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1)故都的秋(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1)故都的秋(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8 22: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1)故都的秋
词语积累
1.课内词语
(1)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2)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3)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4)平平仄仄: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在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5)疏疏落落:稀疏零落。
2.近义词语辨析
(1)入木三分·引人入胜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2)酣畅淋漓·淋漓尽致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等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3)想入非非·浮想联翩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浮想联翩:很多感想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
主题悦读
1.经典美文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得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赏析 郁达夫描写景物的特点,喜欢从细微处入手,似在不经意中描摹山水风物,而且文字平易,但造出的意境却有古典文学中言简意远、朴拙幽深的情调。他写北平的四季,描写细腻真切,深邃优美,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在他的笔下,北平四季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令人神往,令人陶醉。可是那美景越是醉人,我们内心越感到刺痛,因为作者在提醒我们,这是“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这美景“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寥寥数语穿插于盛景之中,不经意间把爱国之深、丧国之痛抒写而出,显得挥洒自如。
2.作品延读
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
郁 飞
《故都的秋》写于五十多年前的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总也有五十年上下了。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吧。
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
从起头一段往下看,写秋意,秋季的院落,写槐树,秋蝉,秋雨,写果树,写悠闲的北平市民对答的神态,若非平日的观察体会深深印在脑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来的。写此文的头一天,8月16日,日记的开头便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晨起上厕所,从槐树荫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可见他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环境。第二天早晨他提笔就写《故都的秋》,同前一天清晨的感触怕是不无关系的吧。这种功夫或者也就是鲁迅先生要求于有志写作者的头一条吧:“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答北斗杂志社问》)要活得有意义而不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是不是人人都应以此为修养目标之一呢?
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故都的感情: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所保有的旧都城!”
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如今外敌早已逐出,又成为首都的北京也已进入现代化新时期。当初的风貌所剩无几,燕都历程上的一个个时代只有到大量《故都的秋》一类的记述里去领略了。
1989年12月27日杭州
(选自人民网)
赏析 本文是一篇追忆郁达夫创作《故都的秋》由来的文章。作为郁达夫之子,作者更为清楚地了解父亲创作《故都的秋》时的背景,他有与父亲一起在北平生活的经历,有相关的第一手史料,文章中重在靠证据说话,可信度高,让后人真正了解到《故都的秋》这一名篇诞生的来龙去脉,为后人的研究与解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言辞中对父亲的一往情深,也同样打动着读者的心。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秋为题目来写的文章,能以短短两千来字把秋的意境写得这样________,把秋的情调写得如此________,并且还能写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浓郁的地方色彩,只怕并不多见,(     )。作者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细致描绘,赞美了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向往与怀念。故都的秋味,表现在哪里?作者列举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槐树落叶以及秋雨后闲人的对话等,闲闲写来,极富情趣,把故都的秋的意境表现得________,使人________,享受到无限的秋的乐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入木三分 引人入胜 酣畅淋漓 想入非非
B.引人入胜 入木三分 淋漓尽致 浮想联翩
C.引人入胜 入木三分 酣畅淋漓 浮想联翩
D.入木三分 引人入胜 淋漓尽致 想入非非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郁达夫的这篇《故都的秋》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的佼佼者
B.而这篇《故都的秋》就是郁达夫这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的佼佼者
C.而郁达夫的这篇《故都的秋》就是这文章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D.而这篇《故都的秋》就是郁达夫这文章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细致描绘,赞美了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念与向往。
B.故都的秋景通过作者细致描绘,赞美了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念与向往。
C.作者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细致描绘,表现出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念与向往。
D.故都的秋景通过作者细致描绘,表现出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向往与怀念。
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在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共同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达夫游记》《闲书》等。
2.探寻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郁达夫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初读思考
1.读标题
“故都”是指当时许多人叫的北平(今天的北京),作者之所以用“故都”一词,含有深切的________之意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秋”字交代了写作________和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正文
(1)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通过描写秋声、秋形、秋色来描写秋天,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秋天的?他又是通过什么具体景物来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词语 读音
一椽 潭柘寺
颓废 房檩
廿四桥 譬如
落 疏落 折 折腾
落在后面 折叠
落枕 折耗
2.写对字形
词语 正确字 词语 正确字
xùn鸽 鸟huì
教xùn huái树
玉chuàn kuì疚
潭zhè寺 kuǐ儡
跌dànɡ lǎ叭
tuò展 咳sou
3.近义词辨析
领会·领略
领会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了解,明白”的意思。 “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与“领悟”“理解”近似。
领略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
应用 (1)这篇文章的意思我已经________了。 (2)我总算________了天下闻名的西湖风光。
悲凉·苍凉
悲凉 二者都有“凄凉”之意。 “悲凉”意为悲哀凄凉,一般形容人的心态或由这种心态产生的声音、情绪、境遇等。
苍凉 “苍凉”意为凄凉,一般指环境和景色。
应用 (3)伴着________的朔风,望着眼前的落木萧萧而下,他不禁心生________,过往的一幕幕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
清闲·悠闲
清闲 二者都有“闲”意。 “清闲”意为清静闲暇,强调无事可做。
悠闲 “悠闲”意为闲适自得,强调态度自在。
应用 (4)48岁生日到来之前,郎平交出美国女排教练的帅印,便开始安排接下来可能长达一两年的________长假,可________的日子还没过上两天,执教合同就纷至沓来。
附:助读资源
1.名家点评
(1)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自我生命正如那故都秋色的悲凉凄清,他对生命的感伤也正如他对故都秋意的感伤,作家的生命体验投射在故都的秋意之中,形成了互映互照的互文性表达,虽然映入郁达夫眼帘的秋色各有动人的神韵,但哪里的秋色都不及北平故都之秋更能与作家形成生命情绪上的默契与对应,凡是能与自己形成生命对应和无言交流的景观,在作家心中都是最令人心动神摇的风景,都足以成为作家生命的知己和至交。只要注意到郁达夫的自我生命情绪体验以及他曾览遍天下秋色但何以又独钟故都之秋,读者就会明白《故都的秋》并非在一般层面上的写景抒情,其“特别”之处在于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形成了互文性的映照,正视这种“特别”之处,更能让读者抵达作家写作的意识底蕴和作品的真境。——滕玮
(2)在《故都的秋》整篇文章之中,蕴含着一种孤独、忧郁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描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者向往的是一种“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态,而“故都的秋”正是这种生命形态的象征,这种生命虽然形态悲凉,但是富有内涵。——曾国繁
2.文学常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并编辑出版了《创造丛书》等。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究文学的“全”和“美”。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反抗现实情绪的主要形式。
学习目标 1.赏析课文描绘的秋景图,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2.赏析课文语言,体会其中使用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赏析作品语言。
赏析美景,体会情感
1.本文共写了五幅秋景图,都统摄在“悲凉”的情绪中,试结合每幅秋景图品读“悲凉”的具体内涵。
画面内容 画面中心事物及其特点 悲凉内涵
清晨静观 牵牛花:蓝朵 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
落蕊轻扫 ① ②
秋蝉残鸣 ③ ④
秋雨闲人 秋雨:凉 闲人:叹凉 强调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
秋日胜果 ⑤ ⑥
2.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手法,品读语言
1.作者在描述五幅秋景图时每幅图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做到情景交融,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下面两段文字作具体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角度 作用
主要内容 ①
行文章法 ②
情感主旨 ③
4.本文在语言上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有工整、雅致之美,读起来有音韵之美,抒情味浓厚。请赏析下列语句。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试从句式角度进行品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让大家用一个比喻句概括一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也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请你按照老师的要求,也写两个句子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①______________,有的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②______________!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1.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破屋、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古典的、充满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__①__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__②__“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__③__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__④__北国的秋中,因而__⑤__独特,又平凡。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① ② ③ ④ ⑤
A 而 / 在于 甚至 也
B 但 对 / 以致 更
C 而且 于 是 / 虽
D / 对于 在于 以至 既
6.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课文中故都的秋景连缀成文。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表露出人物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语意连贯,不超过40个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提起秋, 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的日脚……
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柿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
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为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
……
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地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乌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节选自丰岛与志雄《秋的气魄》)
8.下列关于甲、乙两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南国之秋和故都之秋进行对比;乙文将红叶代表的秋和落叶、败叶、病叶中表现的秋进行对比。
B.甲文中,作者“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
C.乙文对秋之气魄的描摹细腻可感,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秋是寂寞的,秋是真实的,秋是一个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
D.乙文的景物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将景物描写和对心灵的凝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震颤、专注思考结合起来。
9.有评论家说,郁达夫的散文既具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请结合甲文从语言风格角度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枝一叶总关情”,请赏析乙文中画线的句子,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评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乙文“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与甲文所写的牵牛花底需要“秋草”作陪衬,都体现了怎样的审美心理?请结合两篇选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课 (1)故都的秋
词语积累
1.课内词语
(1)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2)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3)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4)平平仄仄: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在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5)疏疏落落:稀疏零落。
2.近义词语辨析
(1)入木三分·引人入胜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2)酣畅淋漓·淋漓尽致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等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3)想入非非·浮想联翩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浮想联翩:很多感想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
主题悦读
1.经典美文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得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赏析 郁达夫描写景物的特点,喜欢从细微处入手,似在不经意中描摹山水风物,而且文字平易,但造出的意境却有古典文学中言简意远、朴拙幽深的情调。他写北平的四季,描写细腻真切,深邃优美,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在他的笔下,北平四季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令人神往,令人陶醉。可是那美景越是醉人,我们内心越感到刺痛,因为作者在提醒我们,这是“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这美景“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寥寥数语穿插于盛景之中,不经意间把爱国之深、丧国之痛抒写而出,显得挥洒自如。
2.作品延读
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
郁 飞
《故都的秋》写于五十多年前的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总也有五十年上下了。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吧。
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
从起头一段往下看,写秋意,秋季的院落,写槐树,秋蝉,秋雨,写果树,写悠闲的北平市民对答的神态,若非平日的观察体会深深印在脑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来的。写此文的头一天,8月16日,日记的开头便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晨起上厕所,从槐树荫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可见他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环境。第二天早晨他提笔就写《故都的秋》,同前一天清晨的感触怕是不无关系的吧。这种功夫或者也就是鲁迅先生要求于有志写作者的头一条吧:“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答北斗杂志社问》)要活得有意义而不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是不是人人都应以此为修养目标之一呢?
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故都的感情: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所保有的旧都城!”
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如今外敌早已逐出,又成为首都的北京也已进入现代化新时期。当初的风貌所剩无几,燕都历程上的一个个时代只有到大量《故都的秋》一类的记述里去领略了。
1989年12月27日杭州
(选自人民网)
赏析 本文是一篇追忆郁达夫创作《故都的秋》由来的文章。作为郁达夫之子,作者更为清楚地了解父亲创作《故都的秋》时的背景,他有与父亲一起在北平生活的经历,有相关的第一手史料,文章中重在靠证据说话,可信度高,让后人真正了解到《故都的秋》这一名篇诞生的来龙去脉,为后人的研究与解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言辞中对父亲的一往情深,也同样打动着读者的心。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秋为题目来写的文章,能以短短两千来字把秋的意境写得这样________,把秋的情调写得如此________,并且还能写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浓郁的地方色彩,只怕并不多见,(     )。作者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细致描绘,赞美了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向往与怀念。故都的秋味,表现在哪里?作者列举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槐树落叶以及秋雨后闲人的对话等,闲闲写来,极富情趣,把故都的秋的意境表现得________,使人________,享受到无限的秋的乐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入木三分 引人入胜 酣畅淋漓 想入非非
B.引人入胜 入木三分 淋漓尽致 浮想联翩
C.引人入胜 入木三分 酣畅淋漓 浮想联翩
D.入木三分 引人入胜 淋漓尽致 想入非非
答案 B
解析 词语解释见“词语积累”。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郁达夫的这篇《故都的秋》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的佼佼者
B.而这篇《故都的秋》就是郁达夫这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的佼佼者
C.而郁达夫的这篇《故都的秋》就是这文章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D.而这篇《故都的秋》就是郁达夫这文章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答案 A
解析 “为数不多”修饰类似《故都的秋》这样的文章,并不是郁达夫的“为数不多”的文章。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细致描绘,赞美了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念与向往。
B.故都的秋景通过作者细致描绘,赞美了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念与向往。
C.作者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细致描绘,表现出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念与向往。
D.故都的秋景通过作者细致描绘,表现出故都的秋独有的特点,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挚向往与怀念。
答案 C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赞美了……特点”搭配不当,应是“表现出……特点”;二是“深挚向往与怀念”语序不当。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在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共同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达夫游记》《闲书》等。
2.探寻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郁达夫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初读思考
1.读标题
“故都”是指当时许多人叫的北平(今天的北京),作者之所以用“故都”一词,含有深切的________之意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秋”字交代了写作________和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眷恋 底蕴 时令 内容
2.读正文
(1)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眼句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表达特点:①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用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作用:概括全文意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下文。
(2)有人通过描写秋声、秋形、秋色来描写秋天,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秋天的?他又是通过什么具体景物来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郁达夫是通过描写秋味来描写秋天的。
②具体景物有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清、静、悲凉 ②落蕊轻扫图 ③秋蝉残鸣图 ④秋雨闲人图 ⑤秋日胜果图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词语 读音
一椽 潭柘寺
颓废 房檩
廿四桥 譬如
落 疏落 折 折腾
落在后面 折叠
落枕 折耗
答案 chuán zhè tuí lǐn niàn pì luò/là/lào zhē/zhé/shé
2.写对字形
词语 正确字 词语 正确字
xùn鸽 鸟huì
教xùn huái树
玉chuàn kuì疚
潭zhè寺 kuǐ儡
跌dànɡ lǎ叭
tuò展 咳sou
答案 驯 喙 训 槐 钏 愧 柘 傀 宕 喇 拓 嗽
3.近义词辨析
领会·领略
领会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了解,明白”的意思。 “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与“领悟”“理解”近似。
领略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
应用 (1)这篇文章的意思我已经________了。 (2)我总算________了天下闻名的西湖风光。
答案 (1)领会 (2)领略
悲凉·苍凉
悲凉 二者都有“凄凉”之意。 “悲凉”意为悲哀凄凉,一般形容人的心态或由这种心态产生的声音、情绪、境遇等。
苍凉 “苍凉”意为凄凉,一般指环境和景色。
应用 (3)伴着________的朔风,望着眼前的落木萧萧而下,他不禁心生________,过往的一幕幕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
答案 (3)苍凉 悲凉
清闲·悠闲
清闲 二者都有“闲”意。 “清闲”意为清静闲暇,强调无事可做。
悠闲 “悠闲”意为闲适自得,强调态度自在。
应用 (4)48岁生日到来之前,郎平交出美国女排教练的帅印,便开始安排接下来可能长达一两年的________长假,可________的日子还没过上两天,执教合同就纷至沓来。
答案 (4)悠闲 清闲
附:助读资源
1.名家点评
(1)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自我生命正如那故都秋色的悲凉凄清,他对生命的感伤也正如他对故都秋意的感伤,作家的生命体验投射在故都的秋意之中,形成了互映互照的互文性表达,虽然映入郁达夫眼帘的秋色各有动人的神韵,但哪里的秋色都不及北平故都之秋更能与作家形成生命情绪上的默契与对应,凡是能与自己形成生命对应和无言交流的景观,在作家心中都是最令人心动神摇的风景,都足以成为作家生命的知己和至交。只要注意到郁达夫的自我生命情绪体验以及他曾览遍天下秋色但何以又独钟故都之秋,读者就会明白《故都的秋》并非在一般层面上的写景抒情,其“特别”之处在于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形成了互文性的映照,正视这种“特别”之处,更能让读者抵达作家写作的意识底蕴和作品的真境。——滕玮
(2)在《故都的秋》整篇文章之中,蕴含着一种孤独、忧郁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描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者向往的是一种“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态,而“故都的秋”正是这种生命形态的象征,这种生命虽然形态悲凉,但是富有内涵。——曾国繁
2.文学常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并编辑出版了《创造丛书》等。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究文学的“全”和“美”。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反抗现实情绪的主要形式。
学习目标 1.赏析课文描绘的秋景图,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2.赏析课文语言,体会其中使用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 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赏析作品语言。
赏析美景,体会情感
1.本文共写了五幅秋景图,都统摄在“悲凉”的情绪中,试结合每幅秋景图品读“悲凉”的具体内涵。
画面内容 画面中心事物及其特点 悲凉内涵
清晨静观 牵牛花:蓝朵 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
落蕊轻扫 ① ②
秋蝉残鸣 ③ ④
秋雨闲人 秋雨:凉 闲人:叹凉 强调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
秋日胜果 ⑤ ⑥
答案 ①落蕊:无声无味,极细极软 ②强调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 ③秋蝉:衰弱,声残 ④强调来日无多的衰弱 ⑤枣子:淡绿微黄,红 ⑥看似是对“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的赞美,但只要联系“等枣树叶落……尘沙灰土的世界”语句就不难看出:这里的“秋的全盛时期”正面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景的
2.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2)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3)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赏析手法,品读语言
1.作者在描述五幅秋景图时每幅图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清晨静观图:视听结合、以动衬静。②落蕊轻扫图:视觉与触觉结合、情景交融。③秋蝉残鸣图:渲染。④秋雨闲人图:神态、语言描写。⑤秋日胜果图:衬托(反衬)。
2.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做到情景交融,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下面两段文字作具体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2)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落蕊,是触觉感受。写触觉能给读者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之交流,便只有与自然交融,表达了作者既欣喜又寂寞的情感。
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角度 作用
主要内容 ①
行文章法 ②
情感主旨 ③
答案 ①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②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文人对秋的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主旨。
4.本文在语言上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有工整、雅致之美,读起来有音韵之美,抒情味浓厚。请赏析下列语句。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试从句式角度进行品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排比手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以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了然于胸。
老师让大家用一个比喻句概括一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也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请你按照老师的要求,也写两个句子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①______________,有的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②______________!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1.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 B
解析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这一句使用了排比和比拟(拟人)的手法;“披上各色的霞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②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到了强调作用;③“各种各样”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示例)①都摆列得那么好看 ②他们还会唱呢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破屋、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古典的、充满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答案 B
解析 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是对横线前的句子的进一步说明,故应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的“平常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的“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构成语意上的转折,故①句应紧跟其后。③句点明出现①句所说的情况的原因。故正确的排序为⑤②④①③。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__①__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__②__“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__③__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__④__北国的秋中,因而__⑤__独特,又平凡。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① ② ③ ④ ⑤
A 而 / 在于 甚至 也
B 但 对 / 以致 更
C 而且 于 是 / 虽
D / 对于 在于 以至 既
答案 D
解析 从第④处看,“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以至”有“直到”的意思,排除B项。第④处不能空,排除C项。第⑤处与“又”照应的只能是“既”,故选D。
6.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课文中故都的秋景连缀成文。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表露出人物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解析 首先应提炼出课文中故都秋景的主要意象,然后仿照《天净沙·秋思》的格式将它们组合起来。
7.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语意连贯,不超过40个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主要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主要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方面的),达到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方面的)。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提起秋, 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的日脚……
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柿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
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为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
……
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地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乌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节选自丰岛与志雄《秋的气魄》)
8.下列关于甲、乙两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南国之秋和故都之秋进行对比;乙文将红叶代表的秋和落叶、败叶、病叶中表现的秋进行对比。
B.甲文中,作者“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
C.乙文对秋之气魄的描摹细腻可感,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秋是寂寞的,秋是真实的,秋是一个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
D.乙文的景物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将景物描写和对心灵的凝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震颤、专注思考结合起来。
答案 B
解析 “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错,作者心中最具秋味的是体现其“物哀”思想的景物,如秋蝉、枯草等。
9.有评论家说,郁达夫的散文既具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请结合甲文从语言风格角度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雅俗结合,既有文人语言的典雅之气,又有平民姿态,以口语、俗语入文,亲切家常。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又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又如“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0.“一枝一叶总关情”,请赏析乙文中画线的句子,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评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评点文字需要包含以下要点:
(1)表现手法角度:一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人的精神特质;二是运用联想、想象,由落叶、枯草的衰亡联想到人生的彷徨和希望。
(2)情景关系角度:既描绘了落叶、枯草衰亡和败落的状态,又暗含生机,呈现了秋的肃杀与寂寞;作者认为这种自然生命的更迭,如同人的生命是寂寥与憧憬的更替,表达了对秋的热爱与欣赏;客观景物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
11.乙文“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与甲文所写的牵牛花底需要“秋草”作陪衬,都体现了怎样的审美心理?请结合两篇选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体现了“物哀”的审美心理。
甲文:景物的选择上,以衰败、纤细、柔弱、家常之物为美,如“破屋”“落蕊”“秋蝉”等;色彩的运用上,以清新、淡雅的冷色调为美,如“青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青布单衣”。
乙文:景物的选择上,选择衰败、悲凉、冷寂的物象,如认为“落叶”“败叶”“病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才能真正体现秋的味道;色彩的运用上,如“经霜打枯的草丛”“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清荫”也是“物哀”审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