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年第二届“圣陶杯”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宜兴)
执教/王 如 观察筑刘宇新 指导筑刘宇新 韩明英
【课例实录】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师:又到了秋天。一夜西风,千山叶红。每年这个时候,很多北京人都会去香山观赏红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北京香山,一处并不起眼的小山坡下,长眠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人——梁任公先生。陶渊明说过,“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像梁启超先生这样的人,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那么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来品文品人,走近任公,去感受他作为一位学者的独特魅力。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学生展示,发现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做了预习作业,独立阅读了这篇课文。根据老师的要求,你们自己作了旁批。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当中,梁任公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
生1:他的情感非常丰富。
生2:他充满了自信,风神非常潇洒。
生3:他是一位非常幽默诙谐,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的伟人。
师:好。这就是同学们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那么,到底这个人物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咱们不妨让时光回溯到80多年前——1921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清华大学高等科楼的大教堂里,在千人的翘首企盼当中,梁任公先生出场了。
(板书:出场)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到这段的时候,感觉到任公具有怎样的魅力了吗?我们来看看几位同学作的旁批。
PPT:1.简练的文字,写形也写神!写出一个精明强悍的小老头!
2.从“穿着肥大的长袍……左右顾盼”,看出任公的不拘小节,不害羞。
3.用一组四字短语,富有节奏和气势,形象地写出了梁启超的自信、神采飞扬。
师:我请同学们任选一则旁批来评一评,品一品,看哪个旁批写得准确,哪个写得还不够准确,为什么。
生4:我觉得第3条评得比较准确。因为从原文写他“步履稳健,风神潇洒”中,的的确确可以看出他的自信,以及他的神采飞扬。而且,这位同学说是用“四字短语”也显示出了他的语文水平是比较高的。
师:好。她觉得第3则写得好,而且她觉得这个同学的语言功底好。我其实也挺认可这一则的。这是魏潇同学写的。她读文章的时候,不仅心里有任公,还有作者。她还能品出作者是用什么样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任公的。特别棒。
我们找一个男生,来品品其他两则。
生5:我觉得,从“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一句的确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不拘小节,但是后面的这个“不害羞”,我觉得有点不恰当。
师:你觉得他是理解到了,但是这个词儿用得不对,是吧?你给他换一个词儿。
生5:“大方”吧。
师:“大方”可以。还有呢?
生5:还有是……具有大人物的气质吧……
师:非常好。“不害羞”其实是不怯场、自信、大方的代名词,对不对?但是这个“不害羞”表达就不确切了。同学们可能不知道,1921年,梁任公先生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适,他的朋友张君劢(mài)曾经痛哭流涕地阻止先生在各大学校演讲,并且说要成立一个“北京梁先生保命会”。但是同学们读了这一段,感觉到先生有半点颓败之相吗?
生(齐):没有。
师:对,没有。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是一个精神力量可以战胜一切的人。他是一个一登讲台,就神采飞扬的人。
(板书:一登讲台就神采飞扬)
三、抓住重点,深入指导
师:这个一登讲台就神采飞扬的人走上讲台,打开讲稿,眼光向下一扫,说出了他的开场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他的开场白。
生(齐):“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师:对,就是这两句。非常遗憾啊。当时没有留下什么影音资料,我们无缘一睹先生的风采,也无缘聆听他的声音。但是同学们可以试着来模仿一下任公当时的语气,来读这两句开场白,来传达任公的魅力。咱们两人一组,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听,然后交流你们的感受。开始吧。(学生朗读,交流)
师:好。你来念念你对任公的开场白作的旁批,好吧?
生6:我很欣赏梁启超说话的方式,谦虚之中带有自信。我不同意作者说梁任公自负的观点,因为他本身就有学问,这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师:这位同学敢质疑大家,“我不同意梁实秋先生认为他又谦虚又自负”。你就觉得他很自信,是吧?
生6:是。
师:来,读一下,模仿先生的语气来读。
生 6:“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师:大家觉得风趣么?还不够是吧?没关系。我请同学们来模仿先生的开场白,并不是为了让你们学任公说话,而是要根据这两句开场白,来读出他的性情和内涵。我们班史云杰同学不仅品读语言,还品读任公的动作。我们看一下他的旁批。
PPT:一句谦逊而自负的话,“翻”“点”两个动词让我感到梁老的幽默,感受到他老顽童的形象!
史云杰同学你来模仿先生的语气读一下。
生 7:“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师:哎!有味道吧?史云杰同学啊,我要夸夸你啊。你认为任公像一个老顽童一样,你的这种观点居然跟胡适先生对任公的评价是一样的。胡适先生就认为任公一团孩子气,毫无城府。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同学批得特别好。比如周勇超同学就说:“此人不言则已,一言惊人。”说得多好啊。
(板书:一开口就不同凡响)
这样一位先生真是让人心神往之。其实当时的清华学子,也跟咱们六班的同学一样,特别渴盼听梁启超先生的演讲。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梁先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你看他的经历:他被光绪单独召见过,他又被慈禧太后通缉过;他跟袁世凯合作过,但他后来又起兵护国反袁,太神秘了。当先生演讲开始之后,吸引清华学子的,就不再是这份神秘感,而是先生的性情和才学。
(板书:演讲)
我们一起来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刻画的任公最吸引大家的是什么。
(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同学们说说,先生最吸引你的地方,首先是什么啊。(“博学”)
那大家再看这一段。最能体现先生“博学”的词语有哪些?“成本大套”“随时引证”,信手拈来是吧?再读还有吗?“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不是背一句两句,大部分都能背诵下去,先生渊博吧!还有么?潘亚彤同学读书特别细。他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作旁批,说:“先生背诵酣畅,真让人惊叹。”他注意到一个词语:酣畅。潘亚彤你给我们说说,“酣畅”为什么用得好。
生8:读这篇文章,到“酣畅”处,应该到了高潮点,文眼之处……
师:潘亚彤,我问问你啊,你觉得“酣畅”是什么意思啊?
生8:是……非常顺畅。
师:非常顺畅。非常畅快,对不对?一般我们会用“酣畅”来形容喝酒,还有睡觉。这里写先生背书“酣畅”,可见先生背书的时候,不是为背而背,而是一种享受。刚才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我注意到后面有几个男生在笑啊,那是什么地方觉得特别有趣呢?是先生“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这个动作,是吧?昨天做预习作业的时候,有7个同学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这个细节实际上非常特别,有的同学通过品读这个细节,融入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旁批。来,我们看一下蒋天烨同学的旁批。
PPT:“成本大套”的背诵,足见先生的博闻强记;“用手指敲秃头”的可爱形象写出先生的亲和力。
蒋天烨,你来读读你的旁批,并且说一下,你是怎么通过品读细节写出这个旁批的。
生9:首先,我觉得他是一个公众人物,但是在许多人面前,他能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我觉得他太可爱了。
师:他不掩饰自己,不注意自己的这种公众形象,是么?嗯。还有么?
生9:还有,先生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都能背得出来,而且背得是十分酣畅,能够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所以我觉得先生确实是博闻强记,不愧是一个伟人。
师:好。蒋天烨写得真好。他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去品读人物。咱们班很多同学都能做到这样。同学们,通过读作品,我们看到任公是那样的博闻强记,果然是学界泰斗;任公又是那样的平易亲切,仿佛邻家老者。
(板书:博闻强记,平易亲切)
四、学生交流,教师示范
师:梁实秋先生用一个细节,写活了一个人物;写出了这个大人物的平凡和不平凡。接下来,第8自然段,我们读起来就紧张一些,是吧?因为先生的演讲到了紧张处,文字也紧凑起来。请同学们看第8自然段,老师来朗读这一段。
(教师范读)
(生鼓掌)
师:一个演讲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一个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实秋。我多么希望老师能够表现二位先生之才情。同学们读到这里也非常动情。但是老师感觉,如果就从先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会演讲的人,一个对文学特别热爱的人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那还没有读懂第8自然段。咱们班的一个同学读到这段时就有质疑:先生的感情为什么这么夸张呢?先生的感情为什么起伏这么大呢?这个问题也要问同学们。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我发给你们的补充材料。结合这些材料,同桌来讨论一下。
PPT显示讨论题:1.先生读到《桃花扇》时,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2.读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何又张口大笑了呢?
(学生讨论2分钟)
师: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0:因为《桃花扇》是写南明的历史剧。梁启超就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时代。他想要光复自己的祖国,进行变革。
师:由南明的灭亡,想到自己国家的事,所以就动感情了。她解读的是《桃花扇》,再找一个同学来说。
生11:因为先生是爱国的,所以讲杜甫诗特别有感情。
师:杜甫的那份欢心他感受到了,是吧?你来总结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说法。
生12:我觉得,当时中国的状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正在积极寻找救国的出路。因此当他读到《桃花扇》的时候,因亡国而感到悲痛;而当读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官军收复失地而感到非常激动。
师:谢谢你,说得特别好。先生是感同身受的。同学们能理解吗?不管是《桃花扇》里的沉痛,还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的欢心,梁启超先生原本心里就有,对吗?所以,他读到这些,触及内心,才会这样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才会涕泗交流,开口大笑。是这样吧?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理解到这一层,就能算是任公的一个知音了。那我想问问大家,当时任公在演讲的时候非常动情,几乎都忘了听众了,那么底下听讲的人能理解先生吗?
生(齐):能。
师: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听众可以理解先生?
生13:“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师:那座中泣下谁最多呀?
生(齐):梁实秋。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赞誉。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是对梁任公先生的赞语,里面有一个词叫“热心肠”。我想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来理解什么叫“热心肠”,并且在“热心肠”旁边写一则旁批,给大家3分钟时间。
(学生当堂写旁批)
师:你是怎样理解“热心肠”的,这位同学来说说。
生14:启超先生对国家大事十分关心,在那个时代努力寻求为祖国解脱的方法。这难道不算“热心肠”吗?
师:说得非常好。有学问有文采固然很难,但以一腔热血为国家更难。大家都写了旁批,老师也写了一则,我们来交流一下。我对“热心肠”的理解是:“眼里常含忧时伤世之热泪,心中总怀强国新民之梦想。”同学们,先生是最多情的人,因而他也是最痛苦的人。一想到先生,我总是想起他眼含热泪的样子。正如刚才好几位同学所说,梁启超先生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把政治上的追求,转移到了校园,转移到了讲台。他是想用培养我中国之少年来圆他少年中国之梦想。这就是我们敬仰的任公,一个苦笑因情,内外皆热的人。
五、总结提炼,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品读梁实秋其文,认识了梁启超其人。同学们可能不知道,这篇文章应当堪称“双绝”:文坛大家梁实秋来写大人物梁启超先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梁任公。但是,我们对于先生的了解可能还只是刚刚开始。先生是一个接近完美境界的人,是一本常读常新、读之不厌的大书。我特别希望今天上完这节课后,同学们能够在课下再来读梁启超先生的作品。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伴随《跨越时空的爱恋》这首动人的乐曲一起来缅怀这位伟人吧。
【执教感言】
为什么要教学生作旁批呢?其实最初的原因是厌烦了以往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的套路:分析人物—分析写法—分析思想感情。这样的方法用了十多年,其结果是课堂上越来越缺少活泼的思想和活泼的表达,学生的阅读趣味也日渐淡薄。由此,我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早年读书的记忆里,金圣叹批《水浒》,永远那样兴味盎然;脂砚斋批《红楼》,永远那样富有情味。我羡慕先生们读书能读到如此境界,也希望能用作旁批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读书,享受读书。这样,我想到了让学生学会“作旁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节课,就是我指导学生作旁批的一次有益实践。
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次“旁批”活动。第一次是交流学生课前写好的旁批。这些旁批因为是学生课前写的,应当说不够成熟。这次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好的旁批应当建立在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第二次是赏析学生对第7自然段所作的旁批。这一次是把学生写得比较好的旁批展示出来,目的是通过赏析这些旁批告诉学生,准确理解是基础,写好、写得有情味则是更高要求。第三次是让学生针对梁任公的“热心肠”当堂写旁批。这一次写旁批,我先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资料,然后安排小组讨论,目的是启示学生:要了解一段文字蕴涵的深意,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资料,要作出有深度的批注有赖于阅读的广度和思维的碰撞。这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阅读教学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
反思这节课,我有三点突出的体会:
第一,初步认识到如何将“旁批”发展成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法。这其中,首先,要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旁批才是好的。我认为,好的旁批应该是准确的,富有情味的,具有思考价值的。“准确”,是说要准确地理解课文,找到可评可品之处;“情味”,是说要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出独特的阅读感受;“思考价值”,是说要有深入的并能给人以启迪的见解。其次,是要循序渐进。先让学生自我尝试,然后通过课堂交流提升水平,最后是当堂练习巩固。
第二,借助作旁批,提高了学生发现、探究、审美的能力。学生在作旁批的时候,的确已经在发现、探究和审美了。但学生在理解和表达程度上是有差异的,如果只是要求他们作旁批而不加指导,就如同撒网而不收网,学生依然无所收获。其实交流、点评旁批,可以说是又一次发现、探究和审美的过程。
第三,在作旁批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得到了锤炼。我很欣喜地发现,不少学生在写旁批的时候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其实,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背后,是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阅读。
当然,一节课下来总会留有一些遗憾。比如,在关注对词句作旁批的时候,就容易忽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鼓励学生旁批的时候,就容易忽略已有的经典定论;在依据兴趣自定旁批内容的时候,就容易忽略系统知识的教学。而这些问题,用时下的一句话说,叫做“改革中的问题”。既然是改革中的问题,就还要在改革中加以解决。
(王 如 北京市汇文中学;100061)
【名师观察】
借传统旁批 探课改新路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作札记、写旁批,这是行之有效、历久不衰的读书传统。王如老师在执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写旁批,这不但是对良好读书传统的继承,更是借古已有之的读书方法来实践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这就是王如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写旁批要动笔,写什么,怎么写,要有要求。所以,单从完成写旁批的角度来说,借用新课程的术语,叫做“任务驱动”。而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理念。从课前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旁批,到课上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写旁批,都可以看出王如老师是把写旁批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特别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语文学科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言语实践,而相应任务的完成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可见,由“旁批”带来“任务驱动”,又由“任务驱动”落实言语实践,应当是王如老师这节课带来的一个有益启示。
高中新课程还特别强调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倡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王如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例如,王如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提到的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背景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作为近代改革先驱的梁任公所具有的救国志向,学习他的爱国思想。这样,由文及人,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彰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既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很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当然,王如老师这节课也还有再提升的空间。例如,如何在关注对词句作旁批的同时也关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如何在关注言语实践的同时也关注对相关语言知识的深入学习。王如老师的这节课能够在全国性教学大赛上获奖,说明这节课得到了语文同仁的一致认可;同时也说明,沿着这样的路走下去,新课程一定会结出新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