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小说阅读:
社会环境的特点及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一根火柴
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枫叶漫天飞舞,淹没了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
但即便如此,多年前,我仍能在这片土地上分清兔子的粪便、辨出百米外獐子啃食地衣发出的碎响,而今天,我孤独地站在雪地里,再也闻不出故乡烟筒里散发出的炊烟。是的,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我开始整理身上的物资,背包里食物充足,这些肉干足够我撑上三天。但就在检查包底时,我不幸地发现,一道豁口撕开了背包,自己唯一的一块打火石再无踪影。我浑身一紧,一股寒意顿时从四肢散入身躯。我急忙搜寻外衣的口袋,里面还有一盒自己用来点燃烟斗的火柴,但在盒子打开的瞬间,我立即陷入了无尽的暗夜,里面仅有一根火柴。
一、真题引领
我瘫坐在无垠的雪地里,绝望地发出咒骂。我痛恨自己的老去,不辨东西;我痛恨命运的刻薄,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夺去救命之物。难道冥冥之中,这就是一个老猎人无法逃脱的宿命?
然而,我却无意就范。
我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生存或者死亡是我一生不曾回避的问题,我们或将苍老,枯竭的躯干也终将交还给这片挚爱的土地,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
天色将晚。我用树枝在雪地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然后从四周捡拾了一些枯枝败叶,堆放在一旁,这是自己仅有的希望。
“你只有一根火柴。”
我提醒自己。
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残雪,自己的帐篷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狞笑着说。
我把火柴紧紧攥在手心,感受着“狼群”的啃食。它们的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直抵皮囊下的灵魂,而我蜷曲在这荒寒的冷夜,任由它们分食。
我望向身旁的枯枝,欲望在心底挣扎。我想象它们倔强地燃烧起来,火苗微弱,在风雪中苟延残喘,却画出一个昏黄的圈,点燃一盏或明或暗的灯。
“不用了,留给明天吧。”
第二天,我爬出帐篷,穿过雪原林海,希冀在某座山后能看见那熟悉的景象,但最终,除了满目苍凉,再无一人。
我孤独地对抗着这寒夜的侵袭,夜再次来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追赶上来,龇牙咧嘴,不肯罢休。
“留给明天吧。”
我气息奄奄地躺在帐篷里,听着血液流动的声音,回答它们。
我是在第五个夜晚被村庄的人发现的,据说,找到我时,我倒在帐篷门口,冻成了一个冰人。
乡亲们把我带回寨子,问我是怎么在雪地里活下来的。
我说,我有一根火柴。
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后来,他们知道我弄丢了打火石,的确没有撒谎,又好奇我有一根火柴为什么没有点燃。
“如果真的点燃了,我就会冻死在雪夜的第二个夜晚。”
乡亲们若有所思,但似乎也没听明白。
而我深深地懂得——
我能活着,是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我”的处境,即在冰天雪地里迷路了,仅够三天的食物,唯一的一根火柴,这意味着“我”将经历生死的考验。
B.作者将寒冷比作“饥饿的狼群”,表现出“我”经受着寒冷的包围与吞噬,“狞笑着”“啃食”“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等词句既与前文的比喻相照应,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我”身处绝境时的痛苦感受。
C.小说主要运用内心独白、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这种写法与课文节选部分的《老人与海》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相同。
D.小说末尾“我能活着,是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点明“火柴”是支撑“我”在绝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它象征了战胜磨难的希望。
答案:C
解析:C项,本文没有使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
2.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开头的风雪描写,为人物活动、故事展开提供了背景。
②夜晚的风雪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衬托了人物形象。
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风雪具有困难、挫折的象征意义。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①“我”是年迈孤独、身陷险境的猎人。“孤独地站在雪地里”“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可见“我”已不再年轻,身处险境。
②坚强不屈、勇于抗争。面对绝境,“我却无意就范”“生死或存亡是我一生不曾回避的问题”“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而是积极理智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自救。
③心怀希望、永不放弃。面对绝境,将象征希望的“火柴”紧紧攥在手心,“留给明天吧”,永远对明天保有希望,并坚持到获救。
1.内容:
社会背景 历史渊源 风土人情 政治、经济状况 房屋建筑 室内陈设 社会氛围 人际关系
2.定义: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作用:
交代故事背景,暗示人物性格,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暗示主旨。
二、社会环境的相关知识
出现位置 作用
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出场前 引导人物出场,暗示人物身份
人物描写中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中 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为背景 暗示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三、社会环境出现的位置及作用
链接教材 (1)《祝福》一文开头两段是如何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的
(2)《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请概括其环境特点(从社会环境方面设题)
标答分析 (1)答案: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中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手法,题干中的“如何描写”应该从写景角度思考,属于写景角度技巧。文章开头两段主要从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角度写年终祝福的景象
(2)答案:①生活太平。②地理位置僻远。③民风淳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般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对社会环境特点的概括,应该从环境描写中的人物生活状态特点、人物活动场所特点、人际关系特点三个方面概括
答题方法 概括社会环境特点 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透过人物活动的场所,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结合描写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暗示影响人物性格的因素
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特别提醒 在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注意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四、技法点拨
《小哥儿俩》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并分析其对小哥儿俩的影响。
【分析】
审题干 题干分两问,第一问回答家庭环境的特点;第二问从对人物的影响角度分析环境作用
审文本 特点 家庭环境一般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从经济状况看,小哥儿俩的家里有厨子,有前后院,经济条件不错;从文化氛围看,长辈带孩子看戏、父亲躲进书房等都体现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从人际关系看,父母、小哥儿俩、七叔叔和仆人间关系融洽
作用 从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角度分析
【答题】
(家庭环境)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前后院等。②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③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影响)①良好的经济状况使他们能接受良好的教育;②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他们多了儒雅、善良,少了粗鲁和莽撞;③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兄弟友爱、为人友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支派克钢笔 姜煜暄
这是一个发生在1979年的真实故事。
那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城报社当记者。一天,社长让我独自一人去八里庄公社采访。临行前,社长特意嘱咐一番注意事项。从社长的言谈中了解到,八里庄公社是全省最偏僻的乡村,而且是又穷又落后的山区。
我先坐火车再倒汽车又搭毛驴车,颠簸了一天才到八里庄公社。到八里庄时,夕阳西下。公社所在地是一排破旧的小平房,院落是石头砌的围墙,大门框是三根木杆搭建的,大敞四开,没有门扇,也无人看守,冷冷清清,无一点儿生气。
五、巩固训练
我和公社丘书记说明来意。丘书记看看我,脸上显示出一丝为难,然后笑了笑说,公社食堂已经关门了,走吧,去供销社买点饼干,将就一下,委屈你了。
公社门前是一条不宽的土路,路的两侧是两排民房,东倒西歪的土房,散散落落的十几户人家,往东往西是一片片庄稼地。供销社是三间土平房,紧挨着街,门窗刷着蓝色油漆,油漆一块块张裂着,斑驳疮痍。已是深秋,路边的杨树光秃秃的,寒风将干枯的树叶卷起来,让它们在天空盘旋。
丘书记让售货员称了一斤饼干。那饼干黑黢黢、硬邦邦的,不像现在的点心雪白雪白、软乎乎的,但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级的点心了。丘书记又让售货员倒了两碗白开水,然后歉意地对我说,小姜,就着开水,别干吃,山里穷呀,没法子。
那天晚上,公社停电,周围漆黑一片。丘书记叹口气说,三天两头停电,家常便饭了。就在这儿吃吧,好在供销社还点着蜡烛。
蜡烛的火苗如萤火虫般,豆粒大的亮光,影影绰绰,好像身处魔幻之中。我和丘书记半倚着柜台,边吃边聊着采访的事。这时门外跑进来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买了一本方格本,正要走出门,突然停住脚步,用惊异的目光瞅着我。我明白了,忙抓起几块饼干递给她,她却摇摇脑袋。我更加迷惑了。我问,你不要饼干要啥?
小女孩拘束地一笑,手指了指我上衣袋上的钢笔。我恍然大悟,她是跟我要钢笔。在没有电脑的时代,钢笔是最时髦的书写工具。我身着蓝卡其布中山装,钢笔插在左上衣兜里。
我有心给她但又有些舍不得。这支派克笔是20世纪50年代父亲学习时,一位老师送给他的。后来父亲在笔杆上刻上一行小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上大学时,父亲把笔赠给了我。
当着丘书记的面我有些为难,但又怕丘书记瞧不起我,便不情愿地从衣袋里拔出笔来,递给女孩,尔后笑着说,希望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女孩拿过笔向我鞠了一躬,甜笑着跑出门。
事情过去很久,我早已把钢笔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小女孩啥模样我已全然记不清了。
一日,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全省高考文科状元被北大录取,考生竟然是八里庄的,而且是个女生。真乃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啊!我无限感慨。
多年以后,社长再次让我到八里庄采访,那里可跟从前大不一样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镇书记是个大学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家乡搞建设,带领乡民让一个穷山沟变成了富山村……一个大学生放弃大城市生活,到山村当农民,这可是新鲜事,更加激起我的好奇心。八里庄已经不叫公社,而叫镇了。
一踏进八里庄,我眼前一亮,惊诧不已。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土坯房变成一栋栋小楼房,商店、饭馆、旅馆等商业网点鳞次栉比,布满了路两侧。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景象。
接待我的依旧是镇委书记,不过是个女书记,四十岁左右,梳着短发,穿着天蓝色的小翻领上衣,脖颈围着一条艳丽的丝巾,不胖不瘦,不高不矮,说话干脆,有逻辑,声音甜美,有一股一般女人不具备的气质。
然而让我更为惊奇的是,她竟然使用钢笔,而且那支钢笔残破不堪,笔杆缠着一圈胶布。我觉得有些好笑,计算机普及了,都用签字笔,谁还用这老掉牙的玩意。
女书记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说,这笔可大有来头呢。说着将笔递给我。我细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笔杆上一排清晰的小字映入我的眼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有关八里庄镇街道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有关八里庄镇街道的社会环境描写展现了如今的八里庄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②衬托了女书记懂感恩、有才干等形象特点;
③与多年前贫穷的八里庄形成对比,体现了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