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
乱局·破局·格局——变革的春秋战国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乱局·破局·格局——变革的春秋战国
目录
壹 乱局·权力更迭,社会失序
贰 破局·传统治国方式的调整
叁 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转型
乱局·破局·格局——变革的春秋战国
壹 乱局·权力更迭,社会失序
一、乱局·权力更迭,社会失序
探究一:乱在哪?
材料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材料2:
问题:季氏“八佾舞于廷”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什么现象?
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其背后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政治动荡
一、乱局·权力更迭,社会失序
探究二:为何乱?
经济发展
土地私有、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
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石、木耒耜;“千耦其耘”、“十千维耦”
铁犁牛耕;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成为可能
一、乱局·权力更迭,社会失序
探究三:如何应乱?
1、应乱——百家之言→儒家
孔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儒家的“治国”之言是什么,并指出孔子的理想社会及其特点?
治国:德治礼治;民本仁政;仁义王道。
社会:以人人道德自觉为基础,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特点:复古到西周式礼乐文明社会。
一、乱局·权力更迭,社会失序
探究三:如何应乱?
1、应乱——百家之言→道家
材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庄子》
道家的“治国”之言是什么,并分析老子的理想社会有何特点?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特点:“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复古倒退到原始社会)
一、乱局·权力更迭,社会失序
探究三:如何应乱?
1、应乱——百家之言→法家
材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
法家的“治国”之言是什么,并分析其历史观?
治国:集权专制、以法治国、重农抑商。
历史观:后胜于今,历史是发展、进步的。——向前看
一、乱局·权力更迭,社会失序
探究三:如何应乱?
1、应乱——百家之言(异同点)
核心 道家 儒家 法家
如何治国
向何处去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德治礼治
民本仁政
以法治国
集权专制
复古倒退
(原始社会)
复古倒退
(西周式礼乐社会)
趋向前进
后胜于今
前进
重农抑商
同:匡正社会秩序
异:百家争鸣
一、乱局·权力更迭,社会失序
探究三:如何应乱?
1、应乱——百家之言→百家争鸣的意义
推动世卿世禄制向官僚政治转变
改革的设计者与霸业的开拓者
统一战争的推动者和组织者
百家争鸣
学术繁荣与发展
政治动荡经济发展
阶级变动
百家争鸣
促进社会进步
贰 破局·传统治国方式的调整
二、破局·传统治国方式的调整
探究四:如何破局?
1、破局——治国之法
假如你是战国时期某国的国君,你准备变法,你愿意采纳哪个学派的观点?为什么?
二、破局·传统治国方式的调整
探究四:如何破局?
1、破局——治国之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二、破局·传统治国方式的调整
探究四:如何破局?
1、破局——治国之法→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措 施
富国之策 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小家庭政策
强兵之策 废世卿世禄制
立军功爵制
集权之策 废分封,行县制
户籍制,什伍连坐
实质:建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二、破局·传统治国方式的调整
探究四:如何破局?
1、破局——治国之法→商鞅变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叁 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转型
三、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转型
探究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对社会转型的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1: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从此,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当时的各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在经济上掌握了大量私田和隐民,在政治上有了自己的独立行政机构和所属的官吏“家臣”或“家宰”,在军事上有自己的车队、甲兵和徒兵。这些有势力的私门,宛如一个个独立王国。
政治转型: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郡县制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走向封建的官僚政治。
三、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转型
探究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对社会转型的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3: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经济转型: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三、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转型
探究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对社会转型的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3: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荀子·王霸》
思想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学说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转型
探究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对社会转型的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苍苍》
文化转型: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三、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转型
探究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对社会转型的的影响有哪些?
及时训练
1.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D
材料反映的依旧是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料的例子,仅能反映诸侯国交往的小部分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依旧反映的是对土地所有权的重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材料“春秋时期……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私自将两块封地交换,故D项正确。
2.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
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
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
A
“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促进了局部统一,同时促进各国改革图强,故A项正确;“晋楚两国争霸中原”说明周天子已经衰落,应该处于分封制的末期,故B项错误;“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无法确定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这些诸侯过去都是周分封的诸侯,故C项错误;“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虽然诸侯之间有征伐,但没有完全取代,无法得出分封制、宗法制已经完全破坏,故D项错误。
3.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A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错误,故D项错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