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一阶段 党的初创时期(1919—1924)
一、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1)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2)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南陈北李”)
(3)组织:党的早期组织(陈独秀、1920、上海)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1921、7 ;上海)
(1)内容:①确立了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
②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张、李)
(2)意义: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三、中共“二大”(1922、7;上海)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四、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2、1——1922、3)
1、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领导
2、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邓中夏)
3、运动:开始:香港海员罢工 结束: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惨案)
4、教训: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
必须联合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五、中共“三大”(1923、7;广州)
正式确立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第二阶段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原因:(1)中国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
(2)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加入反对帝国主义
制定“三大政策”(联饿、联共、扶助农工)
(3)共产国际的支持(马林)
2、形式:党内合作(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口号:“国民革命”
2、目标:“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工人运动与北伐战争
(1)“五卅运动”:中共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李立三、刘少奇)
(2)省港大罢工:打击了英帝国主义;世界工人运动历史上最长的罢工
(3)北伐:①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②主力:国民革命军
③结果: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革命重心转到武汉
(4)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3)周恩来
5、结果:(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上海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武汉
6、失败原因:客观: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①中共年幼缺乏经验 ②陈右倾错误
7、教训:(1)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2)中共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
第三阶段: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南昌起义(1927、8、1)
(1)领导:周、贺、叶、朱、刘
(2)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8、7)
(1)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决定开展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湘赣边
攻打长沙失败、 文家市决策:放弃攻打城市
4、井冈山道路
(1)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10月)
(2)其他根据地:①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②左右江根据地 邓小平
(3)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中共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二、 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宁汉合流: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2、东北易帜:1928年,张学良。
东北易帜标志着在形式上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
3、“九一八”事变(1931、9、18)
由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东北三个月沦陷
4、“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九一八后,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2)“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是以“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和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2、经过: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金沙江——渡大渡河、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
3、遵义会议(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 原因: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控制中央,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2)内容:①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3)意义:
①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的胜利结束:1935年10月,甘肃会宁地区。
5、长征胜利的意义:
① 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 经过长征保存下来的是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干。
③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日本加剧侵略
(1)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件。
(2)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华北五省是指:河北、山东、山西、绥远、察哈尔。日本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 中共统一战线主张
(1)〈八一宣言〉1935年,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西安事变(1936、12、12)“双十二事变”
(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和平解决:中共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全民族抗日阶段(1937——1945)
一、卢沟桥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共产党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正式确立)
(3)共产党改编,八路军115、120、129三个师,建立新四军
二、战争进程
(一)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1、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2、国民党正面战场:
(1)主要会战:①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首个大捷——平型关大捷
②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③徐州会战:李宗仁 台儿庄大捷 ④ 武汉会战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30万人遇害,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
(3)失利的原因:国民政府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不敢发动群众
3、共产党抗战
(1)115师平型关大捷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二)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4)
1、日本侵华策略的转变:
(1)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2)对中共:集中军事力量打击
2、日本的统治策略
(1)“以华治华”建立日伪政权
(2)对占领区:“治安强化”清乡运动
(3)对根据地:“三光”政策;扫荡
3、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1)国民党政策的转变(由抗日转到反共)
①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1)确定了“溶共、防公、限公、反共”的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大变化。
②皖南事变(1941年初)
(2)共产党的回击
方针:①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②“在斗争中求团结”
③“有理、有利、有节”
(三)反攻阶段(1944-1945)
1、局部反攻
2、全面反攻:(1)美国投掷的原子弹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3)最后一战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
三、抗战胜利
1、胜利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
(2)中共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抗战胜利
(3)中国军民不怕牺牲,奋勇抗击日军
(4)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与配合
2、伟大意义:
① 这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
② 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 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第五阶段: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国七大的召开(1945、4;延安)
(1)毛泽东指出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号召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2、国民党“六大”(1945、5 ;重庆)
(1)核心:坚持独裁,准备内战
(2)重点讨论:①加强反共力量 ②准备发动内战
③坚持一党专政 ④拒绝联合政府
3、重庆谈判(1945、8 ;重庆)
(1)原因:
①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一方面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 共产党方面: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2)谈判焦点:①军队国有化问题,②解放区政权问题
(3)结果:《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双十协定”
①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4)意义:表明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4、政治协商会议(1946、1;重庆)
(1)内容: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2)意义: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二、解放战争进程
(一)战争原因: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战争进程
1、防御阶段
(1)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6年6月——1947年2月)
(2)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①重点:陕北;山东
②中共战术: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③战役:山东孟良崮战役,歼敌整编74师
2、战略进攻
(1)开始: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品”字攻势形成(1947年夏)
(2)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②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北平谈判与渡江作战
(1)北平谈判: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
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1949年21日)
4月23 日解放南京
三、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大西北和大西南解放除台湾的全部领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1)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新中国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