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一轮复习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高考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一轮复习课件(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0 07: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对外关系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贸易、军事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百度百科民族关系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关系——沈林编著《中国的民族国情与理论政策》,第178页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问1: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是怎么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问2: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问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分为哪几个阶段?(一)秦汉时期
1.秦朝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乌 桓
匈奴




南越
西南夷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郡管辖
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汉朝的民族关系地方:1.北部2.西部3.东北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三次出击匈奴;东汉初,窦宪出击北匈奴;西汉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汉朝的民族关系地方:1.北部2.西部3.东北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三次出击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西迁。西汉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西汉设护乌桓校尉边疆:屯戍、屯田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2.汉朝的民族关系1.从图中西域都护府设置的位置可以推知A.标志西域开始归属中央B.实现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顺应了大一统时代潮流D.扩大了东汉的统治疆域(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东汉以来:
西晋时:
5世纪
北方
南方
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
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人民的交融。
链接《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2.隋朝: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②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③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以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④加强与流求的联系。(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礼部司主客司安南都护府3.唐朝(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南诏的王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派遣子弟入唐学习。⑴唐朝政府与边疆各族保持密切联系⑵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四)宋辽金夏时期的民族关系局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从未中断⑴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⑵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1.元朝(五)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结束了…......,完成了…......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2、明朝北方东北西南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地方:修长城、置九镇、开马市设都司、卫、所设土司西藏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3、清朝北方青藏西南中央: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地方:控制漠南蒙古,平定准噶尔叛乱,安置土尔扈特部册封达赖班禅;设立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推行改土归流(1)移民或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7)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先秦
秦汉
隋唐
元朝
明清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史实:甘英出使大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到印度南部(史实:“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史实:甘英出使大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到印度南部(史实:“汉委(倭)国王”金印)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使造纸术等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隋唐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隋朝常骏出土到赤土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史实:甘英出使大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到印度南部(史实:“汉委(倭)国王”金印)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使造纸术等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隋唐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隋朝常骏出土到赤土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当时,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国际性大都市。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以
到达波斯湾。这说明当时
A.唐朝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B.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主要税收来源
C.中原与各民族间的经济往来密切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极为深远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史实:甘英出使大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到印度南部(史实:“汉委(倭)国王”金印)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使造纸术等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隋唐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隋朝常骏出土到赤土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顺畅(史实: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
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史实:甘英出使大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到印度南部(史实:“汉委(倭)国王”金印)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使造纸术等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隋唐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隋朝常骏出土到赤土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顺畅(史实: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
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
三、中国古代的商路与贸易
三、中国古代的商路与贸易
《中外历史纲要(上)》
P21 西汉“丝绸之路”
P45魏晋南北朝“中外文化交流”
P46“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线示意图
P62 “宋元海外贸易”
P73”明朝前期严禁海外贸易
P81‘“清朝对外政策”
《中外历史纲要(下)》
P12“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P6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P37“丝绸之路”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P49-52“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古代欧亚大陆上四条重要的商路三、中国古代的商路与贸易
(一)丝绸之路
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思考点: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是连接亚、欧、北非的商贸通道;选必2P35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辈,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以及从西域到长安的使者络绎不绝,“于是西域诸国始通于汉矣”
——郑彭年:《丝绸之路全史》,第45页
三、中国古代的商路与贸易
(一)丝绸之路
问1:汉代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开始?
问2:丝绸之路中的哪段路线比较复杂?指出其复杂的表现。
问3:汉朝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唐朝呢?
问4: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三、中国古代的商路与贸易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路线、西迁的民族
2.西南丝绸之路
路线、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
唐宋
宋元
明清
中国已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海上贸易兴盛:
①商船近达… …远达… …
②出口商品,除丝绸,还有?
③官府设置市舶司,掌管
①能够制造巨舟
②使用帆索和磁罗盘
③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④中国与… …建立广泛联系
⑤ … …沿海口岸,成为交通枢纽。
朝贡贸易严格;
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 …;
清朝“十三行”代理对外贸易
三、中国古代的商路与贸易
《群神宴》
问1:这幅画的作者、内容?
问2:根据这幅图片并结合所学思考: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 质 文 化 输出
输入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③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纲要(上)》P60)
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 质 文 化 输出
输入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③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纲要(上)》P60)
①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饲草苜蓿及葡萄等;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的物种,基本都是从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其基本来自海路。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纲要(上)》P60
明朝,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传入中国——选必2P8-12“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 质 文 化 输出
输入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③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纲要(上)》P60)
①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饲草苜蓿及葡萄等;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的物种,基本都是从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其基本来自海路。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纲要(上)》P60
明朝,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传入中国——选必2P8-12“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精神 文化 方面 输出
输入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①佛教的传入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a.历程:
b.影响:
汉朝传入中国;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3.鲁迅在介绍汉译的《百喻经》时这样评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由此可见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C.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D.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精神 文化 方面 输出
输入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①佛教的传入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a.历程:
b.影响:
汉朝传入中国;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4.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而且推动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玻璃由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B.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成为贸易枢纽C.福斯塔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瓷D.犹太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传入中国5.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C.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D.阿拉伯商人将玉米传入中国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明清时期西学的传入


明朝后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和数学等新知识;
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士大夫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正是从这一方面对《几何原本》表示了高度推崇。
《堪舆万国全图》(摹本)
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明清时期西学的传入


明朝后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和数学等新知识;
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士大夫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6.明清时期基督教入华,不仅具有宗教传播的意义,而且也是中西文化双向交通的肇始。而当时传教士的文献不只是翻译,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译述。这A.体现了弥合文化差异的努力B.反映了中西交流的不断深化C.推动了基督文化在华的普及D.冲击了广大民众的传统意识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大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跟中国基本一样;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当方面受唐文化影响;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郑和下西洋,扩大、加深
7.新罗真兴王(540一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张;文武王(661一681)也曾提出“民爱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说明当时新罗A.统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民众完全认同“仁”的思想C.将朱熹的伦理思想作为治国准则D.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大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跟中国基本一样;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当方面受唐文化影响;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郑和下西洋,扩大、加深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活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火药在13世纪传入欧洲后,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趋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四、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大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跟中国基本一样;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当方面受唐文化影响;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郑和下西洋,扩大、加深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活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火药在13世纪传入欧洲后,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趋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茶、丝绸、瓷器;中国式园林和建筑
8.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五、古代人类迁徙或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五、古代人类迁徙或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3-6世纪
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五、古代人类迁徙或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3-6世纪
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匈奴、鲜卑、氐、羌等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9.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徙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蒙古三次西征
路线、影响
带来……客观上推动了……(3则史实)
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两个方向,主体不同)
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10.德国史学家加文·汉布里这样说蒙古人“挟汉文化的先进和丰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锋和交换,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交通通畅利于东西文化交流B.民族隔阂消失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C.交通通畅才能进行文化交流D.在蒙古西征前西方文化未曾交流过
同课章节目录