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二、世界现代史14+16
1-8(1课时+1列宁)
1-9(3课时)
2-6(3课时)
2-7(3课时)
2-8(3课时)
人物1甘地
战争史(4+4+7+1奥斯维辛)
三、中国现代史13
1-4(3课时)
1-5(3课时)
2-3(3课时+1邓)
3-4(1课时)
3-5(2课时)
必修1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②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选4-5-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①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b
②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c
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b
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c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 c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 c
1870
1924.1
微专题83+97+98
1900-1903
建党活动
1917
领导十月革命
考点细化:
1.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1917年前、1917年)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起义、会议、文件)
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俄国、世界)
4.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史实+影响;理论+实践)
191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新
经济政策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6.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记忆)
理论创新?
《四月提纲》
《国家与革命》
201711T34 材料二 残酷的战争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同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6分)
探索: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
理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为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
考点细化:
7.“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之路、确立标志、特点及评价)
8.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从经济到政治、苏联解体)
1870
1924.1
微专题83+97+98
1900-1903
建党活动
1917
领导十月革命
191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新
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0C20s-50s
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两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4
1918
1939
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爆发
1940:
1941:扩大
1942:转折
1943:
1944:
1945:结束
微专54;84—95
1.一战前欧洲局势的演变
2.导火线和根本原因
3.1914年和1916年的战场形势
4.1917-1918战争形势的变化
5.一战影响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2.华盛顿会议的三大条约
3.国联
4.凡-华体系下的中国
重点提示
1.周年:1922;1942。
2.时空:战场形势、版图变迁
3.大国合作与世界格局
奥斯维辛集中营
微专题107
押题卷2:
T4 晋朝的史实(王羲之、葛洪、《纸赋》)
T7 材料理解不到位
T11 八七会议----1P57+人物P93
T12 材料关键信息——史实依托解放战争1946-47-48-49
T16 材料理解不到位
T17 看材料——“必须废除君主”
T19 克伦威尔的时代有美国吗?
T21 完整准确地理解材料(基于时代背景看“意在”)
T22 本题存在科学性问题,请忽略。
T23 经济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完全排斥市场,斯大林模式和50-70年代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
T24 不结盟运动1P162
2022浙江1月选考,20,2分/施里芬计划破产原因;2021浙江6月选考,22,2分/1918.8协约国西线进攻;
2017.04浙江T28【加试】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理!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物,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B
2014浙江文综T38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7分)
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3分)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2分)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①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国的图谋 b
②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c
③《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客观作用和局限性c
二、凡尔赛体系与国联
①凡尔赛体系及其实质 c
②国联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其盟约 b
③国联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 b
三、华盛顿会议
①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c
②中国山东问题 b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 c
1919.1
巴黎和会
1919.9
1920.8
中国五四运动
1919.6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
1922.2
凡尔赛体系形成
《圣日耳曼条约》
《凡尔赛和约》
《特里亚农条约》
华盛顿会议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Q:美英法日参会的图谋?
Q:和约对德国疆界的划定?
Q: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关系?
Q:对战败国和约的共同点?
Q: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积极作用、局限性?
Q:国联成立的时间、地点、参加国、宗旨、实质及其作用?
Q:《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的主题、内容及影响?
Q:中国山东问题解决的背景、意义?
2022浙江1月选考,22,2分/敦刻尔克大撤退 2021浙江6月选考,23,2分/美国《租借法》;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 b
②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b
③比较德、日两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c
①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c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 c
③二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 d
①二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b
②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b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下)
一、二战的扩大、转折及结束
①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 b
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c
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c
④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c
⑤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 c
⑥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 c
⑦德日法西斯投降 b
二、二战的影响
①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罪行、二战造成危害 b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二战的历史教训 b
2011浙江文综 39T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这次战役是 。
盟军代号为“瞭望台行动”,率先进攻,以保护南太平洋的运输线。双方展开长达半年的争夺,日军无法承受沉重的损失,被迫撤退。这次战役是 。
战前美日兵力对比极为悬殊。日军战术陈旧,上演了“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的闹剧。而美军破译了对方密码,揭开了“AF”谜底,集中了有限兵力得以伺机歼敌。
这次战役是 。
莫斯科战役
瓜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
袭击发生在一个周日的上午,日军发动了两波攻击,美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日军得手后向航母发回“虎 虎 虎”的密电。该事件是 。
1942年4月19日,美军杜立特飞行队16架远程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轰炸日本东京、名古屋、神户等地区,日本举国震动。这一事件促使日本发动了 战役。
与“巴黎光复”、“戴高乐重返巴黎” 直接相关的战役是 。
漫画《葬礼》中: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该战役是 。
日本偷袭珍珠港
莫斯科战役
中途岛
诺曼底登陆
第23题图
1936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938.9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1938.3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9.3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1939.9德国闪击波兰。
1941.6德国入侵苏联
1940.5德军包围英法联军主力
1940.7不列颠之战
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列宁格勒
莫斯科
斯大林格勒
库尔斯克
1943.11
开罗会议
1943.11
德黑兰会议
1945.2
雅尔塔会议
1945.7
波茨坦会议
1941.12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6
中途岛战役
1942.8-1943.2
瓜岛战役
1944收复马里亚纳群岛
1945收复菲律宾
1945.3-4攻占硫磺岛、冲绳
必修2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b
▲二.罗斯福新政
①罗斯福新政的目的b
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b
③罗斯福新政的特点c
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c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
②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③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b
⑤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b
1900-1903
建党活动
1917
十月革命
191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新
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20C20s----50s
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
◆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整顿银行业
恢复工农业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保护劳工权利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考点细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原因、各国的选择、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
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直接+根本)、主要内容(两个阶段、五大领域)、特点(新理论、新特点、新阶段、新模式)
3.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直接+深远;美国+资本主义世界)
1900-1903
1917
十月革命
191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新
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20C20s----50s
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
◆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考点细化:
①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b
资本主义世界
②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③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b
⑤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b
二战后到70s
凯恩斯主义盛行
联邦德国
日本政府
美国
英国
法国
80s以来
新经济自由主义
建党活动
201904T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1933年3月4日,刚刚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罗斯福要求国会授予他“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3月8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几小时之内,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如上周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不出一周,13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
——摘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紧急银行法》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影响。(4分)
32.(1)内容: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控。影响:国家干预。
(2)20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处于变与不变的状态之中。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经济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6分)
(2)新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
不变: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必修1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争锋
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
②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b
③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c
▲2.新兴力量的崛起
①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b
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b
②“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b
③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b
④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b
⑤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c
1945
1955
1991
(原因、过程)
(细节)
两
极
格
局
多极化趋势出现
多极化趋势加强
P162
课前提示
(2016年4月浙江选考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向西欧国家提出了一份旨在建立一个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大胆计划。即建议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把煤和钢的生产整个过程交由一个高级公共机构负责掌管,目的是使大家在经济领域团结一致,并进而在政治领域相互靠拢。舒曼计划的中心观点是“欧洲建设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这种渐进的一体化方式,有别于以住的各种方法。……到了1986年,欧共体成员从原先的6国增加到12国。
——摘自[法]法布里斯 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80年代,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进程。(4分)
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80年代中期后,欧共体从原先的6国发展到12国。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1993年欧盟、美国、
日本三大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欧洲的联合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
哪些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对推动世界
格局多极化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
变化:1991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建立独立的防务体系;
欧共体逐渐由经贸集团转变为经济政治实体。
作用:欧盟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必修2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关贸总协定 b
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①欧元的诞生 b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 b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b
④欧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 c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①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b
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③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c
1944-1948
国际经济秩序重建
货币体系
贸易体系
WB
IMF
GATT
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1993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
亚太经合组织1989
1995
经济全球化
2001
WTO
中国加入
原因、意义?
能区分?
关系?
时间轴:16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国际经济
无规则、
无序
1500
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
1600
1700
1800
1940
1900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事件:
时间:
经济政策和目标:
规则和秩序: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确立、有序
普遍奉行自由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大危机及二战
西欧多奉行重商主义、殖民扩张的政策,积累资金
列强开始奉行自由主义,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恢复经济
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