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词语积累
1.课内词语
(1)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5)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6)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7)已臻佳境:已经到达了美好的境界。
(8)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
(9)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10)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2.近义词语辨析
(1)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2)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急于求成:急切地想取得成功或达到目的。
(3)于事无补·无济于事
于事无补:某种言行对解决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
(4)画蛇添足·拔苗助长
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画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名句识记
1.书籍之喻
(1)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3)书是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4)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
(5)书是钥匙——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6)书是火——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7)书是利斧——卡夫卡说:“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8)书是源泉——乔叟说:“唯有书本才是人类新发现的源泉。”
(9)书是宝库——乌申斯基说:“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10)书是灯塔——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2.关于“读书”的名言
(1)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2)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贾平凹
(3)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阅读的生活和人生的另一面,便是不阅读的生活和人生。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曹文轩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5)谁读书如恋友,书中真旨就将自行显露,与己融为一体。他所读之得就不会飘逝而去,荡然无存,而是如挚友之所能,同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为他带来欢乐和慰安。——黑塞
主题悦读
1.学生佳作
唯愿书香满人间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不分昼夜,无论贵贱,只要是愿与书为邻、以墨为伴者,书店皆“蓬门今始为君开”,奉上丰盛的精神大餐。小门小店,大义大爱,我要为他们点赞。
心无分别,即是佛心。《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陶潜云,“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卢梭说,“人人生而平等”……一颗平等心,一颗无分别心,古今中外的贤士仁人们倾情呼唤了千年,而世道难免“人敬有钱人,狗咬穿破衣”。书店既没有以世俗之眼观人,或戴有色眼镜看人,或从门缝瞧人,也没有以世俗之心待世——计成本,衡得失,而一视同仁,不论童叟贤愚,抑或膏粱白屋。“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在超尘脱俗的诗书面前,众生平等。商贾逐利,天经地义,趋利而不忘义,实乃大商风范。
“一个爱书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人皆可为尧舜。”涵养圣人之行、君子之品更需圣人之言的教诲,而“国之基在民众”,唯有最广大、最基层的民众成为“与书为邻”的君子,国家方能成为“君子国”。
曾国藩曾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俗话亦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于上青天”,而读书可“以学问自敛抑”,涵养性情,近可“修身”,远可“齐家”。想当今社会,“路怒族”,暴虐气、唳气冲天干云,加塞、别车不一而足,偶生摩擦,动辄拳脚相加,甚至刀兵相向。唯有读书方知什么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爆粗族”,整天出口成“脏”,臭气熏天,自以为洒脱,接地气儿,却不知早已成了别人心中的粗鄙之辈、不屑之徒。唯有读书,才会让你“锦心绣口”,才知道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陀螺人”步履匆慌,心忙意乱,为了“生存”丢了“生活”,忘了还有诗和远方……唯有诗书,才会让自己“心归空山”,才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
普度众生,泽被千秋,知行合一,书店,早已在路上……
学之厚者,家国天下;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书香弥漫的社会,不会差到哪里去。书店,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大厦的一部分,肩负着文化、文明的传播重任。以星星之火,点燃全社会的燎原烈焰。它还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社会良心的一面镜子。不仅显贵达官,君子仕女,可到此一游,享受那“坐拥书城”的惬意,那些村氓野老、贩夫走卒,抑或流民乞儿,亦可到此,享受那片刻的温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来都折射着一个社会的良心。山藏千秋不语,水润万物无声。和谐社会、幸福国度,从这里启程……
心无分别堪作佛,播撒火种功德圆。
不辞辛劳明月伴,唯愿书香满人间。
点评 这篇文章的亮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逐层深入,说理深刻。作者亮明态度后,从三个方面予以深入剖析。首先,阐释书店的对象——“众生平等”、读者没有贫贱之分;其次,联系实际阐释读者读书的意义——提高素养,成为“谦谦君子”;再次,进一步阐释书店为人民服务的作用——播撒火种,传承文化。二是旁征博引,说理雄辩。作者深谙事理论证之法,将古往今来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恰当而深刻地论证了“唯愿书香满人间”之理,读来书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
2.时文阅读
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陈 凌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炼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3日)
点评 本文第一段从疫情冲击下的实体书店创新服务形式角度切入,结合世界读书日,提出论点。第二段紧承开篇,运用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论述阅读对人的意义,即给身处在困难中的人以力量和希望。第三段运用因果论证法,从性格、气质角度进一步论证阅读为什么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厚度和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法、类比论证法,从修身养性角度论述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第五段运用比喻论证,从人生角度论述阅读的意义。结尾照应标题、开篇,发出倡议,再次强调论点。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常会有家长问老师“我家孩子阅读不好怎么办”,一部分家长和老师都建议学生多做阅读练习。于是,做练习代替了真正的阅读。这个办法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却是__________。大量的阅读题文章经过删改,已不是原文的样貌,存在逻辑断裂、语言干瘪等问题。事实上,阅读就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这种__________的阅读心态,不是从中学才有的,而是一上小学就开始了。很多孩子甚至在小学之前就已认识大量汉字,但却并未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家长和老师,还是盯着孩子要把那些字词写对,甚至一个都不出差错才好,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只要从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才能最高效地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而单摆浮搁地识字写字,哪怕能写对再多,如果不热爱阅读,都________。当孩子刚刚有了阅读兴趣,家长和老师又开始忙着__________了。恨不得低年级就能读“四大名著”才显示出水平来。殊不知,阅读要循序渐进,没有所谓的跨越式发展,任何环节的错过,都可能成为将来无法弥补的缺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杀鸡取卵 急功近利 于事无补 画蛇添足
B.杀鸡取卵 急于求成 无济于事 画蛇添足
C.饮鸩止渴 急于求成 于事无补 拔苗助长
D.饮鸩止渴 急功近利 无济于事 拔苗助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识字本来只是手段,而阅读才是目的,现在却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B.阅读本来只是手段,而识字才是目的,现在却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C.识字本来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阅读,现在却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D.阅读本来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识字,现在却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从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就能最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B.只有在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才能最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C.只有从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才能最高效地提高能力,获取知识。
D.只有在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就能最高效地提高能力,获取知识。
读书:目的和前提
走近作者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生于德国,加入瑞士籍。作家、诗人。黑塞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用象征手法,文句优美细腻;有心理的深度。主题多是回忆童年时代,哀叹逝去的青春。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初读文本
1.读标题,猜内容
从标题可知,该文主要谈读书的两个内容:__________和________。
2.读正文,初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从文中提取出三个关键词,应该是哪三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塞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基础梳理
1.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词语 释义
① 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②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③ 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④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⑤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⑥ 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
⑦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⑧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⑨ 无关紧要。
⑩ 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严重损害;伤害。
2.近义词辨析
熟悉·熟习
熟悉 知道得清楚;了解,使知道得清楚。 (1)相同点: “熟悉”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
熟习 (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熟习”的对象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望洋兴叹·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相同点: “望洋兴叹”侧重表示做某事能力有限,毫无办法。
鞭长莫及 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鞭长莫及”侧重表示距离远,管辖、干涉的力量达不到。
牵强附会·穿凿附会
牵强附会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3)相同点: “牵强附会”侧重把不相干的事物拉在一起。
穿凿附会 形容生拉硬扯,强作解释。 “穿凿附会”侧重强行解释讲不通的道理。
附:助读资源
文体知识
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的限制。
上图书馆
走近作者
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教授。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与许国璋、吴景荣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初读文本
1.读标题,猜内容
“上图书馆”是一个________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________和________。
2.读正文,初思考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里胥力欧
宽敞
白炽灯
间隙
苍穹
2.写对字形
词语 正确字 词语 正确字
书jí 惆chànɡ
枕jiè 硬zhànɡ
tān开 点zhuì
沙tān chuò学
nuó鼓 duō拾
zhànɡ幕 chuò泣
zhànɡ簿
3.近义词辨析
钟情·衷情
钟情 (1)不同点:“钟情”是________,指感情专注,如“一见钟情”;“衷情”是________,指内心的情感,如“久别重逢,互诉衷情”。
衷情
优雅·幽雅
优雅 (2)不同点:“优雅”,多用来形容人的______,如“举止优雅”;或用来形容__________,如“优雅宽敞的大厅”。 “幽雅”,静而美,多指环境宜人,既可指______环境,又可指______环境,如“环境幽雅”。
幽雅
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3)不同点:“豁然开朗”除含有“一下子明白过来”以外,还可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船行湖中,眼看山穷水尽,可船头一转,待过得山来,便又豁然开朗了”。而“恍然大悟”没有此义项。
恍然大悟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观点,概括阅读对人生的意义。2.了解随笔的特点,分析文中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 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品读重点语句,把握作者观点
1.本课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反复揣摩下列句子的含意。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写作技巧
1.《上图书馆》中写到了作者去过的多处图书馆,请分析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过的这几座图书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写上图书馆,作者在写“公书林”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时,所用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这个主旨句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读书观,作者用否定句式告诉人们怎样阅读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请结合上下文,以“真正的读书人”为开头,用一个短句,从一个角度诠释这句话的深刻含意,解读“真正的读书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下列情形或体验、感悟明显不属于他所说的“真正的修养”的一项是( )
A.沈巍是一名常年活动在上海浦东杨高南路高科西路的流浪汉,经常蹲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尚书》《论语》等书籍,且喜爱与人交流。
B.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走出迷宫;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D.文学就其根本乃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书写其时便已得到肯定。文学首先诞生于作者自我满足的需要,有无社会效应则是作品完成之后的事,再说,这效应如何也不取决于作者的意愿。
5.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启蒙读物的突出优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以俗称“三百千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最为著名。千百年来,它们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说《三字经》1 248字,《百家姓》472字,《千字文》1 000字,《千家诗》约9 000字,去其重复,当有2 000~3 000字。如认识了这两三千字,自然已是扫盲的水平。“三百千千”并非仅用于识字,而是熔思想道德、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宗法姓氏、生活生产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为一炉,紧扣生活,全面实用。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三字经》三字一句,隔句有韵;《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句,都有韵脚,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千家诗》更有韵脚平仄,诵读之声琅琅,抑扬有致。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书目将近两千种,“三百千千”以其突出的优点,成为我国村塾中使用率最高、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启蒙读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某校一则通知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做修改。
为了让学生开开眼,长长见识,学校将于7月4日在图书馆组织一场图书推介活动,活动图书资源丰富,甭管是西方名著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均由学校语文教师选好的推荐。希望同学们好好参与,发现更多的好书,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能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临近“世界读书日”,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为报告会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一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个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个字。
(1)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言情故事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的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会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这些垃圾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然而他们正是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素质的。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有删改)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注],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平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选自培根《谈读书》,王佐良译,有删改)
注 傅彩:涂上色彩。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这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C.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一定是狡黠之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D.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书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
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C.材料二对读书的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逻辑严密,表现出很强的论辩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分析形象生动。
10.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
A.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行文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两则材料介绍的读书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词语积累
1.课内词语
(1)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5)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6)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7)已臻佳境:已经到达了美好的境界。
(8)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
(9)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10)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2.近义词语辨析
(1)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2)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急于求成:急切地想取得成功或达到目的。
(3)于事无补·无济于事
于事无补:某种言行对解决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
(4)画蛇添足·拔苗助长
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画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名句识记
1.书籍之喻
(1)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3)书是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4)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
(5)书是钥匙——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6)书是火——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7)书是利斧——卡夫卡说:“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8)书是源泉——乔叟说:“唯有书本才是人类新发现的源泉。”
(9)书是宝库——乌申斯基说:“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10)书是灯塔——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2.关于“读书”的名言
(1)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2)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贾平凹
(3)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阅读的生活和人生的另一面,便是不阅读的生活和人生。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曹文轩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5)谁读书如恋友,书中真旨就将自行显露,与己融为一体。他所读之得就不会飘逝而去,荡然无存,而是如挚友之所能,同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为他带来欢乐和慰安。——黑塞
主题悦读
1.学生佳作
唯愿书香满人间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不分昼夜,无论贵贱,只要是愿与书为邻、以墨为伴者,书店皆“蓬门今始为君开”,奉上丰盛的精神大餐。小门小店,大义大爱,我要为他们点赞。
心无分别,即是佛心。《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陶潜云,“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卢梭说,“人人生而平等”……一颗平等心,一颗无分别心,古今中外的贤士仁人们倾情呼唤了千年,而世道难免“人敬有钱人,狗咬穿破衣”。书店既没有以世俗之眼观人,或戴有色眼镜看人,或从门缝瞧人,也没有以世俗之心待世——计成本,衡得失,而一视同仁,不论童叟贤愚,抑或膏粱白屋。“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在超尘脱俗的诗书面前,众生平等。商贾逐利,天经地义,趋利而不忘义,实乃大商风范。
“一个爱书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人皆可为尧舜。”涵养圣人之行、君子之品更需圣人之言的教诲,而“国之基在民众”,唯有最广大、最基层的民众成为“与书为邻”的君子,国家方能成为“君子国”。
曾国藩曾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俗话亦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于上青天”,而读书可“以学问自敛抑”,涵养性情,近可“修身”,远可“齐家”。想当今社会,“路怒族”,暴虐气、唳气冲天干云,加塞、别车不一而足,偶生摩擦,动辄拳脚相加,甚至刀兵相向。唯有读书方知什么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爆粗族”,整天出口成“脏”,臭气熏天,自以为洒脱,接地气儿,却不知早已成了别人心中的粗鄙之辈、不屑之徒。唯有读书,才会让你“锦心绣口”,才知道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陀螺人”步履匆慌,心忙意乱,为了“生存”丢了“生活”,忘了还有诗和远方……唯有诗书,才会让自己“心归空山”,才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
普度众生,泽被千秋,知行合一,书店,早已在路上……
学之厚者,家国天下;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书香弥漫的社会,不会差到哪里去。书店,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大厦的一部分,肩负着文化、文明的传播重任。以星星之火,点燃全社会的燎原烈焰。它还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社会良心的一面镜子。不仅显贵达官,君子仕女,可到此一游,享受那“坐拥书城”的惬意,那些村氓野老、贩夫走卒,抑或流民乞儿,亦可到此,享受那片刻的温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来都折射着一个社会的良心。山藏千秋不语,水润万物无声。和谐社会、幸福国度,从这里启程……
心无分别堪作佛,播撒火种功德圆。
不辞辛劳明月伴,唯愿书香满人间。
点评 这篇文章的亮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逐层深入,说理深刻。作者亮明态度后,从三个方面予以深入剖析。首先,阐释书店的对象——“众生平等”、读者没有贫贱之分;其次,联系实际阐释读者读书的意义——提高素养,成为“谦谦君子”;再次,进一步阐释书店为人民服务的作用——播撒火种,传承文化。二是旁征博引,说理雄辩。作者深谙事理论证之法,将古往今来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恰当而深刻地论证了“唯愿书香满人间”之理,读来书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
2.时文阅读
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陈 凌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炼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3日)
点评 本文第一段从疫情冲击下的实体书店创新服务形式角度切入,结合世界读书日,提出论点。第二段紧承开篇,运用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论述阅读对人的意义,即给身处在困难中的人以力量和希望。第三段运用因果论证法,从性格、气质角度进一步论证阅读为什么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厚度和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法、类比论证法,从修身养性角度论述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第五段运用比喻论证,从人生角度论述阅读的意义。结尾照应标题、开篇,发出倡议,再次强调论点。
晨读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常会有家长问老师“我家孩子阅读不好怎么办”,一部分家长和老师都建议学生多做阅读练习。于是,做练习代替了真正的阅读。这个办法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却是__________。大量的阅读题文章经过删改,已不是原文的样貌,存在逻辑断裂、语言干瘪等问题。事实上,阅读就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这种__________的阅读心态,不是从中学才有的,而是一上小学就开始了。很多孩子甚至在小学之前就已认识大量汉字,但却并未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家长和老师,还是盯着孩子要把那些字词写对,甚至一个都不出差错才好,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只要从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才能最高效地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而单摆浮搁地识字写字,哪怕能写对再多,如果不热爱阅读,都________。当孩子刚刚有了阅读兴趣,家长和老师又开始忙着__________了。恨不得低年级就能读“四大名著”才显示出水平来。殊不知,阅读要循序渐进,没有所谓的跨越式发展,任何环节的错过,都可能成为将来无法弥补的缺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杀鸡取卵 急功近利 于事无补 画蛇添足
B.杀鸡取卵 急于求成 无济于事 画蛇添足
C.饮鸩止渴 急于求成 于事无补 拔苗助长
D.饮鸩止渴 急功近利 无济于事 拔苗助长
答案 D
解析 词语解释见“词语积累”。第一处是说为了当前取得高分用阅读练习代替了真正的阅读,后果严重,侧重指危害的轻重,故选“饮鸠止渴”。第二处是说“阅读就是为了考试拿高分”的阅读心态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故选“急功近利”。第三处是说识字写字再多,如果不热爱阅读也没有帮助,故选“无济于事”。第四处重在强调家长和老师希望孩子跨越发展,应选“拔苗助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识字本来只是手段,而阅读才是目的,现在却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B.阅读本来只是手段,而识字才是目的,现在却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C.识字本来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阅读,现在却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D.阅读本来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识字,现在却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答案 A
解析 上文批判了部分家长和老师只重视识字、掌握字词,后文指出只有在书海中遨游即阅读大量作品才能提高能力。可见作者认为识字是手段,阅读才是目的,排除B、D两项;“本末倒置”是说过于重视识字这种手段,将识字这种手段当成了目的,且C项“而真正的目的是阅读”与上句“识字本来只是手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A。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从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就能最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B.只有在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才能最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C.只有从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才能最高效地提高能力,获取知识。
D.只有在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就能最高效地提高能力,获取知识。
答案 B
解析 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介词使用不当,应将“从”改为“在”;二是“只要……才”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只有……才”;三是“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语序不当,应先“获取知识”才能进一步“提高能力”。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读书:目的和前提
走近作者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生于德国,加入瑞士籍。作家、诗人。黑塞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用象征手法,文句优美细腻;有心理的深度。主题多是回忆童年时代,哀叹逝去的青春。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初读文本
1.读标题,猜内容
从标题可知,该文主要谈读书的两个内容: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目的 前提
2.读正文,初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从文中提取出三个关键词,应该是哪三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②教养、读书、自我。
(2)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3)黑塞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
②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
③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②获得真正的教养 ③个性或人格(有爱和敬重) ④若干年后细读中国经典
基础梳理
1.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词语 释义
① 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②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③ 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④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⑤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⑥ 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
⑦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⑧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⑨ 无关紧要。
⑩ 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严重损害;伤害。
答案 ①引人入胜 ②一劳永逸 ③了如指掌 ④举一反三 ⑤心驰神往 ⑥相反相成 ⑦各得其所 ⑧气象万千 ⑨无足轻重 ⑩纠葛 戕害
2.近义词辨析
熟悉·熟习
熟悉 知道得清楚;了解,使知道得清楚。 (1)相同点: “熟悉”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
熟习 (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熟习”的对象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答案 (1)二者均表示对事物了解得透彻,与“生疏”相对。
望洋兴叹·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相同点: “望洋兴叹”侧重表示做某事能力有限,毫无办法。
鞭长莫及 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鞭长莫及”侧重表示距离远,管辖、干涉的力量达不到。
答案 (2)二者都有“力量不够”的意思。
牵强附会·穿凿附会
牵强附会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3)相同点: “牵强附会”侧重把不相干的事物拉在一起。
穿凿附会 形容生拉硬扯,强作解释。 “穿凿附会”侧重强行解释讲不通的道理。
答案 (3)二者都有“生拉硬扯”的意思。
附:助读资源
文体知识
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的限制。
上图书馆
走近作者
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教授。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与许国璋、吴景荣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初读文本
1.读标题,猜内容
“上图书馆”是一个________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动宾 经历 感受
2.读正文,初思考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在国内和国外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由此抒发了上图书馆之乐是一种奇趣的感慨,并借此赞美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2)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②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带“我”进入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②留学阶段上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 ③见证“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里胥力欧
宽敞
白炽灯
间隙
苍穹
答案 xū chɑnɡ chì jiàn qiónɡ
2.写对字形
词语 正确字 词语 正确字
书jí 惆chànɡ
枕jiè 硬zhànɡ
tān开 点zhuì
沙tān chuò学
nuó鼓 duō拾
zhànɡ幕 chuò泣
zhànɡ簿
答案 籍 怅 藉 仗 摊 缀 滩 辍 傩 掇 帐 啜 账
3.近义词辨析
钟情·衷情
钟情 (1)不同点:“钟情”是________,指感情专注,如“一见钟情”;“衷情”是________,指内心的情感,如“久别重逢,互诉衷情”。
衷情
答案 (1)动词 名词
优雅·幽雅
优雅 (2)不同点:“优雅”,多用来形容人的______,如“举止优雅”;或用来形容__________,如“优雅宽敞的大厅”。 “幽雅”,静而美,多指环境宜人,既可指______环境,又可指______环境,如“环境幽雅”。
幽雅
答案 (2)气质 美丽的环境 自然 人文
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3)不同点:“豁然开朗”除含有“一下子明白过来”以外,还可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船行湖中,眼看山穷水尽,可船头一转,待过得山来,便又豁然开朗了”。而“恍然大悟”没有此义项。
恍然大悟
答案 (3)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观点,概括阅读对人生的意义。2.了解随笔的特点,分析文中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 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品读重点语句,把握作者观点
1.本课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黑塞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对书籍内容的领悟来写自己对阅读的选择的。在少年时代,黑塞先是把显得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因为这两部书的吸引,黑塞开始阅读之前几乎看不懂的书,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又过了若干年,黑塞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阅读中国古典作品的译本,如“中国丛书”(《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还有中国的抒情诗和中国通俗小说。
(2)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2.请反复揣摩下列句子的含意。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真正的体育”比喻“真正的修养”,意在说明追求目标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真正的体育精神,存在于努力与拼搏的过程中,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个阶段都可以视作一个到达的终点,因为都有其收获;又没有绝对的终点,永远都在半道上,因为体育精神要一直坚持下去,永不停歇。对应于真正的修养,既不追求一个具体的目标,因为完善自己这件事,可以持久地做下去;然而每一阶段都可以算作一个目标,因为精神和心灵都在完善中时刻起着变化,这个行为本身,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2)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阐明了对于阅读杰作的态度: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只有“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和“心的教养”,才能从杰作中发现它的真正价值。
(3)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铜制的高台灯”体现了清华图书馆第三阅览室的古朴;“温情和宁静的光”既是写灯光,又是在强调清华图书馆带给作者的内心感受;“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突出了这种感受是美好的,是无与伦比的。整句话强调了清华图书馆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对作者的影响之大。
(4)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暗示世界发生了变化,和平遭到了破坏;“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表明“七七事变”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破坏了教学秩序,作者的心情不言自明。
分析写作技巧
1.《上图书馆》中写到了作者去过的多处图书馆,请分析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过的这几座图书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从建筑特点、书籍特色、自身感受、自身收获这几个角度进行描述的。
2.同样是写上图书馆,作者在写“公书林”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时,所用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详写“公书林”,而略写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详写“公书林”是因为它对当时的“我”影响很大,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②对“公书林”的描写是内外结合,而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的描写只侧重于外部构造。③通过记叙“我”所阅读的一系列书名和杂志名,来突出“公书林”对“我”的影响;通过引用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突出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的壮丽华美,通过介绍“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来侧面表现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的不同凡响。
3.作者引用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这个主旨句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读书观,作者用否定句式告诉人们怎样阅读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请结合上下文,以“真正的读书人”为开头,用一个短句,从一个角度诠释这句话的深刻含意,解读“真正的读书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真正的读书人,以“心的教养”为目的,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充实。
(2)真正的读书人,以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在阅读中提升人格品位。
(3)真正的读书人,热爱书本,敬重知识,在阅读中获得性灵的自由与丰盈。
(4)真正的读书人,常常执迷于经典杰作,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 B
解析 “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文是短句,更符合文章整体灵动的语言风格;(2)原文中“错字连篇”“粗制滥造”作谓语,而其在改句中作定语,作谓语时对这类书的否定意义更强烈;(3)“就像石楠花一样”在原文中被放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与上文中的“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示例)①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 ②书能提升人的气质
解析 第①处,前面说的内容是“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所以横线处所填内容有可能涉及“读者”,结合后面的“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可确定该处应补写“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前面说的是“书香”,后面说的是读书与人的气质之间的关系,因此此处应填“书能提升人的气质”之类的内容。
4.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下列情形或体验、感悟明显不属于他所说的“真正的修养”的一项是( )
A.沈巍是一名常年活动在上海浦东杨高南路高科西路的流浪汉,经常蹲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尚书》《论语》等书籍,且喜爱与人交流。
B.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走出迷宫;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D.文学就其根本乃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书写其时便已得到肯定。文学首先诞生于作者自我满足的需要,有无社会效应则是作品完成之后的事,再说,这效应如何也不取决于作者的意愿。
答案 C
解析 C项的文学观很功利。
5.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启蒙读物的突出优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以俗称“三百千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最为著名。千百年来,它们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说《三字经》1 248字,《百家姓》472字,《千字文》1 000字,《千家诗》约9 000字,去其重复,当有2 000~3 000字。如认识了这两三千字,自然已是扫盲的水平。“三百千千”并非仅用于识字,而是熔思想道德、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宗法姓氏、生活生产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为一炉,紧扣生活,全面实用。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三字经》三字一句,隔句有韵;《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句,都有韵脚,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千家诗》更有韵脚平仄,诵读之声琅琅,抑扬有致。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书目将近两千种,“三百千千”以其突出的优点,成为我国村塾中使用率最高、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启蒙读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字词少而精,利于识字。②内容涵盖广,一材多用。③富有音韵美,适宜诵读。
解析 从题干来看,需要概括的是“中国传统启蒙读物的突出优点”,确定有效区间在第三句到第七句。第三、四句为第一层,第五、六句为第二层,第七句为第三层,然后再结合每句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层从识字功能谈,第二层从一材多用谈,第三层从适宜诵读谈。
6.下面是某校一则通知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做修改。
为了让学生开开眼,长长见识,学校将于7月4日在图书馆组织一场图书推介活动,活动图书资源丰富,甭管是西方名著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均由学校语文教师选好的推荐。希望同学们好好参与,发现更多的好书,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能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开眼”改为“开阔视野”;②“长长”改为“增长”;③“甭管”改为“不管”;④“选好的”改为“择优”;⑤“好好”改为“积极”或“认真”。
7.临近“世界读书日”,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为报告会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一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个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个字。
(1)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
(2)(示例)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的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言情故事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的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会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这些垃圾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然而他们正是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素质的。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有删改)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注],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平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选自培根《谈读书》,王佐良译,有删改)
注 傅彩:涂上色彩。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这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C.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一定是狡黠之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D.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答案 B
解析 A项强调了要好读书。C项逻辑错误,鄙视读书的人不一定是有一技之长的人。D项“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于文无据。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书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
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C.材料二对读书的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逻辑严密,表现出很强的论辩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分析形象生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二没有运用引用论证。
10.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
A.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答案 C
解析 C项强调的是读书的方法。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行文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阐述了读书好学的用途,其次论述了读书要把握好度,然后论述了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对待学问的态度及读书的方法。
1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两则材料介绍的读书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读书不要故意挑剔、不可迷信,要多思考;②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读法;③读书要与讨论、笔记、写作相结合;④要根据个人气质上的特点与精神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读书;⑤不求甚解,为我所用。(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