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学案含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8 23: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学习目标 学会从词义、色彩等角度辨析具体语境中词义的细微差异,学会梳理、探究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艺术。
学习重点 词语的感彩与语体色彩。
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用法
1.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要想句子表情达意精妙,词语的选择既要准确,还要生动。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思考其表达效果。
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范例,仔细思考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加点字,注意文中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写下你的理解。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词语的感彩
汉语中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即使是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也常带有褒贬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的感彩也会发生转化,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情感。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彩,思考其表达效果。
(1)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鲁迅《拿来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拿来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口语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如“吓唬”与“恐吓”,“奇怪”与“诧异”,“商量”与“商榷”,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如果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就不协调,不过庄词可以谐用,谐词可以庄用,这些用法都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从语体色彩的角度选出表达更得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1)①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薄暮中。
②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彭荆风《驿路梨花》)
(2)①“什么?北京?”我益发困惑不解了。
②“什么?北京?”我越发困惑不解了。(峻青《秋色赋》)
(3)①在这深深怀念周总理、学习周总理的日子里,又使我们回忆起一次随同周总理从延安到重庆的短暂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②在这缅怀周总理、学习周总理的日子里,我们又回忆起三十一年前随同周总理从延安到重庆的一次不平凡的航行。(袁鹰《一次难忘的航行》)
(4)①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小烟囱,叫气孔。
②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食物从何处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周华留给金馆长的一个便条,请思考其存在哪些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商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点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 华
5月18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仔细阅读下面的文段,说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铁凝《哦,香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画横线的词语后,不改变语段原来情感和风格的一项是(  )
在图像爆炸的今天,文学较之影像绘图等视觉媒介,其独具一格之处究竟在何处?是甘心[A]委身(投身)影视,还是可着劲儿与图像[B]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倒把自己抛了?文学依赖的终是文字,组合、腾挪、想象,于平常字里生乾坤。弄文字的人就该咀嚼、[C]咂摸(涵泳),正如余光中所说:“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让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如此,方能让想象在语言的空间里翩翩起舞,人物在语言的雕琢中[D]神情毕现(栩栩如生)。
3.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__________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__________的基本手段。
A.素养 情境 沟通 B.修养 情境 勾通
C.素养 环境 勾通 D.修养 环境 沟通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采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
B.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C.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D.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3.请从词语的感彩角度分析下面几则新闻用词是否准确。
(1)2017年4月《今日头条》新闻标题:获得赛点,新疆队有望横扫广东队染指总冠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文化报》2017年7月新闻标题:贾科梅蒂如何从一贫如洗到炙手可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西经济日报》2017年8月新闻标题:新兴职业快速“崛起” 育婴师首当其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用词,有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场,就是站在哪一方面。比方有人说,在土地改革的时候,某村地主很“活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跃”往往用在对一件事表示赞美的场合。对地主用“活跃”不合适,应用“猖獗”。否则大家会认为你是站在地主的立场呢。这些地方如果平时不注意,就会出错。用词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方“成绩”,可以说“取得成绩”“作出成绩”,如果说“造出成绩”就不合适。前边的词跟后边的词,有搭配得上的,有搭配不上的,把不相配合的硬配在一起,就不行。所以用词也是基本功,无论阅读或是写作都要注意。
5.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语汇本身包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②社会风土人情以致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③既然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④对许多词的运用和领会就必然产生困难。⑤在中国举行文艺晚会,⑥大家请某人弹奏一曲,⑦或者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他本人写的诗,⑧表演后大家鼓掌,⑨他答谢时可能说:“胡弹乱唱,请斧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公司经理张毅遗失了一张支票,被某厂工人小王捡到并送回。张毅去致谢,但小王不在,张毅便写下留言条以当作感谢信。这张留言条有五处词语多余,请找出来。
小王同志:
你好。丢失支票,事关重大,使我寝食难安;公司上下,焦急万分。多亏你高风亮节,及时送回。今天,我于百忙之中,专程来致谢意,不巧未能见面,实在遗憾。我由衷地感谢你,并希望你能再接再厉。略备薄礼,聊表谢意,万勿推辞。
××公司经理:张毅
2022年4月20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某班班长在一次班会上的结束语,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规范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班的班风从此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责无旁贷的责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修改专练
8.《孔乙己》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在编入文集时,鲁迅又对其做了很多修改。请分析下面所列的几组对《孔乙己》的修改(文中黑体字为被修改内容,括号内为改定的内容),说说修改后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甲组:
(1)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增加“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2)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来(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乙组:
(1)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记得(所以至今还记得)。
(2)我想(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丙组: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坐喝)。
(2)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跌,跌……)”
丁组:
(1)只有着(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2)他面孔(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学习目标 学会从词义、色彩等角度辨析具体语境中词义的细微差异,学会梳理、探究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艺术。
学习重点 词语的感彩与语体色彩。
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用法
1.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要想句子表情达意精妙,词语的选择既要准确,还要生动。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思考其表达效果。
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的描写来写月色。“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纯净;“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2.结合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范例,仔细思考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加点字,注意文中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写下你的理解。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话按一般写法,应为“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这样描写也能揭示地坛的破落颓败,也能暗示作者的心境。但作者在语境中关注的对象是“地坛”,而不是具体的“琉璃”“朱红”“高墙”,强调的是“地坛”与“我”的那种“缘分”与“宿命”关系,“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我”四百多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是如何准备的呢?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把“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些谓语动词提到“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前面,就强化了地坛的这些准备动作。
体会词语的感彩
汉语中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即使是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也常带有褒贬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的感彩也会发生转化,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情感。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彩,思考其表达效果。
(1)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鲁迅《拿来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染污”“徘徊”虽然是中性词,却带上了作者鲜明的褒贬色彩。“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主张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带有强烈的感彩。
(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鼓吹”绝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这两个词在这里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拿来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大度”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这两个词在这里褒词贬用,辛辣地嘲讽了当时统治者的自我吹嘘、自欺欺人。
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口语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如“吓唬”与“恐吓”,“奇怪”与“诧异”,“商量”与“商榷”,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如果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就不协调,不过庄词可以谐用,谐词可以庄用,这些用法都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从语体色彩的角度选出表达更得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1)①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薄暮中。
②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彭荆风《驿路梨花》)
(2)①“什么?北京?”我益发困惑不解了。
②“什么?北京?”我越发困惑不解了。(峻青《秋色赋》)
(3)①在这深深怀念周总理、学习周总理的日子里,又使我们回忆起一次随同周总理从延安到重庆的短暂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②在这缅怀周总理、学习周总理的日子里,我们又回忆起三十一年前随同周总理从延安到重庆的一次不平凡的航行。(袁鹰《一次难忘的航行》)
(4)①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小烟囱,叫气孔。
②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食物从何处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2)①中的“薄暮”和“益发”等带有文言色彩,是书面语,在现代散文中,结合上下文,改成“暮色”和“越发”更通俗和谐。(3)①中的“深深怀念”是口头语,②中的“缅怀”是书面语,后者更显得庄重。(4)①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用“小烟囱”作喻体来比喻叶子上的气孔,既比喻不当(“气孔”是什么,读者很明白,用不着拿“小烟囱”来比喻),又不合科学说明文的语体色彩,因此应该删去比喻。
2.下面是周华留给金馆长的一个便条,请思考其存在哪些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商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点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 华
5月18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便条有三处错误:一是语体不符,便条通常都是口语语体的,而这里的“贵处、商谈、光临、贵馆、何时、磋商”等都是书面词语(甚至有些文言色彩);二是语体杂糅,除了书面语词语,又出现“您约我”“我有点急事”等口语表述,显得不伦不类;三是一些词语的使用也不得体,如“光临”宜改为“前往”,语气也非常不妥,如“现决定改期”的口气与写便条人的身份不符,可以改为“不得不改期”。
1.仔细阅读下面的文段,说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铁凝《哦,香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盘旋”写出了火车轨道的曲折险要;“试探”写出了火车前进时小心翼翼的姿态;“钻进”写出了火车前行的动作,很传神;“冲向”写出了火车速度之快。作者把对深山里发生变化的惊奇、隐忧而喜悦的复杂感情表达得很贴切。
2.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画横线的词语后,不改变语段原来情感和风格的一项是(  )
在图像爆炸的今天,文学较之影像绘图等视觉媒介,其独具一格之处究竟在何处?是甘心[A]委身(投身)影视,还是可着劲儿与图像[B]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倒把自己抛了?文学依赖的终是文字,组合、腾挪、想象,于平常字里生乾坤。弄文字的人就该咀嚼、[C]咂摸(涵泳),正如余光中所说:“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让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如此,方能让想象在语言的空间里翩翩起舞,人物在语言的雕琢中[D]神情毕现(栩栩如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感彩可以判定A、B两项不能互换,根据语体色彩可以判定C项不能互换。故选D。
3.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__________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__________的基本手段。
A.素养 情境 沟通 B.修养 情境 勾通
C.素养 环境 勾通 D.修养 环境 沟通
答案 A
解析 第一空,“素养”指平日的修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根据“能力”是“素养”的搭配习惯可知,应选“素养”。第二空,“情境”指情景,境地;“环境”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根据语境可知,这里说的是语言的境地或情景之下,应选“情境”。第三空,“沟通”指使两方能通连;“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含贬义)。根据语境可知,这里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通,应选“沟通”。故选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采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
B.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C.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D.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答案 C
解析 “聪明”是褒义词。C项褒义贬用,心理描写,表达了对当时自己未能理解父爱的自责和追悔。其他三项加点词语的感彩没有发生变化。
3.请从词语的感彩角度分析下面几则新闻用词是否准确。
(1)2017年4月《今日头条》新闻标题:获得赛点,新疆队有望横扫广东队染指总冠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文化报》2017年7月新闻标题:贾科梅蒂如何从一贫如洗到炙手可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西经济日报》2017年8月新闻标题:新兴职业快速“崛起” 育婴师首当其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染指”指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指插手或参与分外的某种事情,含贬义。运动员争夺冠军,被称为“染指冠军”,显然是不妥当的,贬义词误用为褒义词。
(2)该文讲述的是瑞士人贾科梅蒂成长为一名优秀雕塑家的故事,但标题中的“炙手可热”一词是误用。“炙手可热”的含义是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记者只看到了“热”,却没有看到“炙手”,把一个贬义词误用成了褒义词。
(3)“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属中性词。这则新闻报道中,“首当其冲”被错误地理解为“首先出现需求”。中性词误用为褒义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用词,有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场,就是站在哪一方面。比方有人说,在土地改革的时候,某村地主很“活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跃”往往用在对一件事表示赞美的场合。对地主用“活跃”不合适,应用“猖獗”。否则大家会认为你是站在地主的立场呢。这些地方如果平时不注意,就会出错。用词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方“成绩”,可以说“取得成绩”“作出成绩”,如果说“造出成绩”就不合适。前边的词跟后边的词,有搭配得上的,有搭配不上的,把不相配合的硬配在一起,就不行。所以用词也是基本功,无论阅读或是写作都要注意。
答案 (示例)①表示一个人的立场 ②这就是立场不对 ③有个搭配的问题
5.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语汇本身包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②社会风土人情以致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③既然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④对许多词的运用和领会就必然产生困难。⑤在中国举行文艺晚会,⑥大家请某人弹奏一曲,⑦或者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他本人写的诗,⑧表演后大家鼓掌,⑨他答谢时可能说:“胡弹乱唱,请斧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以致”改为“以至”;③“既然”改为“倘若”;④“运用和领会”改为“领会和运用”;⑨“请斧正”改为“献丑”或“见笑”。
6.某公司经理张毅遗失了一张支票,被某厂工人小王捡到并送回。张毅去致谢,但小王不在,张毅便写下留言条以当作感谢信。这张留言条有五处词语多余,请找出来。
小王同志:
你好。丢失支票,事关重大,使我寝食难安;公司上下,焦急万分。多亏你高风亮节,及时送回。今天,我于百忙之中,专程来致谢意,不巧未能见面,实在遗憾。我由衷地感谢你,并希望你能再接再厉。略备薄礼,聊表谢意,万勿推辞。
××公司经理:张毅
2022年4月20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事关重大”多余。②“高风亮节”多余。③“于百忙之中”多余。④“并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多余。⑤“经理”多余。
7.下面是某班班长在一次班会上的结束语,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规范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班的班风从此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责无旁贷的责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抛砖引玉”改为“精彩发言”。②“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③“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④“殷切期望”改为“希望”。⑤删掉“的责任”。
二、语言修改专练
8.《孔乙己》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在编入文集时,鲁迅又对其做了很多修改。请分析下面所列的几组对《孔乙己》的修改(文中黑体字为被修改内容,括号内为改定的内容),说说修改后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甲组:
(1)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增加“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2)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来(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乙组:
(1)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记得(所以至今还记得)。
(2)我想(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丙组: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坐喝)。
(2)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跌,跌……)”
丁组:
(1)只有着(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2)他面孔(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甲组:修改使语意更加准确。
(1)如果未增加此句,“阔绰”就是指“多花一文”“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这样,后文的孔乙己买茴香豆下酒并分给孩子吃,也就属于“阔绰”了,这样就会造成人们对于孔乙己经济条件的误解。增加此句,“阔绰”就是指出十几文“买一样荤菜”,是“穿长衫的”的行为,语意更加准确。
(2)“怎么来”,强调的是来的方式,如何来。“怎么会来”,强调的是来的可能性,以反问句式表达,意思应是“不可能来”。从语境分析,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应是“不可能来”。
乙组:修改使语意得到强化。
(1)在“至今”之后加一个副词“还”字,就使“记得”得到强化,突出了孔乙己在酒店中特殊的身份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2)在“我想”后边以一个逗号切分语句,增加了一处停顿,强化了“我想”,强调了“我”内心深处对孔乙己不屑一顾的态度,也为下文“不耐烦”的行为做了铺垫。
丙组:修改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1)“穿长衫的”的“坐”和短衣帮的“站”形成对比,既形象地反映出了两者地位的差别,又生动地写出了“穿长衫的”主顾喝酒时的悠闲自在。
(2)在“跌跌”之间加一个逗号,生动地表现出了孔乙己期期艾艾的语气,以及说话时的慌乱,从而显示出他的窘态。
丁组:修改使语言更加明白流畅。
(1)“着长衫”改为“穿长衫”,将书面语改为口语,使人理解起来更加明白通畅,也与全篇的语言风格相协调。
(2)将既是书面语又是吴语方言的“面孔”改为“脸上”,不仅使人读起来明白易懂,而且也符合规范的汉语白话文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