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 课件 (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月迹 课件 (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9 10:2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月迹
01
提问激趣,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表达自己对光明、美好的向往,或传递自己的思乡、惆怅之感。相信同学们也积累了很多关于月亮的古诗文,哪位同学来说说呢?
月迹
*
02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朗读全文,学习字词
会认字

léi

niǎo

cháng







é

qiǎo


“嫉”字读“jí”,不读“jì”。
认读注意
易错字音点拨
嫉妒 嫉恨


“瓷”字读“cí”,不读“wǎ”。
认读注意
易错字音点拨
瓷器 瓷碗
niǎo

“袅”字读“niǎo”,不读“xiāo”。
认读注意
易错字音点拨
余音袅袅 炊烟袅袅
枭:枭(xiāo)雄。
形近字

qiǎo
①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悄没(mo)声儿。②忧愁:悄然落泪。
据义定音
多音字
qiāo
【悄悄】①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行动)不让人知道:说悄悄话。②不声不响地;偷偷地:悄悄离开。

léi
【累累】①接连成串的样子:果实累累。②憔悴颓丧的样子:累累若丧家之狗。
据义定音
多音字
lěi
①逐渐聚积:积累、日积月累。②牵连:累及、牵累、拖累。③一次又一次;连续:累建大功、累教不改、连篇累牍。
lèi
①疲劳:劳累。②使疲劳:这种手工活儿很累人。③操劳:累了整整一天了,
赶紧休息吧。
难理解的词语
款款:
踪迹:
面面相觑:
倏忽:
难理解的词语
袅袅:
嫉妒:
争执:
难理解的词语
①诚恳;忠诚。②慢慢地: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本课取释义②)
行动所留的痕迹。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很快地;忽然: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
款款:
踪迹:
面面相觑:
倏忽:
难理解的词语
①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②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垂杨袅袅。③形容声音绵长不绝:余音袅袅。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丝嫉妒。
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袅袅:
嫉妒:
争执:
二、追寻月迹,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结合课文内容,从空间顺序说说月亮足迹的变化。
结合课文内容,从空间顺序说说月亮足迹的变化。
月亮的足迹 出现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在中堂里看到的。 中堂
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的月影是在院子里找到的。 院中
水里、眼睛里、天上的月亮是在小河边发现的。 河边
结合月迹地点的转换,为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结合月迹地点的转换,为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1、2自然段:中堂赏月  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
  第3~20自然段:院中寻月  描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借助奶奶的话,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孩子有趣的感觉和想象。
  第21~24自然段:河边赏月  发现上湾、下湾、水里、天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感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结合以上分析,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以上分析,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
课文为什么以“月迹”作为题目?
课文为什么以“月迹”作为题目?
  “月迹”是文章的线索。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的轨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的轨迹。在孩子们的眼中,月亮是那么美好,它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孩子们追寻月迹的过程就是追求美的过程,以“月迹”作为题目点明了写作的主旨——寻美。
03
从具体语句中体会
作者细腻的感受和
动人的描写
一、体会作者对月亮以及月光下的桂树、
院子、小河等事物的描写
  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
读了这句话,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读了这句话,我想象到月亮升起时形状变化的画面,先是由白道儿渐渐变成半圆,过了一会儿又变成了满圆。仿佛月亮就在我的眼前升起一样,读来特别有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腻地描写出了月亮在升起过程中的形状变化,展现了月亮的动态变化之美。
由“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月亮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溜进了作者家中,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渐渐地爬得高了”,读着这些语句,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月亮像小孩子一样慢慢往前爬的画面。这些语句以儿童的角度和口吻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语言生动,富有趣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月亮爬竹床窗帘儿的过程,感受月亮升起的动态美。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协作,根据交流指导自主交流以下语句。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交流指导
说说自己读了这段话后,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的感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读了这些句子,我仿佛看到了月光下那棵开满花骨朵儿的桂树,它静静地立在院子中,展现了一种沉稳的静态美。
  “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一句,既写出了满树的骨朵儿之多,极具画面感;又体现了儿童有趣的想象,月下桂树的静态之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粗粗的”“疏疏的”这些词语用孩子的口吻,形象地写出了桂树的特点,让读者也仿佛看到了这棵月下的大树,读起来生动有趣。
·院门外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
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读完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月下闪着银光的河滩,给人一种柔和静谧的美。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月下河滩与白日里的不同。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月亮以及月下景物的喜爱之情。
月亮出现的地方不同,其特点也不同,作者的心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月迹的位置 月亮的特点 心情变化
中堂
院中
河边
月亮出现的地方不同,其特点也不同,作者的心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月迹的位置 月亮的特点 心情变化
中堂
院中
河边
白道儿→半圆→满盈→亏→没了踪迹
月光玉玉的、银银的,白、亮、大、圆
上湾、下湾、水里、天上、每个人眼睛里都有月亮
高兴→紧张→失望
认为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惊奇→奇妙→兴趣十足→满足
二、体会孩子们看到月亮和听到奶奶
的话之后产生的独特感受和想象
默读课文,找出关于孩子们看到月亮和听到奶奶的话之后产生的独特感受和想象的句子。
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虽然大自然中的月亮只有一个,但在孩子们的眼里,处处都有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用心观察,用心去发现,就会收获无数美好的事物。
思考并说说自己对“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的体会。
思考并说说自己对“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的体会。
  从“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理变化,作者为月亮属于每一个人而感到满足。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朗读时要注意读出作者悟出道理之后的满足、惊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