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四章 隋唐时期
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江南开发;民族交融;文化发展
②隋唐:经济繁荣;民族交融;制度创新;文化成就;外交活跃
民族交融
大一统国家发展
单元知识框架:
大一统繁荣:
①隋唐统一王朝, , , , 和
活跃, 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 。
②自 起,中央对地方的 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
的分裂局面。
国力强盛 疆域拓展 经济繁荣 民族往来
对外关系
制度
首屈一指
安史之乱
控制
五代十国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政权更替和内政外交
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P32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38
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P2-3
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30
第八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44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P60
第十六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P92
第十七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98
《选必一》
《纲要上》
《选必三》
第二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8
第九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P49
一、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
581年
618年
907年
979年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国家重新走向统一
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结束大分裂。
唐高祖李渊称帝,定都长安
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55-763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
907年,降唐的起义军将领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越、南唐等九个南方政权,北汉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五代结束
979年,北宋在灭掉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汉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1.隋朝
广设仓库(长安、洛阳及地方)
兴建洛阳城
开凿大运河
二、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
(2)各项建设
大兴土木
穷奢极欲
三征高丽
(1)地方行政制度
——州县制
①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②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利:
弊:
2.唐朝
李
世
民
李
渊
李
隆基
李
治
武则天
618
755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1)盛世
(2)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导致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②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纲上35)
原 因
结果:虽然叛乱平息,但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
(3)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时正式确立
选必一P6
①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②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出现了三省一体化的趋势;
③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学习聚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纲要上 P39
影 响
相权一分为三,保证君权的独尊;(老教材)
各部门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提高行政效率
细节落实
(4)地方行政制度——道州县
选必一 P6
(类似于东汉“州” 的演变)
①
③
②
④
阅读教材,判断上述4张区域地图对应的朝代。(2015年宁波一模)
(5)行政法典
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纲上39)
(2022·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
据下图变化可知,当时( )
A.西藏被纳入中央直接管辖
B.南方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C.地方行政区演变为监察区
D.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加强
三、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拔:科举制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选一31)
背景
内容
(2)常举
(1)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秀才、明经、进士
历程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了用人范围和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
影响
(整合纲上38、选一31)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品德才能
品德、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演变趋势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钱穆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
品德和才能
吏部
2.考核: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儒林传》
唐代
中央 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 十道监察区
3.监察
陇右道、关内道、河东道、河北道、河南道、山南道、淮南道、剑南道、江南道、岭南道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2022·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大联考·5) 唐代科考中盛行着多种入仕的办法,如“通榜”就是主试者将自己赏识的考生列上名单。录取时甚至可以不必看应试者的试卷,单凭谁是通榜者、谁是社会知名之士、谁门第出身高贵,就可以预先定好录取名单。由此可见,唐代科举考试( )
A.尚存有举荐选官的痕迹 B.导致选官制度发生异变
C.奠定了门阀土族的基础 D.仍属于贵族政治一部分
四、唐朝的法律教化
(选一 P46)
1. 法律体系
律 定罪量刑的刑法典
令 行政制度与规则
格 补充意义的法典
式 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
2.法律著作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疏议》
影响:
①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
②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③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3. 教化
(1)提倡礼治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柳宗元
(2)社会层面
叉手礼
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标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
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
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
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唐朝礼宾图
1971年发掘的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图中三为唐朝官员正在接待东罗马、高丽使节与代表少数民族使者
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
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礼部
鸿胪寺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五、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隋唐管理民族的中央机构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者
(选必一 P61)
武力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先后归附隋朝
册封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交流
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机构
推行郡县制,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 隋朝的民族关系
2.隋朝
(1)民族关系
(2)对外交往
(选一 P61)
(选一 P64)
2.唐朝
(1)民族关系
①东突厥:唐太宗时,击败并俘虏可汗;
744年再度反叛,被唐、回纥、葛逻禄等联军所灭。
②西突厥:唐高宗时,联合回纥武力征服。
战争
边疆、 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联系:
和亲:
会盟:
册封:
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唐蕃之间数次会盟;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设置机构: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
(2022·河北省省级联测高三第五次考试·3)关于唐代河西走廊,初唐重臣褚遂良指出:“河西者,中国之心腹”。《资治通鉴》描述,“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材料表明,唐代这一区域( )
A.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B.政治、军事战略地位日益显现
C.沟通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D.纳入中央政府管理的时机成熟
(2)对外交往
(纲上45、46)(纲下29)(选一64)(选二37)(选三11、12、52、53)
六、赋税制度
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选一 P93)
1.隋朝
2.唐朝
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
影响: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以庸代役”
(1)租庸调制
魏晋:租调制
北魏:均田制
吸 收
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
(2)两税法 780年
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新唐书·食货志》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过程: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新唐书· 杨炎传》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不分主客,只要今天住在这地方,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
——钱穆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具体规定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
“量出为入”
积极性:
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④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⑤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现象
评价
(2022·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下表是天宝十四载与乾元三年的户数变化。据此可知( )
表一:天宝十四载与乾元三年户数比较表
A.战争致使户口数量下滑 B.百姓赋税负担明显加重
C.土地买卖趋向于合法化 D.政府财政收入大量减少
七、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
1. 户籍制度
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隋朝:“大索貌阅”,严防不实。
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选一 P98)
2. 基层制度
(选一 P100)
唐朝
邻保制度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城内设坊,郊外设村,
设里正、坊正、村正。
四家为邻
五邻为保
互相监督
组织
管理机制
3. 社会保障
唐朝:
隋朝:
①官仓:政府置仓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预防荒年救大灾
②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自置民间义仓,
备水旱赈济防小灾
在长安、洛阳及地方广设仓库
(选一101)(纲上32)
①政府开始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如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②寺庙病坊收治病人(选二81)
(选一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