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 课件 (共2课时,共1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 课件 (共2课时,共1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9 10:4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9张PPT)
古诗三首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这不仅仅是文学财富,更是不朽的精神财富!
示儿
题临安邸
夏日绝句
从军行
出塞
过零丁洋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01
 朗读诗歌, 学习生字
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再读诗歌
读准节奏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示儿
﹝宋﹞陆游
再读诗歌
读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再读诗歌
读准节奏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二、再读诗歌,学习生字
会认字

nǎi

xūn

hài

shì

sǒu
精神抖擞
易读错的字
sǒu

读音指导
“擞”读平舌音,不读翘舌,也不要只读右半边音。
会写字



nǎi

xūn

háng

hài

shì

āi


祭祀 祭祖
易写错的字


书写指导
“祭”字左上部分不是“夕”,不要少写一点。右上部分不要写成“ ”;另外,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撇和捺。
乃至
易写错的字

书写指导
“乃”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形近字
及(jí):及时。
nǎi
熏陶 熏鱼
易写错的字
xūn

书写指导
“熏”字上半部分不要写成“重”。另外,上半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笔横最长,与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宽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
形近字
薰(xūn):薰衣草。
杭州 苏杭
易写错的字
háng

书写指导
“杭”字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左边“木”字最后一笔捺变点,避让右部“亢”的一撇,“木”和“亢”的两横,基本持平。
杭州
己亥 亥时
易写错的字
hài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书写指导
“亥”字注意两撇的长度,第一个撇稍长一些,第二个撇稍微短一些。
易混淆的字
āi

shuāi

哀伤 悲哀
衰老 衰落
①悲伤;悲痛。②悼念。③怜悯。
衰落。
易混淆的字



乃翁 失败乃成功之母
来得及 及时
①你,你的。②才,就。
③是,就是。
①到。②趁着,乘。③和,跟。
nǎi
02
 学习《题临安邸》
一、理解诗歌,读通诗意
题临安 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注释】
①[临安]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②[邸]旅店。
③[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明题
【题】题写。
题临安邸
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休】停止。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休】停止。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诗意:山外还有青山,楼外还有高楼,西湖游船上的
游人轻歌曼舞,饮酒作乐,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醉】沉迷其中。
暖风熏得游人醉,
【游人】游玩的人,此处指达官贵人。
【熏】吹。
【醉】沉迷其中。
暖风熏得游人醉,
【游人】游玩的人,此处指达官贵人。
诗意:和煦(x&)的春风吹得游玩的人们昏昏欲睡,
沉醉其中,
【熏】吹。
【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直】竟然。
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宋都城。
【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直】竟然。
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宋都城。
诗意:他们竟然把这临时苟安的杭州城当成故都汴州了!
题临安邸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山外青山楼外楼,
山外还有青山,楼外还有高楼,
西湖游船上的游人轻歌曼舞,饮酒作乐,什么时候才能停休?
和煦(x&)的春风吹得游玩的人们昏昏欲睡,沉醉其中,
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们竟然把这临时苟安的杭州城当成故都汴州了!
参考诗意
二、感悟诗歌、读懂情感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南宋诗人。
背景资料
《题临安邸》写于南宋都城临安一家旅店的墙壁上。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梁被金人侵占,北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俘,皇室被洗劫一空,北宋灭亡,此为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南逃,在临安即位,建立南宋,南宋政权与金、西夏、吐蕃等政权并立。南宋建立后,统治者沉醉于临安山水,纵情享乐,不思收复失地。
背景资料
北宋时期的汴京
北宋天禧五年(1021)初,开封(汴京)城内已有常住户近十万户,加上城外失去居民户、驻军及家属户,至少也在五万户以上 ,另有宫廷人口和大量流动人口,估计约有百万人口,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北宋末年京城商业繁华,……许多街道商店清晨五更便开始营业,直至半夜方歇,而一些饮食店甚至通宵营业。
(选自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有改动)
背景资料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暖风”包含几层意思?“醉”又
该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暖风”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此处的“醉”,不仅仅指游人陶醉在西湖山水的美景中,也是“醉酒”的“醉”,指达官贵人不思卧薪尝胆,收复中原,却在这里“醉生梦死”的“醉”。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暖风”包含几层意思?“醉”又
该如何理解?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想象每句诗描绘的具体画面。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想象每句诗描绘的具体画面。
答案示例:
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我仿佛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风景怡人的西子湖畔歌舞升平,热闹非凡,达官贵人们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没有一点要停歇的意思。
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我仿佛看到了达官贵人们陶醉在和煦的春风之中,十分惬意,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昔日繁华的都城汴州。
·西湖美景无限好,诗人为何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参考答案:
诗人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希望达官贵人们不要再沉醉在美景中,过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了,要振作精神,力图收复失地。词语“几时休”用疑问语气表达了诗人对沉迷于歌舞的达官贵人的愤怒和谴责之情。
·西湖美景无限好,诗人为何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假如你就是诗人林升,看到眼前的景象,会不会愤怒?
假如让你对南宋的统治者说几句话,你会说些什么?
我会很愤怒。我会对他们说:“快醒醒吧,北方的百姓还盼着你们收复失地,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呢!”
我会很愤怒。我会对他们说:“国土被侵略,国都被占领,此乃奇耻大辱。你们应该时刻铭记在心,卧薪尝胆,等待时机,收复失地,一雪前耻,而不是偏安于临安,醉生梦死。”
·结合以上理解,说说这首诗蕴含的情感。
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写了临安的秀丽繁华,表现的是一种乐景。接下来的“西湖歌舞几时休”却让诗人触景伤情,想到了北方沦陷的国土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的百姓。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休”字掷地有声,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还饱含着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结合以上理解,说说这首诗蕴含的情感。
“暖风熏得游人醉”揭露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的丑态,“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苟且偷安、不思国政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正是诗人爱国之心的体现。
小结
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中描写了青山、楼阁、西湖、歌舞、暖风等景物,营造了令人沉醉的氛围,诗人借此讽刺统治者醉生梦死、贪图享乐的态度,抒发了诗人心系国家命运,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奢侈生活的愤怒和谴责之情。
三、再读诗歌,背诵积累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根据理解大声朗读
尝试背诵默写诗歌
注意读出诗人的
愤怒和谴责
背诵技巧
借助关键词“山”“楼”记忆背诵
借助关键字词
背诵
借助关键词“歌舞”记忆背诵
借助关键词“熏”记忆背诵
借助关键词“直把”记忆背诵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第2课时
课前复习:伴随音乐,全班齐背《题临安邸》。
01
 学习《示儿》
一、理解诗歌,疏通诗意
示儿
示儿
给儿子看
明题
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又写了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问题来朗读诗歌吧!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 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 同 。
王师 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注释】
①[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同“原”,本来。
第一句交代诗人即将离开人世的现实,写出了万事倶空的凄凉。
诗意:我本来知道,我死之后人世间的
一切就和我无关了,
【同】指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仅,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诗人临终直接诉说不见祖国统一的悲痛、遗憾。
诗意:只是悲伤看不到祖国统一了。
王师北定中原日,
【北定】将北方平定。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代指北宋沦陷的土地。
第三句写诗人想象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
诗意:等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
【祭】以一定的仪式向神灵或祖先奉献供品以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乃翁】你们的父亲。乃:你的,你们的。
诗意: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
告诉你们的父亲这个好消息。
表现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示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死去元知万事空,
我本来知道,我死之后人世间的一切就和我无关了,
只是悲伤看不到祖国统一了。
等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这个好消息。
参考诗意
二、体悟诗歌,读懂情感
1.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说说“万事空”的意思。
1.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说说“万事空”的意思。
“万事空”是指“万事皆空,什么也没有了”的意思。这里是说人死后,世间的一切就都与他无关了。
北宋宣和六年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金国)东路军继续自燕京南下,越过保州(今河北保定)进攻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同年十二月,消息传到开封,徽宗随即任命太子赵桓为开封牧,企图以太子赵桓为监国名义守城,自己则向南逃窜。……同月下旬,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
……
2.结合下列资料,抓住“但悲”一词,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靖康元年(1126)正月,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南下,攻至开封城下……闰十一月下旬,(宋军)大败,开封城遂为金军占领。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俘徽宗、钦宗。三月下旬,金军押送徽宗一行北上,四月初又押送钦宗一行北上,先后两次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
(选自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有改动)
2.结合下列资料,抓住“但悲”一词,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但悲”指“只是悲伤的是”。虽然诗人知道死后“万事空”,但是仍然对“不见九州同”这件事感到悲伤。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统一。以万事之空衬托祖国尚未统一一事不能忘怀,遗憾、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表现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之情。
2.结合下列资料,抓住“但悲”一词,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结合资料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
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陆游幼年时正当金人南侵,长期过着逃难生活,在家里又受到很多的爱国教育,早就树立了抗战复国的思想。……公元1163年,替张浚(南宋的抗金名将)策划北伐,不幸北伐失败,被罢免了官职。公元1170年,到四川去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军队,在国防最前线活动过一个时期。这次军队生活,大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的内容。……因为他始终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招致了当权派的忌恨,最后连地方官也丢了。
(选自《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补充资料
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由此可见,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只是此时的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这也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心情。
3.结合资料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
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4.结合诗意想象陆游写这首诗时的状态、神情以及心理活
动等。
提示
发挥想象时注意结合陆游的生平资料和当时南宋的国情,想象的内容要符合陆游临终前的状态和本诗的感情基调。
此时的陆游已处于油尽灯枯之时,身体非常虚弱。他的家人围在床边,神情悲怆。陆游吃力地抬起眼皮,看了看大家,示意儿子俯下头,然后艰难地说出了他这辈子最后一句话——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完他轻轻一笑,仿佛看到千军万马正在收复中原的场景,随即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身体虚弱的陆游看看围在床边的家人,心中既难过又不舍。想到还未收复的失地,他面露悲切,心里有很多话要叮嘱家人,可最后只是对儿子说了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结合历史背景,思考此诗与《题临安邸》的相同之处和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①作者都是南宋诗人。②诗作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不同之处:①林升写的是南宋权贵的生活状态,陆游写的是自己的愿望。②林升借西湖美景和权贵纵情享乐的情景来抒发愤怒的情感,属于借景抒情;陆游直接述说渴望祖国统一的心事,属于直接抒情。
5.结合历史背景,思考此诗与《题临安邸》的相同之处和
不同之处。
三、拓展诗歌,深入理解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关山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拓展诗歌
小结
《示儿》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说不尽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这是难能可贵的。全诗字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了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
四、再读诗歌,背诵默写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根据理解大声朗读
尝试背诵默写诗歌
注意读出诗人的
悲伤和盼望
背诵技巧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借助关键词“空”记忆背诵
借助关键字词背诵
借助关键词“悲”记忆背诵
借助关键词“北定”记忆背诵
借助关键词“家祭”记忆背诵
02
学习
《己亥杂诗》
一、理解诗歌,疏通诗意

九州生气 恃 风雷,万马齐喑 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注释】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明题
【己亥】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诗中的“己亥”指1839年。
己亥杂诗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这一组诗被称为“己亥杂诗”。
【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九州生气恃风雷,
【恃】依靠。
诗意:中国大地想要焕发出蓬勃的朝气,
就要依靠改革的力量,
万马齐喑究可哀。
【究】终究,毕竟。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诗意:人们沉默不语的局面实在可悲。
【抖擞】振作精神。
我劝天公重抖擞,
【天公】此处指皇帝。
【重】重新。
诗意:我奉劝皇帝重新振作精神,
【降】使……降落。
【一格】一定的规格标准。
【拘】拘泥,局限。
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意:不要拘泥于一定的标准,要为国家
选拔出更多的人才。
己亥杂诗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中国大地想要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就要依靠改革的力量,
人们沉默不语的局面实在可悲。
我奉劝皇帝重新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降人材。
不要拘泥于一定的标准,要为国家选拔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诗意
二、感悟诗歌,读懂情感
1.结合背景资料,说说“风雷”一词的比喻义。
清道光十九年,作者途经镇江,恰逢道士祭祀玉皇,众人请龚自珍写一篇祭神的祝辞,龚自珍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诗。虽是一篇祭神祝辞,但诗人慷慨激昂,借诗讽谏,对于朝廷论资排辈、埋没人才的用人政策,对于当时因循苟且、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诗人渴望激荡起一场大的变革,一扫当今的污泥浊水;希望杰出的人才大量涌现,使华夏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背景资料
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及尖锐猛烈的变革。作者在这里借诗句来表达自己想改革现状的强烈愿望。
1.结合背景资料,说说“风雷”一词的比喻义。
2.诗人强烈呼唤社会变革的原因是什么?(用原诗回答)
2.诗人强烈呼唤社会变革的原因是什么?(用原诗回答)
万马齐喑究可哀。
3.结合注释想象“万马齐喑”的画面,并联系相关资料,
说说“万马齐喑”在本诗中的意思和带给自己的感受。
“万马齐喑”让我仿佛看到了在广袤的草原上,千万匹马聚集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但它们都低着头,不发出一点儿声音。
“万马齐喑”在本诗中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愚昧、一片死寂的现实状况。这样的现实让我感到压抑和悲哀。
3.结合注释想象“万马齐喑”的画面,并联系相关资料,
说说“万马齐喑”在本诗中的意思和带给自己的感受。
4.面对“万马齐喑”的现状,诗人的感受如何?(用原诗
中的字词回答)你从中体悟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哀”。
我从中体悟到了诗人的无奈、痛惜以及拳拳爱国之情。
4.面对“万马齐喑”的现状,诗人的感受如何?(用原诗
中的字词回答)你从中体悟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
诗人在召唤巨大的社会变革的到来,期待生气勃勃的新局面出现。而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要依靠……
5.诗人认为应该如何改变“万马齐喑”的局面?(用原诗
回答)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5.诗人认为应该如何改变“万马齐喑”的局面?(用原诗
回答)
6.诗人为什么要说“不拘一格”?“不拘一格”具体指的
是什么?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清朝末年,当时清政府用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禁锢人们的思想,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补充资料
这里的“不拘一格”指的是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6.诗人为什么要说“不拘一格”?“不拘一格”具体指的
是什么?
7.结合注释和前面的讲解,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一扫笼罩着九州的沉闷和迟滞。这两句诗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爱惜和渴望变革的心理。
7.结合注释和前面的讲解,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小结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给予清朝当政者讽谏,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心中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盼,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再读诗歌,背诵积累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根据理解大声朗读
尝试背诵诗歌
注意读出诗人的痛
心疾首和热切盼望
背诵技巧
借助关键词“九州”记忆背诵
借助关键字词背诵
借助关键词“万马”记忆背诵
借助关键词“劝”记忆背诵
借助关键词“降”记忆背诵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结合对这三首诗的品读、理解和感悟,完成下列表格,
并说说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名 作者 朝代 主要内容 表达的情感
古诗名 作者 朝代 主要内容 表达的情感
《题临安邸》 林升 南宋 诗人痛斥了当时南宋权贵们在临安苟且偷安、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淫靡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和谴责。
《示儿》 陆游 南宋 诗人临终时嘱托儿子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在家祭的时候告诉自己。 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 诗人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社会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 表达了诗人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1.结合对这三首诗的品读、理解和感悟,完成下列表格,
并说说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这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不同点:《示儿》是诗人的临终遗愿,遗恨不能看到祖国统一;《题临安邸》是对统治者的讽刺、谴责,对百姓命运的担忧;《己亥杂诗》是深情呼唤,亟待通过变革振兴国家。
1.结合对这三首诗的品读、理解和感悟,完成下列表格,
并说说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