ③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出来。 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 ⑤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文中“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三句,运用数字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 ④文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⑤文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⑥文中“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第3段)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诵读下列句子时重音应放在这些词语上: ①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②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读之语调应高亢激昂。 ⑦文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⑧文中“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模糊)失(缺失)。僻(偏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这段文字重点介绍“石刻”,诵读时应重读“石刻”“远古刻”“漫失”等词语。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裂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诵读这段文字时应重读三组“多”“少”和“皆”“无”等词语。
(第6段)桐城姚鼐记。
(2)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登山所见 ②山巅所见 ③山水如画 居雾若带 ④观日出
3.初思考
(1)第3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
(2)第4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须臾成五采
②多平方,少圜
答案 ①同“彩”,色彩 ②同“圆”,圆形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至于 至于泰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②平方 多平方,少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③动摇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答案 ①到达 ②平的和方形的 ③晃动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限 ①越长城之限
②崖限当道者
极 ③极天云一线异色
④南极潇湘
⑤感极而悲者矣
答案 ①名词,界限 ②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③名词,尽头 ④动词,望尽 ⑤动词,到达极点
4.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名词活用 活用为状语 ①汶水西流
②济水东流
③崖限当道者
活用为动词 ④明烛天南
⑤道少半,越中岭
答案 ①向西 ②向东 ③像门槛一样 ④照 ⑤走路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判断句 ①此东海也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定语后置句 ③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答案 ①“……也”表示判断 ②“皆”表示判断,相当于“都是” ③“限当道”为“崖”的定语
6.文化常识
词语 解释
京师 即________。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因各朝代国都大不相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
阳、阴 山之______为阳,山之______为阴;水之______为阳,水之______为阴。
晦 农历每月的__________。
五鼓 即________。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用鼓打更报时。五更,拂晓时分。
答案 国都 南 北 北 南 最后一天 五更
附:助读资源
1.文学流派
桐城派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2.五岳之首——泰山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 545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去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霞元君祠等。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极顶,能识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3.名家点评
(1)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清]刘大櫆《朱子颍诗集序》
(2)典要凝括。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
——[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
(3)惜抱先生文,以神韵为宗,虽受文法于海峰、南青,而独有心得……因望溪之义法,而不失之悫;取海峰之品藻,而不失之滑耀而浮。经术根柢不及望溪,才思奇纵不及海峰,而超卓之识,精诣之力,则又过之,盖深于文事者也。——[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重点掌握“望”等实词及判断句式。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文章内在神韵。
学习重点 分析景物描写。
语言梳理与探究
1.探究“望”意
“望晚日照城郭”中的“望”,有人翻译为“临近”,也有人翻译为“远望”,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认为把“望”字翻译为“临近”比翻译为“远望”更恰当。理由如下:
①从古汉语表达习惯看,若把“望”字释为“远望”,那么“晚”和“日”就应组合起来作为一个复合词,即“晚日”,用来表示“傍晚的太阳”这个概念,而古汉语中一般是不用“晚日”这种说法的,古汉语中通常用“夕阳”或“落日”等词语来表达这个概念。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从节奏划分的角度看,姚鼐重视文章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曾提出“神理气味”说和“格律声色”说。若把“望”字释为“远望”,把“晚日”视为一词,那么该句的节奏则为“望/晚日/照城郭”,音节长短不齐,音韵不和谐,缺乏节奏感,与作者的主张相背离;若把“望”字释为“临近”,把“望晚”视为一词,那么该句的节奏则划分为“望晚/日照/城郭”,音节整齐,节奏匀称,富有美感,与作者的主张相吻合,而且仍然符合语法要求。
2.梳理句式
请说出下列句子共同的句式特点及其句式标志词。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③余所不至也 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⑤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均为判断句。①⑤标志词:……者,……也。②标志词:所谓……也。③标志词:……也。④标志词:皆。
3.从下面两个语段中任选一个,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描写这些景观,再与原文的表达进行对照,体会文言表达的特点。
(1)苍山负雪图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泰山日出图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苍山负雪图:登顶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如带缠绕于山腰。
(2)泰山日出图: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变为绚丽的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托着太阳慢慢从海中升起。刹那间,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
文言表达的特点:文言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古今差异,文言表达更简洁,风格典雅。
赏析景物描写,体会内在神韵
1.文章第3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请根据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与作者一起赏泰山日出。
时间 景色
日出前 五鼓 ①
稍见 ②
日出时 须臾 ③
日上 ④
日出后 回视 ⑤
答案 ①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下皆云漫 ②山:白若樗蒱。云:一线异色 ③五采 ④日:正赤如丹。海:动摇承之 ⑤色:绛皓驳色。山:皆若偻
2.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诵读品味文章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段)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
(第2段)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
3.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相关链接——义理、考证、文章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为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代表理论。“义理”指程朱理学;“考证”是清代风尚,以显示渊博;“文章”指文章写法,继承韩愈到归有光的古文传统。要求文章要表达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语出姚鼐《述庵文钞序》:“鼐尝论文章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而且描写泰山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2)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3)文章(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文本,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另两个具体表现。
登山时间: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
登山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山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登山路线:不循古人不走常路,不畏艰险。
登山所见:雪霁观日景致奇绝,洒脱坦荡。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答案 B
解析 A项“采”同“彩”。C项“圜”同“圆”。D项“缪”同“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答案 B
解析 ①介词,等到;②连词,和。③动词,弥漫;④形容词,模糊。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案 A
解析 B项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C项古义:脚下。今义: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D项古义:平的和方形的。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为“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就是此意。
答案 B
解析 对“阴”“阳”的判断反了,应是“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述了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5)《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4)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5)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得分点:以、乘、历、至于)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得分点:循、道、少半、复)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登上山顶以后,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着城市,汶水、徂徕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里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得分点:既、负、烛、居)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乙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注]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慄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改)
注 海马,前文僧人曾建议:“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9.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成五采”的“采”和“君子生非异也”的“生”都属于通假现象。
B.“多平方,少圜”的“平方”和“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都是古今异义词。
C.“急”为多义实词,“冲突急走”和“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词义有差别。
D.“余不能冠”的“冠”和“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 D
解析 “冠”为名词作动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B.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D.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既望”。
B.岱,“五岳”之首泰山的别称,故泰山亦称“岱宗”“岱岳”等,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
C.食顷,意思是吃一顿饭的工夫,多形容时间很短,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义同。
D.羽化,传说成仙之人有飞升能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即如《赤壁赋》中的“羽化而登仙”所言。
答案 A
解析 “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好像鞠躬的样子。
(2)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完全不是一类的。
13.姚鼐和袁枚登山所见景物有哪些相似的特点?请用三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奇异、险峻、壮观。
参考译文
乙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地把武器库中的兵器仪仗散落地上。大概一顿饭的工夫,有像一匹白绢的云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脂油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着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完全不是一类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山上草比人高,路又断了。叫来几十个工役把杂草割掉,然后再前进。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模模糊糊有几十座山峰,好像天台山的琼岛。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盼,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当“海马”背着我时,敏捷得像猿猴,向前直冲,千万山峰也学着人在奔跑,样子像潮水奔涌。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如果叫“海马”走慢一点,自己觉得也太胆小了。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给他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淮南子》有“胆气就是云”的说法,确实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