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10.1《劝学》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10.1《劝学》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8 23: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1)劝学
词语积累
(一)记成语
1.青出于蓝:蓝色从蓼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3.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4.一暴(pù)十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暴,同“曝”,晒。
5.积土成山:比喻积累少能变多,聚集小能变成大。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生长在大麻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事物的性质可以随环境而改变。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二)记实词
1.劝(120个实词之一)
“劝”本来写作“勸”,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雚(ɡuàn)声(韵母相同)。表示鼓励,勉励。
字义例释
①鼓励,勉励
例:《劝学》
②劝说,劝告
例: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识记方法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成语助记
劝(奖励)善惩恶 赏一劝(勉励)百
2.绝(120个实词之一)
“绝”本来写作“絶”,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刀”字,里边上下都是“丝”字。合起来指用刀切断丝线。表示断绝。
字义例释
①断,断绝
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②绝交,绝命
例: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
③横渡,穿越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尽,穷尽
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
⑤达到极点
例:以为妙绝。(《口技》)
⑥隔绝的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识记方法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成语助记
韦编三绝(断) 络绎不绝(断) 与世隔绝(隔绝) 悲痛欲绝(断气) 绝(扯断)裾而去 惨绝(极)人寰 风华绝(冠绝)代 空前绝(灭绝)后
赞不绝(断)口 深恶痛绝(极) 斩尽杀绝(尽)
名句识记
1.荀子名言(课外)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
[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国家如果衰败,一定会轻视教师及师傅。]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路程即使很近,不走就不会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不做就不会成功。]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蓬草生长在大麻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环境影响人。]
2.有关“学习”的诗词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五)》
(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5)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胡居仁《自题》
主题悦读
1.古文微读
慕名失实
书生以囊萤①闻于里,里人高其义②,晨诣之③,谢④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曰:“无他,以捕萤往,晡⑤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今书生白日下帷⑥,孰诣之哉?(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
注 ①囊萤:指晋人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此指该书生模仿古人的做法。②高其义:认为那书生的行为高尚。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诣之:上门拜访他。④谢:告诉。此指书生家中的人告诉来访者。⑤晡:下午3点至5点。⑥下帷:放下帷帐。指闭门读书。
点拨 学习、做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图虚名。文中那个书生以囊萤沽名钓誉,其实乃自欺欺人。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过:“闪光的不全是金子。”18世纪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说过:“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称赞。”
2.作者延读
寂寞荀子(节选)
王善鹏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在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赏析 荀子是寂寞的。所谓“高处不胜寒”,荀子的“高”在于其思想,在于其才学。荀子在“同行”中,比不得孔子、孟子;在“同乡”中,比不得一个后生王思玷;在长眠地里,却叫一个外乡人李白抢了风头。但寂寞也不无好处。他没有崇拜者,于是也就没有被狂热的崇拜者变为商品,他只是在一个远离喧闹的地方很安静地思考着,不必担心哪一天被人们从坟墓里拖出来与孔方兄“喜结连理”。
晨读快练
1.概括下面三则《论语》章句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
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甲同学:你可以说说“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
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是指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想学”是指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动机,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会学”是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坚持学”是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先秦诸子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自幼聪慧,十岁时已有神童的美誉。青年时北游燕国,未被燕王赏识。中晚年时在齐国,三度被选为祭酒;后接受楚国春申君的聘请,任兰陵令。中间曾拜见过秦昭王,不被赏识。晚年居住在兰陵,后葬于此。荀子主张性恶论。其文风说理透彻,气势充沛,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善用比喻。
《荀子》一书,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2.探寻背景
荀子五十岁时游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作为祭酒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初读文本
1.读标题
标题“劝学”中的“劝”是________意,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正文
(1)诵全文,通文意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名句填空
  (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该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应重读“学”“已”二字。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不复挺(直)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青”“冰”两句,应重读第二个“青”和“寒”,强调程度深。“木……也”部分,应重读两个“”字,强调改变的手段。“故……矣”有三个分句,前两个分句应读得轻,后一个分句应读得重。因为前两个是比喻句,后一个是观点句。 ①文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句子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文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吾尝……见也”是个并列复句,读时应前句重,后句轻,因为前句是观点句,后句是比喻句。在观点句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应重读,以此突出“学习”的重要。 四个“而见”“而闻”“而致”“而绝”句,均属转折句的转句,应重读,尤其应重读“见”“闻”“致”“绝”四字,以强调结果。 “君子”句,应重读“善假于物也”,尤其应重读“假”“物”二字。 ③文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却“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荀子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 利用声音传播规律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这一道理的句子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⑥文中强调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获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停止,止息)。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因为心思)一(专一)也。蟹六跪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积土……备焉”同样重读观点句。“故”应单独一顿,以强调结果。“积”反复出现,应重读。 “骐骥……可镂”句,“舍”反复出现,应重读;两处正反对比句中,正面的应重读,反面的应轻读。“蚓……躁也”两组正反喻句中,正面的应重读,反面的应轻读。“用心一也”的“一”应重读。 ⑦文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⑧文中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⑨文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文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3.初思考
(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学习对人的影响(参见后面“助读资源”)。你能从《劝学》中找到相关证据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一下各段(第1、2段可合为一段)行文思路,有什么共同特点? 试以第3段为例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木直中绳,以为轮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劝 劝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②金 金就砺则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黄金
③跪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④博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⑤爪牙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坏人的党羽
⑥寄托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强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名词活用 活用为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活用为动词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活用 活用为名词 ④其曲中规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活用为动词 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使动用法 ⑦使之然也
数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⑧用心一也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于 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寒于水
③善假于物
而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而青于蓝
⑥吾尝跂而望矣
焉 ⑦风雨兴焉
⑧圣心备焉
无以 ⑨无以至千里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判断句置句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定语后置句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文化常识
词语 解释
君子 特指________________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____________”,跨出两脚为“____________”。
附:助读资源
1.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来矫正。他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学习,就是“化性起伪”的过程。
2.名家点评
(1)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间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现代文艺理论家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2)《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张耀辉、付德岷《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把握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3.体会作者借比喻论证要阐明的观点以及比喻论证的特点。
学习重点 比喻论证中所包含的学习观点;比喻论证的特点、效果。
语言梳理与探究
1.下面是《劝学》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理解错的字,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尝试用分类的方法记住它们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砺 跂 彰 楫 跬 驽 螯 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引文出自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你从文中得到几种“参”字的解释?你更认同哪种解释?阐述自己的理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俞樾曰:“‘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曰:‘参者,验也。’……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之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致千里”的“致”与“无以至千里”的“至”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握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
1.结合下面的句子,说出其中的学习道理以及句子是从哪个角度阐述学习道理的。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知识链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③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语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比喻论证阐述的观点及其特点
1.理解必备知识——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
①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叙描生动、形象、逼真。
②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比喻论证的两种常见结构形式:
①排比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两句或三句,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与此相反。
②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
2.采用比喻论证进行形象化的表述,是为了阐明深刻的道理。请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文中句子回答)
木受绳则直 ①连用两个喻体(博喻) ②正面 (1)
金就砺则利
跂而望 比较 (2)
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 ①博喻 ②正面 (3)
顺风而呼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正反结合 (4)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表二: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青出于蓝 ①正面 ②博喻 (5)
冰寒于水
木直而化为车轮 正面 (6)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①正反对比 ②博喻 (7)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①正反对比 ②博喻 (8)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3.“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本”。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说理特色——善用比喻。试从喻体的选用、喻体的种类、喻体与论点的位置及关系、喻体与句式的结合等角度说明其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假如班级要办一期关于“学习”的黑板报,需要征集一些关于“学习”的名言,如在《劝学》中选出两至三句,你准备推荐哪几句?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结合课文所学内容,完成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使用比喻阐明道理,有时采用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且均为对偶句。请用这种形式写一段话。要求:连用两个喻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C.
D.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全国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天津)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反复朗读汉代戴德《大戴礼记》中有关“劝学”的节选内容,对比《荀子·劝学》中的对应内容,将你喜欢的版本推荐给学弟或学妹,并告诉他们你的推荐理由。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大戴礼记·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则为冰,而寒于水;木直而中绳,而为轮,其曲中规,枯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是故不升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道,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是故木从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故知明则行无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②。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注 ①驵(zǎnɡ):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课 (1)劝学
词语积累
(一)记成语
1.青出于蓝:蓝色从蓼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3.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4.一暴(pù)十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暴,同“曝”,晒。
5.积土成山:比喻积累少能变多,聚集小能变成大。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生长在大麻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事物的性质可以随环境而改变。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二)记实词
1.劝(120个实词之一)
“劝”本来写作“勸”,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雚(ɡuàn)声(韵母相同)。表示鼓励,勉励。
字义例释
①鼓励,勉励
例:《劝学》
②劝说,劝告
例: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识记方法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成语助记
劝(奖励)善惩恶 赏一劝(勉励)百
2.绝(120个实词之一)
“绝”本来写作“絶”,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刀”字,里边上下都是“丝”字。合起来指用刀切断丝线。表示断绝。
字义例释
①断,断绝
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②绝交,绝命
例: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
③横渡,穿越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尽,穷尽
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
⑤达到极点
例:以为妙绝。(《口技》)
⑥隔绝的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识记方法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成语助记
韦编三绝(断) 络绎不绝(断) 与世隔绝(隔绝) 悲痛欲绝(断气) 绝(扯断)裾而去 惨绝(极)人寰 风华绝(冠绝)代 空前绝(灭绝)后
赞不绝(断)口 深恶痛绝(极) 斩尽杀绝(尽)
名句识记
1.荀子名言(课外)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
[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国家如果衰败,一定会轻视教师及师傅。]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路程即使很近,不走就不会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不做就不会成功。]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蓬草生长在大麻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环境影响人。]
2.有关“学习”的诗词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五)》
(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5)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胡居仁《自题》
主题悦读
1.古文微读
慕名失实
书生以囊萤①闻于里,里人高其义②,晨诣之③,谢④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曰:“无他,以捕萤往,晡⑤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今书生白日下帷⑥,孰诣之哉?(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
注 ①囊萤:指晋人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此指该书生模仿古人的做法。②高其义:认为那书生的行为高尚。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诣之:上门拜访他。④谢:告诉。此指书生家中的人告诉来访者。⑤晡:下午3点至5点。⑥下帷:放下帷帐。指闭门读书。
点拨 学习、做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图虚名。文中那个书生以囊萤沽名钓誉,其实乃自欺欺人。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过:“闪光的不全是金子。”18世纪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说过:“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称赞。”
2.作者延读
寂寞荀子(节选)
王善鹏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在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赏析 荀子是寂寞的。所谓“高处不胜寒”,荀子的“高”在于其思想,在于其才学。荀子在“同行”中,比不得孔子、孟子;在“同乡”中,比不得一个后生王思玷;在长眠地里,却叫一个外乡人李白抢了风头。但寂寞也不无好处。他没有崇拜者,于是也就没有被狂热的崇拜者变为商品,他只是在一个远离喧闹的地方很安静地思考着,不必担心哪一天被人们从坟墓里拖出来与孔方兄“喜结连理”。
晨读快练
1.概括下面三则《论语》章句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
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是重品行和做人原则,这里的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即在日常生活中学做人、学做事,文化知识和教养是两回事。
②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③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是应坚持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参考译文
①子夏说:“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事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事奉君主能献出自身,与朋友交往说话算话:这样的人即使说未曾经过学习,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②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为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③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2.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甲同学:你可以说说“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
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是指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想学”是指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动机,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会学”是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坚持学”是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不断总结学习经验 ②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意志,并且能持之以恒
解析 由画线句子可知,仿写的语句必须采用“学习者……,并且……”的句式,并且内容要体现“会学”与“坚持学”。
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先秦诸子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自幼聪慧,十岁时已有神童的美誉。青年时北游燕国,未被燕王赏识。中晚年时在齐国,三度被选为祭酒;后接受楚国春申君的聘请,任兰陵令。中间曾拜见过秦昭王,不被赏识。晚年居住在兰陵,后葬于此。荀子主张性恶论。其文风说理透彻,气势充沛,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善用比喻。
《荀子》一书,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2.探寻背景
荀子五十岁时游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作为祭酒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初读文本
1.读标题
标题“劝学”中的“劝”是________意,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鼓励 勉励人们学习
2.读正文
(1)诵全文,通文意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名句填空
  (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该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应重读“学”“已”二字。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不复挺(直)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青”“冰”两句,应重读第二个“青”和“寒”,强调程度深。“木……也”部分,应重读两个“”字,强调改变的手段。“故……矣”有三个分句,前两个分句应读得轻,后一个分句应读得重。因为前两个是比喻句,后一个是观点句。 ①文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句子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文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吾尝……见也”是个并列复句,读时应前句重,后句轻,因为前句是观点句,后句是比喻句。在观点句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应重读,以此突出“学习”的重要。 四个“而见”“而闻”“而致”“而绝”句,均属转折句的转句,应重读,尤其应重读“见”“闻”“致”“绝”四字,以强调结果。 “君子”句,应重读“善假于物也”,尤其应重读“假”“物”二字。 ③文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却“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荀子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 利用声音传播规律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这一道理的句子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⑥文中强调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获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停止,止息)。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因为心思)一(专一)也。蟹六跪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积土……备焉”同样重读观点句。“故”应单独一顿,以强调结果。“积”反复出现,应重读。 “骐骥……可镂”句,“舍”反复出现,应重读;两处正反对比句中,正面的应重读,反面的应轻读。“蚓……躁也”两组正反喻句中,正面的应重读,反面的应轻读。“用心一也”的“一”应重读。 ⑦文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⑧文中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⑨文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文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弥补不足 ②积累 ③坚持 ④专一
3.初思考
(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学习对人的影响(参见后面“助读资源”)。你能从《劝学》中找到相关证据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树木由直变圆,“”之故;人性由恶到善,学之故。
(2)观察一下各段(第1、2段可合为一段)行文思路,有什么共同特点? 试以第3段为例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共同特点:每段都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中间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
②第3段先阐述“学”和“思”的关系,点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再运用比喻论证,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在实际生活中,借助各种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是借助外物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由此得出结论。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木直中绳,以为轮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 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②“有”同“又”,复、再;“暴”同“曝”,晒 ③同“智”,见识 ④同“性”,天性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劝 劝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②金 金就砺则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黄金
③跪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④博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⑤爪牙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坏人的党羽
⑥寄托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①劝勉,鼓励 ②金属制的刀斧等 ③蟹腿 ④广泛地学习 ⑤爪子和牙齿 ⑥托身,藏身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强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答案 ①动词,借助 ②动词,借、借给 ③动词,假装 ④形容词,强健的、强大的 ⑤形容词,有力的、坚硬的 ⑥有余,略多
4.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名词活用 活用为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活用为动词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活用 活用为名词 ④其曲中规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活用为动词 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使动用法 ⑦使之然也
数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⑧用心一也
答案 ①每天 ②向上/向下 ③游泳 ④弯曲度 ⑤善行 ⑥变直/变锋利 ⑦使……弯曲 ⑧专一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于 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寒于水
③善假于物
而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而青于蓝
⑥吾尝跂而望矣
焉 ⑦风雨兴焉
⑧圣心备焉
无以 ⑨无以至千里
答案 ①介词,从 ②介词,比 ③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 ④连词,并且,表递进关系 ⑤连词,但是,表转折关系 ⑥连词,表修饰关系 ⑦兼词,于此 ⑧助词,可不译 ⑨固定虚词,没有用来……的,无从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判断句置句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定语后置句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 ①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于蓝青” ②正常语序为“于水寒” ③“……者,……也”表判断 ④“……者,……也”表判断 ⑤以“之”为标志,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7.文化常识
词语 解释
君子 特指________________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____________”,跨出两脚为“____________”。
答案 有学问、有修养 跬 步
附:助读资源
1.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来矫正。他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学习,就是“化性起伪”的过程。
2.名家点评
(1)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间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现代文艺理论家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2)《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张耀辉、付德岷《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把握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3.体会作者借比喻论证要阐明的观点以及比喻论证的特点。
学习重点 比喻论证中所包含的学习观点;比喻论证的特点、效果。
语言梳理与探究
1.下面是《劝学》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理解错的字,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尝试用分类的方法记住它们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砺 跂 彰 楫 跬 驽 螯 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都是形声字。
(2)分类:①左形右声:、砺、跂、楫、跬、鳝。②右形左声:彰。③下形上声:驽、螯。
解析 根据形旁记字义,根据声旁记字音。
2.下面引文出自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你从文中得到几种“参”字的解释?你更认同哪种解释?阐述自己的理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俞樾曰:“‘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曰:‘参者,验也。’……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之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字有两种解释:一为“验”;二为“三”,即多次。二者皆有道理,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具体略。
3.“而致千里”的“致”与“无以至千里”的“至”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个字似乎都可以理解为“到达”,但在“到达”的方式上有区别。“致”是借助外物使他到达。“至”是靠自身积累而到达,无须“假物”。
把握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
1.结合下面的句子,说出其中的学习道理以及句子是从哪个角度阐述学习道理的。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知识链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③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要成为圣人,需要用人的一生去学习、去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该句是从学习的观念角度阐述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学习方法——博学和反省,学习作用——知明、行无过。这是从学习的作用角度阐述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说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异,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在于他善于凭借外物而已,这里的“物”即学习。学习可以使自然意义上的人改变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这是从学习的必要性角度阐述的。
2.荀子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语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君子。这从“君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等句子中反复强调的“君子”可以看出。而要成为君子,先要通过学习改变本性,智慧明达,行为无过,进而“具备圣心”,最终成为“君子”。
体会比喻论证阐述的观点及其特点
1.理解必备知识——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
①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叙描生动、形象、逼真。
②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比喻论证的两种常见结构形式:
①排比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两句或三句,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与此相反。
②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
2.采用比喻论证进行形象化的表述,是为了阐明深刻的道理。请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文中句子回答)
木受绳则直 ①连用两个喻体(博喻) ②正面 (1)
金就砺则利
跂而望 比较 (2)
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 ①博喻 ②正面 (3)
顺风而呼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正反结合 (4)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表二: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青出于蓝 ①正面 ②博喻 (5)
冰寒于水
木直而化为车轮 正面 (6)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①正反对比 ②博喻 (7)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①正反对比 ②博喻 (8)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5)学习可以提高人 (6)学习可以改变人 (7)学习贵在坚持(有恒) (8)学习贵在专心
3.“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本”。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说理特色——善用比喻。试从喻体的选用、喻体的种类、喻体与论点的位置及关系、喻体与句式的结合等角度说明其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 特色
喻体的选用 来自生活,非常鲜活,如“木头”“车轮”“登山”等。
喻体的种类 ①正反设喻,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步”“不积小流”;②博喻,为论证“学习贵在坚持”,先后用了“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组比喻。
喻体与论点的位置及关系 位置:①论点在前,喻体在后,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喻体在前,论点在后,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关系:①以论带喻,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以喻代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喻体与句式的结合 有的使用排比句式,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使用对偶句,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无论是排比句还是对偶句,都用短句,间以长句,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结构有致,生气勃勃。
1.假如班级要办一期关于“学习”的黑板报,需要征集一些关于“学习”的名言,如在《劝学》中选出两至三句,你准备推荐哪几句?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理由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阐述,重在内容方面。
2.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结合课文所学内容,完成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积善成德备圣心(内容要与课文有关,最好摘用课文词句。符合下联要求:结构相对,尾字平声。)
3.《劝学》使用比喻阐明道理,有时采用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且均为对偶句。请用这种形式写一段话。要求:连用两个喻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把脸迎向阳光,就能感受温暖;把脸迎向微风,就能感受凉爽;把人生迎向春天,就能充满活力。
(示例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学问不拒常识,故能成其广。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 C
解析 A 项“知”同“智”。B 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暴”同“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登高”古今义都指“上到高处”。②“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③“须臾”古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④“风雨”古今义都指“风和雨”。⑤“寄托”,古义:托身,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案 D
解析 A项“高”,形容词作名词。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A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从。B项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D项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相当于“呢”。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
答案 D
解析 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主谓倒装句。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答案 C
解析 “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全国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天津)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为轮 使之然也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得分点: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验、省察;知,同“智”;介宾短语“乎己”的翻译提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得分点:黄泉,地下的泉水;“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全句为判断句)
9.反复朗读汉代戴德《大戴礼记》中有关“劝学”的节选内容,对比《荀子·劝学》中的对应内容,将你喜欢的版本推荐给学弟或学妹,并告诉他们你的推荐理由。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大戴礼记·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则为冰,而寒于水;木直而中绳,而为轮,其曲中规,枯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是故不升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道,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是故木从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故知明则行无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荀子·劝学》眉目更清楚,语言更流畅,节奏感更强。(要求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②。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注 ①驵(zǎnɡ):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答案 C
解析 “学之所知”是主谓结构,“所知”是所字结构,应在“知”后断开,排除A、D两项;“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均为主谓结构,所以应分别在“忠”“仁”前面断开,排除B项。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答案 B
解析 “文中‘贾人’指后者”错,文中“贾人”指商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 A
解析 “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错,尸子在《劝学》中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则智慧、行为会变得无知、败坏。
(2)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14.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②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③颜之推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
参考译文
文本二:
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则智慧、行为会变得无知、败坏。让贤达的人教诲他,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中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马贩子。经过孔子教导之后,(他们)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下面也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文本三:
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起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尽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接受任命,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这样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的。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讼,一定弄不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一定管不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用处没有。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长进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