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新学期 新开始
任务重+难度大(高考侧重)
二本书
选修1——期中考试之前完成 选修2——期末考试之前完成
必须完成=课前准备+课后复习
课前准备:预习本课及其纲要(上课放旁边)相关内容
课后复习:一课一练+自主复习(重点强调、敲黑板!)
基础知识+思维逻辑
利用多种形式(思维导图、表格、地图和年代尺等——自由发挥)
选择性必修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经济与社会生活
3.文化交流与传播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国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职
能
对内
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
制度
中国
西方
制度形成与演变
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
古代(第1课)
近代至当代(第3课)
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上述相关制度的变化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重点: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禅让制
世袭制
舜 禹 启
原因?
本质:
朝代 制度
夏 清 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依据:
德才
血缘
夏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①商王:内服王畿地区(直接统治区域),
王畿四周是外服(间接统治区域)。
②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朝代 制度
商
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松散,控制力弱)
原因?
目的?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朝代 制度
西周 (1)分封制:
①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
②分封对象:
③诸侯在国内分封
④天子与诸侯的权利与义务:诸侯享受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的
依据是什么制
度?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朝代 制度
西周
(2)(依据)宗法制:
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3)基本特征:“家国一体”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关系:互为表里)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家国一体
双重属性?
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 “宗子 ”为中心,表示 “尊祖 ”和 “敬宗 ”。这( )
A.有助于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秩序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保障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D.强化了对家族的认同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发展
农业:铁犁牛耕出现,水利兴修,工商业发展——生产力发展
工商业:
贵族等级分封制度开始解体
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度开始产生
政治:
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
文化: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名词解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中央
地方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集权到皇帝
皇权VS相权
集权到中央
中央VS地方
民主政体?
地方分权?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
(1)皇帝制度:
特点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1.中央
(2)三公九卿制
廷议
2.地方
(1)推行郡县制
(2)文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②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西汉 ①汉初:汉承秦制, 制
②汉武帝: ,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权力增大
东汉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隋唐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有效履行…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度
中朝尚书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宰相
政事堂
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
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
D.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两宋 :
①二府: -行政; -军政
② 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元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 ①废:明太祖废除 。
②设:明成祖建立起 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清 雍正设立 ,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一省两院
中书省和宰相
内阁,内阁
军机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秦
西汉
隋唐
宋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一省两院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元
明:废宰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顶峰)
君主专制发展趋势: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西汉 ①汉初:
② 问题: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③东汉晚期:
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
形成 的局面。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废郡,以州统县
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王国
州、郡、县三级制
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对比分析下面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最能说明( )
A.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步解决
C.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 D.西汉历代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域
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使黔首自实田 ”、犁壁和犁耕法、 “推恩令 ”、董仲舒,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②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③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④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成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唐 ①州、县二级制→
②唐中期以后: 势力
两宋 州和县二级 →
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元
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 :
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后向各省派出 总揽一省之权。
清 :
除巡抚外,设 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道、州、县三级制
藩镇割据
路、州(府)、县三级制
路
行省制
省、府、县 三级制
巡抚 巡按
省、府、县三级制
总督
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郡国并行)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节度使)、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多级复合制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中央集权发展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时空观念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
本课小结
先秦:奴隶社会的贵族等级分封制
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与宗法制
秦: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调整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个中心
(皇权)
两个趋势
处在动态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