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与象征(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移情与象征(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30 21: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 题:移 情 与 象 征
课 型:“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
课 时:1课时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移情与象征(1课时)
课前预习:
1. 阅读课本120页至121页文字。
1. 复习本单元课文,了解移情与象征的含义,初步探究其作用。
课程标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了解移情与象征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1. 理解本单元诗文中草木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移情、象征手法作文。
评价任务:
1. 能够准确把握本单元诗文中草木的象征意义。
1. 学生当堂鉴赏交流参考例文《秋树》。
1. 尝试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本单元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用象征手法创作。
教学过程
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草木有情”,无论是茅盾笔下的白杨,还是苏童笔下的《三棵树》,以及王鼎钧的《那树》,无一不采用移情与象征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什么是移情?什么是象征?它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学生展示预习:
什么是移情,什么是象征,它们的特点以及对于文章的作用。
二、教师总结明确(课件展示):
㈠什么是移情,什么是象征
移情,是世界万物的情意化感知;象征,是世界万物的情意化表现。在抒情作品中,移情与象征是感知与表现的重要方式。
㈡各自特点及作用
1、移情:
⑴“移情”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就像我平常给大家举的例字:比如你在学校考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回家的路上看着天空都格外蓝,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好像是在给你唱赞歌;相反,如果你受了批评,感觉天都是灰暗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也是对你的讽刺。其实,这些都是你的心理感受,只不过把它们移情到外物身上罢了。
⑵移情作用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不寻常的意义,比如从花草树木中见生气和人情,深浅程度不一定一样,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2、、象征
⑴所谓象征,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乙的符号,类似联想。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这是拟人或托物,二者都属于象征的范畴。
⑵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象征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不二法门。比如本单元的文章,《白杨礼赞》就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借赞美白杨树来抒发对西北抗日军民的顽强精神和意志的赞美之情。
三、范文解读:学生交流探讨。
1、仔细阅读《三棵树》,让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2、交流探讨参考例文《秋树》。
作者的深情一瞥,树、天空、黄昏、夜晚、风等都活了,城里可以欣赏、同情、推心置腹的生灵。而那棵山坡上的树,在她的凝视下,则站成了一种精神:清高不可侮,守着静穆;甘于清寂;永远坚定,永远不会有漂泊感。
三、学以致用:
1、展开想象的翅膀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蜡烛
蜜蜂
荷花
竹子
太阳
大地
2、我来创作
请从大千世界中选取一事物,仿照下面例句写一条。
举例:眼睛——只能看到别人的一切,唯独看不到自己。
苹果——寻找千年,发现真正的知己是牛顿。
牙膏——每一次成功都是在别人的挤压下完成。
自行车——最徒有虚名的交通工具。
水——刚正不阿,天越冷,你越硬。
羽毛球——自己的方向,全靠别人来改变。
四、写作实践
以“树”“花”“草”(选一或自拟)选取景物一个(或局部)特点,写一篇体现个人情趣的作文。
要求:
1、 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情趣。
2、 800字以上。
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分析,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的脉搏同跳,置身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我却发现学生的思想僵化,想象力不丰富,经常要深入提示才可以。而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只能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总结出好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所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