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 课件 (共2课时,共8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 课件 (共2课时,共8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9 10:4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6张PPT)
古人谈读书
第1课时
我们已经进入小学阶段的第五个学年了,同学们是否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呢?我们又该如何读书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第八单元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人文主题
解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说读过的经典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读,在熟读的同时深入思考,自能领悟其中的含义。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第一篇课文阐述了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后两篇通过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总结读书、作文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还阐明了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启发我们学以致用。
语文要素
解读:这一语文要素
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借助圈画关键词句、列提纲、画表格或结构图等方式,根据需要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把握主要内容。本单元课文围绕“读书”这一主题提供了很多信息,如读书经历、读书态度、读书方法以及对某些书的评价,大家通过梳理相关信息,能更好地把握内容要点。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古人谈读书》
2课时
《我的“长生果”》
1课时
《忆读书》
2课时
01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孔子
朱熹
古人谈读书
选自《论语》
选自《童蒙须知》
(一作《训学斋规》)
古人谈读书
文言文(一)
文言文(二)
02
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

chǐ

zh#




会认字
羞耻 耻笑
组词识记字义
多音字点拨
默而识之
zhì

①记住:博闻强识。②标志,记号:款识。
据义定音
shí
①知识;见解:见识。②认得;知道:识字、认识、相识。
zhì
敏而好学
hào

①喜爱(跟“恶”相对):好学。②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据义定音
①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好人。②表示赞许、同意、结束或转换话题等:好,就这么办。
hào
其他易读错字点拨
hǎo
其他易读错字点拨
zh#

同“智”,表示智慧的意思:是知也。
据义定音
①知道:知无不言。②使知道:通知。③知识:求知。④知己:知友。
zh#
zhī

chǐ

huì

wèi

sòng
会写字


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难道、怎么”等。
字义
岂不

书写注意
“岂”字下面是“己”,最后一笔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

组词
岂敢、岂止、岂有此理
会写字点拨



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
会写字点拨
根据偏旁,分辨字音、字义
诲人不倦
huì

易混字点拨
巧记:①用语言教诲,所以“诲”是言字旁。②心里后悔,所以“悔”是竖心旁。③侮辱人格,所以“侮”是单人旁。

huì

huǐ


03
精读第一则文言文,
理解字词,读懂文意
一、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读文言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同“智”,智慧。
敏: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默:默默地。
识: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倦:疲倦。
古:这里指孔子以前的历代文化。
敏:勤勉。
不及:赶不上。
犹:还。
尝:曾经。
寝:睡觉。
以:用来。
益:好处。
默读文言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小组交流,总结归纳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我遇到教材没给注释而又不理解的字词时,会查阅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等,然后根据工具书给出的释义,结合文言文的语境,判断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教材又没有给出注释,我会借助已给注释或联系上下文先猜一猜整个句子的意思,进而猜出没有给注释的字词的意思。
我知道古诗文中有一些字词存在古今异义的现象,所以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我会查阅工具书,通过比较字词在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中常用意思的不同,正确理解字词意思。如“余尝谓”的“尝”,在古代通常是“曾经”的意思,在现代常指“品尝”。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教材又没有给出注释,我会联系上下文,用组词的方式,结合整句话的意思猜词义,如“默而识之”的“默”,可以理解为“默默地”。
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组词的方法进行理解。
查阅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
根据“古今异义”现象,在比较中正确理解字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结合注释和上下文先猜一猜,再和同学、老师交流。
结合学过的成语、古诗文帮助理解。
二、再读文言文,读准节奏,读通句子
再读文言文,尝试根据“据意停顿”,为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一则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参考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一则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参考
三、再读文言文,理解大意
再次朗读文言文,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想想这则文言文每句话的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解句意接力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理解句意接力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理解句意接力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并且喜爱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理解句意接力赛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理解句意接力赛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知满足,教诲别人不会疲倦、不耐烦。
·理解句意接力赛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理解句意接力赛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欢古代的文化,并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理解句意接力赛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理解句意接力赛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人读书求学,就像追赶什么一样,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担心会丢掉。
·理解句意接力赛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理解句意接力赛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并没有什么收获,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学习。
·理解句意接力赛
04
熟读第一则文言文,
背诵积累
在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则文言文,并尝试背诵。
背诵技巧
概括出每句话的主要内容,理清内容的先后顺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敏而好学, 。
默而 ,学而 ,诲人 。
我非 ,好古, 者也。
学如不及, 。
吾尝 , ,以思, ,不如学也。
知之 ,不知 ,是知也。
根据填空练习,记忆背诵。
敏而好学, 。
默而 ,学而 ,诲人 。
我非 ,好古, 者也。
学如不及, 。
吾尝 , ,以思, ,不如学也。
知之 ,不知 ,是知也。
为知之
为不知
不耻下问
识之
不厌
不倦
生而知之者
敏以求之
犹恐失之
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无益
根据填空练习,记忆背诵。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根据译文背诵。
【译文】聪敏并且喜爱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知满足,教诲别人不会疲倦、不耐烦。
根据译文背诵。
【译文】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欢古代的文化,并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译文】人读书求学,就像追赶什么一样,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担心会丢掉。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并没有什么收获,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学习。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根据译文背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聪敏并且喜爱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知满足,教诲别人不会疲倦、不耐烦。
根据译文背诵。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欢古代的文化,并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译文】人读书求学,就像追赶什么一样,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担心会丢掉。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并没有什么收获,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学习。
第2课时
01
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聪敏并且喜爱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知满足,教诲别人不会疲倦、不耐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欢古代的文化,并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人读书求学,就像追赶什么一样,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担心会丢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并没有什么收获,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学习。

02
精读第二则文言文,
理解字词,读懂文意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组词的方法进行理解。
查阅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
根据“古今异义”现象,在比较中正确理解字词在文言中的意思。
结合注释和上下文先猜一猜,再和同学、老师交流。
结合学过的成语、古诗文帮助理解。
默读文言文,结合教材注释和上节课总结的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小组合作,理解本则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尝:曾经。
谓:说。
则:那么。
既:既然。
漫浪:随意。
决:一定。
亦:也。
急:要紧,重要。
岂:难道,怎么。
默读文言文,结合教材注释和上节课总结的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小组合作,理解本则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看不仔细,既然心思和注意力不集中,就只能随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关键。心已经到了,眼和口怎么会不到呢?
·文言文大意参考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结合对文言文的理解,运用“据意停顿”的方法,划分第二则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第二则文言文朗读节奏参考
03
梳理读书方法,
交流读书体会
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 一

默读这两则文言文,梳理其中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并完成表格。
默读这两则文言文,梳理其中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并完成表格。
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 一 读书要诚实
读书要多问
读书要多记多背、不知满足
读书要勤勉
读书要有上进心
读书不能只想不学
二 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重要
这两则文言文都是在谈读书,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第一则文言文选自《论语》,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告诉我们读书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积极进取、多记多背、不知满足,而且不能只想不学。
第二则文言文选自《童蒙须知》,主要讲的是读书的方法,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强调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
这两则文言文都是在谈读书,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中谈到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对自己的启发。
学完这两则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些读书体会:看过的书不少,但记住的内容却不多。明明书才看完不久,却不能完整准确地复述它的内容。现在看来,原因就是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履行“三到”原则。有时眼睛在看书,心里在想其他的事情;有时候心和眼到了,却没开口读……以后,我也要学习朱熹先生的读书方法,读书时力求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我读书时常常不求甚解,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不去深究,而是选择“跳过”。所以,我读书的速度看似很快,实则效率很低,有些内容读完了也不理解,更别说记住和应用了。学完第一则文言文,我知道了这其实是读书的态度不端正所导致的。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端正态度,多想、多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点。
学完这两则文言文,我明白了在学习中虚心诚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们不能不好意思问,更不能不懂装懂,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及时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当自己有问题时,要通过多种方法及时解决。当别人有问题请教自己时,也要热心地给予帮助。互帮互助,这样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在读书时,不能骄傲自满,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同时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04
熟读第二则文言文,
背诵积累
根据理解再次朗读第二则文言文,并尝试背诵。
内容梳理
提出读书的观点:“三到”
从否定的角度阐述“三到”之间的关系
强调“心到”最要紧
根据填空练习,记忆背诵。
余尝谓 ,谓 。
不在此,则 不看仔细, 既不专一,却只 ,决 ,记亦 。三到之中, 最急。心既到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 ,谓 。
不在此,则 不看仔细, 既不专一,却只 ,决 ,记亦 。三到之中, 最急。心既到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有三到


心眼
漫浪诵读
不能记
不能久也
心到
眼口
根据填空练习,记忆背诵。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看不仔细,既然心思和注意力不集中,就只能随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关键。心已经到了,眼和口怎么会不到呢?
根据译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