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忆读书 课件 (共2课时,共10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忆读书 课件 (共2课时,共10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9 10:1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9张PPT)
忆读书
第1课时
01
  猜谜语,
激趣导入
猜一猜
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猜一猜
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谜底:书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本书或哪类书?为什么?
忆读书
26
02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朗读全文,学习字词
会认字

jiù



suǒ

zhǎn

shà



kǎi

kòu

shēn



jiǎ

mǒu




zhuàn

kān

zhu5
juàn
《水浒传》
h^

易错字音点拨
“浒”字读h^,不读x^。
认读注意
许( x^ ):许多。
形近字
“浒”的本义是“水边”,因此是三点水旁。
字义理解
地煞
shà

易错字音点拨
“煞”字读shà,不读shā。
认读注意
皱( zhòu ):皱纹。
邹(Z4u):姓。
形近字
“煞”指凶神。
字义理解
易错字音点拨
栩栩如生
x^

“栩”字读x^,不读yǔ。
认读注意
多音字点拨

据义定音
zhuàn
①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水浒传》。②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传记。③解说,注解;也指古代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经传丨《左传》。
chuán
①送交;转给:传递。②教给别人(知识、技能等):传授。③散布;推广:传播。④通过(热、电等):传电。⑤表达:传神。⑥叫来:传讯。

据义定音
zhuó
①穿(衣):着装。②接触;挨上:着陆。
③把力量或注意力集中放在某一方面:着力。④附上;加上;留下:附着。⑤下落:着落。⑥派遣;命令:着人来取。
zhe
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在持续。
多音字点拨

据义定音
zháo
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达目的或有了结果:睡着了。②感到;受到:着凉。③燃烧;(灯)亮:着火|路灯着了。④接触: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zhāo
下棋时放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着法。
多音字点拨

据义定音
juàn
①书本:手不释卷。②全书的一部分:上卷。③考试写答案用的纸:试卷。④机关分类保存的文件:案卷。⑤可以展开、收拢的字画:画卷|卷轴。
juǎn
①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卷帘子。②裹成圆筒形的东西:蛋卷。 ③掀起;裹住:席卷|狂风卷起巨浪|北风卷着雪花。④量词。用于成卷的东西:一卷纸。
多音字点拨

jiù

zhǎn

xiàn

kǎi
会写字

jīn



shù

jiǎ

kān

suǒ



shuāi

piān

mǒu
识记指导
形声字,“臼”为声旁。本义为母亲的兄弟,所以形旁是“男”。
舅父 舅舅
“舅”字上半部分的笔顺为:撇、竖、横、横折、横、横。
书写指导
jiù

易错字形点拨
字义及组词
津津有味
“津”字右边部分的第二笔是长横,要出头,最后一笔是竖。
书写指导
jīn

①唾液:生津止渴。
②汗:遍体生津。
③润泽:津润。
④渡口:津渡。
易错字形点拨
诸葛亮
“葛”字最下边的部分不要写成“匈”。
书写指导


多音字
多年生藤本植物,叶子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菱形或盾形,花紫红色,荚果上有黄色细毛。根肥大,叫葛根,可制淀粉,也可入药。茎皮可制葛布。
(gé)
易错字形点拨
笔顺
述说 陈述
“述”字是半包围结构,最后写“辶”。
书写指导
shù

易错字形点拨
书写指导
贾宝玉
①商人:商贾。
②做买卖:多财善贾。
多音字
jiǎ

(gǔ)
“贾”字上半部分不是“西”,第四笔和第五笔都是竖。
易错字形点拨
zhǎn
易混字点拨

zhǎn

①高峻;高出。②优异;好。
①砍。②比喻敲竹杠;讹诈。③姓。
shuāi

āi

①悲伤;悲痛。②悼念。③怜悯。
衰弱
易混字点拨
kòu

guàn

“冠”是秃宝盖头,下边“元”的上边是“寸”。
“寇”是宝盖头,下边“元”的上边是“ ”。
易混字点拨
kān

xíng

①刑罚。②特指对犯人的体罚。
①古时指书版雕刻,现在也指排印出版。
②刊物。③削除;修改。
易混字点拨
suǒ


①安在门窗、器物等的开合处或连接处,使人不能随便打开的金属器具。
②用锁把门窗、器物的开合处关住或拴住。
①细碎。②卑微。
suǒ
易混字点拨
舅父 津津有味 英雄 无限 一知半解 述说 厌烦 荒唐
辛酸 访问 书刊 烦琐 真情实感 质朴 刊物
词语
难理解的词语
津津有味:
一知半解:
无限:
辛酸:
烦琐:
质朴:
难理解的词语
津津有味: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无限: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辛酸:辣和酸,形容痛苦和悲伤。
烦琐:繁杂琐碎。
质朴:朴实;不矫饰。
二、借助课文标题,整体
感知课文内容
你从课文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课文标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忆”即回忆,说明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回忆过去的事情。“读书”就是回忆的内
容,即作者回忆的是过去读书的事情。
忆读书
你从课文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从课文标题出发,再读课文,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和写作顺序。
从课文标题中可以知道,本文的行文线索就是作者的回忆;
从课文内容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回忆自己的读书
经历和体会的。
忆读书
从课文标题出发,再读课文,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和写作顺序。
根据本文的行文线索和写作顺序,给课文分层。
根据本文的行文线索和写作顺序,给课文分层。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作者的读书经历和读书的好处,以及怎样挑选、比较好书。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作者把自己多年来的读书感悟写出来赠送给儿童,总结全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冰心按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了“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
03
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和好书评价标准
一、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
结合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想一想如果要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需要提取哪些内容。
需要提取作者读书的不同阶段、所读书目
等内容进行整理。
结合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想一想如果要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需要提取哪些内容。
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读书的不同阶段以及所读书目,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并填写表格。
阅读时间 所读书目或内容
小组交流,看看有没有缺漏的信息或者有争议的信息。
《红楼梦》这本书,作者仅仅在十二三岁时读过吗?
《水浒传》《荡寇志》《西游记》《封神榜》和现代文艺作品这些书,作者是在什么时候读的?
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下面的书目应该归到哪个读书阶段?
《红楼梦》这本书,作者仅仅在十二三岁时读过吗?
不是。除了在十二三岁时读过,作者在“中年以后”再次读了这本书,这本书可以归到不同的读书阶段。
《水浒传》《荡寇志》《西游记》《封神榜》和现代文艺作品这些书,作者是在什么时候读的?
关于《水浒传》《荡寇志》《西游记》《封神榜》,课文中没有明确地说作者是在什么时候读的,有可能是作者在七岁到十二三岁之间读过,1980年后又读;关于现代文艺作品,基本可以确定作者在1980年后读过,之前有没有读过未知。在归类时,可以将这些书梳理成“不确定阅读时间”类,或者在书名号后面备注“?”,以示提取信息的准确性。
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下面的书目应该归到哪个读书阶段?
阅读时间 所读书目或内容
不确定阅读时间 《水浒传》《荡寇志》《西游记》《封神榜》;现代文艺作品
四岁
七岁
十二三岁
中年以后
1980年后
国文教科书
《三国演义》
《红楼梦》
再读《红楼梦》
现代文艺作品;《西游记》《封神榜》等( ?)
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读书的不同阶段以及所读书目,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并填写表格。
二、梳理作者评价好书的标准
找出作者对所读的书的感受或评价,进而梳理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自主思考并小组交流,看看有没有缺漏的信息或者有争议的信息。
阅读时间 所读书目或内容 对这些书的感受或评价
四岁 国文教科书
七岁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荡寇志》(?) 《三国演义》:津津有味、无限期待、引起对章回小说的 兴趣
《水浒传》:尤其欣赏、人物描写生动
《荡寇志》:没有人物个性、索然无味
十二三岁 《红楼梦》 兴趣不大,人物使人厌烦
中年以后 再读《红楼梦》 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1980年后 现代文艺作品 《西游记》( ?) 《封神榜》( ?) 《西游记》:精彩
《封神榜》:烦琐
现代文艺作品:有的堆砌华丽词句,无病而吟;有的满带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作者对所读书目的感受或评价
·作者评价“好书”的标准
①能引发人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②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③耐人寻味;
④故事情节精彩,不烦琐;
⑤满带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三、交流自己评价好书的标准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自己评价好书的标准。
①能引发人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②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③耐人寻味;
④故事情节精彩,不烦琐;
⑤满带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⑥内容健康、积极,符合我们年龄段的认知水平。
评价好书的标准
04
总结梳理信息
的方法
回顾自己梳理信息的过程,想想自己在梳理信息的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小组交流,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之前所学的知识,总结梳理信息的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回顾自己梳理信息的过程,想想自己在梳理信息的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在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和评价好书的标准时,我先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作者的年龄、书名,以及作者的感受等关键词句,再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所以我运用了圈画法来梳理信息。
为了检查和保证梳理的信息完整、没有遗漏,我把梳理出来的信息按阅读时间、所读书目或内容等类别整理出一个表格,因此我运用了列表法来梳理信息。
回顾自己梳理信息的过程,想想自己在梳理信息的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梳理作者评价好书的标准时,我运用了整理、归纳的方法,将每段的关键信息概括出来批注在书页旁。
我采用了列时间轴的方法,一边读文章,一边在时间轴上标注时间和相应的书籍及读书感受。
我会把读到的信息分条罗列出来。
圈画关键词句的优点是便于操作,缺点是找信息时还要重新看文章。
列表格的优点是能将信息分类归纳,使信息清楚明了,但有时很难将表格设计得合理。
各种梳理信息的方法的优缺点
批注法能突出文章的主要信息,缺点是对分析、概括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分析不准确、不全面,会遗漏重要信息或造成理解偏差。
列时间轴的好处是生动形象,缺点是有的信息不容易通过时间轴体现出来。
各种梳理信息的方法的优缺点
分条列出信息的优点是条理清晰,但对概括能力要求比较高,有时可能会概括得不够准确。
各种梳理信息的方法的优缺点
梳理信息的方法小结
·圈画法:①用相同的符号勾画同一类型的信息;②重复的信息
不再勾画;③用符号勾画出重要的或存疑的内容。
·列表法: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批注法:把信息归纳成几句话,批注在相应的段落旁。
·列时间轴:按照时间顺序,将梳理出的信息标注在时间轴上。
·分条列出信息:可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条将信息列出来,如时间
顺序、空间顺序等;也可以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条
列举,如《松鼠》一课就按外形、行为特点等对有关
松鼠的信息进行了梳理。
提示
梳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要依据学习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条理清晰、准确、快速地梳理出我们想要的信息。
第2课时
01
  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冰心按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
·课文内容回顾
说说上节课梳理的作者的读书经历以及作者评价好书的标准。
·作者的读书经历回顾
阅读时间 所读书目或内容
不确定阅读时间 《水浒传》《荡寇志》《西游记》《封神榜》;现代文艺作品
四岁
七岁
十二三岁
中年以后
1980年后
国文教科书
《三国演义》
《红楼梦》
再读《红楼梦》
现代文艺作品;《西游记》《封神榜》等( ?)
·作者评价好书的标准回顾
①能引发人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②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③耐人寻味;
④故事情节精彩,不烦琐;
⑤满带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回顾上节课总结的梳理信息的方法。
·梳理信息的方法回顾
·圈画法:①用相同的符号勾画同一类型的信息;②重复的信息
不再勾画;③用符号勾画出重要的或存疑的内容。
·列表法: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批注法:把信息归纳成几句话,批注在相应的段落旁。
·列时间轴:按照时间顺序,将梳理出的信息标注在时间轴上。
·分条列出信息:可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条将信息列出来,如时间
顺序、空间顺序等;也可以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条
列举,如《松鼠》一课就按外形、行为特点等对有关
松鼠的信息进行了梳理。
02
梳理作者读书的方法,交流自己的看法
一、梳理作者读书的方法
恰当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梳理信息的方法,自主梳理作者读书的方法。
同桌讨论,看看提取的信息是否有缺漏、是否准确、是否有争议。
阅读时间 所读书目或内容 读书方法
四岁 国文教科书
七岁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荡寇志》(?) 一知半解地读;比较着读
十二三岁 《红楼梦》 隔一段时间再读;反复读
中年以后 再读《红楼梦》 1980年后 《西游记》(?) 《封神榜》(?) 现代文艺作品 挑选、比较着读
·作者读书的方法
二、交流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老舍《谈读书》中的片段,了解并总结老舍先生对“一知半解”读书法的看法。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
其实是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
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
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
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
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老舍《谈读书》
老舍先生不赞同“一知半解”地读书。他认为读书不求甚解是个毛病,不仅没有吸收到应得的营养,还会让自己在别人问及的时候丢脸,更重要的是这样读书浪费了时光。
结合老舍《谈读书》中的片段,了解并总结老舍先生对 “一知半解”读书法的看法。
结合老舍先生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读书经历, 谈谈自己对“一知半解”读书法的看法。
结合老舍先生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读书经历, 谈谈自己对“一知半解”读书法的看法。
我认为对于无关紧要的课外书,我们可以采用“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因为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对于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我们就不能“一知半解”地去读书了,而是要深思熟虑,读懂、读透。
小组交流,谈谈对作者的其他读书方法的看法。
我很赞同作者反复阅读的观点。所谓“书本常读常新”,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阅读同一本书便会有不同的收获。尤其是经典作品,它们意蕴深刻,我们更应该反复阅读,不断从中获得新的体会和知识。
对于作者说的“挑选读、比较读”,我深表赞同。因为我们的课余时间很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到更多的知识,“挑选读、比较读” 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我们要尽量挑选好书,或者挑选书中好的篇章,让我们的阅读更高效。
回忆自己在以往的阅读中都运用了哪些读书方法,并说说是如何运用的。
03
梳理作者读书的感悟,结合自身的读书经历谈体会
一、梳理作者读书的感悟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作者读书感悟(即读书的好处)的相关内容,并恰当运用所学的梳理信息的方法自主梳理。
自主检查梳理的信息是否有缺漏,是否准确。
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梳理的信息是否有缺漏,是否有争议。
汇报作者读书的感悟
作者读书的感悟(读书的好处):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二、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
出对作者读书感悟的体会
作者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得出了“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感悟,你是否也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获得过类似的感悟呢?
结合从文章中梳理出的“读书的好处”,交流读书的其他好处。
通过阅读课外书,我知道了很多故事和知识,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我从来不担心没有素材可写。对于名言、歇后语等,我信手拈来,让我的文章增色不少。
我喜欢阅读百科类书籍,也因此了解了很多知识和信息。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一处名胜古迹。当时,同学们看了一遍后都觉得索然无味,于是,我当起了“讲解员”,给大家详细讲解了这处名胜古迹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有点流连忘返。我也因此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更加热爱读书了。
翻开书本,我能从中领略到建筑物的雄伟壮观;能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和埋藏在地下的宝藏;还能知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印度洋的面积有多大……书真的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使我享受到无穷的快乐。
①书中丰富的人物和情节,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②教会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
③闲暇时光的消遣,给生活带来快乐;
④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⑤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读书的好处
04
品读结尾的九字寄语
再读课文结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这句话,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再读课文结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这句话,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书好”指开卷有益,“多读书”指博览群书,“读好书”是说要读对身心发展有益的书。这九个字既是作者对自己一生读书感悟的总结,也是对少年儿童寄予的期望。
小组交流,说说这三个短句能不能调换顺序,理由是什么。
这三个短句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之间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正因为“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而且必须“读好书”。此外,作者也是按这个顺序行文的:先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说明“读书好,多读书”,然后再通过对比自己读过的书,告诉我们要“读好书”。
小组交流,说说这三个短句能不能调换顺序,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