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盐城)
执教/杨彬 观察/袁菊
【课例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巴黎圣母院》的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屏显课题)。昨天跟同学们见面的时候,我们预习了课文。22位同学交给我近40个问题。我把同学们的问题合并整理了一下,概括挑选出有关情节、人物和主题方面的四个问题,一起来看。(屏幕逐一显示学生的问题)
师:徐伟悦等同学问:“在伽西莫多要水喝时没有人理他,为什么他的‘仇人’爱斯梅拉达会送水给他?眼泪和水有怎样的内涵?”同学们说,问得怎么样?我们掌声鼓励一下。(生鼓掌)
师:张旭东等同学问:“观众在爱斯梅拉达送水前后对伽西莫多的态度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王倩雯同学问:“作者在结尾处是否处理得太过简单,不真实?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问王倩雯同学在哪里?(生站起)老师有个问题,你说的结尾处指什么情节?
生1(王倩雯):当伽西莫多的仇人爱斯梅拉达给他水喝之时,观众突然由嘲笑变为拍着手喊道“好极了”,我觉得观众的这个变化太突然,而且这个结尾过于简单了。
师:请坐。魏佳玥等同学问:“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有些夸张,例如爱斯梅拉达美貌与善良兼具,伽西莫多丑陋无比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人物的塑造脱离现实,那么雨果这样塑造人物有什么意义呢?”
师:这四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们就从第一个问题谈起。关于一滴水和一滴眼泪的情节集中在小说的尾部,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57~62小节。(生推荐)
(生2朗读)
师:很好。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在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为什么会滚出一大颗眼泪?这“一滴泪”到底有怎样的内涵呢?老师有个要求,因为这篇小说比较长,所以在分析交流的时候,要讲清楚你结论的依据在哪里,好吗?(生思考1分钟)
生3:我认为这滴眼泪里,有伽西莫多的自责、忏悔还有感动。
师:怎么讲,能否具体说明一下?
生3:“自责”是在59小节,“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看到波希米亚姑娘竟然给他水喝,他流的眼泪里就一定有自责。如此善良、美好的姑娘,自己昨晚竟然想去抢走她,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所以他也有忏悔。更突出的是,在前面44小节,有一段描写的是神甫,也就是伽西莫多的养父,看到自己的养子受刑,居然无动于衷,伽西莫多唯一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没想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最恨他的人,居然能给他水喝,这个鲜明的对比,让他十分感动。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法:小说节选当中出现的人物,都有可能跟他的流泪有关系。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
生4:他十分相信她是来向他报复的,可是,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他,温柔地将水举到“可怜人”干裂的嘴边,当周围的其他人都在羞辱他、欺辱他的时候,爱斯梅拉达的行为就更使他感动了。
生5:我认为,在他特别需要水喝的时候,有人送给他喝,他不一定会流出眼泪,关键还是在于他在前面看到了神甫——他的亲人,都离他而去,围观的群众更是嘲笑、欺侮他,而完全有理由恨他的吉普赛女郎,却以德报怨,给他水喝,这个时候无论是谁,无论他的内心多无知,一定会被感动。
师:强烈的对比,使伽西莫多的灵魂被感化了。我还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这一小节的最后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词“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生6:第一次,说明他以前从来没有流过眼泪。
师:为什么他原来不流泪呢?
生6:从19、21、22小节,伽西莫多受刑之前和受刑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之前对他所犯的错误是完全没有人性的认识的,他的心灵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
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出他是一个蒙昧的、动物性很强的人?
生7:还是19小节,他蜷缩在绳绑里,他的脸上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
师(启发):把他形容成了——
生7:像公牛一样。
师:具有一种动物性的特质。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8:在文章的第48小节,作者描写他要水喝的时候“很像动物的咆哮声”。
生9:在第10小节,“人们从他的脸上只能看到一个野人或笨人受惊后的表情”。
师:抓得非常好。伽西莫多是个遗弃儿,被副主教收养,在钟楼里敲钟,耳朵也震聋了,他其实是个没有是非善恶观念的人。他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去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件事是错误的?
生10:我觉得是在他受到鞭刑之后,等到爱斯梅拉达来给他送水的时候,他才意识到。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他第一次流眼泪,意味着什么呢?(生讨论后交流)
生11:伽西莫多原来是个动物性非常强的人,他对外界感情的感知非常不敏感,几乎到了麻木的状态。他流眼泪了,说明他被感动了,被人性的美所打动,他的内心开始由原始的那种动物性向真善美发展。
生12:人们常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以我觉得,伽西莫多作为一个动物性很强的人能够流出眼泪,更能反衬出爱斯梅拉达的那种爱是感天动地的。
生13:伽西莫多之前有人类的行为动作,但是他没有人类的精神生活,他其实就是一张白纸。如果灌之以真善美,就可以把他引向真善美的道路;而如果人类在他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也可以把他引向仇恨的道路。爱斯梅拉达给他送水这样一个善意的举动,它所包含的真善美,已经完全超过了之前人们所给他内心埋下的仇恨的种子。
师:要感化一个像伽西莫多这样动物性很强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和事所能做到的,而爱斯梅拉达恰恰做到了,他实现了由一个动物性的人向一个社会性的人的转变,他的这一滴眼泪意味着人性的回归和苏醒。
师: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老觉得小说的文题不大对劲,同学们怎么看?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题目叫《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你们认为有什么问题?(生交流讨论)
生14:我认为这里“眼泪”和“水”的位置有一些问题。(师追问)从文章的后几段可以知道,先是爱斯梅拉达喂伽西莫多水,然后伽西莫多因为感动而流下了眼泪,我觉得“一滴水”应该是在“一滴眼泪”之前。
师:大家赞成吗?(生小声答:赞成)先有水,然后才产生眼泪的,那么这个题目就应该改成什么呢?
生14:一滴水换一滴眼泪。
师:你们是否认为换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就可以了呢?还有没有不妥的地方?(生举手)
生15:我觉得“一滴水换一滴眼泪”从文字上变成一种交易,但是里面应该有感情的色彩。
师:请坐。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开始徐伟悦同学所提的那个问题了,大家想想看,爱斯梅拉达为什么要送水呢?这滴水里到底包含着什么呢?请问徐伟悦同学在哪里?(徐伟悦站起)你说说看,你现在是怎么理解的?
生16(徐伟悦):我觉得作者可能是为了塑造爱斯梅拉达这个人物,而给了她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美丽、真诚、纯洁等等,然后通过“爱斯梅拉达作为伽西莫多的仇人送水给他”这个细节,体现出爱斯梅拉达身上带有人性的光辉,也就更可以体现出她所具有的善良的品质。
师:很好。这个“换”明显带有功利色彩。而爱斯梅拉达送水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那我要请同学们想一下,如果说“换”这个字不妥,那么怎样改才更符合主题和情节呢?(生讨论)
师:我要请今天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说说。
生17:我认为可以把“换”改成回报的“报”。我们可以认为伽西莫多的这滴眼泪是为了回报波西米亚姑娘送的水。
师:回报,从主题来说更加突出了伽西莫多的感激之情。好,请坐。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18:我觉得可以是“一滴眼泪因一滴水”。爱斯梅拉达给他送水,伽西莫多因感激而流出了眼泪。爱斯梅拉达送水是他流泪的原因,他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师:很好。我查阅了其他译本,与同学们不谋而合。(屏显字幕)一滴泪回报一滴水——李玉民译《雨果小说全集·巴黎圣母院》,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泪——陈筱卿译《巴黎圣母院》,一滴水,一滴泪——管震湖译《雨果文集·巴黎圣母院》。它们都没有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交换。证明了刚才同学们基于对作品情节和主题的准确把握,重新起的文题是可信的。
师: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两个人物形象。如果把刑台看成舞台,伽西莫多就是这一幕中的中心人物,各种人物尽情表演,雨果主要是通过什么创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呢?
生(齐):对比、对照。
师:没错。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哪一部作品能像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这样,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深刻、如此透彻。他说:(屏显字幕)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老师认为节选的部分特别好,特别能反映出雨果的这种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其实,在我们这部分节选当中出现了四个人物,(屏显字幕)他们之间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对照关系,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对照对比的关系?今天这边的同学发言比较少,就请他们说。
生19:爱斯梅拉达和孚罗洛副主教之间是对比的关系。首先,在44小节,当孚罗洛副主教出现在伽西莫多面前,伽西莫多内心是满怀希望的,他认为神甫是特意过来救他的,但是神甫作为他的养父、他最亲近的人却非常冷漠地走开了;而爱斯梅拉达作为他的仇人,能够在所有的观众都嘲笑他的时候,给他送水喝,这是一种对比。
生20:我觉得伽西莫多和孚罗洛副主教也是一个对比。因为伽西莫多对孚罗洛副主教有感恩之情,所以对他言听计从,才导致自己在刑台上受刑。但是,孚罗洛副主教在关键时候却不管伽西莫多了。
师(小结):伽西莫多对他的主人特别好,但是主人对他却特别冷酷。
生21:爱斯梅拉达和围观群众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因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围观群众在伽西莫多受刑的时候对他进行了嘲笑、侮辱甚至是诅咒,而爱斯梅拉达却以德报怨,在他很口渴的时候给他送水,所以我认为他们是很强烈的对比。
生22:我觉得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也是一个对比。伽西莫多奇丑无比,被选成愚人王,而爱斯梅拉达是真善美的化身。
师(总结):这篇小说当中,美丑对照是非常多的,有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照,也有人物自身外形和心灵的美丑对照。但是,如果仅限于这一步,就会使人物形象过于扁平化,人物的性格单一,从而丧失人物形象的丰富性。雨果所说的“丑就在美的旁边”更多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其实雨果最为看重人物性格的动态发展,也就是说“人物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
师:伽西莫多原来不流泪,现在流出了第一滴泪,到小说的结尾,当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他愤怒地把他唯一的亲人——养父推下钟楼之后,他那只独眼默默地泪流成河。这不就反映了人性的一个苏醒的过程吗?(板书)这才是雨果“美丑对照”原则的精髓所在。还有一群人也符合这样一个原则。哪一群人?
生:观众。
师:对,正是围观群众,他们前后的变化,一开始是群体性的癫狂,最后全部被感动了,你们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23:一开始,他们对伽西莫多进行人身攻击,到后来被爱斯梅拉达感化了。说明在前一阶段,他们内心的表现正如雨果所说的,中世纪的人们如同动物性很强的伽西莫多一样,人性是处于蒙昧的未开化的状态。
师:(抓住“火花”,启发)小说中有没有告诉我们,中世纪的人们处于蒙昧状态?(其他学生小声答:有,在27小节)你来读一下。
(生23读)
师:好,请坐。他们是没有怜悯心的,而最后却被爱斯梅拉达感动了,说明了人性的良知开始苏醒。那么,这又涉及到我们同学问的一个问题了,你们觉得这种情节的转换是否过于简单呢?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同学觉得不大符合常理,我们该怎么理解他的这种变化呢?
生24: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结尾是非常不合理的。一开始围观群众那种接近于癫狂的状态,对伽西莫多无缘无故的仇恨,突然转变为感动,这个变化有点太突然了,不大符合逻辑。但如果从作者当时写作的角度来讲,这里夹杂着作者的主观愿望,他觉得一个人的人性没有绝对的邪恶或绝对的善良,邪恶往往是可以在善良的指引下转变为善良的。
师:同学们认为他说得怎么样?(生鼓掌)说得太好了。确实,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情节变化比较突然,但是雨果是位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他认为艺术是用来表现理想的。人类的道德和美可以让人们弃恶扬善,可以使人性复苏。正是这样的精神立场、创作追求决定了伽西莫多受刑中围观群众前后态度的突然变化。这些突变在现实中也许不可能存在,但雨果要让这种童话发生,是为了强化劝人向善的力量,完成人类的精神救赎。“好极了,好极了”六个字正是人性被唤醒的表现。
今天,我们不得不感谢雨果!他让我们坚信:爱情、善良、仁慈等道德力量能够战胜邪恶,挽救人类。同学们,那就让人性美的曙光照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让温暖的阳光驱散人类所有的阴霾,用人道主义点亮整个世界吧!
(生鼓掌)
下课!
【执教感言】
语文教学不应有固定的程式。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把课文教完,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主构建他们所需要的知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课不需要面面俱到,一堂课解决学生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可。这堂课,我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请学生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等方面各提出几个问题,在合并整理后选出了四个问题,构成了课堂的主体框架。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迫切解决的愿望,交流起来气氛活跃,得心应手。
语文教学不应唯权威是从。“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质疑,尤其是质疑权威,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的具体表现,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质疑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一篇译作,备课的时候我老觉得这个文题不大对头,上课时,我适时抛出了自己的疑问:爱斯梅拉达用一滴水,换来了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文题却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同学们怎么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见解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拒绝肤浅花哨。语文教师要通过构建深厚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社会生活阅历,来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实现对“灵魂”“伦理”“价值”的深度挖掘。语文教学应更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渐次完美,以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境界。教师不仅要追求深度,还要学会“舍得”——舍得自己预先设计的精彩,把精彩留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发展”。本节课讨论的三、四两个问题本质上都与雨果先生的创作理想有关,在充分讨论后我明确了:这些情节和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不存在,但雨果要让这种童话发生,是为了强化劝人向善的力量,完成人类的精神救赎。
(杨 彬 江苏南通第一中学;226000)
【名师观察】
灵动·思辨·深刻
本堂课教学过程摇曳多姿,可圈可点处甚多,我想只从“高”与“低”的关系上谈一点感想。
一是操作路径的“高素质与低姿态”。参赛老师大多是各地近年来涌现出的俊杰新秀,都表现出很高的素质。而杨彬老师的平和沉稳、淡定从容、渊博深刻、循循善诱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这种涵养的外在显现风格与高中段的语文教学更为适配,他能带给人一种稳健泰然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拥有高素质却又能放低姿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看不到明显的“专制行径”和“话语霸权”,学生自主地、自由地活动,提出他们的疑问,发表他们的见解,课堂学习情境真实亲密,能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论及的,“他能接近于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
二是教法学法的“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处着眼”就是以先进的、体现时代特色的教学理念来统筹课堂。在这方面,杨彬老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二是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得出结论,学生内驱内省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低处着手”是指依据学情切实教给思考、辨别、判断的方法,尽力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形成能力。他还特别善于运用学生的疑问作为切口来展开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掌握从文本中寻找依据的分析方法,整堂课显示出一种传统的美,它不是烈酒,而是一杯清茶,静心品味,乃得芬芳。
三是教学效率的“高”与“低”。从课堂信息量看,一堂课解决了学生课前提出的四个大问题,并且还作出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努力使课堂信息容量最大化,教学效率是很高的。从学生的活动量看,杨老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把思维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方法的习得、能力的形成看,整堂课的活动设计能注重实效,没有看似热闹却收效不大的情况,单位时间的利用率相当高,学生都学有所得,有的表现还非常精彩。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落点很实,质疑意识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用于漪老师的话说叫做“情思涌动有效有用”。
四是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高”与“低”。“教育是人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学评价上,必须充满着人性。评价太高调、太华丽显得虚伪,会潜生暗长华而不实、逢迎谄媚的心态;太低、太简略又缺乏热情和诚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杨彬老师对学生答问作出的评价,一是做到了客观,该褒则褒,但讲究分寸不溢美,宽松与严谨有机统一,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二是做到了有情,特别对学生发言表现不尽如人意者饱含长者之情,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幽默轻松,“让每个学生体面地坐下来”,把语文课上得很快乐。这高低之间显现出高超的调控艺术。
(袁 菊 中学特级教师,江苏南通市中学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