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掌握关键能力 突破核心问题
——《透过故宫看明清》说课
目录页
教材分析
1
2
3
4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5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
明清阶段相关知识内容多且分布较散
《纲要》上
《选必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二》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选必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14课、第15课
主要分布在《纲要》上和选必一,以政治史为主。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一节课的主题就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学内容取舍的决定性依据。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需要一个核心主题来总揽全局,需要一条主线来统领各教学环节的设计,以此方能化繁为简,理清众多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主题:透过故宫看明清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政治层面:
中枢行政制度、科举制、民族关系
经济层面:
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缓慢发展
思想层面: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中外对比: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学情分析
2
很难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迁移
很难在学科与学科之间迁移
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之间迁移
学生现状
核心问题
关键能力
“原来答案是这样呀,要是让我默写,我肯定能满分。”
只重知识积累、轻能力提高,被动识记,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主动思考和理解,从而导致了知识迁移能力低下,出现会背但写不出的尴尬局面。
历史课究竟教什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的命题精神,旨在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1.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2.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历史探究能力
历史课应该怎样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和评价建议
2.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1)把握学习专题中的关键问题
(2)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
(3)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
基本策略:大通史+小专题
一、基于历史课程结构的关联性,
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
主要方式:把选择性必修(专题)内容,融进必修(纲要)
总结阶段特征,建构历史内在逻辑。——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整合
理解转型时期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凸显历史纵向联系的整合
设计新的开放性的学习主题
二、基于历史关键能力的实践性,
主要方式:以关键能力统摄必修(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专题)
观察探究新视角下历史事物的特质。——深化历史探究能力的整合
教学目标
3
复习课的目的
1.使学生对历史的基础知识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2.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3.通过复习能够做到堵漏补缺,扬长补短;同时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
4.使学生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独立思考。
水平1—2学习目标
1.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搭建完整的框架体系,掌握基本史实;
2.夯实基础知识,把握重点知识,明晰阶段特征,突破核心问题;
3.以情境激活思维,以问题驱动教学,将文本知识立体化、体系化,避免知识的碎片化,防止能力与素养培养的空心化;
水平3—4学习目标
4.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结构化,掌握关键能力;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4
教学主题:透过故宫看明清
以紫禁城(故宫)为视角,选取发生在故宫的重要历史事件,整合明清时期的核心知识和阶段特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导入部分:歌曲
“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是新课标关于学生学业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而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创设好情境,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要求。
提到故宫,你能想到哪些知识点?
观遗产
·
寻历史
·
品文化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故宫的整体布局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特点、理念
从内阁大堂所处位置来详解明初废丞相、设内阁,以及由此带来的宦官参政。
问题1:据材料可知内阁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问题2:内阁制的设立客观上导致了什么新问题?
问题3:面对内阁权力逐渐加强,明朝皇帝采取何措施应对此问题?
通过明清行政中枢所在位置的变化得出:
明清经济政策中外对比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西方: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通过保和殿殿试、除夕盛宴:
再次进行中西对比
观遗产
·
寻历史
·
品文化
历史已成过去,
遗产终会消逝,
文化才是永恒!
板书设计
观遗产
寻历史
品文化
透过故宫
看
明清
政治
经济
思想
中西对比
教学反思
5
三有跨度,在教学内容的采编上具有良好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做到了纲要与选修之间的融通复习、中西对比的串联;
本课的四个度
二有高度,在教学目标上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更多的是对于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一有温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四有效度,渗透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紧紧围绕“掌握关键能力、突破核心问题”这一话题展开。
本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结构比较紧凑,学生没有多余时间进行反思落实。
2.体系庞大,还可以再深挖教材,重新整合,再进一步串联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
3.问题设计相对简单和浅薄,还需进一步设计。
谢谢聆听!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